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玄德论——关于老子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解读与阐释
被引量:22
- 1
-
-
作者
郑开
-
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
文摘
"玄德"既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一方面,《老子》中的"玄德"涉及政治和伦理两方面的内容,是老子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基础概念;另一方面,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玄德"概念及其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深刻改变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玄德"不仅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道家伦理学中超道德论的思想依据。
-
关键词
《老子》
玄德
明德
无为
至德之世
-
Keywords
Laozi
profound virtue
illustrious virtue
doing nothing
the period of perfect virtue
-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老庄道家古典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新说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曾繁仁
-
机构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1,共7页
-
文摘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西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模式来规范老庄道家存在论思想,从而得出其消极倒退的结论。其实,老庄的道家思想是一种迥异于西方认识论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它依据"天人之际"、"冲气以和"的理论,从"道法自然"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述了"道"作为宇宙万物诞育、人类生存发展之本原,人与自然万物共源齐一以及"无为无欲"、"无用之用"、"可道常道"、"大美无言"等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理论范畴,主张一种无欲与不争的、超越普通功利与物欲的审美的态度。同时,老庄还论述了带有"生物链"思想的"天倪"观与自我修养的"心斋"、"坐忘"之道以及建立"至德之世"的生态社会理想。老庄的这些思想已经是具有比较严密体系的中国古代生态存在论审美理论形态,成为同当时生产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平衡的理论高峰。
-
关键词
生态存在论
道法自然
冲气以和
万物齐一
天倪
坐忘
至德之世
-
Keywords
ecological existentialism
natural as the model of Tao
the harmony by mean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everything as the same
natural interosculation among things
sitting immersing in emptiness
world of supreme morality
-
分类号
B83-06
[哲学宗教—美学]
-
-
题名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
被引量:11
- 3
-
-
作者
唐洁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97-101,共5页
-
文摘
庄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唐洁把庄周、卢梭的思想相提并论,在中国近代已有人尝试过。严复在《庄子评点·马蹄篇总评》中评道:“此篇之说,极似法之卢梭,卢梭《为民约》等书,即操此议”。又评:“《月去箧》篇向往‘至德之世’,此说与卢梭正同”。在教育思想史研...
-
关键词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
消极教育
庄周
庄子
教育主张
至德之世
儿童
无为而无不为
理想人格
-
分类号
G40-06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先秦道家德育思想辨析
被引量:8
- 4
-
-
作者
杨启亮
-
机构
曲阜师大教科所
-
出处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2-29,共8页
-
文摘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精华,实际上主要荟萃于儒道两家。儒显而道隐,显性的正统的儒家德育思想通过雅俗文化传播系统而泽润百世,丰博显赫而且有众仰的“师表”的名。道家所主张的道、德、德育都与儒家的意蕴不尽相同而且多有相逆,所以虽以潜隐的方式补充、协调着儒家显学,滋养万物也绵延百世,却因其谦退、守柔、不争、无为而无名。 先秦文献,唯有《老子》一书为道德专论,但是说道德论“儒”不论“道”,讲德育重视儒家疏误道家,却仿佛是约定俗成,这就不能不说是类似“文化霸权”的一种文化失衡现象了。道家的道、德及其德育,依然隐忍着自家的一脉传统延续下来,在与儒墨诸家显学的冲突、批判、超越的过程中互补融汇,以此形成了中国传统德育阴阳互补、刚柔相济、自然无为与社会有为相结合的深在特色。
-
关键词
德育思想
先秦道家
中国德育传统
儒家德育
自然法
德育方法
自然无为
不言之教
人本主义
至德之世
-
分类号
B410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B22
-
-
题名共产主义与“大同”理想
被引量:5
- 5
-
-
作者
夏志刚
-
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5-8,共4页
-
-
关键词
共产主义
“大同”理想
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理想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
康有为
至德之世
墨子
社会理想
-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魏晋思潮与皇甫谧
被引量:6
- 6
-
-
作者
魏明安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44-62,共19页
-
文摘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晋书》本传说他:“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於世”。《隋书·经籍志》除于上列皇甫谧的撰述注明卷数外,又著录了“《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阴阳历术》一卷,皇甫谧撰”,“晋徵士《皇甫谧集》二卷,录一卷”。关于皇甫谧的医学著述,《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晋书》曰:“(谧)日后得风痹疾,因而学医,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三国志》卷二十《东平灵王曹徽传》裴注引“(曹)翕撰《解寒食散方》与皇甫谧所撰并行於世。”《隋志三》有“《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至于皇甫谧的名著《甲乙经》,《宋史·艺文志》加以著录。
-
关键词
皇甫谧
魏晋思潮
司马氏
道家思想
皇甫士安
老子
至德之世
统治阶级
黄老道
著录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乡村荒原①——对于中国现当代乡村小说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5
- 7
-
-
作者
赵园
-
出处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0-77,共8页
-
文摘
我们民族也有见诸古代文献的荒原时期或准荒原时期描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乎天下;草本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庄子·马蹄》篇所写“至德之世”,至少尚未脱出荒野:“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闚。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中的上述荒原,多少是由其哲学派生的;而《孟子》则意在说明使人脱出洪荒状态,乃圣人之为圣人。直到五四新文学之前,“荒原”只是中国人的远古神话,而不是中国文学中习见的意象、意境。最早发迹的西方国家之一的英国,其文学似乎感染了一种落日黄昏般的苍凉色调,对荒原有特殊浓厚的兴趣: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荒原(《呼啸山庄》),哈代小说中的爱敦荒原(《还乡》),托马斯·艾略特的著名长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居住于这个星球的各个民族都经过充满艰辛、遍布死亡阴影的拓植,所谓筚路蓝缕,开辟草莱。对于我们,那已是太遥远的记忆,而非如美国那样,其拓荒精神因没有漫长的中世纪的间隔,象是径直“长入”了现代,是一种仍然活着的文化。
-
关键词
乡村小说
中国文学
至德之世
远古神话
艾米莉·勃朗特
哈代小说
沈从文小说
郑万隆
活着
《呼啸山庄》
-
分类号
I218.5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
被引量:3
- 8
-
-
作者
李霞
李峰
-
机构
安徽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17,共3页
-
文摘
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冲突李霞,李峰一《庄子》共33篇,其中涉及孔子的达20余篇。在这众多场合中,孔子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换言之,《庄子》作者是如何塑造孔子形象的呢?笔者浅见如下:1.逐名求利的名利者形象《庄子》中孔子的特性之一是逐名求利。...
-
关键词
《庄子》
孔子形象
先秦儒道
道家
儒家
老聃
“礼”
至德之世
积极入世
春秋战国时期
-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郭沫若与庄子的思想渊源关系
被引量:5
- 9
-
-
作者
李向阳
-
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88年第1期9-19,共11页
-
文摘
我们在研究郭沫若前期思想时,如果将中西两条思想河流看作是构成郭沫若前期思想泛神论的座标关系,那么处于横轴上的是斯宾诺莎,市处于纵轴顶端的则是庄子。我这样比的目的意在强调一种纵横关系,即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融汇形成,庄子道家思想是其源,斯宾诺莎等的泛神思想是其流,也就是说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是根植于庄子道家思想的东方泛神论。
-
关键词
庄子思想
郭沫若诗歌
离形去知
《齐物论》
宇宙万物
坐忘
精神自由
至德之世
汪洋恣肆
庄周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老庄思想同异辨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周可真
-
机构
苏州大学政治系
-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5-51,共7页
-
文摘
关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世之学者往往有见其同,而忽视其异。事实上,老庄思想原是通而不一的。本文拟就其异同离合之处分成若干条目,逐一加以辨析。 一、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中国古代学者之为学,其大旨皆不出修身治国的范围。老、庄亦然。作为思想家,老、庄都是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这一共同的阶级属性,规定了其为学总方向必与奴隶主贵族利益保持一致。然而,老、庄毕竟生当于不同时代:老子乃处于奴隶制正在崩毁瓦解、封建制尚在孕育之中的春秋末年,庄子则处在封建制既经确立,奴隶制已被摧毁的战国中期;这不同的历史条件,又决定了他们各有其特殊的个人志趣:老子从其阶级利益出发,尚力图挽救摇摇欲坠的旧制度,因而犹不失其治国平天下之壮心;而庄子则为时局所限,其欲求恢复“天堂”而不能,绝望之余,遂由关心其阶级的命运,转而顾念其个人的命运了。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其为学的思想出发点是如此不同:
-
关键词
庄子
老庄思想
自由观
“气”
至德之世
《逍遥游》
《齐物论》
游世主义
小国寡民
无不为
-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庄子思想的人学意蕴
被引量:4
- 11
-
-
作者
葛长龙
-
机构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
出处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4,共3页
-
文摘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十分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等问题,其思想的人学意蕴丰富,主要包括:以"道"为本,尊民本性的人本理念;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的人本情怀;"齐物"平等,"无贵贱"的大平等观;"至德之世",与世无争的社会理想;逍遥适己,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
-
关键词
庄子
“道”
无为而治
“齐物”
“至德之世”
“逍遥游”
-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乐之真:庄子之乐的独特意蕴
- 12
-
-
作者
张桂超
-
机构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
基金
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
文摘
乐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议题。庄子之乐分为个体与社会二重维度:在个体层面,他批评了“遁天倍情”的“俗之所乐”,追求“至乐”与“天乐”;在社会层面,他认为“至德之世”的共乐局面通过世德的完满回归实现每一个体自然化。庄子继承了老子之乐的内容,彰明了乐的价值取向,丰富了其内在意蕴,并奠定性真的人性基础;与孟子之乐的差别为“自然”与“道德”之间的对峙,体现在乐之根基、应对乐之限囿、境界内涵方面。总之,庄子之乐是真乐,他始终坚持自然主义的立场,以性真为内在基础,追求“真美合一”的审美境界,并将个体之真乐群体化。庄子之乐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乐感文化”的文化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
-
关键词
庄子
至乐
天乐
至德之世
自然主义
-
Keywords
Zhuangzi
supreme joy
heavenly joy
the world of perfect virtue
naturalism
-
分类号
B8409
[哲学宗教—心理学]
-
-
题名以“党建+庄子文化”打造“五道五真”党建品牌
- 13
-
-
作者
刘京
-
机构
国网安徽蒙城县供电公司
-
出处
《当代电力文化》
2024年第2期46-47,共2页
-
文摘
国网安徽蒙城县供电公司积极探索党建与庄子文化相互融合,坚持以文培元、以文聚力,持续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庄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与物齐”的世界观、“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外化内不化”的人格修养,为新时期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文化依托。蒙城是庄子故里,国网安徽蒙城县供电公司汲取庄子文化精神内核,发掘庄子文化资源优势,以“党建+庄子文化”为主题,积极打造“五道五真”党建品牌,全面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忠诚企业、服务客户的热情,引领员工与企业、客户和合共进,为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思想保障。
-
关键词
新时期党建工作
党建品牌
县供电公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安徽蒙城
至德之世
文化资源优势
庄子故里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道家社会哲学思想略论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朱哲
-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6-61,共6页
-
文摘
道家社会哲学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哲学主要包含道本论、弃绝论、至德之世论及齐物论。道本论是道家的社会本体论, 弃绝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 至德之世论则是道家的社会理想论, 齐物论是道家的社会价值论。
-
关键词
道家
社会本体
至德之世
弃绝论
齐物论
-
分类号
B95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庄子李白异同论
被引量:2
- 15
-
-
作者
贺秀明
-
出处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100-105,111,共7页
-
文摘
庄子李白异同论贺秀明庄子和李白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两位奇人。由他们不受羁绊的自由思想、超群卓绝的才华所创造出恢宏奇丽的艺术世界,使古今中外的读者叹为观止。其艺术世界所展示的社会理想、人生哲学、审美情趣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拟略加辨析。庄子与...
-
关键词
《庄子》
李白诗歌
理想社会
人生理想
审美趣味
《逍遥游》
社会理想
至德之世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个性解放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庄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及消极教育比较
被引量:3
- 16
-
-
作者
张成行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27-133,共7页
-
文摘
有人研究庄子,把他与卢梭联系起来。严复在《庄子评点·马蹄篇总评》中评道:“此篇之说,极似法之卢梭,卢梭《为民约》等书,即操此义。”又评:“《胠箧》篇向往‘至德之世’,此说与卢梭正同”。王鸿一所著《中国古代教育思潮》中,有关庄周的章节,也多次提到卢梭,认为“庄子和欧洲的学者比较,在教育方面,他的思想大概和卢梭、托尔斯泰相似。”庄子和卢梭的教育思想那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相异?本文拟做一些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大方。
-
关键词
庄周
至德之世
自然主义教育
王鸿一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思想
无为而无不为
浑浑沌沌
《人间世》
应帝王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庄子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 17
-
-
作者
刘文杰
-
机构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求索》
CSSCI
2014年第10期82-86,共5页
-
文摘
庄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其奉行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政治原则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政治伦理以人为本的原则,追求的是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治理模式,其目的是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庄子政治伦理思想所蕴含的政治智慧能为我国当前所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可能的理论参考价值。
-
关键词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至德之世
-
分类号
B223.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庄子审美乌托邦述义
被引量:2
- 18
-
-
作者
刘成纪
-
机构
郑州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云梦学刊》
1995年第4期51-56,共6页
-
文摘
庄子的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理想人格和理想世界构成了庄子审美乌托邦的主干。庄子对理想人格的设计,既是他在生存的自由之境树起的人性的旗帜,也和他对本体之道的独特理解有密切关系。天人、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是庄子理想人格的系列构成。庄子同时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设计了一个可以养性适性的栖居地,这就是“建德之国”与“至德之世”的乌托邦社会。
-
关键词
庄子
审美乌托邦
天人
神人
真人
圣人
至德之世
建德之国
-
分类号
B223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庄学溯源
被引量:3
- 19
-
-
作者
蔡德贵
-
机构
山东大学
-
出处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2期57-62,共6页
-
文摘
学术界曾有人认为庄子是稷下先生,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沿用了这种观点,把庄子列为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但这种说法在学术界受到很多学者的怀疑.而我认为,说庄子是稷下先生还是有充分的证据的.证据之一是:三国魏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其《圣贤高士传》中说:
-
关键词
《庄子·天下》
齐文化
稷下先生
《庄子》
民主政治
齐物论
齐国
至德之世
庄学
精神自由
-
分类号
N09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论“庄周—卢梭问题”
- 20
-
-
作者
刘明
-
机构
浙江行政学院
-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3期34-40,共7页
-
文摘
论“庄周—卢梭问题”刘明《爱弥儿》开篇第一句话是:“出自上帝之手时一切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都变坏了。”伟大的启蒙哲学家卢梭就是这样,以他对迄至18世纪的文明社会的激烈批判表明了自己与以伏尔泰、狄德罗为代表的精英学者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历史哲学,后者...
-
关键词
卢梭
庄子
科学和艺术
私有制
文化异化
自然状态
至德之世
科学技术
庄周
百科全书派
-
分类号
B565.2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