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剑经》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银行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9,共12页
以《剑经》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推演、史志互参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剑经"之名的文化"试"读、《剑经》的形成归因、本体技理解读、闽文化因子离析,对八闽原乡中国武术技击理论乃至海外武技的辐射... 以《剑经》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推演、史志互参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剑经"之名的文化"试"读、《剑经》的形成归因、本体技理解读、闽文化因子离析,对八闽原乡中国武术技击理论乃至海外武技的辐射等方面展开探讨。结果认为,《剑经》之名泛指武艺与兵事,亦是俞大猷书剑情怀和民族情结的托寄;名"剑"实"棍",是俞大猷基于彼时战争需要,在追求"通艺"的心理诉求下,融寄兵法与诸师剑技、枪技等武艺于棍技的综合创新;《剑经》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钤记,是八闽文化的结晶;《剑经》是一部理明法备的技击宝典,其技理成为中国乃至海外武技采撷的上源活水。最后,勾勒了武术典籍品读应遵循的一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典籍 俞大猷 地域文化 八闽
下载PDF
《剑经》棍法四绝 被引量:3
2
作者 段克发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85-86,共2页
对俞大猷《剑经》的分析研究,探究棍法技击理论,挖掘棍法技术之绝,用以指导现代武术,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其理论进行教学和训练,提高技击应变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促进现代武术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武术 俞大献 棍法 当棍法 滚棍法 剃棍法 戳棍法
下载PDF
俞大猷《剑经》断论 被引量:3
3
作者 段克发 梁曦久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6-67,共2页
通过对俞大猷《剑经》分析研究,探究武术技击理论的价值,从中得出其指导现代武术的理论思想,运用《剑经》技击理论、原则和技法诀要进行教学和训练,进而提高武术技击技术和应变能力,对提高现代武术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 俞大猷 武术 技击技术 应变能力
下载PDF
《剑经》中棍术的战术与技法述要 被引量:2
4
作者 段克发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2-74,共3页
通过对俞大猷《剑经》的战术与技法概括、抽象和诠释,得出其技击理论的价值,从而得出其指导现代武术的理论思想,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剑经》技击理论、原则和技法诀要进行教学和训练,进而提高武术技击技术和应变能力。
关键词 武术 俞大猷 棍术 战术 技法 应变能力
下载PDF
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形成的社会史阐释及当代启示——基于《剑经》的文化考察
5
作者 甘炜 荆纪东 马文友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2,共8页
以《剑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俞大猷武学思想在《剑经》中的“实用性”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形成的社会史原因。研究表明,俞大猷武学思想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剑经》中融入军事思想的格斗... 以《剑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俞大猷武学思想在《剑经》中的“实用性”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形成的社会史原因。研究表明,俞大猷武学思想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剑经》中融入军事思想的格斗战术、杀伤性强的技术和拍位理念等方面;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形成的历史社会动因有三:其一,长期在军事前线的殊死战斗为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其二,闽南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务实尚武之民风为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其三,“知行合一”学说及其对个人“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为俞大猷“实用性”武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在对《剑经》进行文化考察的基础上,得出当代武术要想获得良性传承与发展,应以国家需求为价值导向,切实维持拳种的风格特征,同时武者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到“知行合一”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大猷 武学思想 实用性 知行合一 拳种特征
下载PDF
《剑经》对现代警察格斗的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贾利 黄晓鹏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7年第1期90-92,共3页
现代警察格斗是警察与歹徒的殊死搏斗,是警察制止犯罪行为的专门技术。俞大猷《剑经》的技击法则、要旨能为现代公安实践中的警察格斗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警察 格斗 启示
下载PDF
《剑经》:现代搏击的圭臬 被引量:1
7
作者 邱郁 《精武》 2006年第11期46-47,共2页
后人发,先人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旧力略过,新力未发 传统武术中非常强调以快打慢,主动进攻,而俞大猷在《剑经》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一原理和“拍位”说是相通的,因为“拍位”技术恰是... 后人发,先人至;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旧力略过,新力未发 传统武术中非常强调以快打慢,主动进攻,而俞大猷在《剑经》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一原理和“拍位”说是相通的,因为“拍位”技术恰是在对方进攻后给予反击,并在对方未对我造成伤害时击中对方,这正是后发先胜、以迂为直的用兵原理。后发先至,指的是快速抢攻的战术法则,也就是“彼微动,我先动”之义。当对方一发出进攻信号时,我就立即抢先进击,使其措手不及,以快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进攻 传统武术 后发先至 俞大猷 先人 原理
下载PDF
俞大猷《剑经》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盟渊 《中华武术(研究)》 2013年第6期6-12,共7页
《剑经》是俞大猷在血战沙场近半个世纪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军事史和武术史上一部非常宝贵的经典著作。俞公在《剑经》中,以189个条文尽述棍法之奥秘。余在疏理、剖析,分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条文详尽表达了俞大猷棍法的三大... 《剑经》是俞大猷在血战沙场近半个世纪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军事史和武术史上一部非常宝贵的经典著作。俞公在《剑经》中,以189个条文尽述棍法之奥秘。余在疏理、剖析,分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条文详尽表达了俞大猷棍法的三大内涵。余将己之所悟,对俞大猷棍法的特点、旨要及总歌诀进行总结与诠释,以期共同探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大猷 研究
原文传递
图说俞大猷子母三十六棍 被引量:1
9
作者 俞大猷 向恺然 《精武》 2007年第7期4-6,共3页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大猷 棍法 武术史 戚继光 棍术
下载PDF
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一) 被引量:1
10
作者 俞大猷 向恺然 《精武》 2007年第7期39-43,共5页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 俞大猷与《剑经》简介俞大猷(1503~1580年),明代抗倭名将,与戚继光齐名。世有“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之誉。明人黄景眆曾说:“吾温陵棍棒手仆妙天下,盖俞都督集古今棍法而大成之,身与士卒相斗。余所接善棍者,皆言其父,其大父承都护所指教。”此言将福建武风归功于俞大猷,决非过溢之词。世所相传的俞家棍,正是俞大猷最精善之技,此《剑经》即为俞大猷亲自撰写。《剑经》的内容,包括“剑”、“射”、“阵”三法,其中的精要在“剑”(即棍),认为其是各种武器的基础,并巧妙地以儒家经典为喻,宣称用棍如习《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俞家棍”融合了“荆楚长剑”、“杨家枪”的优点,理论宗宋明理学,基本上将朱子“由博返约”和王阳明由约而博的精义合而为一,而强调棍法不拘一格、随时变化的道理。故主张“正”是守势,“奇”是攻势,不轻举妄动、急于求成,讲究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乘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痛击,“打他第二下”。俞大猷从个人的棍法、身法开展,推衍至五人、十人,乃至军队作战的布阵原则,使此书成为“武经”、“兵经”宝典,不仅在对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效力,而且对少林派武术“中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大猷 戚继光 棍法 武风
下载PDF
鲍光英《梅花螳螂拳要论》初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霍子儒 霍明钢 +3 位作者 严瑞昌 霍明彬 胡鸿钧 严孝良 《中华武术(研究)》 2019年第6期14-17,共4页
《梅花螳螂拳要论》乃武术名家鲍光英所传,是一部成书于清末民初的武术理论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梅花螳螂拳要论》继承了俞大猷《剑经》的学术思想并有所创新,其内容可分为七大部分,即论摔手、论桥、论拍位、论门、论转环、论缠... 《梅花螳螂拳要论》乃武术名家鲍光英所传,是一部成书于清末民初的武术理论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梅花螳螂拳要论》继承了俞大猷《剑经》的学术思想并有所创新,其内容可分为七大部分,即论摔手、论桥、论拍位、论门、论转环、论缠抖、论绞丝。本文尝试概括其书梗概,以求该书能得到更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螳螂拳 鲍光英 拍位 纪效新书 俞大猷 刘淡锋 霍耀池
原文传递
《剑经》:现代搏击的圭臬 被引量:1
12
作者 邱郁 《精武》 2006年第10期48-49,共2页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 《剑经》是俞大猷的经典名著,是中国武术史上第一部理明法备、科学实用的武术技击专著。《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剑经》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武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价值 中国武术 典名著 武术技击 成熟阶段 传统武术 战略战术
下载PDF
三合剑
13
作者 严广才 《中华武术》 1994年第4期28-32,共5页
第二段 十、乙:盖步刺喉 甲:进步挂防 乙:左脚横移一步,紧接右脚向左撤一步,脚尖外撇成右盖步;同时,右手剑向左回带至胸前,右手心朝里,剑体水平;然后右手剑朝甲喉击刺;左剑指屈臂架在头部左上方,手心朝外;眼视剑尖。
关键词 三合 右弓步 击刺 虚步 臂架 二段 右腕部
下载PDF
《剑经》与汉晋尸解信仰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吉绍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8-88,共11页
上清经典《真诰》构建的神仙冥府思想体系是六朝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尸解信仰是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的尸解思想十分丰富,但大部分内容出自《剑经》。《剑经》与《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异名同书,撰... 上清经典《真诰》构建的神仙冥府思想体系是六朝宗教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尸解信仰是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诰》的尸解思想十分丰富,但大部分内容出自《剑经》。《剑经》与《石精金光藏景录形经》异名同书,撰于上清降经之前的东晋前期,内容包含尸解思想、诸仙人事迹以及用录形灵丸剑解之术等。该书是东晋以前尸解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综合汉代以来尸解观念的基础上,在多个方面形成系统思想。在汉晋尸解信仰发展过程中,《剑经》是一部承上启下的重要文献,通过它可对汉魏尸解思想进行再认识并梳理其发展脉络,进而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尸解 《石精金光藏景录形 《真诰》 上清
下载PDF
《梅花螳螂拳拍位图谱》初探兼论《剑经》拍位 被引量:1
15
作者 霍子儒 吴启贤 +4 位作者 霍明钢 严瑞昌 胡鸿钧 张宇杰 霍明彬 《中华武术》 2020年第8期10073-10076,10099,共5页
《梅花螳螂拳拍位图谱》乃武术名家鲍光英所传,成书于清末民初,其对《梅花螳螂拳要论》的拍位理论所了进一步阐发,把俞大猷《剑经》中仅用于棍术的拍位延伸到拳术技击,并给出拍位图13张,对螳螂拳乃至整个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梅花螳螂拳拍位图谱》乃武术名家鲍光英所传,成书于清末民初,其对《梅花螳螂拳要论》的拍位理论所了进一步阐发,把俞大猷《剑经》中仅用于棍术的拍位延伸到拳术技击,并给出拍位图13张,对螳螂拳乃至整个武术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概括拳谱梗概,并用调查法、观察法对拍位的流变做出分析和归类,并举例说明螳螂拳拍位与摔手、门、转环、绞丝等拳理的综合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螳螂拳 鲍光英 拍位 俞大猷 霍耀池 八刚十二柔拳谱
下载PDF
俞大猷《剑经》对现代武术散手的启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伯余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34-136,共3页
俞大猷《剑经》的武学思想及其一系列搏击格斗的战略战术、法则是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于现代的散手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俞大猷《剑经》的技击原则、要领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用来指导武术散手运... 俞大猷《剑经》的武学思想及其一系列搏击格斗的战略战术、法则是传统武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于现代的散手运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俞大猷《剑经》的技击原则、要领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用来指导武术散手运动,为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大猷 武术散手
下载PDF
筷子传
17
作者 陈子佩 《小学生文摘》 2009年第4期53-54,共2页
茶有《茶经》,剑有《剑经》,我们——大名鼎鼎的筷子,怎么就不能有个《筷子传》呢?论身世。我们可比其它餐具不知高贵多少倍呢!我们的祖先诞生在大名鼎鼎的大禹手里。据说大禹在治水时,为了加快治水进度而拼命压缩吃饭时间,
关键词 筷子 《茶 大禹 治水 餐具
原文传递
论直拳
18
作者 凌大侠 《少林与太极》 2014年第2期46-49,共4页
直者,直线也,是两个格斗者之间最短的距离。追求“直”,就是追求在最短距离上以最快速度打击对方。这个“直”的技术概念,从商周时起至今,就被我国历代兵家和杰出的民间武艺家们所遵循,并不断加以阐释衍义。明代俞大猷著的《剑经... 直者,直线也,是两个格斗者之间最短的距离。追求“直”,就是追求在最短距离上以最快速度打击对方。这个“直”的技术概念,从商周时起至今,就被我国历代兵家和杰出的民间武艺家们所遵循,并不断加以阐释衍义。明代俞大猷著的《剑经》就以“中直”为一切招法的核心: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中有“当头炮势冲人怕,进步虎直撺两拳”:形意拳中的551行拳,占直线出击者就有四行。在目前的中国散打擂台中,尤重“直拳”的技法;国外技击也是如此,拳击、泰拳、空手道等,都将直拳列为击打训练之首要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拳 最短距离 中国散打 “直” 戚继光 俞大猷 形意拳
下载PDF
技击术的力学原理与时空关系
19
作者 魏跃林 吉娜薇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0-112,共2页
关键词 技击术 技击动作 拳谚 距离感 习练者 俞大猷 专门化知觉 时空关系 劲力
下载PDF
《浑元剑经》
20
作者 周伟良 《中华武术》 2020年第7期14-15,共2页
《浑元剑经》一名《浑元剑法》,内外两篇,旧题元末明代毕坤所著。此书明清两代未见著录,作者毕坤,除《浑元剑经•仙脉阐宗》略有记述外,至今尚未发现其他史料。据《仙脉阐宗》,毕坤字云龙,他在青年时期曾得到一位伏牛氏的传授,随之隐居... 《浑元剑经》一名《浑元剑法》,内外两篇,旧题元末明代毕坤所著。此书明清两代未见著录,作者毕坤,除《浑元剑经•仙脉阐宗》略有记述外,至今尚未发现其他史料。据《仙脉阐宗》,毕坤字云龙,他在青年时期曾得到一位伏牛氏的传授,随之隐居四川南山水莲洞,白天砍柴以自食其力,晚上则内外兼修,如此百余载,其后周游天下,又经历了百余年,最终"克以剑术成道",到了出神入化地步,著成内外两篇"传脉要诀"的剑法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外兼修 浑元 明清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