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谈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互渗 |
朱元琼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2
|
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 |
李桂奎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4
|
|
3
|
新文科背景下美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路径 |
梁建蕊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人文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 |
王云江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5
|
|
5
|
现代作家多重身份互溶互动的考察——一个本应受到重视的问题 |
李春雨
刘勇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6
|
“兼通”文体学视野下汉唐叙事诗研究 |
杨贺
|
《保定学院学报》
|
2022 |
0 |
|
7
|
浅谈壮族民歌与壮剧音乐的互渗和融合——云南壮剧音乐初探(之六) |
许六军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0 |
1
|
|
8
|
秃尾巴老李传说与信仰在空间中国生成中的文化意义 |
杜靖
|
《地域文化研究》
|
2019 |
1
|
|
9
|
论构建石油高校人文与科技教育互渗新模式 |
李永春
李德民
姜莉丽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2 |
1
|
|
10
|
互补与互渗——略论社会转型期文艺与政治的开放性关系 |
肖向东
|
《孝感学院学报》
|
2000 |
0 |
|
11
|
剖分式怪诞艺术的文化解读 |
宋雄华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2
|
宋代说唱伎艺的互为渗透 |
赵兴勤
|
《中原文化研究》
|
2016 |
0 |
|
13
|
汉魏六朝时期吊文与祭文的互渗 |
赵俊玲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4
|
新世纪文学场的新变与互渗 |
胡友峰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
2016 |
0 |
|
15
|
音乐符号与舞蹈符号的互渗互阐 |
黄汉华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1
|
|
16
|
现当代文学文体互渗与述史模式反思 |
方长安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0
|
|
17
|
悖论与焦虑:新文学中的“文体互渗” |
罗振亚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18
|
《五十二病方》的临床思维探讨 |
周德生
卢圣花
周达宇
刘建和
张宇星
葛金文
|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
2023 |
1
|
|
19
|
物性互渗意识与服石炼丹 |
王振瑞
|
《中华医史杂志》
CAS
|
2000 |
2
|
|
20
|
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
高旭东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