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汉语口语课的反思 被引量:60
1
作者 王若江 《汉语学习》 CSSCI 1999年第2期39-45,共7页
目前,汉语口语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法研究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分析众多的汉语口语教材,我们感到此门课程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课程框架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定式,课程风格也显示出鲜... 目前,汉语口语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法研究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分析众多的汉语口语教材,我们感到此门课程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课程框架在相当程度上已形成定式,课程风格也显示出鲜明的倾向性。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口语教学 口语课 教学模式 等级标准 普通话口语 言文一致 语言技能 综合教学 教材编写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 被引量:22
2
作者 梁实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7年第2期244-262,共19页
“现代中国文学”系指我们通常所谓的“新文学”而言。“浪漫的”系指西洋文学的“浪漫主义”而言。我这篇文章的主旨即在说明“新文学运动”的几个特点,以证明这全运动之趋向于“浪漫主义”。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新文学运动 白话文运动 印象主义 言文一致 人力车夫 新式标点 颂赞体 标帜 如醉如梦
下载PDF
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前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42-52,共11页
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的比较研究张前中日两国的音乐交流绵延两千余年,远自隋唐以来,其主流历来是日本列岛摄取以中国音乐文化作为营养,以创造日本自己的音乐文化。然而时过境迁,到了近代,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这一... 日本学校唱歌与中国学堂乐歌的比较研究张前中日两国的音乐交流绵延两千余年,远自隋唐以来,其主流历来是日本列岛摄取以中国音乐文化作为营养,以创造日本自己的音乐文化。然而时过境迁,到了近代,即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这一交流的流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发生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唱歌 学堂乐歌 日本音乐 创作歌曲 旋律 歌词内容 中国留日学生 少年儿童 《送别》 言文一致
原文传递
百年书面汉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历史、现实与反思——为纪念现代汉语一百周年而作 被引量:13
4
作者 刁晏斌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考察百年现代汉语书面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反思。在语文现代化运动中及其背景下,现代书面汉语在革命化与通俗化的诉求下,经过初步达成、初步改造与彻底改造3个阶段,... 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考察百年现代汉语书面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反思。在语文现代化运动中及其背景下,现代书面汉语在革命化与通俗化的诉求下,经过初步达成、初步改造与彻底改造3个阶段,最终铸成其口语化的突出特点。上述特点在词汇方面表现为古雅词语少、方俗词语多,显示现代书面汉语偏向俗常、偏离庄典的文体特征。基于以上认识,立足于百年书面汉语与语文现代化运动的互相观照,在目标诉求的一元与多元、工具性与经济性,以及白话与文言的关系3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思,认为语文现代化运动本身也应与时俱进,其与书面汉语互为参照的研究应当持续进行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现代化 现代书面汉语 言文一致 文体口语化
下载PDF
清末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中的“言文一致”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倪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53,共13页
受日本明治时期"言文一致"运动的影响,清末最后20年里掀起了一场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创制切音简字,倡导白话文,都以实现言文一致为目标。在这场运动中诞生的各种改革方案,虽引起了相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付诸实... 受日本明治时期"言文一致"运动的影响,清末最后20年里掀起了一场语言文字改革运动。创制切音简字,倡导白话文,都以实现言文一致为目标。在这场运动中诞生的各种改革方案,虽引起了相当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在不同程度上被付诸实践,却尚未获得充分的理论自觉。对语言的工具论理解割断了书写语言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现代个人主体性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使得清末的拼音文字和白话文未能成功建立起一种被普遍使用且深刻介入再造民族文化和建构现代个人主体性之事业的书写语言,这一任务要等到五四的时代才告初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言文一致 白话文 日本明治
下载PDF
言文一致":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从历史主义到"历史化 被引量:8
6
作者 魏育邻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历史主义"是一种隐含"欧洲中心主义"和"内容决定论"的局限性极大的历史观。而"历史化"则是一种对"形式"采取辩证的历史态度的崭新视点。通过对"形式"进行"历史化&qu... "历史主义"是一种隐含"欧洲中心主义"和"内容决定论"的局限性极大的历史观。而"历史化"则是一种对"形式"采取辩证的历史态度的崭新视点。通过对"形式"进行"历史化",可以澄清许多疑惑,并发现"言文一致"实际上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形式起源,而所谓的"内面"也是它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日本近代文学 历史化
下载PDF
20世纪汉语的言文一致问题商兑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春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110,共13页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运动的基本目标,为此走了许多弯路。在汉语中,书面语固然受口语的影响,口语同样也受到书面语的制约,虽然交互影响,却并不趋于一致。汉语的言文关系复杂,如若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关系中,把言文一致作为内在的要求或发展趋势提炼出来,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事实,甚至歪曲了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一致 白话文运动 言文关系 书面语写作
下载PDF
口头表达与现代政治:清季民初社会变革中的“言语文化” 被引量:7
8
作者 王东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1-133,共13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公众集会、法庭、议会等新兴政治行为和设施,以及由铁路、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和新兴职业等构成的现代社交环境的出现,中国重"眼学"轻"耳学"的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一系列围绕着口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公众集会、法庭、议会等新兴政治行为和设施,以及由铁路、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和新兴职业等构成的现代社交环境的出现,中国重"眼学"轻"耳学"的文化传统发生了变化,一系列围绕着口头展开的文化现象兴起,"言语"获得了正面性的评价,口才被认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这一现象不仅是"下层社会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和以民权为核心的政治变革的诉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近代言语文化中,文字和言语均被政治化了。一方面,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同"少数人",并进一步和"专制政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口头言说以及口语化的书面文化被认为便于"多数人"掌握,因而被视为是和广泛参与的民权政治观念相匹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文化 言语文化 民权 言文一致
原文传递
新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被引量:7
9
作者 文贵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5-73,共9页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qu... 汉语对西方标点符号的认知到规范采用是汉语现代转型的内容之一。本文梳理了中国人从晚清遭遇西方标点符号到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标点符号用法》这一百多年的轮廓;简要分析了"问号"、"叹号"、"省略号"、"破折号"的特殊性;探讨了新式标点符号给"五四"白话带来的变化:语气上的言文一致,意义上的深入开拓,结构上的丰满繁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标点符号 “五四”白话 言文一致 深入 繁复
下载PDF
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运博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年第z1期1-6,共6页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借词,这些日语借词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并成为汉语外来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日语借词之所以能够融入到汉语词汇中,是以近代中国人对日语的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近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日语的?对日语的认识经历...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借词,这些日语借词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并成为汉语外来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日语借词之所以能够融入到汉语词汇中,是以近代中国人对日语的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近代中国人是如何认识日语的?对日语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阶段?考察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概述中国的古代文献对日语的记述的基础上,主要以清末外交家、革新家黄遵宪为主要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人对日语的认同,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对日语的一无所知,甚至不抱有丝毫的好奇心,到对日本的假名文字给予积极评价,甚至模仿日本假名创造出中国版的“五十音母”,中国人对日语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正是基于对日本假名文字的认同,才促进了近代中国文字改革,特别是言文一致(白话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日语观 言文一致 日语借词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丹 王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145,共6页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在1949年前后,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却受到质疑。原因在于方言文学合理性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其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弹性符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年代 华南 言文 文艺大众化 言文一致 合法性 政治意识形态 限度
下载PDF
东亚殖民主义背景下“言文一致”的预演——伊泽修二与日据初期台湾的“国语科” 被引量:5
12
作者 欧阳月姣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1年第3期92-101,共10页
日据台湾时期,“国语科”早在1895年就出现在“国语传习所”的课表上,1901年初等教育机构公学校开始使用“言文一致”的日语教材,均早于日本本土。本文以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施行的“国语”政策及教育活动为线索,探讨... 日据台湾时期,“国语科”早在1895年就出现在“国语传习所”的课表上,1901年初等教育机构公学校开始使用“言文一致”的日语教材,均早于日本本土。本文以台湾总督府首任学务部长伊泽修二在台湾施行的“国语”政策及教育活动为线索,探讨早于日本本土的“国语科”之口语化特征及其对“言文一致”理念的尝试;同时,从伊泽修二与日本“国语之父”上田万年在“国语观”上的分歧,来考察东亚殖民主义背景下“国语意识形态”的特殊展开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言文一致 伊泽修二 东亚殖民主义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变革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7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中国近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语言急剧变革的时期,在短短的30余年内,士大夫以之安身立命的文言,急速转变为以白话为主要书面语言。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变革过程,指出这一变革过程是在外来影响下发生的,它具有追求“言文一致”和“由俗趋雅... 中国近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语言急剧变革的时期,在短短的30余年内,士大夫以之安身立命的文言,急速转变为以白话为主要书面语言。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变革过程,指出这一变革过程是在外来影响下发生的,它具有追求“言文一致”和“由俗趋雅”两条相互交融的发展线索,充分显示了这一变革的复杂性,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白话文运动 中国近代文学 语言变革 言文 梁启超 言文一致 黄遵宪 白话小说 周作人 王国维
下载PDF
散曲语言对正宗文学语言的偏离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星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尽道透”,以及泼辣、灏澜、透辟、生新云云 ,与含蓄蕴藉的诗 ,雅洁清空的词 ,都是完全不同的。曲语已趋于通俗晓畅 ,渐近“言文一致”,其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 ,已是项背相望。故体式之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曲语言 体式之变 陌生化 言文一致
下载PDF
清末民国“言文一致”运动的民族主义特质
15
作者 高建青 黄丹莉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66-69,共4页
晚清以降的语言文字变革活动可以看成是一场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似的“言文一致”运动,这场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相始终,具有鲜明的语言民族主义特质。这其中,民族主义的表达有时是“显性”的外露,有时也以“故意激进”的反传统姿态... 晚清以降的语言文字变革活动可以看成是一场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似的“言文一致”运动,这场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相始终,具有鲜明的语言民族主义特质。这其中,民族主义的表达有时是“显性”的外露,有时也以“故意激进”的反传统姿态“隐性”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国 言文一致 民族主义
下载PDF
从“言文一致”视角看瞿秋白的语言文字观
16
作者 薛凡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对于瞿秋白的语言文字观,以往研究多从左翼的政治诉求与苏联的语言学理论及政策影响方面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汉字拉丁化与国语运动的不同。然而瞿秋白对于拉丁化方案的设计、对“普通话”的阐释,同样也是晚清、五四以来诸多语言文字改革... 对于瞿秋白的语言文字观,以往研究多从左翼的政治诉求与苏联的语言学理论及政策影响方面加以分析,由此强调汉字拉丁化与国语运动的不同。然而瞿秋白对于拉丁化方案的设计、对“普通话”的阐释,同样也是晚清、五四以来诸多语言文字改革方案的一部分。笔者从“言文一致”如何实现的视角出发,讨论瞿秋白对五四白话文的批判、对汉字为何需要拉丁化的阐释,以及对“普通话”的构想,从而发现瞿秋白语言文字观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言文一致 汉字拉丁化 普通话
原文传递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剖析--从所谓“纯粹日语”到“言文一致”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育邻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84,共11页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滥觞于17、18世纪的"国学"研究对所谓"纯粹日语"的追求与制作之中,而"纯粹日语"在后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以"言文一致"的形式得以"实现"。其表现是存在着一种"自然... 日本语言民族主义滥觞于17、18世纪的"国学"研究对所谓"纯粹日语"的追求与制作之中,而"纯粹日语"在后来的现代化过程中以"言文一致"的形式得以"实现"。其表现是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的"日本语"的错觉被制造出来,并至今发挥着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的潜作用;其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推行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滋生、蔓延;其结果是对内最大限度地抹平一切差异,对外则是自我东方化和在此基础上的自我绝对化、优越化。可以说,语言民族主义构成了日本文化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民族主义 想象的共同体 纯粹日语 言文一致
原文传递
回归混杂性:重审柄谷行人风景论中言文一致问题
18
作者 汤拥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8,179,共14页
柄谷行人以言文一致问题为枢纽展开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为风景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接着柄谷行人讲:首先,借助柄谷行人有关透明性的论说,打开风景批评的语言论向度,同时评估这一论说所承载的现代性叙事的... 柄谷行人以言文一致问题为枢纽展开有关“风景的发现”的论说,为风景批评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可以在以下几个层面接着柄谷行人讲:首先,借助柄谷行人有关透明性的论说,打开风景批评的语言论向度,同时评估这一论说所承载的现代性叙事的多重困境;其次,依循柄谷行人对“外部性”的建构,探讨从内部语言学向“他者语言学”转换的可能性及其对于风景批评的价值;最后,以语言之偶然性和混杂性为立足点,审视柄谷行人风景论的伦理诉求,重新描述风景书写的文体特征和风景美学的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柄谷行人 言文一致 透明性 混杂性
下载PDF
“普通国文”的发生——清末《蒙学报》的文体试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陆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蒙学报》是清末新学制酝酿期较早出现的教育刊物,主要按学程连载各种新式蒙学读物。本稿将关注《蒙学报》文体的前后变化,特别是编者在文言、白话之间的几度游移。《蒙学报》的"训蒙"从一开始就设置有从低到高、由浅及深的... 《蒙学报》是清末新学制酝酿期较早出现的教育刊物,主要按学程连载各种新式蒙学读物。本稿将关注《蒙学报》文体的前后变化,特别是编者在文言、白话之间的几度游移。《蒙学报》的"训蒙"从一开始就设置有从低到高、由浅及深的全套学程框架,与之相配套的文体,自不得不逐渐由白而文,并趋向于夹带"新名词"的"新文体"。这与当时维新舆论界趋向切音字或白话文的激进主张,以及此后《京话日报》《启蒙画报》等刊物的白话启蒙姿态,都有所不同。而该报日本背景带来的"普通国文"新学科和新概念,更为这种文体试验提供了先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画报 学程 京话日报 酝酿期 中国文法 言文一致 光绪二十三年 古城贞吉 人情物理 曾广铨
原文传递
从本世纪初西欧文学的译介看当时的中日文学交流——关于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工藤贵正 励储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4-61,共8页
从本世纪初西欧文学的译介看当时的中日文学交流——关于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日〕工藤贵正著励储译前言由鸦片战争揭开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以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满清民族主义、反西欧主义、反传统... 从本世纪初西欧文学的译介看当时的中日文学交流——关于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日〕工藤贵正著励储译前言由鸦片战争揭开的中国的近代史,是以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满清民族主义、反西欧主义、反传统主义等混合的主题为运动的指导思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中日文学交流 鲁迅 西欧文学 大学图书馆 国立国会图书馆 言文一致 作品 《悲惨世界》 本世纪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