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不过一个影”——兼论“避实就虚”读《野草》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乾坤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24,共14页
“影”是中外都有的古老原型,隐喻人类对自身二重结构的认识。“我不过一个影”则是鲁迅用诗化语言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诠释,更是自我观照与自我选择。本文通过《影的告别》一文来讨论鲁迅的精神特质,尤其是鲁迅与中外各种精神遗产的复杂... “影”是中外都有的古老原型,隐喻人类对自身二重结构的认识。“我不过一个影”则是鲁迅用诗化语言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诠释,更是自我观照与自我选择。本文通过《影的告别》一文来讨论鲁迅的精神特质,尤其是鲁迅与中外各种精神遗产的复杂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避实就虚 告别 二重结构 本质 诗化语言 自我选择 自我观照
下载PDF
鲁迅:远行以后(1949-2001)[之四] 被引量:4
2
作者 钱理群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共5页
这一切,都发生在“80年代末那场震惊世界的历史风波之后”①——鲁迅运交华盖,突然变得不合时宜。风行一时的新保守主义者反省激进主义,把“五四”视为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罪恶的源头,鲁迅的启蒙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同义词。“悄然兴起”的... 这一切,都发生在“80年代末那场震惊世界的历史风波之后”①——鲁迅运交华盖,突然变得不合时宜。风行一时的新保守主义者反省激进主义,把“五四”视为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罪恶的源头,鲁迅的启蒙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同义词。“悄然兴起”的“国学风”里,民族主义者,还有“新儒学”、“新国学”的大师们,鼓吹新的中国中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研究 21世纪 《鲁迅全集》 知识分子 《野草》 2000年版 1981年版 告别
原文传递
斟酌于形影光暗之间——《影的告别》主旨及用典重探
3
作者 郜元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112,共23页
《影的告别》主旨暨诸意象难解之处,主要跟鲁迅或明或暗使用各种“典故”有关。这里不仅有“今典”(现实触发),有这篇散文诗与鲁迅其他作品存在互文关系的“内典”,以及源于《庄子》和陶诗的若干“旧典”,更有大量来自“周氏兄弟”译介... 《影的告别》主旨暨诸意象难解之处,主要跟鲁迅或明或暗使用各种“典故”有关。这里不仅有“今典”(现实触发),有这篇散文诗与鲁迅其他作品存在互文关系的“内典”,以及源于《庄子》和陶诗的若干“旧典”,更有大量来自“周氏兄弟”译介活动的“外典”。系统分析上述“四典”的具体内涵与相互关系,不仅是把握《影的告别》独特的创作手法与思想寄托的关键,也有助于梳理近百年《野草》接受史的内在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告别 用典
原文传递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玉明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2期64-68,共5页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自我否定 死亡意识 告别 悲剧命运 新生 自我失落 文化传统 “历史中间物”
下载PDF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八)──鲁迅《野草》重释 被引量:6
5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8期19-31,共13页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八)──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失掉的好地狱》《失掉的好地狱》写于1925年6月16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22日《语丝》周刊第32期。这又是一篇写梦境,而且是照例以"我梦见自己……"开头...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八)──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失掉的好地狱》《失掉的好地狱》写于1925年6月16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6月22日《语丝》周刊第32期。这又是一篇写梦境,而且是照例以"我梦见自己……"开头的散文诗。然而同前面一些写梦境的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散文诗 《墓碣文》 告别 地狱 自我解剖 生命哲学 魔鬼 鲁迅研究
下载PDF
互看的奇特与灵思:《墓碣文》重读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崇科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3,共6页
毋庸讳言,《墓碣文》是鲁迅《野草》集中公认的最晦涩难解、疑点和争议最多的一篇,这似乎在不同时期的读者(包括专业读者)那里都得到过印证和呈现,许多《野草》研究专家都在著述中有所流露。聊举几例,窥豹一斑:如李何林先生认为它是... 毋庸讳言,《墓碣文》是鲁迅《野草》集中公认的最晦涩难解、疑点和争议最多的一篇,这似乎在不同时期的读者(包括专业读者)那里都得到过印证和呈现,许多《野草》研究专家都在著述中有所流露。聊举几例,窥豹一斑:如李何林先生认为它是《野草》中最含糊难懂的两篇之一(另一篇是《影的告别》)1;孙玉石先生则说,"这是一篇历来认为是《野草》中最费解的作品。对于诗的主题,对于墓碣的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碣文 《野草》 告别 鲁迅作品 李何林 专业读者 自啮 自剖 孤独者 国民劣根性
下载PDF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六)──鲁迅《野草》重释 被引量:5
7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6期17-29,共13页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六)──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六)──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鲁迅于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在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4月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过客》 散文诗 生命哲学 反抗绝望 许广平 黑暗与虚无 章衣萍 告别
下载PDF
《野草》: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健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94-99,共6页
本文结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特征,探讨了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指出,鲁迅处在思想发展的质变时期,"反抗绝望"是他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主导思想.鲁迅的这种思想特点反映在散文诗集《野草》的具体创作之中,就是把反抗命运的... 本文结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特征,探讨了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本文指出,鲁迅处在思想发展的质变时期,"反抗绝望"是他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主导思想.鲁迅的这种思想特点反映在散文诗集《野草》的具体创作之中,就是把反抗命运的挑战和表白独立、坚强的人格意志,作为了散文诗的独特意象,并且着意刻划出《野草》所特有的象征与朦胧美的艺术境界.本文认为,《野草》是鲁迅反抗绝望的心灵浩歌,它显示出鲁迅的心灵力度、生命力度,透露着鲁迅探求真理的光芒,追求卓越和崇高的艺术美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反抗绝望 人格意志 理性精神 艺术美 散文诗 命运交响曲 思想发展 告别
下载PDF
面向坟的筹划——鲁迅《过客》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4
9
作者 黄悦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31,共7页
对鲁迅的散文诗《过客》的理解,通常尚在两种方式中进行:一是历史主义的,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作为鲁迅某一时期思想活动的表现,并根据历史的实际进程对这思想进行评述。于是历史成为验证思想的标准,决定着思想的价值,而思... 对鲁迅的散文诗《过客》的理解,通常尚在两种方式中进行:一是历史主义的,将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作为鲁迅某一时期思想活动的表现,并根据历史的实际进程对这思想进行评述。于是历史成为验证思想的标准,决定着思想的价值,而思想只是在用自己的成败再次证明着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客》 鲁迅 “反抗绝望” 裴多菲 黑暗与虚无 文本 黄金世界 《希望》 告别 “无物之阵”
下载PDF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二)──鲁迅《野草》重释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玉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2期22-27,共6页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二)──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影的告别》《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鲁迅在二十年代初的几年里,有过一段非常寂寞孤独的心灵历程。他的... 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二)──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关于《影的告别》《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鲁迅在二十年代初的几年里,有过一段非常寂寞孤独的心灵历程。他的孤独的内心里有阴暗和虚无的一面。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告别 生命哲学 黄金世界 散文诗 虚无思想 黑暗与虚无 “绝望抗战” 《秋夜》
下载PDF
《野草》部分篇目读书札记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珏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5,共6页
关键词 《野草》 读书札记 篇目 告别 《死火》 意象 复合 分裂
下载PDF
从二十个“不”字谈起——鲁迅散文诗《影的告别》重读
12
作者 卢军 张鑫鑫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1,21,共8页
鲁迅的散文诗《影的告别》运用二十个“不”字,串联起“影”的内心独白,使得看似虚化,实则生命力强劲的“影”于告别之际的复杂心态跃然纸上,塑造出一个介于虚实之间的独特形象。二十个“不”字彰显了“影”对荒诞现实世界的否定态度,... 鲁迅的散文诗《影的告别》运用二十个“不”字,串联起“影”的内心独白,使得看似虚化,实则生命力强劲的“影”于告别之际的复杂心态跃然纸上,塑造出一个介于虚实之间的独特形象。二十个“不”字彰显了“影”对荒诞现实世界的否定态度,揭示了个体生命只能“彷徨于无地”的深层困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强烈的反抗意识,为理解鲁迅的哲学观提供了一个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告别 二十个“不”字 象征
下载PDF
“具象化的心象”——简析鲁迅《影的告别》和《墓碣文》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梓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86年第4期48-51,共4页
本文认为,鲁迅的《影的告别》和《基碣文》是以艺术的象征性手法剖露内心世界的“具象化的心象”图。其中表现出鲁迅在行将结束的彷徨中与旧有的思想所作的艰难而又彻底的诀别,从而向我们展示了鲁迅无比痛苦而又伟大的心灵转变历程。
关键词 告别 鲁迅 《墓碣文》 具象化 黑暗与虚无 苦闷象征 地狱 剖露 厨川白村 作家
原文传递
《野草》梦境探寻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锦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24-233,共10页
鲁迅的想象力是无限丰富的。他在《野草》中毫不吝惜地散播了各种隐喻,展现他头脑中的一连串的画面。以绚烂的色彩遮盖了逻辑的纯洁光泽。一幅画接着一幅画,一个幻象接着一个幻象,纷至沓来,堆积成了一个奇妙而瑰丽的《野草》之梦。正是... 鲁迅的想象力是无限丰富的。他在《野草》中毫不吝惜地散播了各种隐喻,展现他头脑中的一连串的画面。以绚烂的色彩遮盖了逻辑的纯洁光泽。一幅画接着一幅画,一个幻象接着一个幻象,纷至沓来,堆积成了一个奇妙而瑰丽的《野草》之梦。正是这个完美的梦境从宏观上将《野草》诗集建构为一个艺术整体。《野草》诗集以《秋夜》入梦,以《一觉》终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秋夜 一幅画 告别 《故事新编》 安特来夫 小说领域 铁线蛇 《鲁迅全集》 心灵深处
下载PDF
鲁迅的朱安·朱安的鲁迅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炳月 《群言》 2016年第9期9-12,共4页
乔丽华著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在近年的鲁迅研究界是一部富于冲击力和建设性的巨著—虽然它不足270页,薄薄的。在该书中,鲁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了自己寂寞、悲惨、荒诞的人生,而其人生与鲁迅密切相关。该书表明,在... 乔丽华著的《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在近年的鲁迅研究界是一部富于冲击力和建设性的巨著—虽然它不足270页,薄薄的。在该书中,鲁迅元配夫人朱安完整地展示了自己寂寞、悲惨、荒诞的人生,而其人生与鲁迅密切相关。该书表明,在朱安被认识之前,鲁迅不可能得到深入、全面的理解。朱安,这位身材瘦小、相貌平凡、不识字、裹着小脚的旧式女子,和老子、尼采、拜伦、夏目漱石、果戈理等中外文化名人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安 鲁迅作品 夏目漱石 《野草》 果戈理 中外文化 《故乡》 藤野先生 告别 我要骗人
原文传递
哀莫大于心死——重读《野草》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剑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8,共8页
《野草》是鲁迅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一部很难读懂的文学作品,它集中体现着1923至1926年间,鲁迅因兄弟失和与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低落和精神颓唐,以及他想象与体验死亡的生命感受。由于《野草》并非鲁迅以形而上的方式对社会... 《野草》是鲁迅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一部很难读懂的文学作品,它集中体现着1923至1926年间,鲁迅因兄弟失和与疾病缠身而产生的情绪低落和精神颓唐,以及他想象与体验死亡的生命感受。由于《野草》并非鲁迅以形而上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的哲学思考,而是以自身精神和肉体的内在体验去形而下地感叹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无奈,因此,从生命体验的角度理解《野草》,尽量去掉那些众声喧哗的理论杂音,我们才能真正读懂《野草》的深刻内涵并走入鲁迅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鲁迅精神 生命感受 《鲁迅全集》 鲁迅日记 疾病缠身 告别 反抗绝望 文学作品 内在体验
原文传递
论《野草》艺术构思的特色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玉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年第1期134-155,共22页
有独创性的作者的笔好象阿尔迷达的魔杖,从不毛的荒野里召唤出一个花香鸟语的春天。
关键词 《野草》 艺术构思 鲁迅思想 告别 诗歌作品 秋夜 象征意味 创作冲动 雁门集 许广平
下载PDF
《野草》解读(节选六章) 被引量:3
18
作者 木山英雄 赵京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5-55,共11页
关键词 《野草》 告别 《求乞者》 《过客》 散文 艺术风格 《希望》 鲁迅
下载PDF
论鲁迅挣脱内心炼狱的人格力量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玉良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50-58,共9页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 中外的许多鲁迅研究者,都十分注重对鲁迅作为历史伟人这一结论的研究,而忽视了他如何成为伟人的过程的探讨,因而忽略了鲁迅的平凡一面,更不愿意正视鲁迅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即他在“内心炼狱”中挣扎的痛苦。这种只重结论不重过程的研究,不可能看到鲁迅平凡中的伟大,更难接近真实鲁迅的自我本体。因此,笔者拟从鲁迅的“孤独”、“绝望”等几个平凡的则面,探讨其深层内涵以及鲁迅挣脱“内心炼狱”所展示出来的伟大人格力量 (一) 鲁迅孤独的原因和意义。鲁迅孤独感的产生,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已初见睨端。那时,他倾心于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欧文学,但并非是单纯出于对当时作品的兴趣,而且是在其中找到了与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如在其《外域小说集》中,他只翻译了三篇作品。即安德列耶夫的《漫》和《默》、迦尔洵的《四日》。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这三篇作品,因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悲观情调”。正是这一点,使他们与当时的作家大不相同。如鲁迅当时就说迦尔洵“悲世至深,遂狂易,晚岁为文,尤哀而伤”,又称他为“以一身来担人间苦的小说家“(《外域小说集·序》)并称自己的小说《药》的收束”分明也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且界亭杂文集·二》)。他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工人绥惠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人格力量 死亡意识 《野草》 人格精神 改造国民性 告别 鲁迅研究 深层内涵 孤独感
下载PDF
《影的告别》与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核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禧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1-160,共10页
《影的告别》是鲁迅《野草》中极玄奥难解的一篇作品,可若把它置放在“立人”视域中观照,这个作品并不玄奥。影告别形,告别依附,要成为独立自由的“个”,恰如奴隶告别依附要做成“人”,影无疑是觉醒奴隶的象征。影明知道告别形而独自远... 《影的告别》是鲁迅《野草》中极玄奥难解的一篇作品,可若把它置放在“立人”视域中观照,这个作品并不玄奥。影告别形,告别依附,要成为独立自由的“个”,恰如奴隶告别依附要做成“人”,影无疑是觉醒奴隶的象征。影明知道告别形而独自远行是绝望的,却偏要做绝望的抗战,其宁愿舍弃“天堂”和“黄金世界”的超人德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知性、“不如彷徨于无地”的狂人品性等,无疑撑破了西哲“个”的价值内涵,只能以鲁迅新创的汉词,即“独异”来概括。独异作为鲁迅的哲学范畴有两个理论支点,一是西哲的“个”,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狂”。因此,《影的告别》不仅触及鲁迅“个”的思想根底,也触及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核,同时还切入了中国传统社会现代转型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作品应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极理想的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告别 “个” 独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