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3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被引量:239
1
作者 鲁洁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29,共7页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生活论德育
原文传递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 被引量:165
2
作者 林崇德 李庆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6,共9页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从青少年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特点而讨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是国际和国内心理学界的通行做法。青少年的生理发展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从青少年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特点而讨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是国际和国内心理学界的通行做法。青少年的生理发展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熟等三类变化。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第二 ,辩证思维逐渐发展 ;第三 ,思维品质的表现隐含着矛盾。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实质 ,就是实现其社会化 ,这包括青少年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性别角色差异、亲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青少年 生理 认知 社会性
下载PDF
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 被引量:71
3
作者 陈弘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共12页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出批判。本文进而指出 ,调解在当代的中国以至西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学者对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之一提出了多种理论依据 ,其中不少与儒家传统的睿见不谋而合。本文的结论是 ,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调解理论与实践能对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仍是十分宝贵和有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解 诉讼 传统法律文化 儒家 法治 自由主义 创造性转化 权利 正义 公正 道德
下载PDF
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 被引量:90
4
作者 曹新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4年第6期60-71,共12页
知识产权制度历经 5 0 0多年的发展 ,现已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尤其是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诞生后 ,其地位日益凸显。但是 ,过分强劲的知识产权保护 ,使其遭遇了“知识产权怀疑论”、“反知识产权论”和“知识产权僵... 知识产权制度历经 5 0 0多年的发展 ,现已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尤其是WTO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诞生后 ,其地位日益凸显。但是 ,过分强劲的知识产权保护 ,使其遭遇了“知识产权怀疑论”、“反知识产权论”和“知识产权僵化论”三股新思潮的冲击。此三股思潮中任何一股的成立 ,都将从根本上动摇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严重地甚至可能导致知识产权制度土崩瓦解。因此 ,有必要对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进行反思 ,对此三股思潮进行阐释 ,以重新建构符合时代精神的知识产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制度 法哲学 精神道德 经济激励 专利制度
原文传递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上) 被引量:79
5
作者 万俊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75,共11页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 本文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提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某种解答。通过“善(好)生活”、“利益(关系)”和“人性(潜能)”三个核心概念,作者力图阐明道德之于人类生活的内在性,并从人类的生活目的、行为方式和人性潜能三个基本方面,揭示人类道德生活所内含的美德-目的论与规范-道义论之双重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善生活 利益 人性
下载PDF
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 被引量:81
6
作者 冯建军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40,共8页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 道德是人的双重生命和双重存在方式的需要,它寓于生命之中。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分离的现象,表现为道德教育的"去生命化"和生命教育的"去道德化"。生命教育是生命整全的教育,因此,它必须超越生命与道德的对立和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割裂,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道德的生命教育,基于生命发展的需要,以道德的内容和手段,引导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丰盈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生命 生命教育 道德教育 道德的生命教育
原文传递
身体洁净与道德 被引量:74
7
作者 阎书昌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42-1248,共7页
"洁净近于圣洁/美德"的隐喻广泛存在于文化、宗教领域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身体洁净能减轻不道德情绪,得以清洁的身体自我会提升道德自我意象,对他人道德判断的苛刻性降低,并且不同身体部位(嘴、手)执行不道德行为之后... "洁净近于圣洁/美德"的隐喻广泛存在于文化、宗教领域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身体洁净能减轻不道德情绪,得以清洁的身体自我会提升道德自我意象,对他人道德判断的苛刻性降低,并且不同身体部位(嘴、手)执行不道德行为之后个体有清洁相应部位的倾向。隐喻观和具身认知观构成了这一效应的两种解释理论。对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的稳定性、特异性以及跨文化的一致性仍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从身体洁净对道德自我影响的临界点、不同形式身体洁净的心理效应、身体洁净在道德应对中的地位、跨学科理论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洁净 道德 洗手 罪恶感 文化
下载PDF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67
8
作者 王锃 鲁忠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8-545,共8页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发现在意识层面,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及其对于人的认知的影响。实验1采用迫选法,在明确要求被试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位置的上方或下方时,发现在意识层面,被试倾向于把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上部,把不道德词放在垂直空间的下部。实验2采用无关任务法,对实验词语作褒贬义判断,实验结果发现,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上方(相对于下方)时,被试对道德词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短;不道德词出现在空间的下方(相对于上方)时,被试作褒贬义判断的时间则短。实验3通过记忆任务发现,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高估了相继出现的客体的高度和长度,不道德概念的启动使得个体低估了其高度和长度。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既存在于无意识层面又可以在意识的层面显现;汉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会影响对物体的高度和长度的估计,表现为汉语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认知偏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概念隐喻 空间表征 知觉符号 体验认知
下载PDF
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被引量:32
9
作者 程红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生命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哲学家认为道德的源头是自爱,道德的原则是生殖的原则,而生命的热望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动力。学校德育的失效,正是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结果。道德教育应从个体的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 自爱 意义
下载PDF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被引量:51
10
作者 陆有铨 《中国德育》 2008年第10期23-27,共5页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教育 有效性
原文传递
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被引量:52
11
作者 孟万金 姚茹 +1 位作者 苗小燕 张冲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45,共6页
新时代要求平衡充分发展,落实到教育,就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平衡... 新时代要求平衡充分发展,落实到教育,就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平衡充分发展亟须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从历史根基、科学依据、基本原则、组织实施四方面对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课程建设作系统性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德智体美劳 五育并举 学校课程建设
下载PDF
道德实力:企业赢得竞争的真正核心力 被引量:34
12
作者 欧阳润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3-108,共6页
 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准则,一贯尊重和尽力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道德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竞争力,是可以描述和量度的客观状态,是通过企业伦...  企业道德实力是企业遵循与市场经济理性相适应的道德准则,一贯尊重和尽力满足利益相关人利益,与利益相关人和谐交往、共同发展而产生的道德凝聚力和影响力。道德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竞争力,是可以描述和量度的客观状态,是通过企业伦理品质管理获得的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力 竞争力 伦理品质
原文传递
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 被引量:47
13
作者 周尚意 成志芬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 "乡愁"涉及空间和地方,且与人之情感密切关联,故关于乡愁的研究与地理学密切相关。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指引人们的空间实践。文化地理学的任务之一则是从文化上理解和评判空间和地方的现象。本文分析立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以及由之派生的道德地理学。本文从空间和地方两个维度分析乡愁的背后的道德,并列举了较为成功的乡愁实践案例。归纳出的结论有三:第一,乡愁的道德具有大小、距离、移动性的空间维度。第二,乡愁的道德具有身体层面、经验层面和社会建构层面的地方性质。第三,无论是空间道德评价还是地方道德评价,都在回答对自己、对他者、对自然的态度,在评判留住乡愁的空间规划实践是否"合理"。本文最后提出了文化地理学关于乡愁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的分析框架,以供读者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空间 地方 道德
原文传递
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 被引量:46
14
作者 喻丰 彭凯平 +2 位作者 韩婷婷 柴方圆 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2-1712,共11页
道德判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但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争执不休。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论争到发展心理学家对道德推理的关注,直至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重新审视,道德判断的决策机制已经演变为多种模型相互竞... 道德判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但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争执不休。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论争到发展心理学家对道德推理的关注,直至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重新审视,道德判断的决策机制已经演变为多种模型相互竞争的局面。在回顾和分析道德判断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情绪和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为今后应当更多地关注道德推理的实际作用,并当运用更为先进的操纵手段,同时注重情境的影响来考察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判断 道德推理 情绪 双加工理论
下载PDF
论荣辱 被引量:35
15
作者 贺更行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5,共5页
荣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 ,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 ,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对荣辱要做出正确的评判 ,必须从人的行为的善恶正邪出发 ,方能对其本性和根源进行透彻的理解... 荣辱作为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 ,内含社会和个人对特定事件与人物的价值判断 ,反映人的道德价值、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 ,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对荣辱要做出正确的评判 ,必须从人的行为的善恶正邪出发 ,方能对其本性和根源进行透彻的理解。“荣辱”作为一个历史性的范畴 ,归根到底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 ,其内涵会随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教育应该遵循以义制利、以公导私、先予后取的原则指导荣辱观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荣辱 荣辱评判 荣辱观的培养
下载PDF
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维——兼论法与道德的关系 被引量:37
16
作者 严存生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共12页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行为它必须借助于法律这样的公共权力使一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保持道德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性 人性之维
下载PDF
道德文化、腐败与经济转型——对中国转型期一个基于道德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36
17
作者 刘文革 张广中 曲振涛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6-33,共8页
在现有的经济学文献中 ,对腐败问题的讨论 ,规避道德文化的思路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道德腐败的模型解释腐败活动猖獗的原因 ,并根据历史上成功经验和教训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 ,个体的社... 在现有的经济学文献中 ,对腐败问题的讨论 ,规避道德文化的思路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关于道德腐败的模型解释腐败活动猖獗的原因 ,并根据历史上成功经验和教训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 ,个体的社会道德观念、行为在社会中相互影响。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模型解释基于道德导致腐败规模变化的原因。本文最主要的结论是 :存在着一个“道德腐败陷阱”。从这一点出发 ,本文认为 ,从根本上有效抑制腐败单靠加强执法、加大对腐败的惩罚力度等传统的、事后的打击腐败措施是不够的 ,要制定和实施综合的反腐战略 ,其中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事前监督、检举腐败的从国家到公民的“信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道德文化 道德腐败 经济转型 官员 行贿受贿
原文传递
法治与德治──基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应飞虎 戴劲松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0-67,共8页
法治和德治都有各自的功能优势与局限,且法治的优势即为德治的局限,德治的优势即为法治的局限,因此必须进行法治与德治的最佳配置,使其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局限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
关键词 法律 道德 法治 德治 作用机理 功能 局限性
下载PDF
道德教育:引导幸福生活的建构 被引量:38
19
作者 冯建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1,共7页
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当以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意义生活和道德生活。为此,道德教... 站在人本的角度,道德、生活、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道德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道德的结果。生活论视域中的道德教育,当以引导人的幸福生活建构为根本,建构一种基于物质生活又超越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意义生活和道德生活。为此,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培养他们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道德教育建构人的幸福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幸福 道德教育 幸福生活
原文传递
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 被引量:38
20
作者 高德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3 110,共11页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是以竞争为基本运行逻辑的,竞争理应纳入教育研究的视野。本文旨在思考竞争的德性,竞争对现代教育的附体是如何完成的,后果是什么。通过哲学透视与事实分析,发现竞争以人人为己为出发点,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排斥... 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教育是以竞争为基本运行逻辑的,竞争理应纳入教育研究的视野。本文旨在思考竞争的德性,竞争对现代教育的附体是如何完成的,后果是什么。通过哲学透视与事实分析,发现竞争以人人为己为出发点,内在地包含着对他人的排斥与打击,是一种"灵恶";现代教育无论从动力、组织条件、内在结构,还是从运行方式、评价标准、精神气质上都是竞争的;竞争借教育之身所传之道,无外乎人人为己、道德冷漠、竞争就是人际关系的全部、学习的工具性、人的工具性等。竞争对教育的附体,窒息了教育的灵魂,对人类也是贻害无穷。在现今的教育框架内,教育是无法摆脱竞争控制的。教育还魂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新的教育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灵恶 教育 附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