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法应当理性应对网络谣言——对网络造谣司法解释的实证评估 被引量:154
1
作者 孙万怀 卢恒飞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19,共17页
网络造谣司法解释对侮辱、诽谤等罪名的规定只是入罪标准的细化,而以寻衅滋事罪处理网络谣言则是一个突破,寻衅滋事罪所具有的口袋性特征使其能对网络谣言无所不包地一网打尽,导致刑法的规范性、协调性进一步丧失,致使公民的言论表达权... 网络造谣司法解释对侮辱、诽谤等罪名的规定只是入罪标准的细化,而以寻衅滋事罪处理网络谣言则是一个突破,寻衅滋事罪所具有的口袋性特征使其能对网络谣言无所不包地一网打尽,导致刑法的规范性、协调性进一步丧失,致使公民的言论表达权已经受到实质的损害,也导致司法实践处理程序和处理结果的飘忽不定。对网络虚假信息处理实践的偏差一方面是规范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有对规范本身的误读。虚假信息应当理解为没有根据的信息,应具备无根据性、具体性、可信性和关联性。公共场所实际上是一个空间范畴的概念,尽管许多人将空间区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但实际上只是将"空间"一词虚拟化理解,网络虚拟空间不具有空间的基本属性。公共秩序是指公众生活的平稳和安宁,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是指公众日常生活被迫中断或不能正常进行的状况。网络空间不是公共场所,网络空间秩序、道德秩序以及国家形象都不属于公共秩序。对虚假信息的"明知"应是"确实知道",而不包括"可能知道"。对"恶意"的强调形式上有利于缩小犯罪圈,但现实可能导致削弱对明知的认定,无视构成要件的规范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寻衅滋事 虚假信息 公共秩序 恶意
原文传递
竞争法视野中互联网不当干扰行为的判断标准——兼评“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 被引量:77
2
作者 周樨平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104,共13页
我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多起影响重大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均与经营者通过技术手段阻碍、干扰、修改其他经营者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有关,此类行为可类型化为互联网不当干扰行为。经营者的营业权益是一种未被法律明确规定而受原则性条款保护的法... 我国互联网领域发生的多起影响重大的不正当竞争案件均与经营者通过技术手段阻碍、干扰、修改其他经营者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有关,此类行为可类型化为互联网不当干扰行为。经营者的营业权益是一种未被法律明确规定而受原则性条款保护的法益,其权益的边界要受到其他竞争者的行为自由和消费者利益的限制。对干扰行为进行正当性判断是一个利益衡量的过程,目的、手段、损害后果应动态地被考量。消费者利益在互联网竞争中也是认定竞争行为是否正当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能够形成对经营者权益的限制。要完善司法规则,除承认公益目的的干扰行为正当性之外,还应赋予用户选择权,允许一定条件下基于用户选择的干扰行为正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正当竞争 屏蔽广告 干扰 恶意 利益衡量
原文传递
恶意侵犯商标权之惩罚性赔偿 被引量:57
3
作者 张红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9-170,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63条规定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对侵权人课以惩罚性赔偿。本条在适用中存在构成要件认定争议较大、赔偿数额难以量化、法定赔偿适用效果很难区分等问题。最新修法虽然提高了赔偿倍数,但未从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63条规定恶意侵犯商标专用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对侵权人课以惩罚性赔偿。本条在适用中存在构成要件认定争议较大、赔偿数额难以量化、法定赔偿适用效果很难区分等问题。最新修法虽然提高了赔偿倍数,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司法适用难的问题。在构成要件上,“恶意”和“情节严重”标准过于抽象,给司法裁判造成困扰。在赔偿数额计算上,要以补偿性赔偿数额的确定为前提,但该条规定的3种确定方法均存在证明困难、适用比率偏低、加害人与受害人利益难以平衡等问题。法院往往因被害人无法举证“受害人的具体损失”“加害人的具体获利”“公允的许可费”拒绝直接适用惩罚性赔偿,而只是在法定赔偿中将惩罚性因素考虑进去。应当正确理解“恶意”与“情节严重”要件的内涵,细化认定标准,合理适用。要转变司法理念,严格执行现行法律,完善实际损失计算规则、侵权人非法所得及商标许可使用费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合理量定损害赔偿数额。再次修法时,可以考虑废除第63条第2款规定的“责令”要件,将法定赔偿纳入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内,以减少法定赔偿之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专用权 惩罚性赔偿 法定赔偿 恶意 情节严重
原文传递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构建 被引量:52
4
作者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课题组 王欣美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54,共15页
我国《商标法》2013年第三次修改时首次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实证分析表明,惩罚性赔偿在商标侵权诉讼中适用甚少且适用不规范的问题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遏制侵权行为的预期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适用条件不明确、赔偿... 我国《商标法》2013年第三次修改时首次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实证分析表明,惩罚性赔偿在商标侵权诉讼中适用甚少且适用不规范的问题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其遏制侵权行为的预期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适用条件不明确、赔偿基数难确定、程序保障不充分等问题。为规范适用,充分发挥惩罚性赔偿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其制度构建:一是强化程序保障;二是明确适用条件;三是完善赔偿数额的计算;四是厘清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侵权 惩罚性赔偿 恶意 情节严重 证明标准 赔偿基数 赔偿系数
下载PDF
论债权人撤销权的构成——兼评我国《合同法》74条 被引量:28
5
作者 申卫星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0年第2期41-45,共5页
关键词 合同法 债权人 撤销权 构成要件 有效债权 恶意
原文传递
网络交易平台上的知识产权恶意投诉及其应对 被引量:39
6
作者 杜颖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7-43,共7页
近年来,网络交易平台上的知识产权恶意投诉呈增长之势,其行为样态多,恶意投诉目的各异,但实施路径都是利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中通知+删除规则的抽象性规定。从源头上制止恶意投诉行为,还需立法或司法解释对通知+删除规则做出具体而微的解... 近年来,网络交易平台上的知识产权恶意投诉呈增长之势,其行为样态多,恶意投诉目的各异,但实施路径都是利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中通知+删除规则的抽象性规定。从源头上制止恶意投诉行为,还需立法或司法解释对通知+删除规则做出具体而微的解释,特别需要对合格的通知、反通知、错误通知担保以及必要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交易平台 恶意 通知+删除规则
下载PDF
利用柜员机故障恶意取款行为之定性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陈兴良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9,共24页
关键词 行为 取款 恶意 故障 柜员 利用 刑事案件 理性因素
原文传递
应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 被引量:29
8
作者 易健雄 邓宏光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2-93,95,共3页
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是指当被告以恶意、故意、欺诈或放任之方式实施行为而致原告受损时.法庭判定被告承担的除实际损害数额以外的赔偿。如今,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美国产品责任法、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制度 知识产权 产品责任法 实际损害 实施行为 被告 恶意 故意
原文传递
网络恶意不兼容的法律构造与规制逻辑——基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专条的展开 被引量:30
9
作者 孔祥俊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4-144,共21页
互联网专条中的“恶意不兼容”,具有经济现象的描述性、内涵外延的伸缩性和边界的模糊性,与反垄断法和电子商务法的相关法条形成交叠,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不同的调整定位和规制逻辑。“恶意不兼容”由主客观要素所构造,但具有... 互联网专条中的“恶意不兼容”,具有经济现象的描述性、内涵外延的伸缩性和边界的模糊性,与反垄断法和电子商务法的相关法条形成交叠,涉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不同的调整定位和规制逻辑。“恶意不兼容”由主客观要素所构造,但具有规范文本的不完全性和语义学上的判断余地。“恶意”由“故意+恶性”构成,“恶性”应基于市场竞争的本性,以是否具有正当竞争利益为判断核心。“不兼容”具有网络语境下的特殊含义,但又有类型化和行为涵摄上的不确定等难题。与反垄断法的规制逻辑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意义上的“网络不兼容”,以竞争自由和正当竞争为原则,以“恶意不兼容”为例外。对于“恶意不兼容”所涉及的法条竞合问题,应基于原则、政策与规则的差序关系,根据竞争法理念和适用规则,区分优位性吸收、有限补充与排斥等不同选项,以此厘清竞合性法条的选择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专条 恶意 不兼容 二选一 法条竞合
下载PDF
加强民事立法,保障社会信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利明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51,共9页
应运用法律手段整治社会信用 ,维护市场秩序 :尽快颁发民法典 ,确立诚实信用原则 ,完善法人制度、担保物权制度、侵权行为制度 ,建立健全证券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完善破产法制度 ,防止逃废债行为 ;完善民事程序立法 ,遏止执行中的逃废债... 应运用法律手段整治社会信用 ,维护市场秩序 :尽快颁发民法典 ,确立诚实信用原则 ,完善法人制度、担保物权制度、侵权行为制度 ,建立健全证券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完善破产法制度 ,防止逃废债行为 ;完善民事程序立法 ,遏止执行中的逃废债行为。对于欠债不还行为 ,不必也不宜设立单独罪名 ,对于某些恶意欠债行为 ,依据现行刑法 ,即可予以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善 民事立法 侵权损害赔偿 担保物权制度 恶意 民事程序 行刑法 社会信用 行为 依据
原文传递
《民法典》视域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情节严重”要件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宗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3,共9页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细化了《民法典》第1185条关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要件,但仍有必要进行理论上的深度解读和修改完善。移植于文学领域的“情节”概念在法律语境下应当能够客观描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情...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细化了《民法典》第1185条关于侵权行为“情节严重”的要件,但仍有必要进行理论上的深度解读和修改完善。移植于文学领域的“情节”概念在法律语境下应当能够客观描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同时“情节严重”的认定应当有利于实现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补偿、惩罚和预防功能。现行司法解释所规定的知识产权侵权“情节”,包括侵权手段、次数,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地域范围、规模、后果等,需要做补充和细化解释。侵权人在诉讼中的行为不应当被列为判断“情节严重”与否的考量因素。“情节严重”与“恶意”共同构成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要件,前者是客观要件,后者是主观要件。两者的考量因素虽可能有部分重叠,但差异更多,应先判断行为是否“情节严重”。“情节严重”对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赔偿基数和倍数裁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侵权 惩罚性赔偿 情节严重 恶意 功能主义
下载PDF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应实行惩罚性赔偿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哲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8-63,共6页
惩罚性赔偿不应仅适用于欺诈性的消费关系。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对于主观上有严重的过错、行为具有反社会性和道德上的可责难性并已造成实际损害的经营者也应实行惩罚性赔偿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遏制系统性产品缺陷的恶意制造者,维护公... 惩罚性赔偿不应仅适用于欺诈性的消费关系。在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中,对于主观上有严重的过错、行为具有反社会性和道德上的可责难性并已造成实际损害的经营者也应实行惩罚性赔偿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遏制系统性产品缺陷的恶意制造者,维护公众安全;也有利于建立以人为本、诚实信用、和谐发展的社会经济秩序,全面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助于我国尽快顺应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 缺陷产品召回 恶意
下载PDF
《电子商务法》下“恶意错误通知”认定标准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超光 林秀芹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为规制权利人异化“通知”规则功能,平衡权利人、电商平台及平台内经营者利益,《电子商务法》第42条第3款首创性引入“恶意错误通知”概念并对其发出者要求承担“加倍赔偿责任”,然上述规定对“恶意”与“错误通知”概念语焉不详。为避... 为规制权利人异化“通知”规则功能,平衡权利人、电商平台及平台内经营者利益,《电子商务法》第42条第3款首创性引入“恶意错误通知”概念并对其发出者要求承担“加倍赔偿责任”,然上述规定对“恶意”与“错误通知”概念语焉不详。为避免该条款在司法实践下被误用,澄清其含义及法理实有必要。文章在对“恶意”与其他过错形式比较并结合司法实践考量后认为,第3款之“恶意”是对具惩罚性质“加倍赔偿责任”的主观考量,应采取“明知+不正当竞争动机”标准;而“错误通知”则是对事实的陈述,其构成不应包含主观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法 恶意 过错 错误通知
下载PDF
从恶意不清算行为看公司清算制度的完善 被引量:9
14
作者 孔明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7年第4期42-45,共4页
我国《民法通则》、《公司法》、《外商投资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清算作了一定程度的规定.但实践中。许多公司在停业、歇业、经营期满、被撤销、吊销营业执照时,往往根本不组织清算... 我国《民法通则》、《公司法》、《外商投资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清算作了一定程度的规定.但实践中。许多公司在停业、歇业、经营期满、被撤销、吊销营业执照时,往往根本不组织清算.不合法的退出市场。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被损害、公司资产无法清偿债务、劳动者权益被侵害的后果.不仅降低了市场的效率。而且严重危害市场交易安全。笔者以为.这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主体主观上恶意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客观上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所致。为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诚信社会.应当完善公司清算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清算制度 恶意 《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外商投资法》 公司债权人利益 行为 《民法通则》 外商投资企业
下载PDF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在商品房欺诈索赔中的适用——兼论我国的惩罚性赔偿法律制度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朝庆 《律师世界》 2001年第4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 加害人 恶意 增加赔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受害人 民事损害赔偿 实际损失 法律制度 法律规定
下载PDF
加拿大的强制执行制度 被引量:7
16
作者 谭玲 夏蔚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48-151,共4页
加拿大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加拿大对民事判决的执行由各省制定的强制执行法令来调整。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加拿大强制执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操作程序 ,包括登记生效判决、执行令的申请、询问债务人、收集债务人财产的途径、不得执行的财... 加拿大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加拿大对民事判决的执行由各省制定的强制执行法令来调整。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加拿大强制执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操作程序 ,包括登记生效判决、执行令的申请、询问债务人、收集债务人财产的途径、不得执行的财产范围、扣押、对债务人的监禁及对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的补救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执行制度 债务人 财产 强制执行法 恶意 民事判决 生效判决 加拿大 联邦制国家 扣押
下载PDF
“恶意反控责任年龄”规则的刑法本土化构想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俊英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8年第6期4-12,共9页
刑事责任年龄是反映刑事责任能力的指标之一,不应被绝对化。现实残酷案例的不断涌现警醒人们需要反思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但反思不能仅通过反对或者维持现有规定来实现,而应当从刑法的逻辑结构着手。对此,英美法系的"恶意... 刑事责任年龄是反映刑事责任能力的指标之一,不应被绝对化。现实残酷案例的不断涌现警醒人们需要反思刑法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但反思不能仅通过反对或者维持现有规定来实现,而应当从刑法的逻辑结构着手。对此,英美法系的"恶意反控责任年龄"规则可作为借鉴,通过深入剖析该规则的背景与现实运行,结合我国立法与司法现实,可提出应对低龄未成年人严重危害行为的刑法分则本土化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 责任年龄 未成年人 本土化
下载PDF
恶意散布他人捏造事实行为之法律定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付立庆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113,共7页
明知是他人捏造的事实而恶意予以散布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何定性,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理解。无论其被认为构成诽谤罪的正犯还是共犯,都存在解释上难以跨越的障碍。同时,将此行为定性为侮辱罪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有将侮辱罪视为... 明知是他人捏造的事实而恶意予以散布以败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何定性,在刑法理论上存在不同的理解。无论其被认为构成诽谤罪的正犯还是共犯,都存在解释上难以跨越的障碍。同时,将此行为定性为侮辱罪也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有将侮辱罪视为口袋罪之嫌。尽管这样的恶意散布行为在情节严重时具备刑法上的可罚性,但在现行刑法的规定面前,对类似行为只能作无罪处理。通过立法变动将类似行为纳入诽谤罪的法网实有必要,而在中国当下,比对个案的实质正义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信仰和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捏造 散布 恶意 他人
原文传递
再论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为《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辩护 被引量:12
19
作者 翟云岭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100,共9页
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有效,乃是基于物权法已有区分规则的支持,同时亦与不同于物权的债权基本属性有关。善意取得关乎物权,而与合同的效力无涉,不论是出卖人为恶意或者是买受人为恶意,均不得影响合同的效力;不存在出卖人不再需要担保拥... 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有效,乃是基于物权法已有区分规则的支持,同时亦与不同于物权的债权基本属性有关。善意取得关乎物权,而与合同的效力无涉,不论是出卖人为恶意或者是买受人为恶意,均不得影响合同的效力;不存在出卖人不再需要担保拥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义务问题;不发生司法解释修改或废止法律的问题,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1条涉及的合同原本就不是学界所称的效力待定的合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同效力 无权处分 区分规则 善意取得 恶意
原文传递
侵权过错程度论 被引量:11
20
作者 蔡颖雯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107,共6页
侵权过错程度的区分可以追溯至罗马法,其对大陆法系民法及英美法系的判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我国民法通则、法律实务及传统民法理论对其却不予重视。不可否认,侵权过错程度的区分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侵权责... 侵权过错程度的区分可以追溯至罗马法,其对大陆法系民法及英美法系的判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而我国民法通则、法律实务及传统民法理论对其却不予重视。不可否认,侵权过错程度的区分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侵权责任的成立及侵权承担的责任范围。只有认真研究行为人的侵权过错程度,才能够促进侵权责任赔偿机制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错程度 故意 过失 恶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