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解读 被引量:7
1
作者 罗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20-123,共4页
“文学终结”论在中国的形成 ,其蕴涵存在着价值论的迷失。电讯时代与文学终结论有着复杂关系。“文学终结”论实际上提供了一种“症候式阅读”的理想文本 ,细细解读 ,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学生态进行更具深度的思想体察。
关键词 文学终结 价值霸权 电讯时代 图像与文字
下载PDF
何去何从——也谈文学艺术终结论 被引量:5
2
作者 鄂霞 李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6-69,共4页
有关文学是否会终结于电信化时代的话题目前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文学终结论”者立论的依据(“媒介决定论”)是值得商榷的。电子信息时代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事物都正处于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 有关文学是否会终结于电信化时代的话题目前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文学终结论”者立论的依据(“媒介决定论”)是值得商榷的。电子信息时代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事物都正处于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文学的涵义是发展的、开放的、复杂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框定当下这种多元的文学现状。目前理论界正在探讨的其实已经不是文学是否会终结的问题,而是文学转型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媒介 文学转型
下载PDF
文学真的死了吗?——论文学后现代性对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原则的消解
3
作者 马慧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7-80,共4页
随着后现代文化形态的充斥,网络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文学的存在与否持怀疑态度。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教授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生与死的论争。文学是否会消亡?可从文学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人类... 随着后现代文化形态的充斥,网络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文学的存在与否持怀疑态度。美国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教授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生与死的论争。文学是否会消亡?可从文学的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特征消解的角度,正视文学的重重危机,但这并不是对"文学之死"的肯定。从米勒《文学死了吗》一书中可以找到文学不死的理由,即无论文学外在形式如何变换,都是引向文学内视性的现实"魔法",最终指向的都是另一个无言的、隐性的、等待被发现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希利斯.米勒 人类中心主义 主体性原则 文学后现代性
下载PDF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被引量:22
4
作者 赖大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6-103,共8页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文学的危机究竟何在?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文学“距离说” 文学研究 文学精神
原文传递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之旅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立元 《中国文学批评》 2016年第1期34-48,125,共16页
耶鲁解构学派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提出了在电信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学终结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实际上,米勒所谓&q... 耶鲁解构学派的代表人物希利斯·米勒在中国提出了在电信技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文学终结论",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争鸣,其中存在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实际上,米勒所谓"终结"了的"文学"主要是指印刷时代的独特产物,具有一系列历史和技术条件,它在新的电信时代中必然发生新变和转型,作为学科的文学研究也会随之改变。同时,米勒仍然坚持和尊重文学作品特有的"施为"和"修辞"特性,并将此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米勒并不是真正宣判文学的"死亡"。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中国旅行,即它的被理解和被误读,有着当代中国特殊的文化学术语境,体现了新世纪开端中国学界在图像与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化研究和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对文学和文艺学学科未来发展、转型和边界等问题的核心关切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勒 文学终结 中国之旅
原文传递
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夫生 《理论与创作》 2006年第5期7-11,共5页
关键词 批判哲学 文学终结 文艺理 解构主义 希利斯·米勒
下载PDF
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向荣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0-188,共9页
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突围、艺术的重构乃至艺术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丹托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不是叙事的对象即艺术终结了,而是叙事的形式终结了,其内在本质是艺术对哲学的"反终结";而在卡斯比特的理论中,消费主... 艺术的终结、艺术的突围、艺术的重构乃至艺术进步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丹托的理论中,"艺术的终结"不是叙事的对象即艺术终结了,而是叙事的形式终结了,其内在本质是艺术对哲学的"反终结";而在卡斯比特的理论中,消费主义时代的"艺术终结"虽然导致了"后艺术"时代的艺术之殇,但"艺术的终结"并非意味着艺术消亡或退化,"后艺术"作为当前艺术范式的一种转型,其实可以看作是艺术的一种突围或进步。艺术终结论的中国语境是"文学终结论",沿着丹托与卡斯比特的分析,我们可以反思中国当前文艺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并对时下的各种终结话语不至过于敏感和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终结 中国语境 突围 反思 艺术的终结 文学终结 文艺理研究 艺术进步
原文传递
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本义考辨 被引量:9
8
作者 肖锦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0,共6页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在即"的著名论题。它在美国本土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却在中国引起了人们激烈的反对。为什么?文章指出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文学"不是指一种学科门类或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而是指一种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历史内涵的文化话语。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不是在后一种意义上理解米勒的文学的,而是在前一种意义上理论米勒的文学的,因而对该命题产生了普遍的误解。国内的理论家和学者们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反诘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的放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 后结构主义
下载PDF
应该终结的“文学终结论” 被引量:8
9
作者 高磊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文学终结 文学 意识形态 学术思想 审美观
原文传递
文学终结论:修辞制造的幻象 被引量:7
10
作者 肖翠云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1,共4页
关键词 修辞 弗朗西斯 意识形态 精神家园 美国学者 劳伦斯 文学终结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宁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 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关于其是否会取代人类作家的讨论日益增多。与二十多年前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相比,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堪称一次新的“文学终结论”,它直接关涉到文学创作主体的本质和地位问题。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写作持两种不同态度,体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二元思维方式。事实上,讨论人工智能写作主体性问题应该摒弃这种二元思维方式,重新回归到对文学创作论的反思上来。传统文论将创作主体视为作者情感思想的表达和语言能力的呈现,但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理解创作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从创作原理角度看,思维与语言的同构性使人工智能写作具有了“准主体”性;从审美意蕴角度看,人工智能揭示出审美的公共性问题,为理解文学创作主体带来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学终结 创作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 作者之死
下载PDF
数字人文技术下的“文学终结论”——基于元宇宙文学生态的反思
12
作者 严旭 马晓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元宇宙作为新的艺术媒介是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凭借自由开放的虚拟现实空间、全新的感知方式和沉浸式交互体验,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挤压之势。与此同时,数字人文技术之下的人工智能写作经由人机协作引发了文学主体的重... 元宇宙作为新的艺术媒介是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凭借自由开放的虚拟现实空间、全新的感知方式和沉浸式交互体验,对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形成了挤压之势。与此同时,数字人文技术之下的人工智能写作经由人机协作引发了文学主体的重构,这些都剧烈影响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的发展走向。数字人文技术发展的背后不仅是人文和科技的融合,也带来了尖锐的冲突。观照“文学终结论”之后文学的新变及对未来文学之发展的现实考量,为我们反思元宇宙时代的文学生存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元宇宙 人工智能 文学终结
下载PDF
文学之死与启蒙主义的式微——与摩罗先生商榷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宝亮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1-24,共4页
本世纪初,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曾在我国的文论界产生强烈反响,一时间“文学死了”、“文学被边缘化”的议论不绝于耳,更有近期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垃圾说”。尽管这些说法争议广泛,但却反映出一个基本... 本世纪初,美国学者J.希利斯·米勒提出的“文学终结论”曾在我国的文论界产生强烈反响,一时间“文学死了”、“文学被边缘化”的议论不绝于耳,更有近期德国汉学家顾彬的“垃圾说”。尽管这些说法争议广泛,但却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即我们当下的文学的确出了问题。人们对今天的文学艺术普遍冷淡,文学失去了它的读者与观众,变得门庭冷落、落落寡合。这深层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启蒙主义 摩罗 式微 美国学者 基本事实 文学艺术 边缘化
原文传递
从文学终结论反思当代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向荣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0-125,141,共7页
西方思想界的"终结论"话题在文学艺术界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争议。学界在对黑格尔、丹托和米勒的艺术终结或文学终结命题进行解读时,存在着诸多误读。反思学界对"终结论"话题的争议,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探讨当下中国... 西方思想界的"终结论"话题在文学艺术界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争议。学界在对黑格尔、丹托和米勒的艺术终结或文学终结命题进行解读时,存在着诸多误读。反思学界对"终结论"话题的争议,可以让我们更理性地探讨当下中国文论研究的诸多问题,进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空间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错读 中国文话语 反思
原文传递
从“文学终结论”析文学困境之原因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琳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5期96-99,共4页
在现代媒体深深介入文学领域并困绕既往的文学习惯,造成文学困境的时候,希利斯.米勒提起的“文学终结”论无疑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波动,并让人深省造成文学困境的原因。事实上,造成困境是多种力量合力的产物,而不能仅仅归源于现代媒体,文... 在现代媒体深深介入文学领域并困绕既往的文学习惯,造成文学困境的时候,希利斯.米勒提起的“文学终结”论无疑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波动,并让人深省造成文学困境的原因。事实上,造成困境是多种力量合力的产物,而不能仅仅归源于现代媒体,文学创作者与文学研究者对大众群体文学接受视野某种程度上的漠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文学困境 现代媒体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 被引量:4
16
作者 希利斯·米勒 李松(译) 译卢絮(校)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2期23-29,共7页
本期《现代语言季刊》中有关“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论述,其作者都认为需要发展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论。王宁关注让·保罗·萨特、雅克·德里达和阿兰·巴迪欧自 1950 年以来对中国的影响。张江对西方文学批评... 本期《现代语言季刊》中有关“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论述,其作者都认为需要发展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论。王宁关注让·保罗·萨特、雅克·德里达和阿兰·巴迪欧自 1950 年以来对中国的影响。张江对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家几乎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所做的是“强制阐释”,他抛开文学批评中的一般公式或模式,而把每一部作品都当作独特的、自成一格的东西来阅读。朱立元则详细论述了笔者的“文学终结论”文章在中国的影响。这三位中国作者都未强调这期“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结束部分所讨论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个国家的文学理论所经历的重大变化,都是由印刷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转变不由分说地带来的。那么,当文学作品由印刷品阅读转变为网络在线阅读时,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终结 印刷媒体 数字媒体 《明信片》
下载PDF
希利斯·米勒与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
17
作者 王宁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5,共11页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 希利斯·米勒作为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之一,在中国也有着众多的研究者和批评者,他的著述经常被人们引用和批评性地讨论,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理论思考和建构也不无启迪。他生前先后20多次到中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中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并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在美国和中国出版了他的中国演讲集。米勒之于中国的意义特别体现于下列两个事件:其一是中国学界对他关于“文学终结”的观点及其所引发的争论产生的误解,其二是他与中国学者张江就“强制阐释”问题进行的通信交流和讨论,尤其是后者同时在中国和西方语境中引发了较大的批评性讨论。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正需要像米勒这样的西方主流理论家的支持和推进。因此就这一点而言,米勒为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作出的贡献尤其应该受到赞赏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中国人文学 文学终结 强制阐释 国际化
下载PDF
西方文论关键词 文学终结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轻鸿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1-119,共9页
"文学终结论"的含义是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将不复存在,转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转型,而并不是宣布文学的死亡。"文学"特定的含义是在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然而电信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概念... "文学终结论"的含义是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将不复存在,转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发生转型,而并不是宣布文学的死亡。"文学"特定的含义是在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然而电信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概念发生了变化,遭遇了解构,产生了转换。本文从文学终结论的基本含义入手,阐述文学概念在西方现代形成的文化逻辑,以及在当今时代走向"终结"的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终结 米勒 转型 现代性 信息时代
原文传递
见证与反思:希利斯•米勒之“文学终结论”在中国
19
作者 国荣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2期55-66,共12页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 2000年7月,希利斯•米勒在他在中国的主旨发言中,以雅克•德里达的话为引子,探讨了文学研究在大学全球化和新的电信王国中能否生存下来的问题。这一发言在中国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回应他的观点。作为米勒在中国发言的译者和见证者,我也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究其实,这场论争所揭示的乃是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面对全球化和文化研究的大规模入侵,所产生的潜在的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前景的焦虑。本文回顾了这场论争的背景和一些细节,并对此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终结 全球化 中国语境
下载PDF
媒介载体、文本形态与文学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希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0-234,共5页
新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会导致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而文本形态的演变又必然带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引发有关文学本质的争论。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文本由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多媒体文本——可视文本的转变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观点。文学演变的... 新的媒介载体的出现会导致文学文本形态的变化,而文本形态的演变又必然带来文学观念的转变,引发有关文学本质的争论。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文本由口语文本——文字文本——多媒体文本——可视文本的转变很好地验证了上述观点。文学演变的这一规律对于研究当前文艺热点问题很有启发价值,目前电子新媒介技术导致文本形态多样发展,由此引发的"文学泛化"、"文学终结"等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媒介 文学文本 文学观念 文学终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