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礼与化民:《大清通礼》与清代基层社会秩序构建
1
作者 贾安琪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9,158,共15页
在传统中国,“道一风同”被视为地方社会的理想秩序。唐宋以来,统治者制礼以教化天下的政治理想,在规范层面,通过公私礼书协力完成。出于对明末风俗颓败、四民秩序混乱的反思,清朝统治者在构建礼法体系时,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律对基层社会... 在传统中国,“道一风同”被视为地方社会的理想秩序。唐宋以来,统治者制礼以教化天下的政治理想,在规范层面,通过公私礼书协力完成。出于对明末风俗颓败、四民秩序混乱的反思,清朝统治者在构建礼法体系时,进一步加强国家法律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大清通礼》中补充士庶礼仪的相关内容,并突出《通礼》简明易守的规范性格成为清朝统治者伸张皇权、推行教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形式上趋于完备的《大清通礼》在各地的颁行情况并不理想。随着道光朝续纂《通礼》及依据《会典》《通礼》制作的“简明规条”的刊布,《大清通礼》的相关内容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普及,对基层社会秩序的构建与维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 “简明规条” 社会秩序
原文传递
《大清通礼》纂修新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安琪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3年第1期132-141,M0007,共11页
《大清通礼》成书于乾隆朝,由礼部礼书馆与通礼馆接续完成纂修。礼书馆纂辑的《大清通礼》以五礼为结构形式,以现行章程为主体内容,通过“考证”“正俗”条目的设置,标举鉴古宜今、整齐风俗的礼典特色。但是,这一编次体例在通礼馆开馆... 《大清通礼》成书于乾隆朝,由礼部礼书馆与通礼馆接续完成纂修。礼书馆纂辑的《大清通礼》以五礼为结构形式,以现行章程为主体内容,通过“考证”“正俗”条目的设置,标举鉴古宜今、整齐风俗的礼典特色。但是,这一编次体例在通礼馆开馆后被修正。通礼馆仿照杜佑《通典·开元礼纂类》体式,以“合于今制”为标准,采用现行仪注重新编纂《大清通礼》。这使《大清通礼》在形式、体例上与《大唐开元礼》一脉相承,礼典的教化与规范功能被进一步突出。乾隆朝确定的通礼传统在道光修礼时得以有效延续,但受到当时礼学界复兴古礼思潮的影响,道光《通礼》呈现出与乾隆《通礼》“虽有古制,概不摭拾”所不同的礼制趋向。德宗季叶,为配合预备立宪,礼部设立礼学馆重修《大清通礼》。但礼学馆以维护礼教为己任,并未对旧有礼制做出根本变革,显然难以应对清末时势之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 书馆 学馆
下载PDF
皇代衣帽亦可以行周礼——曹元忠《礼议》与清末礼制的修订
3
作者 任慧峰 《人文论丛》 2023年第S01期263-275,共13页
清末礼学馆的设立,给以曹元忠为代表的南菁学人实践其礼学经世之夙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修订《大清通礼》的过程中,曹元忠通过礼学考证与阐发纠正、补定了一系列礼制。在吉礼上,他解决了时人聚讼不决的太庙升祔问题,坚决主张兄弟异昭... 清末礼学馆的设立,给以曹元忠为代表的南菁学人实践其礼学经世之夙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修订《大清通礼》的过程中,曹元忠通过礼学考证与阐发纠正、补定了一系列礼制。在吉礼上,他解决了时人聚讼不决的太庙升祔问题,坚决主张兄弟异昭穆。在冠礼上,他兼采周汉之制,建立了天子冠礼,并秉持“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的观念,对时制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批驳。在昏礼上,他又从“礼以人情为文”出发,提出皇子亲王应该亲迎、公主下嫁须拜见舅姑等修订意见。曹元忠的《礼议》在当时因与时代风潮不合而未受重视,但其以精深礼学所阐发的礼制意义仍有可以借鉴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元忠 学馆 大清
下载PDF
谈谈古代的“左”与“右”
4
作者 于淼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7年第6期20-22,共3页
"左"与"右"原本是人们用来表示方位的名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不断赋予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将之与礼仪相结合,附有尊卑高低意味,从而逐渐形成了"尊左"或是"尚右"的观念。《老子》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云:"... "左"与"右"原本是人们用来表示方位的名词。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不断赋予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将之与礼仪相结合,附有尊卑高低意味,从而逐渐形成了"尊左"或是"尚右"的观念。《老子》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右 尚左 社会内涵 古代社会 吉事 漳平 贾母 左丞 徐达为 大清
原文传递
“释菜”:致敬先师的礼仪
5
作者 彭晓宁 《文史知识》 2017年第11期70-75,共6页
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国(今河南淮阳)、蔡国(今河南新蔡)之间,七天没有饭吃,只能靠煮灰菜为食,可他每天仍于室内抚琴作乐。随行弟子子路、子贡认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颜回仍每天“释菜于户外”,也就是每天从... 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国(今河南淮阳)、蔡国(今河南新蔡)之间,七天没有饭吃,只能靠煮灰菜为食,可他每天仍于室内抚琴作乐。随行弟子子路、子贡认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颜回仍每天“释菜于户外”,也就是每天从野外采摘回野菜,在孔子住所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以表示尽管老师的处境极端困苦,自己仍然坚持做人的原则,跟随老师学艺。颜回此举,体现了他尊师的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菜 祭祀仪式 新蔡 河南淮阳 先师 子贡 大清 洪武年间 三跪九叩 释奠
原文传递
《钦定大清通礼》修纂考述 被引量:2
6
作者 彭孝军 《保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2-71,共10页
《钦定大清通礼》是清代第一部,也是行用最久、最为重要的一部官修礼制专书,该书的修纂既顺应了明末清初以来“以礼代理”的务实学术潮流,也是清廷实施“礼治”方略的基础和总纲。该书修纂体例和内容在全面继承前代官修礼书传统的基础... 《钦定大清通礼》是清代第一部,也是行用最久、最为重要的一部官修礼制专书,该书的修纂既顺应了明末清初以来“以礼代理”的务实学术潮流,也是清廷实施“礼治”方略的基础和总纲。该书修纂体例和内容在全面继承前代官修礼书传统的基础上多有创新,颇具时代特色,在宫廷与民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行用,产生了广泛的政治与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大清 官书修纂
下载PDF
清代官员祭祀礼制研究——以曾国藩墓为例
7
作者 练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3期154-156,共3页
墓葬用来安置去世的人,是人类死后的纪念形式,并沿用至今。我国的古墓葬由出现到各个时期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鸦片战争后到我国近代史的过渡时期,仍有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辞世后沿用古代礼制营造墓葬,如建于长沙岳麓... 墓葬用来安置去世的人,是人类死后的纪念形式,并沿用至今。我国的古墓葬由出现到各个时期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从鸦片战争后到我国近代史的过渡时期,仍有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辞世后沿用古代礼制营造墓葬,如建于长沙岳麓的曾国藩墓。文章旨在根据作者实际项目经历对清代官员下葬礼制进行思索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葬 《钦定大清 曾国藩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