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走向人生的通识教育:一种课程实施的视角 |
刘艳侠
刘铁芳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2
|
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 |
朱寿桐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3
|
兼顾多重考量,凸显化育功能——以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
曹俊敏
|
《读写月报》
|
2024 |
0 |
|
4
|
论吴宓《文学与人生》及其他 |
张耀宗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
5
|
向人而在的写作——评向阳《最后追诉》 |
刘川鄂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4 |
0 |
|
6
|
文学与人生 |
吴永福
|
《读写月报》
|
2024 |
0 |
|
7
|
文学的十大关系(下)——“文学常识二十二讲”之五 |
刘再复
|
《东吴学术》
|
2015 |
1
|
|
8
|
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反思与理论考察 |
陆维天
汤奇云
|
《新疆社科论坛》
CSSCI
|
1993 |
0 |
|
9
|
王佐良教授与中国早期比较文学的发展 |
乐黛云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0
|
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 |
杨铸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1
|
“追击真理”的路途——萧军《五月的矿山》的“真实”书写及其思想旨归 |
杨慧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23 |
0 |
|
12
|
论大学通识课“文学与人生”的课程建构 |
汪树东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3
|
《文学与人生》中吴宓比较文学思想再审视 |
杨晓河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1
|
|
14
|
谈谈文学与人生 |
柯岩
|
《中华魂》
|
2006 |
1
|
|
15
|
鲁迅的现代悲剧意识及其审美价值取向 |
严恩图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0 |
0 |
|
16
|
面向星空的歌者 |
郑娟娟
|
《师道(人文)》
|
2023 |
0 |
|
17
|
本刊专访山东作家——鲁雁:自由的文学“病夫” |
吴永强
|
《齐鲁周刊》
|
2014 |
0 |
|
18
|
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居蜀时期的农事诗 |
周朝晖
|
《书城》
|
2021 |
1
|
|
19
|
梁晓声、俞敏洪谈文学与人生 |
梁晓声
俞敏洪
|
《群言》
|
2022 |
1
|
|
20
|
当“波尔多红酒”遇上“十八里红” |
周玉森
|
《走向世界》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