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及其行动框架
1
作者
白启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169,共10页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有效实现。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浙江建德、江西新余、江苏东台和重庆酉阳四个地区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效果分析,并以此提炼出了“技术-制度-主体”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其中,数字技术是重要支撑,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是核心主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技术
技术
赋能
乡村韧性治理
数字乡村
“
技术
-
制度
-
主体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2
作者
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4-1939,共16页
以“结构—能动”二元视角对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诠释,已不能满足技术快速迭代下的资源生产和消费需求。新的视角需要有效识别各主体在技术驱动下的行动及规则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动态影响。基于此,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
以“结构—能动”二元视角对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诠释,已不能满足技术快速迭代下的资源生产和消费需求。新的视角需要有效识别各主体在技术驱动下的行动及规则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动态影响。基于此,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选择爨底下村、吉迪村、夏荣村、仓东村、普济村、明月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长时间、跟踪式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诠释技术的链接与再造、制度的整合与赋能、主体的内生与更新等机制,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互构与转化。研究发现:传统村落资源是一种基于资源本体整合村落内外部功能的系统,“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的提出将有效回应传统村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矛盾和发展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临界状态
数字
技术
“
技术
—
制度
—
主体
”
资源价值生成
原文传递
题名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及其行动框架
1
作者
白启鹏
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16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研究”(19CZZ023)。
文摘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有效实现。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浙江建德、江西新余、江苏东台和重庆酉阳四个地区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效果分析,并以此提炼出了“技术-制度-主体”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其中,数字技术是重要支撑,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是核心主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关键词
数字
技术
技术
赋能
乡村韧性治理
数字乡村
“
技术
-
制度
-
主体
”
分类号
D669.3 [政治法律—政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2
作者
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机构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中山大学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山大学大湾区人文共同体重点实验室
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4-1939,共1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190)。
文摘
以“结构—能动”二元视角对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的诠释,已不能满足技术快速迭代下的资源生产和消费需求。新的视角需要有效识别各主体在技术驱动下的行动及规则对传统村落产生的动态影响。基于此,提出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选择爨底下村、吉迪村、夏荣村、仓东村、普济村、明月村作为典型案例,通过长时间、跟踪式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诠释技术的链接与再造、制度的整合与赋能、主体的内生与更新等机制,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互动、互构与转化。研究发现:传统村落资源是一种基于资源本体整合村落内外部功能的系统,“技术—制度—主体”理论框架的提出将有效回应传统村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实矛盾和发展需要。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临界状态
数字
技术
“
技术
—
制度
—
主体
”
资源价值生成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edge state
digital technology
"technology-institution-subject"
resource value generation
分类号
K90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TP399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及其行动框架
白启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传统村落资源价值生成的理论建构:基于“技术—制度—主体”框架
孙九霞
周明
王钰宁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