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没有晚明,何来晚清?--“文学”的现代性之旅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奭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80,174,共10页
"文学"一词今义的形成乃晚明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合力建构使然。1623年艾儒略刊刻《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提出"文艺之学"一称,主要内容包含各种诗文与议论文章等等。1635年,杨廷筠身后出版的《代疑续篇》中,... "文学"一词今义的形成乃晚明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合力建构使然。1623年艾儒略刊刻《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提出"文艺之学"一称,主要内容包含各种诗文与议论文章等等。1635年,杨廷筠身后出版的《代疑续篇》中,引用尤属《职方外纪》的艾著,改"文艺之学"为"文学"二字,而这是"文学"摆脱《论语》以来以孔门经籍或教育修身为主的古义之始。杨廷筠的用法,清中叶以后的基督教传教士如艾约瑟赓续之,而且在《六合丛谈》中指陈内含史诗、悲喜剧与史传等西方古来的文学文类,甚至含括西人观念中的修辞学在内。"文学"的今义,自此灿然大备,而且随魏源《海国图志》与维新派人士与文人如梁启超与王国维等人的援用,逐渐演为中国现代性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廷筠 艾儒略 魏源 艾约瑟 文学
下载PDF
《盐铁论》中贤良与文学思想主张之差异
2
作者 曹杰 《阴山学刊》 2006年第2期84-90,共7页
《盐铁论》中记载了西汉中期盐铁会议上贤良与文学对诸多社会问题的看法。二者同处辨论一方,但贤良与文学在义利、法治与德治、农业与工商业、奢侈、匈奴等问题上的思想主张并不尽相同,分析其差异对于研究中国思想史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盐铁论》 汉代 贤良 文学 思想史
下载PDF
汉代官学教师制度述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宏杰 《河池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06-111,共6页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制度的初创时期。太学博士与郡国文学,既是官学教师,又是国家官吏,其教师身份尚不十分突出,对其选用、升迁已出现较为明确的制度规定。博士、文学秩卑而职尊,仕途通达,而官学教师不甘久典教职,这一特点在汉代已... 汉代是中国古代官学教师制度的初创时期。太学博士与郡国文学,既是官学教师,又是国家官吏,其教师身份尚不十分突出,对其选用、升迁已出现较为明确的制度规定。博士、文学秩卑而职尊,仕途通达,而官学教师不甘久典教职,这一特点在汉代已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官学教师 博士 文学 制度
下载PDF
“Literature”in the 19th-Century Sinological Works:The History of a Concept
4
作者 Huang Zhuoyu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第3期120-142,共23页
In the 19th century,the English term"literature"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文学"(wenxue)had their respective connotations and prehistories and did not belong to the same discursive genealogy,althou... In the 19th century,the English term"literature"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文学"(wenxue)had their respective connotations and prehistories and did not belong to the same discursive genealogy,although the two concepts later mixed together and have since been inter-translated by scholar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literature as an independent system of representation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English sinology to identify their special meanings in the 19th-century English context.To ensure the wholeness of the examination,this paper divides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into three categories;annotations i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ies,denotations in works with the word"literature"in their titles,and explanations in articles and chapters(of works)with the word"literature"in their titles.Such an examination inevitably involves some key issues related to semantics,history of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help further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semination history of literature as a conce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xue LITERATURE 19th-century sinology history of English sinology
下载PDF
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商业文学 被引量:7
5
作者 邓菡彬 《鄂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45-48,共4页
该文梳理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常用术语的语义范围,在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内界定了广义通俗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并辨析了这几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同范畴:写作学、传播学、经济学。作者认为,只有对术语进行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文学研究和文学... 该文梳理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常用术语的语义范围,在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内界定了广义通俗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并辨析了这几个术语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同范畴:写作学、传播学、经济学。作者认为,只有对术语进行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文学 大众文学 商业文学 极乐文本 快乐文本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一般文学”与“总体文学”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向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2-85,共4页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总体文学"这个译词的流行和"一般文学"这个词的退场,作为理论现象值得研究。这两个词都是法文"Littérature Générale"或英文"General Literature"...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总体文学"这个译词的流行和"一般文学"这个词的退场,作为理论现象值得研究。这两个词都是法文"Littérature Générale"或英文"General Literature"的翻译,在意义上有相当大的迭合之处,但作为两个不同的译词,实际上已在汉语语境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分辨析。"总体文学"强调的是数量与范围,是空间横向上的统括;"一般文学"指的是形态上的抽象,强调的是理论概括的高度和抽象度。如果说"世界文学"是一个统驭性最高的实体范畴,那么"总体文学"则是一个统驭性最高的抽象范畴,它是一种理想观念,也是可以无限接近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文学 一般文学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理论中“文”字的思想内涵
7
作者 朱金发 朱汉若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8-58,共11页
“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 “文”字是先秦儒家理论中的“文”“文学”“文章”等概念的理论核心。殷商甲骨文中以“文”作为美称来赞美先王,西周初年沿袭“文”字的这种用法,并以有礼为“文”,以有“文”为德,大力提倡明德精神,提出“文德”概念。春秋时期,以个人道德操守、个人品行、文化素养与言辞文采为“文”,同时认为《诗》《书》等典籍的学习可以培养这种品性,“文”概念的礼仪与文化的思想观念有了分化趋势,《论语》中提出的“文学”概念是礼的范畴,是孔子授徒课业的主要内容,《论语》中多以“文”指代这种课业中《诗》《书》等典籍学习,以“礼”字指礼仪学习,“文”概念理论内涵分化趋势更明显。战国时代,“礼文”与艺文被区分开来,以“文章”指礼,以“文学”指学子课业的《诗经》《尚书》等典籍,“文学”概念就逐渐脱离了礼学的理论阈限,特别是《荀子》一书中,“文学”直接与《诗》《书》经典相关联,为后代文艺理论的文学概念的提出,开创了理论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文采 文德 文学
下载PDF
朱陆“心学”及其异同的几点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金春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7,共8页
朱熹尽管批陆为禅,其学亦吸收了佛禅的“明心见性”思想。陆九渊虽自谓“心即理”之说得自孟子,实亦受到程朱影响。要之,二人都讲道德本心,分歧只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上。朱子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实则在“道问学”上用力较勤... 朱熹尽管批陆为禅,其学亦吸收了佛禅的“明心见性”思想。陆九渊虽自谓“心即理”之说得自孟子,实亦受到程朱影响。要之,二人都讲道德本心,分歧只在“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上。朱子强调二者相辅相成,实则在“道问学”上用力较勤。象山强调“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但亦未尽废“道问学”。朱批评陆自信太过,陆则以朱为支离。然而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朱陆之学得以相辅而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心学 尊德性 道问学
原文传递
Literature是怎样“变成”“文学”的--晚清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的“文学”实践及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段怀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73,共10页
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理雅各等最早一代新教来华传教士接触中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文化探险历程。当大多数传教士最初将注意力集中于宗教领域中的"术语问题"(Term Question)之时,其实他们在中西世俗文化交流领域同样遭遇到... 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理雅各等最早一代新教来华传教士接触中国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文化探险历程。当大多数传教士最初将注意力集中于宗教领域中的"术语问题"(Term Question)之时,其实他们在中西世俗文化交流领域同样遭遇到了"术语问题"。当他们面对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文学传统时,他们习惯性地使用了英语中的Literature,来描述并论述中国"文学"。而其实从一开始,西方的Literature与中国的"诗文"为中心的传统就不是可以简单替换的完全对等概念。而在此语境中传教士们所生成的最早一批中西跨文学交流的文本成果,亦大多带有文献文本的性质。但又恰恰是这些传教士的文学与文化探险,开创了中西之间文学交流的先河,并最终让西方的Literature,成为了中国的"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教士 LITERATURE 文学
下载PDF
西方文学还是西学?——王韬的经验及其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段怀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5,88,共12页
王韬与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集中于西教与西学。但在西学之中,王韬亦曾提及"西方文学"这一对近代文学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或表述。尽管王韬并没有对"西方文学"进行过概念意义上的关注、追寻、... 王韬与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集中于西教与西学。但在西学之中,王韬亦曾提及"西方文学"这一对近代文学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或表述。尽管王韬并没有对"西方文学"进行过概念意义上的关注、追寻、界定,以及较为系统的介绍——像他对西学源流以及晚明耶稣会士来华著述所进行的追本溯源式的考察辑录那样——但他的视野及相关叙述中,确实涉及到西方诗歌、戏剧等文类,甚至还提到过希腊、罗马、英国等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诗人的名字。王韬的西方文学经验,是在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将西方的"literature"概念引入中国,并逐渐确定为"文学"作为其中文概念体系中之对应的历史语境中发生并展开的,其中所承载的复杂而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学史意义,并未因其孤立零散或游移不定而丧失其相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西方文学 文学 西学
下载PDF
清末学制改革与“中国文学”的演生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9-57,79,共10页
清季学制的酝酿出台,是近代学术分科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在庚子后的学务筹议中,以西学分科条理中学成为一般趋势,"文学"逐渐进入学科体系,由于观念来源及制度设计旨趣的差异,含义随时代因人而异。在科举向学堂递嬗的过渡时代... 清季学制的酝酿出台,是近代学术分科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在庚子后的学务筹议中,以西学分科条理中学成为一般趋势,"文学"逐渐进入学科体系,由于观念来源及制度设计旨趣的差异,含义随时代因人而异。在科举向学堂递嬗的过渡时代,各地科举考试、书院、学堂的分科设学实践中,"文学"呈现不同的形态。在壬寅、癸卯学制制定调整过程中,张之洞等人既要借径日本以立新制,又要借助"文学"以存国性。在国粹主义主导下,《奏定学堂章程》中的"中国文学"虽指向"中国文章",但疑议并未因学制出台而消减,持续困扰着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卯学制 中国文学 国粹 学术分科
原文传递
国家、种族、阶级:《黑人文学》与“哈莱姆文艺复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小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杨昌溪出版于1933年的《黑人文学》是中国对非裔美国文学首次较为系统的研究。杨昌溪解读"哈莱姆文艺复兴"为中心的非裔美国作品的视角,与中国20世纪前30年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黑人文学》所呈现出的译介内容... 杨昌溪出版于1933年的《黑人文学》是中国对非裔美国文学首次较为系统的研究。杨昌溪解读"哈莱姆文艺复兴"为中心的非裔美国作品的视角,与中国20世纪前30年的社会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黑人文学》所呈现出的译介内容,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国20世纪前30年以杨昌溪为代表的译介非裔美国文学的范式;同时从《黑人文学》所呈现出的误读、漏读,研究了译介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历史理解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昌溪 《黑人文学》 非裔美国文学 译介
原文传递
“文学”与“文章”——基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冀志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96-104,共9页
中国古代文论之"文",应该溯源于"文章",而不是"文学"。《论语》中的"文学"意指对先王遗文的学习掌握。由此而来,"文学"的意义核心也就成为关于儒家所尊先王典籍制度的学问。"文... 中国古代文论之"文",应该溯源于"文章",而不是"文学"。《论语》中的"文学"意指对先王遗文的学习掌握。由此而来,"文学"的意义核心也就成为关于儒家所尊先王典籍制度的学问。"文章"则由交错的色彩发展出笔墨所属的文本。魏晋之后,尽管"文学"与"文章"的概念产生纠缠的面貌,但它们的意义核心却是清晰可辨的。"文学"重在指儒者的学问,"文章"重在指文本的辞采。由于这个重要区别,中国古代的文论始终是指一种文章理论而不宜说是文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 文学 文章 儒学
下载PDF
从《人民文学》头题小说看新时期文学十年的矛盾性
14
作者 乔亮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37-39,共3页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学》 蒋子龙 王蒙 新时期文学
下载PDF
北美地区华文网站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文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9-112,共4页
文章根据ALEXA数据对北美华文网站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网站创办时间、访问情况、网站类型及提供的服务等方面阐述北美华文网站的现状;以北美地区排名首位的华文网站文学城为例,从新闻主题、新闻来源及浏览评论等方面研究其对中国新闻... 文章根据ALEXA数据对北美华文网站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网站创办时间、访问情况、网站类型及提供的服务等方面阐述北美华文网站的现状;以北美地区排名首位的华文网站文学城为例,从新闻主题、新闻来源及浏览评论等方面研究其对中国新闻的报道情况,并探讨北美华文网站涉华舆论的特殊性问题;从北美地区华文网站的访问人群、新闻管理以及媒体环境等层面加以分析特殊性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华文网站 ALEXA 舆论 文学城 新闻管理 媒体 中国报道
下载PDF
高校图书馆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胜华 《图书情报研究》 2020年第3期55-59,共5页
[目的/意义]立足于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从“闻学堂”成立的背景和目标、具体举措、成绩与不足几方面介绍和分析同济大学图书馆传统文化教... [目的/意义]立足于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从“闻学堂”成立的背景和目标、具体举措、成绩与不足几方面介绍和分析同济大学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的案例——“闻学堂”。[结果/结论]通过对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几点思考: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外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落实开放、共享新时代发展理念,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 同济大学图书馆 “闻学堂”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反思与建设——董学文文艺思想与他的时代命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永兵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09-115,共7页
董学文为长期僵化的"左"的文论话语注入了新鲜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成分。他是最早也最积极地对"当代形态"文艺理论建构本身进行呼吁和理论探求的学者之一,并进行符合中国当代现实文艺与社会需要的新形态... 董学文为长期僵化的"左"的文论话语注入了新鲜的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新成分。他是最早也最积极地对"当代形态"文艺理论建构本身进行呼吁和理论探求的学者之一,并进行符合中国当代现实文艺与社会需要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文学理论学"学科是董先生关于文学理论的"元理论"性质的反思,呈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建构,但实际上,他始终将自己的思考不断地与文学理论的历史事实相呼应,在二者的互动中把握理论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学文 文艺理论 当代形态 反思与建构
下载PDF
“效”与“觉”:魏源对朱熹“生知”的“接着讲”
18
作者 柴敏辉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1-4,共4页
朱熹与魏源都重视“生知”的命题。朱子的“生知”是在处理“致知”与“尽心”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的,认为具有“生知”资质的人“尽心”后方能成为“圣人”。魏源则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进行论述,将知识分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尊德性... 朱熹与魏源都重视“生知”的命题。朱子的“生知”是在处理“致知”与“尽心”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的,认为具有“生知”资质的人“尽心”后方能成为“圣人”。魏源则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进行论述,将知识分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尊德性”的知识需要自“觉”,“道问学”的知识需要“效”他,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圣人有自“觉”的资质,此即魏源的“生知”。魏源对“生知”的诠释是对朱子的“接着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知” 朱熹 魏源 “尊德性” “道问学”
下载PDF
论沈从文与朱光潜的文学守望
19
作者 薛磊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0-95,共6页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 沈从文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他们解放前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十分丰厚的编辑经验,而且还都是"京派"的核心人物。其实,编辑与文学生涯对他们来说又是二而一的,他们的编辑思想是其文学主张的实践与延伸。文章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的编辑思想、实践为核心,以他们编辑过程中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对文学"真实"的重视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文学守望,以期映现他们的学人情怀及对当下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朱光潜 《大公报·文艺副刊》 《文学杂志》 守望
下载PDF
边缘农村人的生存大道——评杨文学长篇报告文学《衢之情》
20
作者 郝春燕 《襄樊学院学报》 2008年第10期53-57,共5页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焦点,边缘农村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衢之情》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的特长,从山东沂蒙老区的"路"的变化切入,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对路与人的生存境况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文学阐释,选... 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焦点,边缘农村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衢之情》充分发挥报告文学的特长,从山东沂蒙老区的"路"的变化切入,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对路与人的生存境况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文学阐释,选取真人真事,塑造了一批真实感人的改革勇士形象,与对比回环结构和浓厚的沂蒙民间文化一起构成其文学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衢之情》 杨文学 报告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