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赋的发展沿革及文体特征
1
作者 齐月华 于化桥 宋青林 《求实》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288-289,共2页
关键词 《两都 《诗经》 枚乘 《七发》 散文 统治者 《高唐 封建社会 封建制社会 骚体诗 、比、兴 《恨 楚辞 《洛神 司马相如 《风 艺术技巧 诗人 发展沿革
下载PDF
江淹《别赋》《恨赋》写作时间及本事新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47,共14页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 自江淹《恨赋》、《别赋》被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之后,遂作为江淹辞赋之代表作广为人知,其次第也多从《文选》编排,先《恨》后《别》,钱钟书先生更以为"《别赋》乃《恨赋》之附庸而蔚为大国者"。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结合江淹仕宦经历的考察,认为《别赋》先出《恨赋》后作的可能性更大。《别赋》所写并非简单地按类排比,而融入了江淹本人与亲友、家人辞别的感受;《恨赋》也不仅仅是代古人申恨,其中秦帝、赵王等人都寓有特定的指向;故《别赋》或作于江淹赴吴兴途中,《恨赋》当是江淹自吴兴返京口后所为,二赋之写作动机及命意均与江淹特定经历,尤其是江淹与建平王景素的关系密切相关。循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别赋》为何而别,别者何人,《恨赋》为何而恨,恨者何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别》、《恨》二赋之写作特征及在江淹诗赋创作历程中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恨
下载PDF
江淹为何写《恨赋》《别赋》? 被引量:1
3
作者 邬国平 《文史知识》 CSSCI 2011年第7期61-66,共6页
江淹以人类生离死别所激起的凄伤感情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恨赋》《别赋》两篇不朽作品,不仅引起历来读者高度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沾溉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将“死别”和“生别”两... 江淹以人类生离死别所激起的凄伤感情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恨赋》《别赋》两篇不朽作品,不仅引起历来读者高度的阅读兴趣,而且也沾溉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将“死别”和“生别”两句分别对应《恨赋》和《别赋》的内容和意绪,如合符契,这两篇赋与后世文学之间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恨 江淹 描写对象 阅读兴趣 文学创作 后世文学 李白
原文传递
《别赋》:人间爱别离苦的佛学观照 被引量:1
4
作者 饶峻妮 许云和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9-26,共8页
《别赋》是江文通被贬至吴兴时创作的作品,在经历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之后,他在吴兴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期间,他读经、参禅,逐渐接受了佛教的人生观。因此能够运用佛教爱别离苦的思想来审视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的离别之痛,从而稀释发... 《别赋》是江文通被贬至吴兴时创作的作品,在经历了生死离别的痛苦之后,他在吴兴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期间,他读经、参禅,逐渐接受了佛教的人生观。因此能够运用佛教爱别离苦的思想来审视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的离别之痛,从而稀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别赋》开篇的"黯然销魂",乃是对佛教"爱别离苦所谓命终"的另一种阐释,而其"别虽一绪,事乃万族"的总结,则与经中所说的"颠倒上下不可经纪"一脉相承,其对富贵别、侠客别、从军别、绝国别、夫妻别、方外别、情人别等各种离别场景的精心描写,就是对这一思想的一个尽情演绎。结末的"有别必怨,有怨必盈",讲的就是一个苦难世界人生痛苦盈积堆垒的佛理,其"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者,则又是众生离别因"怨咎集会"而"身心烧然"的一个形象的说法。即此而论,《别赋》展示的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世的离别因缘,寄寓了一种超脱恩爱苦海,获得解脱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宗教文学
原文传递
神腴骨秀 情远辞丽———江淹诗赋修辞艺术浅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郑虹霓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修辞艺术 江淹 《杂体诗三十首》 “江郎才尽” 艺术成就 创作 《恨
下载PDF
伤离恨别:人际传播的审美掌握——对江淹《别赋》的一种传播学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龙剑梅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6-160,共5页
离别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人际传播和精神交往方式,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永恒的母题。江淹《别赋》展示的人际传播中离情别绪的7个图景,就是对这一题材的审美掌握和艺术表达,是其真实的人生经... 离别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人际传播和精神交往方式,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独特而永恒的母题。江淹《别赋》展示的人际传播中离情别绪的7个图景,就是对这一题材的审美掌握和艺术表达,是其真实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特有的精神取向与生命意识的形象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离恨 人际传播 审美掌握 文学母题
下载PDF
江淹《别赋》《恨赋》新论
7
作者 邵春驹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47-50,共4页
从《恨赋》与《芜城赋》的密切关系等推测,《恨赋》当作于广陵。赋中所写古人事迹,实际隐括了刘宋前废帝即位前后的一系列现实政治事件。根据《恨赋》中涉及的人事,它写于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十一月。《别赋》则作于《恨赋》稍前,其写... 从《恨赋》与《芜城赋》的密切关系等推测,《恨赋》当作于广陵。赋中所写古人事迹,实际隐括了刘宋前废帝即位前后的一系列现实政治事件。根据《恨赋》中涉及的人事,它写于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十一月。《别赋》则作于《恨赋》稍前,其写作动因是江淹赴广陵前与妻子的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恨 《芜城 政治现实
下载PDF
《别赋》“道已寂而未传”释义辨正
8
作者 殷守艳 《语言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359-364,386-387,共8页
《别赋》"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之"未传",有"未得真传"及"未到最高境界"两种解释,均误。此二句互文同意,"未传"实乃"不停、不辍"义。"传"有"停止、... 《别赋》"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之"未传",有"未得真传"及"未到最高境界"两种解释,均误。此二句互文同意,"未传"实乃"不停、不辍"义。"传"有"停止、辍止"义,"亭、舍、置、驿、廨"诸词可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引申
原文传递
清秋节里长亭别泪眼无语千古绝——也谈柳永《雨霖铃》的绝妙 被引量:1
9
作者 修国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5年第6期37-38,共2页
南北朝诗人江淹联《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好一个江文通,简直一语道尽了人间情愫之至啊!其体会之深,其定论之精,当是空前绝后了吧!
关键词 《雨霖铃》 柳永 长亭 南北朝
下载PDF
论江淹《恨赋》《别赋》的悲怨基调
10
作者 贺潇莹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1期25-27,共3页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称其文“俯视一代”。《恨赋》和《别赋》是江淹最负盛名的抒情赋代表作,一写赍志而殁之恨,一抒离愁别苦之情,体现出鲜明的悲怨基调。究其原因,既与江淹当时被贬吴兴县令的压抑环境有关,也有自身多愁善感的... 江淹是南朝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称其文“俯视一代”。《恨赋》和《别赋》是江淹最负盛名的抒情赋代表作,一写赍志而殁之恨,一抒离愁别苦之情,体现出鲜明的悲怨基调。究其原因,既与江淹当时被贬吴兴县令的压抑环境有关,也有自身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同时离不开佛教苦乐观的影响。《恨赋》《别赋》,情景交融,并通过运用典故和概括典型的方式,将恨、别之情泛化为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读者共鸣,历经千载而传诵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恨 悲怨基调 用典 典型 情景交融
下载PDF
一曲凄婉的心灵之歌——漫谈江淹的《恨赋》与《别赋》
11
作者 吴雪伶 吴雪伶 +1 位作者 吴雪伶 吴雪伶 《语文知识》 2003年第8期24-26,共3页
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关键词 江淹 《恨 文学鉴赏 中学 语文教学
下载PDF
高山流水古琴台
12
作者 刘继兴 《旅游时代》 2014年第4期57-58,共2页
知音,是一个十分动人的字眼。人生天地间,有一知音,是一大幸事。管仲曾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即鲍叔牙)也。”江淹送相知之好友时伤感地写下千古绝唱《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浦下,伤如之何……”鲁迅也... 知音,是一个十分动人的字眼。人生天地间,有一知音,是一大幸事。管仲曾感慨:“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即鲍叔牙)也。”江淹送相知之好友时伤感地写下千古绝唱《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浦下,伤如之何……”鲁迅也曾为志同道合的瞿秋白写过两人相处的感受:“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流水 古琴台 志同道合 瞿秋白 知音 人生
原文传递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现代背景下的解读
13
作者 韩冰融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9年第4期54-56,共3页
江淹《别赋》饱含人世离别的感伤情调,道尽离别给人带来的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引起人们广泛而深沉的感情共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背景之下,江淹《别赋》的感伤情调却呈现出淡化的状态,与此同时,离别的伤感却愈... 江淹《别赋》饱含人世离别的感伤情调,道尽离别给人带来的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引起人们广泛而深沉的感情共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现代背景之下,江淹《别赋》的感伤情调却呈现出淡化的状态,与此同时,离别的伤感却愈来愈成为现代人回归自我、洗涤心灵的一种审美体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淹 伤感 现代背景 情感淡化
下载PDF
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南朝梁·江淹《别赋》(节选)赏析
14
作者 刘红霞 《小学生之友(阅读写作版)(下旬)》 2016年第1期78-80,共3页
最使人沮丧失魂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相去极远,燕国宋国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便萧瑟而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
关键词 人物心理 景物描写 赏析 节选 江淹 南朝 游子
原文传递
“杨柳岸晓风残月”品
15
作者 李蕾 言明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6年第7期66-67,共2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一篇《别赋》,写尽种种离别情状,不说后无来者,可谓前无古人,但在最后作者仍然感叹:“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一篇《别赋》,写尽种种离别情状,不说后无来者,可谓前无古人,但在最后作者仍然感叹:“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一多情自古伤离别”,诗酒风流的柳永来了,凭其久经羁旅别况之体味,高蹈离别之情愫,挥笔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就足与江淹《别赋》相颉颃。单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就倾倒无数读者,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更大的影响还在它成了婉约词风的代表,引领着一代风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情 江淹 南朝 古诗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鉴赏
下载PDF
迷失在无语的别情——解柳永《雨霖铃》
16
作者 胡红梅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6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雨霖铃》 柳永 迷失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中学 语文
下载PDF
别赋(节选)
17
作者 江淹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 2009年第2期50-52,共3页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岭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关键词 中等教育 阅读教学 文言文阅读
原文传递
从《说文解宇》“车”剖析车与中国文化
18
作者 武俊辉 《走向世界》 2019年第14期98-102,共5页
汉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人文精神,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根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我... 汉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人文精神,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根基。《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它蕴涵着大量的反映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车之会 《说文》 乘车之会 礼制文化 周穆王
原文传递
论古代送别诗的抒情艺术——以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古代送别诗为例
19
作者 姜传领 《新高考(高二语文、数学、英语)》 2010年第5期7-9,共3页
中国古代很重视别离,每当临别之际,分别双方总会感到凄然伤神。那一幕幕聚散分离的情景,拨动了一代代诗人的心弦,触动了文人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故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又说:“有别必怨,有怨必... 中国古代很重视别离,每当临别之际,分别双方总会感到凄然伤神。那一幕幕聚散分离的情景,拨动了一代代诗人的心弦,触动了文人内心那根敏感的神经。故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又说:“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把离别当成人生中最难忍受的痛苦时刻,并在该文中列举了古人分别的种种令人凄然伤神的情状。屈原《九歌》中也说“悲莫悲兮生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语文课本 抒情艺术 中学 《九歌》 成人生
下载PDF
悠悠千载离别情——浅谈对古典诗歌中离别诗的鉴赏
20
作者 姚金要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5期99-100,共2页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鉴赏 《诗经》 唐代诗歌 之情 江淹 乐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