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悲情 疏离 反叛——韩国影视的民族性及其美学呈现 |
张振华
秦玉兰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14
|
|
2
|
从词语的基本含义看中韩两国的“恨”之同异 |
朴钟锦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11
|
|
3
|
从狄更斯解读《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杜磊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0
|
|
4
|
“恨”的现象学分析 |
金永弼
潘畅和
|
《东疆学刊》
|
2005 |
6
|
|
5
|
爱恨共辉煌——《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形象创作赏析 |
刘斯敏
|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
2009 |
6
|
|
6
|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悲剧性格 |
陶艳春
李涛
|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4
|
|
7
|
每片叶子都想隐藏果实 |
陆晓彤
金毛羊(图)
|
《中学生百科》
|
2024 |
0 |
|
8
|
从福斯特的小说看作者对母亲的态度 |
贾朝杰
张巍然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3
|
|
9
|
分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的形象 |
吕秋薇
|
《科技信息》
|
2009 |
2
|
|
10
|
《长夜漫漫路迢迢》中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用荣格原型理论解读人物关系 |
徐怀静
童惠怡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3
|
|
11
|
“恨”、“怨”、“憾”义变说略 |
董玉芝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2
|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论《雷雨》中的蘩漪 |
李小和
|
《科教文汇》
|
2009 |
2
|
|
13
|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
杨勇
|
《作家》
|
2015 |
2
|
|
14
|
回本溯源——论《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
涂小丽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15
|
简析唐诗宋词中的'草'意象 |
马建华
|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1
|
|
16
|
爱与恨的悲歌——评《呼啸山庄》希思克利夫 |
仇如慧
|
《梧州学院学报》
|
1997 |
2
|
|
17
|
爱与恨:农民对土地感情的两个维度 |
郑明怀
吴显华
|
《湖南农机》
|
2006 |
2
|
|
18
|
残酷写实对浪漫幽默的气质改写——《大叔》对《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本土化改变 |
徐沛泽
|
《戏剧之家》
|
2015 |
2
|
|
19
|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恨” |
赵海涛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2
|
|
20
|
“憾”“恨”“怨”“悔”词义兴替的历时浅探 |
郭外芳
|
《湘南学院学报》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