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人生的通识教育:一种课程实施的视角 被引量:9
1
作者 刘艳侠 刘铁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4,17,共4页
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整全的人,使其拥有值得过的完满人生。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这一理念日益明晰的情况下,从课程实施的视角,以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为例阐明通识教育只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改变教育传授知识的被动性和技能性,才能... 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整全的人,使其拥有值得过的完满人生。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这一理念日益明晰的情况下,从课程实施的视角,以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为例阐明通识教育只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改变教育传授知识的被动性和技能性,才能在师生的深度交往和精神对话中,获得自我的整全,过一种丰富生动的完满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人生 课程实施 文学人生
下载PDF
现代人文主义的人生礼教读本——论吴宓的《文学与人生》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寿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发,既有文学理论层面的论述,也有文化、社会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探析。吴宓在书中融进了自我的人生体认,这就形成了他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之间的紧张... 吴宓的《文学与人生》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为思想内核,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性的阐发,既有文学理论层面的论述,也有文化、社会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探析。吴宓在书中融进了自我的人生体认,这就形成了他的文学观与人生观之间的紧张关系;又由于吴宓执着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学理,从而使得《文学与人生》成了一种类似于人生礼教的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白璧德人文主义 文学人生
下载PDF
兼顾多重考量,凸显化育功能——以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3
作者 曹俊敏 《读写月报》 2024年第3期9-12,共4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1])文学类文本阅读在对接这一理念上,有着诸多关联点,如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文学与文化,等等。由此,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语文试题的主要组成,历来备受师生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文学人生 热爱祖国 文学类文本阅读 语文课程 关联点 热爱人民 人生态度
原文传递
论吴宓《文学与人生》及其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耀宗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2-45,共4页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文学人生 新人文主义 比较文学 述学文体
下载PDF
向人而在的写作——评向阳《最后追诉》
5
作者 刘川鄂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4期67-69,共3页
与向阳认识,是在十年前的一个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上。记得是在汉口的一家书店,我俩就文学与人生话题进行过有益有趣的交流。他身负作家、评论家、学者、出版人等多种身份,此后我俩也有缘在一些文学活动中同框。不过,读他的作品还是最近的... 与向阳认识,是在十年前的一个作家的新书发布会上。记得是在汉口的一家书店,我俩就文学与人生话题进行过有益有趣的交流。他身负作家、评论家、学者、出版人等多种身份,此后我俩也有缘在一些文学活动中同框。不过,读他的作品还是最近的事儿,出版社寄来了他的两部长篇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生 新书发布会 评论家 向阳 出版社
下载PDF
文学与人生
6
作者 吴永福 《读写月报》 2024年第19期20-22,共3页
文学虽有体裁的不同,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但其质素相通,都是用于表现人生及生活的。顾随讲沈约的《恩幸传论》:“文学应为人生而艺术,古来一切文学皆与人生有关。历史是记录人生,哲学是批评人生、改善人生,文学是表现人生。”凡有所... 文学虽有体裁的不同,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但其质素相通,都是用于表现人生及生活的。顾随讲沈约的《恩幸传论》:“文学应为人生而艺术,古来一切文学皆与人生有关。历史是记录人生,哲学是批评人生、改善人生,文学是表现人生。”凡有所学,都是指向人生的。夏丏尊在《读诗偶感》中说:“文艺作品的有意味与无意味,理由当然不很简单,说法也许可以各人不同吧。我现在所觉到的只是一点,就是对我的生活可以发生交涉的,有意味,否则就无意味。”此种阅读,就是对应于生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而艺术 文学人生 顾随 沈约 文艺作品 夏丏尊 意味
原文传递
文学的十大关系(下)——“文学常识二十二讲”之五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再复 《东吴学术》 2015年第4期91-109,共19页
最后五讲,通过揭示文学的诸多关系,进一步说明文学的本性。数千年来,人类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奋斗,神经之所以不会断裂,正因为文学给人生以力量。但文学面对复杂的人性,既不溢恶也不溢美,只呈现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这两项真... 最后五讲,通过揭示文学的诸多关系,进一步说明文学的本性。数千年来,人类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奋斗,神经之所以不会断裂,正因为文学给人生以力量。但文学面对复杂的人性,既不溢恶也不溢美,只呈现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这两项真实,乃是文学创作的关键。文学作品可以"以美储善",但在审美时必须格外关注人性,因为没有人,也就无所谓善恶美丑。作家既要保持绝对的向善的伦理态度,又不可以在作品中设置伦理法庭,更不可变成道德说教,解决此矛盾的机制就是作家把"道德"化作主体的血液,即最真诚的情感,然后再诉诸文字。文化的内涵大于文学的内涵,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又不是机械的从属关系,两者既可互补,又有冲突。不同的大文化往往造成不同的文学风貌,但文学也推动文化的变革、发展。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示不同文化取向的冲突。作家应将"文化"、"学问"等化作自己的"性灵"(心灵)。一般来讲,天才属天赋生命现象,但又离不开勤奋。天才有不同类型,每一类都值得尊重。天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超凡的原创力量,它之所以充分展示于文学艺术领域,就因为它遵循的是"无法之法"。天才不仅包括独创的发明,也包括独到的发现。"文学状态"即作家的存在状态。从反面上说,乃是非功利、非市场、非集团的状态。从正面说,是作家的独立状态、寂寞状态、无目的甚至是无所求状态。守持文学状态完全取决于作家自己,这不仅需要见识,而且需要胆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生 文学道德 文学文化 文学天才 文学状态
原文传递
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历史反思与理论考察
8
作者 陆维天 汤奇云 《新疆社科论坛》 CSSCI 1993年第1期33-39,共7页
(一)五四新文学观的建立,不是建基于传统文学观的孕育,甚至不是来源于对文学自身的思考,而是来自一种外在的社会心理需求——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五四新文学作家不是以纯然的文学家的身份出现,而主要是以忧国忧民的社会思想家的身份... (一)五四新文学观的建立,不是建基于传统文学观的孕育,甚至不是来源于对文学自身的思考,而是来自一种外在的社会心理需求——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五四新文学作家不是以纯然的文学家的身份出现,而主要是以忧国忧民的社会思想家的身份出现。这一角色也并非为他们所独有,而是上承近代文学的作家们。可以说,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的政治意识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流淌在新文学作家的血液里,支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运动 历史反思 五四新文学 人的文学 近代文学 文学世界 现代文学 文学自身 文学人生 社会心理需求
下载PDF
王佐良教授与中国早期比较文学的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乐黛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共3页
清华大学外文系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20世纪前二十年中外文学的频繁接触中,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条件日益成熟。当时清华大学文学专题课有《比较文学专题》、《法国文学专题》、《近代文学专题》、《近代中国文学之西洋背景》... 清华大学外文系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摇篮。20世纪前二十年中外文学的频繁接触中,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的条件日益成熟。当时清华大学文学专题课有《比较文学专题》、《法国文学专题》、《近代文学专题》、《近代中国文学之西洋背景》、《近代德国戏剧》、《文学与人生》、《源氏物语》等,作家研究有拉丁作家、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但丁、歌德、近代作家海贝尔、沃尔夫、乔埃斯等。语言课有《高等英文文字学》、《英语教授法》和《翻译术》三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佐良 海贝尔 《源氏物语》 教授法 文学人生 法国文学 新批评派 近代德国 中外文学 外文系
原文传递
文学与人生,文学与社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铸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25,共2页
父亲杨晦离去已经三十七年了。可是,他那清癯的面容、那无改的乡音、那深夜在灯下手持放大镜专心读书的身影……依然那样清晰,那样亲切。1899年,杨晦出生于辽宁辽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太子河畔的广袤沃土,艰辛劳苦的农耕生活,在他身上... 父亲杨晦离去已经三十七年了。可是,他那清癯的面容、那无改的乡音、那深夜在灯下手持放大镜专心读书的身影……依然那样清晰,那样亲切。1899年,杨晦出生于辽宁辽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太子河畔的广袤沃土,艰辛劳苦的农耕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坚忍不拔、寡言多思、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简朴得显"土"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他始终如一的对劳苦民众境遇命运的深切挂怀,都可以溯源到童年及少年时代的境遇与经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生 文学社会 少年时代 辽宁辽阳 农耕生活 手持放大镜 杨晦 坚忍不拔
原文传递
“追击真理”的路途——萧军《五月的矿山》的“真实”书写及其思想旨归
11
作者 杨慧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4期35-65,共31页
引言1979年11月5日,萧军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小组会上做了题为《春天里的冬天》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自嘲为“出土文物”,并且概述了自己从1949年起“就被埋在土里”而后“整整冬眠了三十年”的文学与人生之命运。“春天里的冬天”这一譬... 引言1979年11月5日,萧军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的小组会上做了题为《春天里的冬天》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自嘲为“出土文物”,并且概述了自己从1949年起“就被埋在土里”而后“整整冬眠了三十年”的文学与人生之命运。“春天里的冬天”这一譬喻,不仅一语道破了三十年来中国文艺界不以文学规律为转移的政治气候,更是在痛切的历史反思中流露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凛然正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生 中国文艺界 第四次文代会 文学规律 萧军 《五月的矿山》 凛然正气 政治气候
原文传递
论大学通识课“文学与人生”的课程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树东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5-50,共6页
“文学与人生”是非常经典的一门大学通识课。本文重点分析了吴宓先生的《文学与人生》、朱寿桐的《文学与人生十五讲》、胡山林的《文学与人生》等六种通行讲义,明确了“文学与人生”的课程目的、人生观定位、课程构架和作品选材等核... “文学与人生”是非常经典的一门大学通识课。本文重点分析了吴宓先生的《文学与人生》、朱寿桐的《文学与人生十五讲》、胡山林的《文学与人生》等六种通行讲义,明确了“文学与人生”的课程目的、人生观定位、课程构架和作品选材等核心问题。“文学与人生”课程立足于“文学是人学”的基本观念,通过文学与人生的双向阐释,旨在扩展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人生视野,促进人文精神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生 课程建构 文学是人学” 人文精神
下载PDF
《文学与人生》中吴宓比较文学思想再审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晓河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114-119,共6页
《文学与人生》虽是吴宓的一篇讲课提纲,却是他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著作,集中反映了吴宓的比较文学思想特征:其一,其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选择取法乎上,范围涉及古今中西经典文史哲名著;其二,他的思想具有时代性但又超逾时代,有明显的融通古... 《文学与人生》虽是吴宓的一篇讲课提纲,却是他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著作,集中反映了吴宓的比较文学思想特征:其一,其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选择取法乎上,范围涉及古今中西经典文史哲名著;其二,他的思想具有时代性但又超逾时代,有明显的融通古今中外的努力,又有建构中国现代学问之现代性特征;其三,其比较文学思想风格具有个体性,吴宓重情,故其授课提纲以爱欲主题为基础来统摄跨国别、跨学科的文学宗旨和人生伦理。吴宓的这些思想对当代比较文学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文学人生 比较文学 爱欲
下载PDF
谈谈文学与人生 被引量:1
14
作者 柯岩 《中华魂》 2006年第4期46-51,共6页
关键词 文学人生 世界观 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 共产党员 《寻找回来的世界》
原文传递
鲁迅的现代悲剧意识及其审美价值取向
15
作者 严恩图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37-43,共7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反思,对西方民主文学的借鉴,从而重建了文学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文学价值观念,突出地表现在确立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对人生的价值意义。因此,新文学的理论倡导者,实践创作者们。
关键词 现代悲剧 文学人生 文学价值观 文学主题 审美价值取向 文学运动 中国传统文学 吕纬甫 悲剧作品 在酒楼上
下载PDF
面向星空的歌者
16
作者 郑娟娟 《师道(人文)》 2023年第1期38-39,共2页
人生—文学—语文—学术—人生,这部《王尚文口述:守望语文的星空》是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的成长史、心灵史、学术史,是他学术与人生的编织,语文与人生的辩证,文学与人生的激荡,理智与情感的对撞,也堪称一部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史... 人生—文学—语文—学术—人生,这部《王尚文口述:守望语文的星空》是当代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的成长史、心灵史、学术史,是他学术与人生的编织,语文与人生的辩证,文学与人生的激荡,理智与情感的对撞,也堪称一部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史。王尔德有云:“我们身在沟渠之中,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尚文 文学人生 理智情感 当代语文教育 心灵史 仰望星空 王尔德 成长史
下载PDF
本刊专访山东作家——鲁雁:自由的文学“病夫”
17
作者 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4年第48期48-49,共2页
有那么一批人,坚守精神高地,在命运的"折磨"下,不卑躬,不屈膝。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一抹亮色,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为土地、民众书写命运。鲁雁,就是典型代表。鲁雁,原名解植彦,1967年出生于临沂沂水,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最后... 有那么一批人,坚守精神高地,在命运的"折磨"下,不卑躬,不屈膝。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一抹亮色,以自己饱满的热情,为土地、民众书写命运。鲁雁,就是典型代表。鲁雁,原名解植彦,1967年出生于临沂沂水,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最后的庄稼》《望风尘》《草根一族》等。如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著名作家 文学启蒙 吴义勤 文学人生 高加林 文学之路 路遥 齐长城 乡土小说 人生之路
原文传递
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居蜀时期的农事诗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朝晖 《书城》 2021年第7期15-23,共9页
居蜀:杜甫文学与人生的分水岭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的第四个年头,四十八岁的杜甫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这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左迁之职华州司功参军,举家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原本打算在帝国西北腹地避乱并度过余生。不过,由于各种说不... 居蜀:杜甫文学与人生的分水岭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的第四个年头,四十八岁的杜甫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这年七月,杜甫辞去了左迁之职华州司功参军,举家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原本打算在帝国西北腹地避乱并度过余生。不过,由于各种说不清的原因,在客居秦州三个多月后,杜甫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十二月,一家十余口冒着严寒取道秦川古道入蜀,于年关抵达成都。自此一直到大历四年(769),杜甫居蜀时间长达九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生 乾元二年 渔樵 秦州 甘肃天水 农事诗 分水岭 杜甫
原文传递
梁晓声、俞敏洪谈文学与人生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晓声 俞敏洪 《群言》 2022年第12期32-36,共5页
2022年,值得记录和回顾的事情很多。《群言》也如民盟的一扇窗,推开这扇窗,我们看得到万家灯火。放眼望去,目力所及处,窗前明月下,我们看到两张大家熟悉的脸,他们有着很久以前人们就熟悉的名字,家喻户晓。只是岁月留痕,他们都已不再年轻... 2022年,值得记录和回顾的事情很多。《群言》也如民盟的一扇窗,推开这扇窗,我们看得到万家灯火。放眼望去,目力所及处,窗前明月下,我们看到两张大家熟悉的脸,他们有着很久以前人们就熟悉的名字,家喻户晓。只是岁月留痕,他们都已不再年轻。2022年,我们看到俞敏洪举重若轻、乐观,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壮怀激烈,看到一车车运往边远地区学校的崭新的课桌椅,看到他和他的团队别开生面的直播。也是在2022年,我们无意间看到埋头写作的梁晓声在导演监视器前的泪流满面、白发苍颜。我们被他们感动,他们怀有锲而不舍的人文情怀,用一己之力,用一字一句、一举一动打动了许多人。他们不事张扬,一直在用笔墨和行动说话。他们的专业在两股道上,历年经日忙碌,他们是忧国忧民的公民,他们是普通的盟员。他们是以谦谦君子德相交的朋友,却难得有暇相聚,而今,一个难得的机会,一位暂离课堂,一位暂别书桌,他们坐在一起。我们有幸记录下了这一段安静、朴素、温暖的对话。在2022年的最后一期,我们刊发这篇迟来的记录,迎接2023,期待两位老师崭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敏洪 梁晓声 文学人生 课桌椅 目力所及 不事张扬 监视器 边远地区
原文传递
当“波尔多红酒”遇上“十八里红”
20
作者 周玉森 《走向世界》 2015年第10期84-85,共2页
当法国的波尔多红酒遇上高密的十八里红,当中国的诺贝尔奖相会法国的诺贝尔奖,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学火花呢?2014年12月16日上午,作家莫言与同样拥有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聚首山东大学,在数千名象牙塔学子面前,进... 当法国的波尔多红酒遇上高密的十八里红,当中国的诺贝尔奖相会法国的诺贝尔奖,会碰撞出怎样的文学火花呢?2014年12月16日上午,作家莫言与同样拥有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聚首山东大学,在数千名象牙塔学子面前,进行了一场"文学与人生"的对话。莫言对于国人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而勒·克莱齐奥则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法国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2014年8月,他和莫言曾在西安相聚。时隔4个月,两人再次在山大对话,用莫言的话说,这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尔多红 莫言 齐奥 诺贝尔文学 文学人生 文学奖获得者 克莱 有缘千里 领军 法国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