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的残缺和完满——试论渡边淳一《失乐园》 被引量:5
1
作者 崔春鹏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2-44,共3页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曾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但一般都仅仅把它看作是叙述一个“婚外情”的故事。笔者认为《失乐园》还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符号,它揭示了现代人性的残缺,是对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同时又是对完满人性的祈祷和召唤。
关键词 失乐园 渡边淳一 人性 象征符号 价值观念
下载PDF
日本文学与翻译文学之间——以《失乐园》在中国的译介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于桂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70-74,共5页
外国文学被译介、传播之时,或多或少会受译入国政治、文化环境和经济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被译介到我国的渡边淳一文学也不例外。1998年《失乐园》(删节版)作为反对婚外恋的“道德说教小说”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作为“纯爱小说”出版了全... 外国文学被译介、传播之时,或多或少会受译入国政治、文化环境和经济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被译介到我国的渡边淳一文学也不例外。1998年《失乐园》(删节版)作为反对婚外恋的“道德说教小说”进入中国市场,2010年作为“纯爱小说”出版了全译本。2014年渡边淳一去世,再度掀起了译介新高潮,2017年末著名翻译家林少华重译《失乐园》。二十年来渡边淳一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既可透视出我国接受外国文学过程中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又折射出了外国文学以翻译文学的样貌展露出来的传播史、研究史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边淳一 《失乐园》 翻译 出版
下载PDF
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主题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8-122,共5页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失乐园”
下载PDF
从伦理困境到审美转化——渡边淳一《失乐园》的日式审美及中国接受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瑞方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2-79,共8页
1990年代以来,在日本大众文学作家作品的译介方面,渡边淳一的作品是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其小说《失乐园》的译介,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巨大反响。《失乐园》是中年人的“情爱小说”,主人公在爱与性、性与人性、人性与伦理性的矛盾与纠葛中,以... 1990年代以来,在日本大众文学作家作品的译介方面,渡边淳一的作品是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其小说《失乐园》的译介,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巨大反响。《失乐园》是中年人的“情爱小说”,主人公在爱与性、性与人性、人性与伦理性的矛盾与纠葛中,以“情死”的方式超越了现实和道德,实现了“绝对爱”和“万般有”。《失乐园》不仅具有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普遍性,更具“渡边淳一式”的独特性,在情节上体现了伦理与美学的并置与冲突,最终以美学方式超越和解决伦理问题,实现伦理困境向审美的转化,这对中国读者的审美乃至关于人性、人情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观念冲击非常大。因此,《失乐园》的翻译、阅读、理解成为中国人欣赏、理解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史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边淳一 《失乐园》 文学伦理学 日式审美 中国接受
下载PDF
渡边淳一《失乐园》的“物哀”绝唱 被引量:1
5
作者 雷晓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72-81,158,共11页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一部"为情而死"的小说。这部作品既源于日本当今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东瀛传统的"物哀"情愫。男女主人公热衷于怦然心动的中年之爱,抛弃原有的家庭,陷入"不伦之恋"的纠结。为了把巅...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一部"为情而死"的小说。这部作品既源于日本当今的现实生活,也具有东瀛传统的"物哀"情愫。男女主人公热衷于怦然心动的中年之爱,抛弃原有的家庭,陷入"不伦之恋"的纠结。为了把巅峰时刻的爱情定格,他们毅然决然选择了"殉情"。如此决绝的爱情包含了日本式的"死亡"观念和"物哀"的审美追求。"乐园"之得失映射于婚姻内外,渡边淳一的思绪游移于"物哀"界边。这不仅是作家的笔触在摇曳,而且是日本精神文化在情与理之间的躁动,同时也是本居宣长以来"物哀"诗学在这部小说中的深邃反思。从这种意义上讲,《失乐园》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边淳一 《失乐园》 本居宣长 “物哀”论
下载PDF
“失乐园”——文学人类学视角下的《孜孜尼乍》新解 被引量:1
6
作者 贺源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6-80,共5页
《孜孜尼乍》是凉山彝族广为人知的神话,同时也是一部研究者众多的著名彝经。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借助人类学结构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孜孜尼乍》这一神话重新加以分析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所表现的是族群元叙事中的"衰落&q... 《孜孜尼乍》是凉山彝族广为人知的神话,同时也是一部研究者众多的著名彝经。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借助人类学结构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孜孜尼乍》这一神话重新加以分析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所表现的是族群元叙事中的"衰落"母题,是一则"失乐园"神话。而透过其中包含的诸多禁忌文化因素,《孜孜尼乍》也表现出了其自身的文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孜孜尼乍 失乐园 神话 禁忌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再现“失乐园”——浅析《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构造
7
作者 关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6-117,共2页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q...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失乐园》
下载PDF
永恒的旋律,永恒的回响——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主题
8
作者 马卫华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6-69,共4页
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有南方旧家族的没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上升等等,这些是他表面上的主题,笔者拟从《圣经》的角度对其作品主题进行研究。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失乐园"的哀歌、原罪的意识以及... 福克纳作品的主题有南方旧家族的没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上升等等,这些是他表面上的主题,笔者拟从《圣经》的角度对其作品主题进行研究。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都弥漫着"失乐园"的哀歌、原罪的意识以及成长历程的悲歌,同人类生存的基本主题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圣经 失乐园 原罪
下载PDF
大自然——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对比《虹》两代人生活中的大自然
9
作者 叶蔚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61,共4页
在《虹》中两代人的生活舞台上,大自然由突出的前景位置渐渐退居到黯淡的背景中去。尽管大自然最终重新登场,但我们看到人类心灵在长期争斗后已疲惫不堪,无法前行。这揭示了缺少大自然关怀的人类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容易堕落为纯粹的贪婪... 在《虹》中两代人的生活舞台上,大自然由突出的前景位置渐渐退居到黯淡的背景中去。尽管大自然最终重新登场,但我们看到人类心灵在长期争斗后已疲惫不堪,无法前行。这揭示了缺少大自然关怀的人类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容易堕落为纯粹的贪婪自私行为。《虹》中前两代人的经历是明朗的伊甸乐园与灰色的失乐园的对比,大自然的身影渐行渐远,人类对自身的童真和纯洁也越来越疏远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自然 生命 伊甸乐园 失乐园
下载PDF
抚摸成长的疼痛——论张兆和的小说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美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9-102,共4页
张兆和的小说,是一种“另类”的成长小说。它关注成长个体的内心体验,抚摸成长的伤痛,有着“失乐园”的叙事模式。她的小说具有京派的风格,并且是京派文学版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当淡出我们的视野。
关键词 张兆和 成长小说 “失乐园”模式 京派风格
下载PDF
乌托邦情结与《文城》《边城》的归乡书写
11
作者 翟文辉 陈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8-84,共7页
作为对“现代”反应的产物,《边城》和《文城》都力图用片段的时间和零星的历史资料重新拼凑湘西和江南的一段历史图景,并让其在“现代”时间和历史概念的参与中有效地介入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以乌托邦为情结中介完成各自的“归乡”书... 作为对“现代”反应的产物,《边城》和《文城》都力图用片段的时间和零星的历史资料重新拼凑湘西和江南的一段历史图景,并让其在“现代”时间和历史概念的参与中有效地介入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以乌托邦为情结中介完成各自的“归乡”书写。这段历史图景以空间为依托,借助沈从文的经验体知和余华的童年家乡,完成各自的精神乌托邦,展现各自“归乡”书写中的心理幻想。可时间和历史的双向互动导致文本呈现的空白和裂缝,理想的乌托邦构建也反向喻指精神“失”乐园。异时共地的空间表面是沈从文和余华归乡所在,实质是从现代的批判性入手,重新认知中国古代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承接和转换的可行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情结:《边城》 《文城》 归乡 “失”乐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