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赋予连台本戏新的活力——评上海京剧院的《七侠五义》(上、下本)
1
作者 荣广润 《上海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85-86,共2页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节上,上海京剧院出了一支“奇兵”——他们参演的是重新整理排演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以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为主的全国京剧展演中选送这样一个剧目,似乎显得有些特别,然而细想起来,其实倒是可以看出上... 在近期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京剧节上,上海京剧院出了一支“奇兵”——他们参演的是重新整理排演的连台本戏《七侠五义》。在以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为主的全国京剧展演中选送这样一个剧目,似乎显得有些特别,然而细想起来,其实倒是可以看出上海京剧院继承并发展海派京剧优良传统的用心、努力与眼光。连台本戏是海派京剧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上海这座历来崇尚创新与包容的城市的戏剧舞台上特殊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京剧院 连台本戏 中国京剧 剧舞台 新编历史剧 现代剧 海派京剧 新的活力
下载PDF
说说清宫连台本戏
2
作者 刘铁 《文史知识》 2024年第9期91-95,共5页
据《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记载,北宋都城汴梁“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可见长篇戏剧作为一种戏剧演出形态,很早便已在舞台上出现。奉神、娱人和贸易等因素,共同推动长剧持续绵延与发展。明祁彪佳《剧说... 据《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记载,北宋都城汴梁“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可见长篇戏剧作为一种戏剧演出形态,很早便已在舞台上出现。奉神、娱人和贸易等因素,共同推动长剧持续绵延与发展。明祁彪佳《剧说》记《劝善金科》一百零九折,三天演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彪佳 《东京梦华录》 连台本戏 七夕 剧演出 《目救母》 北宋都城 中元节
原文传递
锡剧舞台艺术的现代诠释
3
作者 任亚 《文化产业》 2024年第35期4-6,共3页
锡剧作为华东地区三大古老戏曲种类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表演程式和地域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吴地的历史风貌与民族多样性,被誉为华夏民族的瑰宝。《玲珑女》改编自连台本戏《快嘴李翠英》《玉连环》,该剧不仅是江苏省锡剧团的经... 锡剧作为华东地区三大古老戏曲种类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表演程式和地域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吴地的历史风貌与民族多样性,被誉为华夏民族的瑰宝。《玲珑女》改编自连台本戏《快嘴李翠英》《玉连环》,该剧不仅是江苏省锡剧团的经典传承剧目,更是锡剧花旦行当的典型代表,对锡剧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揭示了《玲珑女》在传承锡剧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入现代审美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锡剧团 舞台艺术 表演程式 锡剧 连台本戏 民族多样性 音乐风格 传统与创新
下载PDF
清宫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皮黄本的音乐编创
4
作者 周丹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升平署将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翻改为“乱弹曲白”,此后升平署和普天同庆班分别排演了皮黄本的《昭代箫韶》。该剧的翻改可谓晚清“昆乱消长”时期皮黄戏创作之缩影:两种皮黄本都具有明显的“昆乱杂糅”特征,昆腔...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升平署将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翻改为“乱弹曲白”,此后升平署和普天同庆班分别排演了皮黄本的《昭代箫韶》。该剧的翻改可谓晚清“昆乱消长”时期皮黄戏创作之缩影:两种皮黄本都具有明显的“昆乱杂糅”特征,昆腔曲牌在剧中主要作为程式性唱段使用;但二者在具体的腔调选用及板式编排方面又有不同的取向和做法,反映出同一剧目在音乐编创上的不同思路。从两种皮黄本中场景音乐的运用情况来看,当时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已有一些专用的器乐曲牌或带唱词的“大字牌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代箫韶》 皮黄 昆乱杂糅 板式编排 唱腔 曲翻改 晚清 连台本戏
下载PDF
荧屏有戏:戏曲与电视剧的对话
5
作者 魏睿(整理) 李培 +1 位作者 高源 陈慧迪 《上海戏剧》 2024年第5期38-41,共4页
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视剧到了1924年才被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制造出来,与至少有数百年历史的戏曲相比简直是个小婴儿,但是从传播影响力来看,在20世纪下半叶电视曾一度代替戏剧(包括戏曲)、电影等艺术成为主宰,其中电视剧无疑成为人们最喜爱... 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视剧到了1924年才被英国发明家贝尔德制造出来,与至少有数百年历史的戏曲相比简直是个小婴儿,但是从传播影响力来看,在20世纪下半叶电视曾一度代替戏剧(包括戏曲)、电影等艺术成为主宰,其中电视剧无疑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观看对象。而在此之前,戏曲被中国观众当作电视剧每天演出,观众不断催更,明清时期诞生了长篇巨制的传奇,后来的京剧和地方戏也出现了连台本戏。那么戏曲这一传统艺术与电视剧这一现代艺术能擦出什么火花呢?本期上海歌舞团编剧、上海越剧院青年创作沙龙成员魏睿与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编剧高源、上海越剧院袁派花旦陈慧迪、上海大学博士后李培一起讨论“戏曲与电视剧”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越剧院 上海歌舞团 连台本戏 袁派 传播影响力 长篇巨制 剧本创作 地方
下载PDF
清宫三层戏楼结构新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净秋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105,共5页
清宫三层戏楼是为内廷连台本戏等剧曲演出所建造的专门戏台建筑,它以结构复杂、气势恢宏著称于世。三层戏楼大体由福禄寿三台、仙楼、天井、地井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不仅设计巧妙、结构精密,而且彼此贯通。戏曲编剧、导演及演员可以利用... 清宫三层戏楼是为内廷连台本戏等剧曲演出所建造的专门戏台建筑,它以结构复杂、气势恢宏著称于世。三层戏楼大体由福禄寿三台、仙楼、天井、地井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不仅设计巧妙、结构精密,而且彼此贯通。戏曲编剧、导演及演员可以利用戏台这一独有特点更为灵活地安排舞台布置,设计情节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层 连台本戏 畅音阁 天井 地井
原文传递
日据时期台湾地区京剧鉴赏的海派趣味 被引量:3
7
作者 简贵灯 《福建艺术》 2018年第5期27-33,共7页
日据时期,以海派京班为主的大陆戏班叠次渡台演出,将作为指称上海一地海派京剧标志的真刀真枪、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引入台湾剧坛。流风所及,台湾同胞以观看海派京剧作为最时髦的休闲时尚,台湾地区的剧评家也以海派京剧为标杆来品评... 日据时期,以海派京班为主的大陆戏班叠次渡台演出,将作为指称上海一地海派京剧标志的真刀真枪、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引入台湾剧坛。流风所及,台湾同胞以观看海派京剧作为最时髦的休闲时尚,台湾地区的剧评家也以海派京剧为标杆来品评当地的京剧演出,整个台湾地区在京剧鉴赏上呈现出浓厚的海派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京剧 台湾地区 日据时期 趣味 鉴赏 连台本戏 休闲时尚 台湾同胞
下载PDF
论内府戏台与清宫大戏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连启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1,47,共8页
清朝皇帝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手段之一是编演宫廷大戏,所以每到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的时候,就离不开大场面的大戏。宫廷剧本是针对具体演出场地的使用而编写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供给普通戏台,另一类则专门为三层大戏台使用,... 清朝皇帝用来为自己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手段之一是编演宫廷大戏,所以每到有各种大型庆典活动的时候,就离不开大场面的大戏。宫廷剧本是针对具体演出场地的使用而编写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供给普通戏台,另一类则专门为三层大戏台使用,三层戏台是一种特殊的格局,它是专为演大戏而建的,使用的三层大戏台剧本有《忠义璇图》、《劝善金科》、《封神天榜》《鼎峙春秋》、《昭代箫韶》、《升平宝筏》等,剧本中专为三层戏台详加提示与说明。三层戏台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宫殿建筑形式,不论初建当时或以后,因为缺少普遍的使用价值,造价与维护费用巨大,所以不曾被推广采用过。但也决不能因此而减低它在宫廷建筑群中所居的特殊地位,以及文化与艺术科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台本戏
原文传递
《乾隆添减底账》涉及南府演剧史料探微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岩 《兰台世界》 2017年第8期115-118,共4页
据《乾隆添减底账》记录,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五年间有四次于上元佳节前后上演侉戏,其演出所用黑炭数量与唱曲所用炭煤总量相当,说明二者所演剧目数量相差不大,能够连演十四日也说明侉戏在当时的宫中已经存在一批帝后认可的常演剧目。另外... 据《乾隆添减底账》记录,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五年间有四次于上元佳节前后上演侉戏,其演出所用黑炭数量与唱曲所用炭煤总量相当,说明二者所演剧目数量相差不大,能够连演十四日也说明侉戏在当时的宫中已经存在一批帝后认可的常演剧目。另外,宫中冬季取暖烧水以红罗炭为佳,黑炭次之,煤又次之。侉戏演出全用黑炭而唱曲则主要用煤,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侉戏在乾隆中期宫内受关注的程度已经超越昆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添减底账》 南府 连台本戏 南府总管
下载PDF
嘉庆朝清宫连台本大戏演出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成文 张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6,115,共9页
连台本大戏是清代内廷独特的演出形式,以乾嘉时期最为繁盛。但道光朝以前的昇平署档案散佚严重,学界对于嘉庆朝连台本大戏的具体演出面貌,至今仍未厘清。事实上,嘉庆朝上演的连台本大戏共计四种,分别为《劝善金科》、《昇平宝筏》、《... 连台本大戏是清代内廷独特的演出形式,以乾嘉时期最为繁盛。但道光朝以前的昇平署档案散佚严重,学界对于嘉庆朝连台本大戏的具体演出面貌,至今仍未厘清。事实上,嘉庆朝上演的连台本大戏共计四种,分别为《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和《昭代箫韶》,其演出次数频繁,并已形成惯例,在年初、年中和年底均有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艺术 连台本戏 嘉庆朝 演出规律 《昭代箫韶》
下载PDF
舞台蝶变:清宫大戏《昇平宝筏》对《西游记》案头叙事的因与革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毓龙 冯伟 《艺术广角》 2019年第5期34-41,共8页
《昇平宝筏》是康乾间编演的宫廷连台本戏,全剧共10本,每本24出,总计240出,堪称清代“西游戏”之集大成。[1]其与百回本《西游记》之间的微妙互动,更是“西游故事”传播史上的奇观。然而,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仍主要着眼于版本发掘整理、搬... 《昇平宝筏》是康乾间编演的宫廷连台本戏,全剧共10本,每本24出,总计240出,堪称清代“西游戏”之集大成。[1]其与百回本《西游记》之间的微妙互动,更是“西游故事”传播史上的奇观。然而,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仍主要着眼于版本发掘整理、搬演传播活动考论等方面,对其“场上叙事”谋略,尤其对百回本“案头叙事”艺术经验的因革,则缺乏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回本《西游记》 叙事 案头 清宫 舞台 连台本戏 传播活动 艺术经验
下载PDF
上海京剧连台本戏《铁公鸡》演出史考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穆杨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4,共8页
《铁公鸡》是上海京剧连台本戏的奠基性作品,其前身为反清立场的《洪杨传》,经《得胜图》过渡,改为拥清立场。《铁公鸡》在上海有着近六十年的演出史,其间政治、市场、艺术等多重因素,交替影响着它六十年内的命运走向。它的首演确立了... 《铁公鸡》是上海京剧连台本戏的奠基性作品,其前身为反清立场的《洪杨传》,经《得胜图》过渡,改为拥清立场。《铁公鸡》在上海有着近六十年的演出史,其间政治、市场、艺术等多重因素,交替影响着它六十年内的命运走向。它的首演确立了连台本戏的市场地位,并将上海京剧带入到剧本、表演和舞美综合发展的时代。它的繁盛和衰退,是商业戏剧在艺术制作标准不断提高下的必然过程。它第三本的经典化及在历次禁停后仍能保存至今,是艺术价值超越政治和商业局限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公鸡》 连台本戏 上海京剧
原文传递
上海昆剧团四本《长生殿》印象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厚生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7,共4页
把经典传奇剧本整理成一种新“连台本戏”(连台成一个完整的戏)样式演出,目前已经不止于思路,已进入舞台实践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是昆剧舞台上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不可小看。它是不是昆剧今后发展的一条可走的路?它的价值、意... 把经典传奇剧本整理成一种新“连台本戏”(连台成一个完整的戏)样式演出,目前已经不止于思路,已进入舞台实践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这是昆剧舞台上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不可小看。它是不是昆剧今后发展的一条可走的路?它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我以为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长生殿》 印象 舞台实践 连台本戏 传奇剧本 后发展 成一
原文传递
清代宫廷演剧中的“大戏”和“连台本戏”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静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2-102,共11页
"大戏"和"连台本戏"是在清代内府曲本和南府、升平署戏曲档案中常见的一组称谓。在前人的研究中,常常将这两个概念混用,认为"大戏"即《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清宫编演的长篇戏曲作品。通过对曲本和... "大戏"和"连台本戏"是在清代内府曲本和南府、升平署戏曲档案中常见的一组称谓。在前人的研究中,常常将这两个概念混用,认为"大戏"即《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清宫编演的长篇戏曲作品。通过对曲本和升平署档案等原始材料的分析,本文认为"大戏"和"连台本戏"在清代宫廷演剧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升平宝筏》等长篇作品,称其为连台本戏更为妥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演剧 清代 连台本戏
原文传递
清宫语境下的“轴子”兼论连台本戏与寻常轴子的互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岩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109,共9页
道光以降,连台本戏的演出由连续承应改作朔望承应,连台本戏、杂戏的承应方式由分演改作同台合演,至此,"连台"之名已不副。但由于其所用演员数量庞大而道光以降宫中演剧伶人匮乏,就连朔望承应也时常难以支持。寻常轴子则补充... 道光以降,连台本戏的演出由连续承应改作朔望承应,连台本戏、杂戏的承应方式由分演改作同台合演,至此,"连台"之名已不副。但由于其所用演员数量庞大而道光以降宫中演剧伶人匮乏,就连朔望承应也时常难以支持。寻常轴子则补充了连台本戏不及排演的空缺,并逐渐取得了与连台本戏相当的地位,构成了几乎每次承应没有连台本戏必有寻常轴子的演出局面。咸丰年间,一些情节相关的寻常轴子戏渐渐构成了连台本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子 寻常轴子 连台本戏 清代宫廷 昇平署
原文传递
从“由俗入雅”到“雅俗共赏”——清宫演剧盛况下的京剧生存空间刍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萍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6,共11页
从明代后期开始进入宫廷的昆曲,更早一些的弋阳腔,以及清代道光年间逐步成熟的皮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共同构成了清宫演剧内容的主体。1790年,乾隆八旬万寿,徽班进京,自此大量立足民间蓬勃发展的声腔剧种开始在北京落地生根,并且迅速以... 从明代后期开始进入宫廷的昆曲,更早一些的弋阳腔,以及清代道光年间逐步成熟的皮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共同构成了清宫演剧内容的主体。1790年,乾隆八旬万寿,徽班进京,自此大量立足民间蓬勃发展的声腔剧种开始在北京落地生根,并且迅速以极高的艺术活力占据市场。清代中后期,花部中的皮簧腔则在保持了民间活力的同时,大量吸收了昆曲和弋腔的营养,迎合当权者审美的趣味而得以进入宫廷,迅速成为了"上通天庭"、"下接地气",贯通于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堂皇剧种。本文尝试描摹盛况空前的清宫演剧情境下,京剧艺术是如何被催生的,以及清宫京剧精致化、规范化、高贵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 京剧 曲服装 连台本戏
原文传递
上海京剧连台本戏简表——《申报》演出广告辑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琥 《中华戏曲》 CSSCI 2008年第1期377-394,共18页
1.本表据《申报》京剧广告资料(1872年5月-1949年5月)编成。《申报》曾有无广告时期、休刊及一度停刊,只能付诸阙如。2.剧目按首本演出先后排列。同一套剧目先后在不同场所演出者,列在一起。由其他班社续编另演者,另行排列。3.... 1.本表据《申报》京剧广告资料(1872年5月-1949年5月)编成。《申报》曾有无广告时期、休刊及一度停刊,只能付诸阙如。2.剧目按首本演出先后排列。同一套剧目先后在不同场所演出者,列在一起。由其他班社续编另演者,另行排列。3.所列剧目均为原创、新编(在老戏基础上增首益尾重新编排)、初排、首演。同一剧名前后有数套者,分别排列,后演者用*号标出。复排重演者不列入。其他戏班模仿参照搬演或缩编者,除有特殊意义(如“髦儿戏”)之外,一般不收。4.有的剧目分本而不连台,号称数本而一次演完者,不收。有的传统戏较长,常分折演出,亦称“头二本”、“三四本”等,实与海派连台本戏含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连台本戏 演出 广告 京剧 辑录 简表 上海
原文传递
论辰河高腔目连戏人物——佞佛舍身的梁武帝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多奇 《黄河之声》 2011年第12期36-37,共2页
《梁传》连台本戏是辰河高腔大醮戏中五大本之一,是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必演剧目,叙的是梁武帝佞佛和出家的故事,原剧分三本演出。第一本"弹打花心"十五出,第二本"郗氏变蟒"十四出,第三本"台城出家"十四出。湖南怀化地区(怀化市)... 《梁传》连台本戏是辰河高腔大醮戏中五大本之一,是辰河高腔目连戏的必演剧目,叙的是梁武帝佞佛和出家的故事,原剧分三本演出。第一本"弹打花心"十五出,第二本"郗氏变蟒"十四出,第三本"台城出家"十四出。湖南怀化地区(怀化市)艺术馆于1989年7月将其改编压缩为一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高腔 辰河 人物 连台本戏 怀化地区 艺术馆
下载PDF
“影戏”:在承继与改造中积累电影民族化经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包磊 《艺术广角》 2023年第3期39-43,共5页
“影戏”不仅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机构,同时也是技术体系和经济实体。中国电影的“影戏”发生既得益于西方近代影像的“旅行”实践,也受惠于民族传统艺术的样式弥散。如果说“影戏”在形式上借鉴与模仿了西方——促成了中国电影的雏形,那... “影戏”不仅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机构,同时也是技术体系和经济实体。中国电影的“影戏”发生既得益于西方近代影像的“旅行”实践,也受惠于民族传统艺术的样式弥散。如果说“影戏”在形式上借鉴与模仿了西方——促成了中国电影的雏形,那么其在内容上则深度倚藉并融入近现代戏曲——以此积累民族影像经验。正是对传奇折子戏、京剧连台本戏及文明戏连台本戏的借鉴、吸纳与整合,“影戏”在承继与改造中踏上了中国电影民族化征程,并为其后的早期电影系列化拓展奠定了文化与美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 折子 连台本戏 系列化
下载PDF
布景设计与上海城市文艺形态的早期建构(1900-1931)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磊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310-322,共13页
布景设计的类型革新和风格演进对近代上海美术、戏剧、电影等文艺形态的早期建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照相背景画和舞台值班布景的繁盛为洋画观念、技法的普及提供了传播路径,是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洋画运动中心的重要原因。第二,以新... 布景设计的类型革新和风格演进对近代上海美术、戏剧、电影等文艺形态的早期建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照相背景画和舞台值班布景的繁盛为洋画观念、技法的普及提供了传播路径,是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洋画运动中心的重要原因。第二,以新舞台为代表的新式剧院在上海首先建立,通过更新建筑空间和布景程式直接推动了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的发生与发展。第三,值班布景和机关布景对"海派"戏曲表演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后者甚至一度占据了演出的中心地位。第四,西化唯美和古装奇观的布景设计集中体现了20年代上海电影的类型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景设计 城市文艺 新舞台 连台本戏 电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