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9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61
1
作者 江泽民 《高校后勤研究》 1998年第3期3-4,共2页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参加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会,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参加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隆重集会,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参加这次庆典的嘉宾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一百年前,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一批爱国志士喊出了兴学图强的口号。北京大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大家知道,在我们的民族尚未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高等院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 历史关头 师生员工 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
原文传递
戊戌学会考 被引量:35
2
作者 闵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9-76,共38页
戊戌学会考闵杰前言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场启蒙运动,兴学会、办报刊、建学堂是启蒙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兴学会居于中心地位。以此之故,戊戌学会一直为维新运动研究者所关注。近10余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人... 戊戌学会考闵杰前言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场启蒙运动,兴学会、办报刊、建学堂是启蒙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兴学会居于中心地位。以此之故,戊戌学会一直为维新运动研究者所关注。近10余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从社团史的角度对戊戌学会这批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学会 表顺序 戊戌时期 梁启超 《湘报》 强学会 地图公会 胡思敬 戊戌变法 汪康年
原文传递
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侧重王先谦与叶德辉 被引量:33
3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6-78,共21页
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性事件。变法本身虽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许多事情的确从此而转、因此而变。其中一个长期影响此后历史的转变,就是新旧之分的明显确立与新旧之争的持续进行。“新党”... 一百年前的戊戌变法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象征性事件。变法本身虽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许多事情的确从此而转、因此而变。其中一个长期影响此后历史的转变,就是新旧之分的明显确立与新旧之争的持续进行。“新党”与“旧党”等群体认同词汇在近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德辉 新旧之争 王先谦 社会角色 皮锡瑞 思想观念 戊戌变法 梁启超 旧派 张之洞
原文传递
科举停废与清末政情 被引量:29
4
作者 关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4-204,共11页
清末新政时期的停废科举 ,从戊戌的变科举发展演变而来 ,由维新派主导转为疆吏与朝臣唱主角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其决策过程 ,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 ,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 清末新政时期的停废科举 ,从戊戌的变科举发展演变而来 ,由维新派主导转为疆吏与朝臣唱主角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递进。其决策过程 ,反映了清末政情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项新政虽自上而下地通过朝廷政令颁行 ,其决策过程却往往由地方促动中央 ,即疆臣互相串联沟通 ,自下而上地提出议案 ,并以各种手段权谋 ,设法联络及鼓动枢要。由疆臣合力而枢臣同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清朝末期 政治改革 戊戌变法 舆论宣传 决策过程
原文传递
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 被引量:26
5
作者 戚其章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6-198,共13页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除顽固派之外,当时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关于中西...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除顽固派之外,当时的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迥然不同,而且不同派别的理论概括也并非一致。在1895年以前,各派别较多使用“中本西末”,尤其是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洋务派。最早使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的是早期维新派,不过是在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以后,这一概念才被普遍使用。19世纪末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不同派别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向。到90年代,两种“中体西用”论并存,但是,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主张用西学“补救”中学,而维新派则坚持“会通”中学和西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论 洋务派 郑观应 中学与西学 早期维新派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张之洞
原文传递
《戊戌政变记》的主题及其与时事的关系 被引量:22
6
作者 戚学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1-126,共46页
本文尝试解释了《戊戌政变记》初版九卷本的成书过程,重点考察了该书两个组成部分(新政“本末”与政变“原委”)的主要观点或基本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定型过程,证明此书与康粱师徒1898年末至 1899年初流亡日本时的政治活动... 本文尝试解释了《戊戌政变记》初版九卷本的成书过程,重点考察了该书两个组成部分(新政“本末”与政变“原委”)的主要观点或基本结构的形成、变化和定型过程,证明此书与康粱师徒1898年末至 1899年初流亡日本时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书中有关戊戌变法的宏观陈述框架和关键细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作者政治活动和当时舆论的影响。经过作者的刻意安排,《戊戌政变记》用以局内人身份说明戊戌政变真相的形式,成为康梁等人达到争取外援、反击舆论等现实目的的政治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政变 政治活动 新政 戊戌变法 真相 政治工具 流亡 99年 舆论 人身
原文传递
建国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崔志海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9-148,共20页
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改革运动,其力度远远超出前两次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 清末新政是对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1901-1911)所进行的各项改革的总称。这次改革是继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之后,清政府发动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改革运动,其力度远远超出前两次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革,是晚清历史上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化运动,对清末民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改革运动 国内 现代化运动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社会生活 文化教育
原文传递
“公车上书”考证补(二) 被引量:20
8
作者 茅海建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5-147,共63页
关键词 “公车上书” 清朝后期 政治局势 戊戌变法 中国 历史研究
原文传递
日本政府对于戊戌变法的观察与反应 被引量:17
9
作者 茅海建 郑匡民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4-109,共56页
18 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 ,日本政府为对抗俄国 ,开始对华“修好”外交 ,对清朝内部的各政治力量消长十分关注 ,注重培养联日、亲日力量 ,尤其注重联络当时的实力人物和新派人物。戊戌变法中 ,日本政府表露出赞许和同情 ,但援助甚少 ... 18 96年《中俄密约》签订后 ,日本政府为对抗俄国 ,开始对华“修好”外交 ,对清朝内部的各政治力量消长十分关注 ,注重培养联日、亲日力量 ,尤其注重联络当时的实力人物和新派人物。戊戌变法中 ,日本政府表露出赞许和同情 ,但援助甚少 ;戊戌政变后 ,则公开或私下救援维新党人 ,阻止废除光绪帝 ,多次劝告清朝实行温和主义 ,并参加了各国派兵北京、迫甘军撤离的联合行动 ;自第二次山县有朋内阁成立后 ,外相青木周藏对华进行“务实”外交 ,将其目光再次放在实力人物身上。自此之后 ,日本在华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政府 戊戌变法 光绪帝 温和主义 外交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音乐何处去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沨 《人民音乐》 1995年第3期2+2+4-7,共6页
中国音乐何处去文/赵1994年亚太民族音乐学会汉城第一次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在亚太音乐民族学会汉城研讨会上的发言近年来,"文化冲突论"这个词儿常为东方和西方的政论家们使用。但是,怎么样理解这个名词的内涵还是一个值得讨论... 中国音乐何处去文/赵1994年亚太民族音乐学会汉城第一次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一在亚太音乐民族学会汉城研讨会上的发言近年来,"文化冲突论"这个词儿常为东方和西方的政论家们使用。但是,怎么样理解这个名词的内涵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了说明我个人的理解,我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文化 洋务运动 清王朝 音乐创作 西方音乐 戊戌变法 人文系统 中国传统音乐 文化冲突论 十二平均律
原文传递
“耳目”与“喉舌”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百年新闻思想主潮论 被引量:14
11
作者 黄旦 《新闻记者》 1998年第10期54-55,共2页
若从戊戌变法前后国人开始较普遍地意识到报刊的作用算起,中国的新闻思想已走过整整一百年的路程。本文试图立足于新闻思潮的角度,以“耳目”(以新闻为本位)“喉舌”(以宣传为本位)为切入点,探究、总结我国百年新闻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主... 若从戊戌变法前后国人开始较普遍地意识到报刊的作用算起,中国的新闻思想已走过整整一百年的路程。本文试图立足于新闻思潮的角度,以“耳目”(以新闻为本位)“喉舌”(以宣传为本位)为切入点,探究、总结我国百年新闻思想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倾向、观点及其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思想 历史性变化 喉舌 梁启超 中共党报 新闻学 党组织 批评与自我批评 联系实际 戊戌变法
全文增补中
晚清三次社会变革与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俊荣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年第2期36-41,共6页
关键词 近代化 晚清 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社会变革 清代 扩大 范围 兴起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不缠足运动始末 被引量:12
13
作者 梁景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64-70,共7页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丑陋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缠足陋俗一开始就受到古代一些开明仁人的抨击和批判,但收效不大,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运动前后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扩展三个阶段,历尽艰苦,终于... 缠足是中国妇女独有的丑陋习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缠足陋俗一开始就受到古代一些开明仁人的抨击和批判,但收效不大,作为不缠足运动却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才出现的。这一运动前后经历了萌生、发展和扩展三个阶段,历尽艰苦,终于使缠足陋俗得以根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缠足运动 中国近代 《万国公报》 戒缠足 康有为 戊戌变法 禁止缠足 缠足习俗 女子 《大公报》
下载PDF
戊戌变法期间的保举 被引量:13
14
作者 茅海建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102,共33页
清代官员的升迁有一定之规。虽各官缺的补授皆出自于旨意,而皇帝要任用小臣却属特例。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曾下诏求贤,胶州湾事件后又三次下诏求贤,然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 清代官员的升迁有一定之规。虽各官缺的补授皆出自于旨意,而皇帝要任用小臣却属特例。甲午战争后,光绪帝曾下诏求贤,胶州湾事件后又三次下诏求贤,然局面没有任何改观。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颁布后,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上疏保举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各地督抚和京内大臣也先后出奏,保举人才,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到政变发生前共召见26人。这种前所未有的现象,促动了变法的展开。透过甲午至戊戌年间的保举活动,也可观察到清朝政治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戌变法 保举 光绪帝 康有为
原文传递
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喜所 《河北学刊》 2001年第3期74-79,共6页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 ,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 ,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除旧而不布新 ,变法而不变人 ,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 ,就...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在不少论著中深刻反思变法的全过程 ,提出了许多有别于世人的观点。他认为变法本身没有错 ,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将他们的变法主张贯彻下去 ,除旧而不布新 ,变法而不变人 ,再加上光绪皇帝无权、守旧官僚反对 ,就无法使变法获得成功。这些看法对梁启超在 2 0世纪初年乃至终身的思想观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一百多年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 官僚 失败原因
下载PDF
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15
16
作者 戴逸 《社会科学研究》 1979年第2期68-75,共8页
粉碎“四人帮”已经两年多了。我们整个思想界包括历史学界,面貌大大改观,出现了新气象,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想大大活跃了。确实是一片大好形势,前途大有可为。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影响很大。提... 粉碎“四人帮”已经两年多了。我们整个思想界包括历史学界,面貌大大改观,出现了新气象,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想大大活跃了。确实是一片大好形势,前途大有可为。特别是去年以来,全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影响很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的谬论,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讨论十分热烈,很有成效。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我们历史学界是息息相关的。现在,我就历史研究中有关阶级斗争理论问题,谈几点看法,不一定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级斗争理论 历史研究 农民战争 四人帮 新气象 戊戌变法 封建社会 文化大革命 历史现象 理论问题
下载PDF
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马忠文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8,160,共25页
既往研究认为军机大臣翁同龢是联系光绪帝与变法领袖康有为的桥梁,他曾向皇帝举荐过康氏,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说法并无事实依据。真正的荐康者应是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甲午至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京... 既往研究认为军机大臣翁同龢是联系光绪帝与变法领袖康有为的桥梁,他曾向皇帝举荐过康氏,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种说法并无事实依据。真正的荐康者应是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甲午至戊戌时期康有为在京政治活动的"谋主"正是张氏。他不仅全力支持胶州湾事件后康氏的上书活动,并且在召对时推荐康氏的变法书籍,积极推动康氏进用。翁同龢作为知情者,在办理公务的层面,曾给予谨慎的支持,但并未"荐康"。翁、康关系始终比较疏远。翁同龢"荐康"的说法出现于政变后,首倡者为流亡海外的康有为。翁氏"荐康"的官方定论,则是政变后清廷派系斗争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荫桓 翁同龢 康有为 光绪皇帝 戊戌变法 晚清政局
原文传递
逻辑课堂 深度教学——以《戊戌变法》为例谈史料的“链式”运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苗颖 《历史教学(上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1-66,71,共7页
史料是构成历史学的基本材料,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和命题检测的重要手段,准确而又合乎逻辑的解读史料则是历史学科无可争议的核心素养之一。当下,大家惯常使用的史料教学方法往往是针... 史料是构成历史学的基本材料,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和命题检测的重要手段,准确而又合乎逻辑的解读史料则是历史学科无可争议的核心素养之一。当下,大家惯常使用的史料教学方法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提供一则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则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推演出教师想要展现的历史认识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链式运用 逻辑 深度教学 戊戌变法
原文传递
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戊戌变法时期女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晓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女学 戊戌变法 学者 礼记 近代 女子教育 启蒙思想家 概念 时期 女性学
下载PDF
袁世凯上翁同(龠禾)说帖述论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孔祥吉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04-110,共7页
关于袁世凯与戊戌变法的关系,世人多谓其“投机钻营”。我曾经认为:“长期以来,不少论者由袁世凯后来的表现,推论其早期与康梁等人的交往,往往谓其伪装维新,将其参加强学会等活动,称之为投机行为,虚假地赞成变法。
关键词 袁世凯 康有为 胶州湾事件 国际局势 改革方案 述论 戊戌变法 袁氏 维新派 中央政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