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被引量:6
1
作者 贺仲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3-100,共8页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评价分歧的重要归结点。将文学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统... "十七年文学"的评价充满争议,其背后蕴含着与对文学经典性密切相关问题的不同认识。首先是文学评价的标准问题,它关系着文学经典最根本的原则,也是"十七年文学"评价分歧的重要归结点。将文学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我们既能认识到"十七年文学"的价值,又看到它与经典的距离;其次是文学经典构建中的外部因素问题,它也深刻地影响到"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和评价。客观辨析这些外在因素,同时更应该认识到建构文学经典的最根本因素是文学性。"十七年文学"评价问题对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建构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一是回到以文学为中心的评价标准;二是强化对文学规范的建设;三是客观认识非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经典 标准 文学性
下载PDF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雄强女性形象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宁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14,共5页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 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工作的重点是在生产领域解放妇女,这不仅为"十七年"文学诞生雄强女性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而且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妇女有幸在政府支持下获得了和男性相同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家庭的模式根深蒂固,所以雄强女性虽能驰骋社会各个领域,却不能改变无法别离家园的历史宿命。更有甚者,波澜壮阔的妇女解放运动带有性压抑的意味,于是,雄强女性只能让情爱的力比多臣服于革命的激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雄强女性 主体性 平等 爱情
下载PDF
“阶级观念”的确立与“斗争模式”的蔓延——论“十七年文学”的叙事话语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新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3-156,共4页
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普及与强化、战争时期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遗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或显或隐地蕴含了一种"阶级斗争模式"。随着政治环境、审美环境越来越严厉和"阶级斗争模式"的迅速扩展,人际关... 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普及与强化、战争时期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遗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或显或隐地蕴含了一种"阶级斗争模式"。随着政治环境、审美环境越来越严厉和"阶级斗争模式"的迅速扩展,人际关系的本质已经被完全抽象为仇恨和对立的象征体,彻底丧失了"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作为个体的"人"完全沦为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想象性符码。作为"人学"的文学丧失了"人"的本性,只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阶级观念 斗争模式 叙事话语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新人”型构再思考——兼论《红豆》与《青春之歌》的“新人”想象
4
作者 王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43-51,共9页
“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新人型构,深植于国家现代性主潮兴起的语境下,知识分子重新调整自我与民族国家想象之命题。此外,营构知识分子新人文本范式,也在政治一统的“十七年”时期变得更为迫切。然而,新时期以来,以纯文学为旗帜的批评标... “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新人型构,深植于国家现代性主潮兴起的语境下,知识分子重新调整自我与民族国家想象之命题。此外,营构知识分子新人文本范式,也在政治一统的“十七年”时期变得更为迫切。然而,新时期以来,以纯文学为旗帜的批评标准,有意无意地遮蔽了知识分子新人型构的基本对话语境。因此,重新以整体性的视阈,拥入知识分子新人谱系型构的驳杂图景。重温以《红豆》与《青春之歌》为典范的知识分子新人文本型构,如何生成颇具魅惑性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继而,在摒弃断裂论思维前提之下,重审知识分子新人型构的基本图景,其中亦波及表层的文学样态与深层的评价视阈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红豆》 《青春之歌》 知识分子新人 民族国家想象
下载PDF
文艺再整合与革命畅销书的浮沉——以20世纪60年代的《欧阳海之歌》评价为例
5
作者 康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金敬迈于1965年创作的《欧阳海之歌》,曾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同时也无可避免地身陷于不同政治文化力量的争夺和整合之中。细致梳理《欧阳海之歌》跃居此一时期文学典范的过程,辨明那些看似雷同的文学评判是否内含差异,呈现小说及其作者... 金敬迈于1965年创作的《欧阳海之歌》,曾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同时也无可避免地身陷于不同政治文化力量的争夺和整合之中。细致梳理《欧阳海之歌》跃居此一时期文学典范的过程,辨明那些看似雷同的文学评判是否内含差异,呈现小说及其作者在不同政治文化力量角力过程中的兴衰沉浮,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此一时期对“十七年”文学的再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敬迈 《欧阳海之歌》 畅销书 “十七年”文学 再整合
下载PDF
对“当代文学”的不同理解——1979年前后文艺界的分歧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光炜 张伟栋 李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39-46,共8页
1979年前后,伴随"文革"结束,针对如何看待"十七年文艺"等问题,文艺界一度产生的共识开始破裂,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派别,以林默涵、刘白羽等为代表的一方坚持维护"十七年"开展文艺运动与批判的合法性被视作... 1979年前后,伴随"文革"结束,针对如何看待"十七年文艺"等问题,文艺界一度产生的共识开始破裂,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派别,以林默涵、刘白羽等为代表的一方坚持维护"十七年"开展文艺运动与批判的合法性被视作"保守派"或"偏左派",而以周扬、陈荒煤、冯牧等为代表的一方则将"十七年文艺"所存在的问题定义为"左"的错误并试图推动正在进行中的"新时期文学"超越"十七年文艺"的主导框架则被视作"思想解放派"或"惜春派"。这场分歧表明:文学史书写的内容和对象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之物,同一段历史可以因为不同的评价标准和阐释框架而变得迥然相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 “十七年”文艺 分歧 思想解放
下载PDF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志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6,共7页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 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性理论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也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由革命-政治性叙事话语向现代性-文化叙事话语的转型。在这一转换中,“十七年文学”以及作为其渊源的30年代左翼文学,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不具备现代性而受到冷落和摈弃。实际上,中国的现代进程,具有独特的中国现代性的品格,在相当长时段里,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为中心的。相应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命题,是对现代民族共同体和未来中国的独立强大的热烈想象,以及热切认同和赞颂。这一特性与世俗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反思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多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现代民族国家 想象 认同 现代性品格 中国
下载PDF
在主流意识形态制导下的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39,共4页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政策内化到作家思想中,成为他们创作中的定律。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尽管其生成的文化语境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紧紧钳制着,但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努力下,还是获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英雄叙事 文化语境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研究与“历史叙述”的重构 被引量:4
9
作者 曾令存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6-63,共8页
论文试图从“历史叙事”的重构角度对五十多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清理,检讨在“重构”这一段“历史叙事”——作为文学史的“十七年文学”研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重构”所指向的“十七年... 论文试图从“历史叙事”的重构角度对五十多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十七年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清理,检讨在“重构”这一段“历史叙事”——作为文学史的“十七年文学”研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重构”所指向的“十七年文学”的“过去”与“未来”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历史叙事 现代性 左翼文学 历史叙述
下载PDF
在瞻望黄金世界中迷失现在——读解《洼地上的“战役”》兼及17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保昌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9-104,共6页
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是否不恰当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不该发生的”的爱情 ?17年文学的“现代性”应该以何为标准 ?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切对文学文本的重读与文学史著的改写 ,都具有... 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是否不恰当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不该发生的”的爱情 ?17年文学的“现代性”应该以何为标准 ?这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切对文学文本的重读与文学史著的改写 ,都具有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史”特征。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重读《洼地上的“战役”》 ,会有一些令人激动也令人伤感的收获 ,由此亦将引发一个关于 17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的深长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小说 17年文学 “现代性”问题
下载PDF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海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 作为建国后十七年时期的权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集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文学风貌。透过十七年间《人民文学》的英雄塑造和爱情描写,我们发现,通过“大众化”、“典型化”以及“两结合”等一系列叙事策略的转型,解放区文艺的创作原则和叙事范式得以确立,并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人民文学》 英雄形象 爱情叙事
下载PDF
文学青年与作为职业的文学--从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出发 被引量:3
12
作者 牛菡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43,共11页
1957年,长沙地质学校的学生夏可为给作家茅盾、赵树理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写作愿望的信,赵树理的回信以《不要这样多的幻想吧——答长沙地质学校夏可为同学的信》为名发表在当年《文艺学习》第五期。许多青年寄信给编辑部和赵树理表达自己... 1957年,长沙地质学校的学生夏可为给作家茅盾、赵树理写了一封表明自己写作愿望的信,赵树理的回信以《不要这样多的幻想吧——答长沙地质学校夏可为同学的信》为名发表在当年《文艺学习》第五期。许多青年寄信给编辑部和赵树理表达自己对"夏可为的来信"的看法,关于青年志业选择、文学写作规律的讨论由此展开。以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事件为原点,勾连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文学青年的成长轨迹,可以对十七年文学"接班人"培养过程中创作与生活、专业写作与业余写作、老作家与文学青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集中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可为的来信” 赵树理 文学青年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现象——以《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斐娟 《柳州师专学报》 2005年第2期36-39,共4页
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渗入乡村干部和农民日常生活用语中,从阶级敌人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新词汇,小说人物话语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可称为话语殖民,主要分析它在小说中的表现,所体现的程度及其深层内涵。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农村题材小说 话语殖民
下载PDF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思广 廖海杰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05-111,共7页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 当下已在学界成为常识的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是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当代文学史著作开始建构的观念。其成就不高,从创作层面上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与工业生产间的互动决定了其"生产劳动"为中心的创作模式,狭窄化了作家的创作空间;从接受维度看,是由于工业题材小说关于人性和经济的基本假设与构建当今社会秩序的主流经济文化相悖,造成了文本内真实性的破溃。放在世界文学中看待,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是一种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关联的存在,它呈现了一种迥异的经济想象,是特殊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学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工业题材小说 《百炼成钢》 《乘风破浪》
下载PDF
重返现场:“十七年文艺”的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云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3-19,共7页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 "十七年文艺"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视作一个自然时间的发展段落和不证自明的分期标准,通常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巩固时期的文学以及相关的文学样式。但回到历史现场,"十七年文艺"的生成、演化与重构实际上经历了从"人民的文艺"到"无产阶级的文艺"的规划和设计、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批文学史的同步叙述和建构、最终作为"文革"的"他者"而被规定和确立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回溯,"十七年文艺"内在的规定性亦随政治语境的变迁而不断生产出复杂的面向,应该被视作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艺” 人民的文艺 无产阶级的文艺 社会主义文学 “文革”文艺
下载PDF
《解放日报》视域中的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的嬗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俊虎 郝婷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02-109,共8页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将“文艺”专刊改为综合性副刊。《解放日报》改版前的作品更多地是呈现知识分子对于自由婚恋的憧憬与理想,探讨婚后女性面临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窘境以及个人私欲与革命信仰进行博弈而产生的离婚危机。改版后,综合副刊上刊登的婚恋作品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出身,呈现出政治进步可以成就美满婚姻、夫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可以促进家庭和谐、男女努力学习知识就可以收获爱的体验的新型婚恋观。文章通过考察改版前后不同时期《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涉及婚恋问题的文学作品,发现了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念的嬗变轨迹,认为《解放日报》对男女婚恋问题的反映与思考,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日报》 延安时期 延安文艺 婚恋观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长安 纪海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3-116,共4页
1949—1966年,美英论者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言说。这种特有的"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构成了冷战语境中的美英... 1949—1966年,美英论者站在西里尔.白之所谓"我们"的立场上,将新中国"十七年文学"视为一种异质的"他者"进行观察和言说。这种特有的"看"与"被看"的对立关系,构成了冷战语境中的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基本框架与展开言说的思想逻辑。美英所谓的"我们",有时是冷战意识形态维度上的,有时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层面上的,有时则是文学审美观念上的,不同的"我们"所解读出的"他们"有所不同,但在更多的时候是借以阐发其政治意识与文化理念,是一种自我想象性的话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英论者 “十七年文学” 思想逻辑
下载PDF
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嬗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海琛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权的建立、新《婚姻法》的颁布,为女性追求自由婚恋提供了外部保障,传统包办婚... "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转变主要有:在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方面,由"足不出户"到走出"闺房",女性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新政权的建立、新《婚姻法》的颁布,为女性追求自由婚恋提供了外部保障,传统包办婚姻形式被打破;传统贞操观在新旧政权交替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但"牌坊"的倒掉也必须符合阶级斗争的原则;一种"互帮互助"的新型夫妻关系,开始取代"夫唱妇随"的旧秩序,传统家庭格局逐步瓦解。至此,政治挂帅下的"男女平等"颠覆了传统"男尊女卑"的伦理秩序,并呈现出两性性别特征趋同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尊女卑' '男女平等' '十七年文学' 两性伦理观
下载PDF
现代性的选择与失落——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阐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文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5-149,共5页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被要求表达新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为此“现实主义”被进一步规范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过程中,“写灵魂”遭到否定,“典型”这一概念被改造。文学的内部因素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异,现实主义作家对“人...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被要求表达新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为此“现实主义”被进一步规范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过程中,“写灵魂”遭到否定,“典型”这一概念被改造。文学的内部因素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异,现实主义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思考大大弱化,现代性所要求的“人的生成”被忽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十七年”文学 现实主义 典型
下载PDF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庆生 樊星 +3 位作者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50,共5页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 5 0年的风雨历程 ,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今天 ,我们面临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现状是多元与多层的 ,这是一个好现象。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文学史如何选择“经典”文本 ?十七年文学应该如何评价 ?当代文学史写作如何回到“文学”与“历史”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写作 中国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多样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