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七年文学”评价与文学经典性问题 |
贺仲明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2
|
论“十七年”文学中的雄强女性形象 |
刘宁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3
|
|
3
|
“阶级观念”的确立与“斗争模式”的蔓延——论“十七年文学”的叙事话语 |
刘新锁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4
|
“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新人”型构再思考——兼论《红豆》与《青春之歌》的“新人”想象 |
王潇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5
|
文艺再整合与革命畅销书的浮沉——以20世纪60年代的《欧阳海之歌》评价为例 |
康斌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
0 |
|
6
|
对“当代文学”的不同理解——1979年前后文艺界的分歧 |
程光炜
张伟栋
李云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7
|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
张志忠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
|
|
8
|
在主流意识形态制导下的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 |
李宗刚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9
|
“十七年文学”研究与“历史叙述”的重构 |
曾令存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4
|
|
10
|
在瞻望黄金世界中迷失现在——读解《洼地上的“战役”》兼及17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
刘保昌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1
|
英雄形象塑造与十七年《人民文学》的爱情叙事 |
吕海琛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2
|
文学青年与作为职业的文学--从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出发 |
牛菡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13
|
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的话语殖民现象——以《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例 |
孙斐娟
|
《柳州师专学报》
|
2005 |
2
|
|
14
|
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成就不高”评价问题与反思 |
陈思广
廖海杰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3
|
|
15
|
重返现场:“十七年文艺”的建构 |
李云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6
|
《解放日报》视域中的延安时期男女婚恋观的嬗变及其影响 |
王俊虎
郝婷
|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2
|
|
17
|
1949—1966年美英解读中国“十七年文学”的思想逻辑 |
方长安
纪海龙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8
|
由“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十七年文学”中两性伦理观的嬗变 |
吕海琛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9
|
现代性的选择与失落——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阐述 |
王文胜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20
|
“历史”的多样化叙述——关于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对话 |
王庆生
樊星
刘为钦
谢维强
陈虹
严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