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代墓志文“忠”观念之书写兼及唐宋间的思想转型
1
作者 仲昭龙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忠”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个人道德中的一种核心观念,自产生伊始就在调节国家政治、社会秩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忠”观念不断变易,发展出“单向忠诚观”“双向忠诚观”“多向忠诚观”等多种形态。五代社会在传统... “忠”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个人道德中的一种核心观念,自产生伊始就在调节国家政治、社会秩序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忠”观念不断变易,发展出“单向忠诚观”“双向忠诚观”“多向忠诚观”等多种形态。五代社会在传统史传视域下是一个政治混乱、道德败坏的乱世,“忠”观念荡然无存,然而在五代墓志等出土文献之中,“忠”观念作为一种书写策略被反复提及,对墓主个人形象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忠孝”并举、“履孝资忠”等书写模式反映了特定时代下“忠”观念的变易,“罄家输公”作为墓主“忠节”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君臣间“私”关系的维系,墓志中对“忠”的书写也渐渐从忠于国事转向忠于个人。五代墓志之“忠”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五代的历史本相,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墓志文 观念 书写策略 唐宋变革
下载PDF
《吕氏春秋》“大忠”“至忠”宣传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子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7-54,共8页
"忠"的观念在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定型。在秦地形成重要影响的《韩非子》一书中,"忠"的论说最为集中。此后的《吕氏春秋》一书,对"忠"的道德规范又有新的解说。所谓"大忠"、"至忠"的... "忠"的观念在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定型。在秦地形成重要影响的《韩非子》一书中,"忠"的论说最为集中。此后的《吕氏春秋》一书,对"忠"的道德规范又有新的解说。所谓"大忠"、"至忠"的宣传,适应了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备的历史要求。秦代"忠"的观念的普及,是与政治理论家这种政治道德建设的努力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观念
下载PDF
抗战时期老舍对传统“忠”观念的改造利用--以京剧为媒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亚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22-38,共17页
以传统京剧尤其是忠君剧目为媒介,抗战时期老舍将传统忠君思想转化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战时观念,赋予了"忠"观念以现代性的"认同"含义。他以新京剧等通俗文艺形式热情讴歌民众不惜牺牲性命保家卫国的忠诚英勇,还借... 以传统京剧尤其是忠君剧目为媒介,抗战时期老舍将传统忠君思想转化为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战时观念,赋予了"忠"观念以现代性的"认同"含义。他以新京剧等通俗文艺形式热情讴歌民众不惜牺牲性命保家卫国的忠诚英勇,还借取京剧脸谱的类型化人物表现方法,系统地塑造出出卖国族的"不忠者"群像,不遗余力地进行讽刺、鞭挞,体现出作家对战争时期各色灵魂的深层关注,也更直观地传达了对熟烂社会文化的深远忧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传统京剧 新京剧 脸谱化 观念 现代转化
下载PDF
先秦“忠”观念考述 被引量:1
4
作者 秦翠红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05-107,共3页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观念 尽心
下载PDF
日本中世武家教训书中的儒家“忠”观念
5
作者 翟会宁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3期91-96,共6页
北条重时等中世武士所著家训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大力宣扬忠孝之道,并对“修身”“礼”“五常”“仁”“信”有独到的见解。中世武士阶层普遍以“五常”为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且这些儒家道德规范显然是以与佛教相结合的形... 北条重时等中世武士所著家训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大力宣扬忠孝之道,并对“修身”“礼”“五常”“仁”“信”有独到的见解。中世武士阶层普遍以“五常”为道德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且这些儒家道德规范显然是以与佛教相结合的形式得以体现的。与孔孟将“忠”看作修身的德行不同,《十训抄》主张,“助君”才是真正的“忠”,这与荀子的观念较为相似。该书中臣子多以出家的方式示忠,并主张“忠孝同一”,儒佛融合倾向明显。此处亦体现了日本中世武家教训书中“忠”观念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中世 武家家训 《十训抄》 儒家道德 观念
下载PDF
由《风波亭》、《伍子胥》等剧看京剧“忠”观念的双重价值取向
6
作者 朱俊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30-135,共6页
京剧形成于清代,属艺人剧。艺人剧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平民而非作者本身,所以,艺人剧作本身就是平民愿望的集体展示。通过传统京剧历史故事戏个案剧本的研究,追本溯源,深入探讨传统京剧中"忠"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从而... 京剧形成于清代,属艺人剧。艺人剧的价值取向取决于平民而非作者本身,所以,艺人剧作本身就是平民愿望的集体展示。通过传统京剧历史故事戏个案剧本的研究,追本溯源,深入探讨传统京剧中"忠"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和历史渊源,从而把握其双重价值取向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历史故事戏 观念 奸臣误国论 双向君臣观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因素 被引量:2
7
作者 汤晓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1期79-81,共3页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 ,传统意识很强的明治领导集团为保障国家安全 ,达到民族独立 ,利用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顺利实现现代化启动。从某种意义上讲 ,传统可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支持作用。
关键词 日本 现代化进程 传统因素 精英政治 天皇权威 观念 摹藩体 明治维新
下载PDF
忠观念的起源与早期映像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裴传永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4-116,共13页
关于忠观念的起源问题,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以忠字的出现为判断依据,认为忠观念是春秋时期的产物。这是在模糊了忠观念与忠概念本质区别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错误判断。忠概念晚于忠的意识和行为而出现是毫无疑问的,忠概念的... 关于忠观念的起源问题,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学者以忠字的出现为判断依据,认为忠观念是春秋时期的产物。这是在模糊了忠观念与忠概念本质区别的基础上而作出的错误判断。忠概念晚于忠的意识和行为而出现是毫无疑问的,忠概念的出现只是意味着忠的意识和行为在社会上具有了相当大的普遍性以及忠的理论化创造的开始,是要在忠的观念上"敲上自己的图章",而决不能据以理解为忠观念的开始产生。查考《诗经》《尚书》以及其他经史典籍的有关记载可知,早在三代,这一概念所表征的那种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就已经十分明晰了。通过对有关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断定,我国忠观念当起源于尧舜时代。理由有二:其一,典籍中有尧舜时代倡导忠德、惩治"毁信废忠"之人的明确记载;其二,尧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德,昭示了忠观念的原初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三代 尧舜
下载PDF
夏、商、西周时期的忠观念——中国传统忠德溯源之二 被引量:2
9
作者 桑东辉 《武陵学刊》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经过炎黄到尧舜禹时期的嬗变,源于尚中习俗的忠意识得到不断发展,并在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际发展成为忠观念。夏、商、西周时期是忠观念的发展演进期。受三代文化差异的影响,忠观念在夏、商、西周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面向和特质。... 经过炎黄到尧舜禹时期的嬗变,源于尚中习俗的忠意识得到不断发展,并在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际发展成为忠观念。夏、商、西周时期是忠观念的发展演进期。受三代文化差异的影响,忠观念在夏、商、西周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面向和特质。夏代文化的特点是“尊命”,其忠观念主要表现出朴忠的特质;商代文化的特点是“尊神”,其忠观念主要表现出敬忠的特质;西周文化的特点是“尊礼”,忠观念也成为支撑礼乐制度的重要价值观念而日益走向成熟,不断向践行主体明晰、责任义务明确的道德规范演进,并最终在东周时期发展成忠德这一德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德溯源 夏代 商代 西周
下载PDF
唐代对“忠”的理解及忠孝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燕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1期116-118,共3页
唐人对"忠"的理解有一个变化过程。忠在唐代逐渐由一种做人准则演变为臣民对君主、国家的态度,特别是官吏、高级官吏对君主的态度。移孝于忠,扬名显亲是忠孝关系最好的结合点,唐人重视为国建功立业,不过"死事一君"... 唐人对"忠"的理解有一个变化过程。忠在唐代逐渐由一种做人准则演变为臣民对君主、国家的态度,特别是官吏、高级官吏对君主的态度。移孝于忠,扬名显亲是忠孝关系最好的结合点,唐人重视为国建功立业,不过"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在唐代尚非主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观念 孝关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忠观念的起源再探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祥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9,共7页
忠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但关于忠观念的起源研究一直以来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存在忠观念与忠概念的混淆。五帝时代"中"的意识是"忠"观念产生的文化源头,"忠"源于"中",忠观念起... 忠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但关于忠观念的起源研究一直以来没有形成共识,甚至存在忠观念与忠概念的混淆。五帝时代"中"的意识是"忠"观念产生的文化源头,"忠"源于"中",忠观念起源于五帝时代。忠是五帝时代军事首领或酋长为了本群体利益所产生的中正、不偏、公正、无私等的意识和观念,体现了为民的价值导向;也是氏族成员对军事首领或酋长这一权威中心的归依和服从,反映了对群体利益的维护和公平规则的期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起源 五帝时代
下载PDF
“三言二拍”与明代中后期的忠观念
12
作者 桑东辉 《巢湖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65-69,共5页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忠作为三纲之首,在明代中后期变得家喻户晓,其内涵也更为丰富。"三言二拍"中蕴含着丰富的忠观念,其中既有等级制下的忠君奉上之忠,也有平等之体之间的忠信、忠义内涵,反映了明代中后期道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言二拍” 明代中后期 观念
下载PDF
孔孟荀之间:郭店竹简的忠观念及其思想史意义
13
作者 白奚 《儒学评论》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中国古代的忠观念原本是一种普遍道德,为早期儒家孔子、孟子所重视和阐发。随着君主集权和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忠观念逐渐演变为以忠君为核心内涵的政治道德,忠的普遍意义被逐渐淡化。郭店竹简的忠观念就反映了忠观念由普遍道德向政治... 中国古代的忠观念原本是一种普遍道德,为早期儒家孔子、孟子所重视和阐发。随着君主集权和专制主义理论的发展,忠观念逐渐演变为以忠君为核心内涵的政治道德,忠的普遍意义被逐渐淡化。郭店竹简的忠观念就反映了忠观念由普遍道德向政治道德的转向。在郭店竹简中,作为政治道德的忠既是君德,又是臣德。其作为君德,主要是在野士人向君主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与古代君主的自我道德要求有所不同。其作为臣德,在强调臣对君尽忠的政治义务的同时,也部分保留了孔、孟那样类似契约论的思想内容。郭店竹简忠观念反映了七十子之后学的不同思想倾向,预示着、酝酿着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此后的不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郭店儒家简 普遍道德 政治道德
原文传递
一次对中国传统忠伦理的溯流穷源之旅——评孔祥安、何雪芹的《中国传统忠伦理研究》
14
作者 桑东辉 《武陵学刊》 2020年第5期143-144,共2页
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来不乏研究者。但不同的学者所选取的角度不同,王子今立足于忠观念,王成立足于忠文化,而孔祥安、何雪芹的《中国传统忠伦理研究》青岛出版社(2018年12月版)则从忠伦理的角度,对忠进行了穷源溯流、辨义... 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来不乏研究者。但不同的学者所选取的角度不同,王子今立足于忠观念,王成立足于忠文化,而孔祥安、何雪芹的《中国传统忠伦理研究》青岛出版社(2018年12月版)则从忠伦理的角度,对忠进行了穷源溯流、辨义析理的贯通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研究 青岛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 雪芹 贯通性 观念
下载PDF
帝制中国的“公”、“忠”观念与制度变迁——以帝制中国财政职官制度的变迁为研究主体 被引量:3
15
作者 史云贵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9-166,共8页
在帝制中国,专制君主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君主专制政体来整合国家、社会的各种资源,以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君为公"的"家天下"治国模式。但是,在思想观念领域,帝制中国却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对君主个人利益、意志的绝对... 在帝制中国,专制君主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君主专制政体来整合国家、社会的各种资源,以确立、巩固和发展"以君为公"的"家天下"治国模式。但是,在思想观念领域,帝制中国却长期以来存在着以对君主个人利益、意志的绝对服从为公或忠,和以对"天"、"道"、"民"以及比较抽象意义上的"天下"、"社稷"、"国家"等政治共同体的意志与利益的绝对服从为公、忠的两种矛盾的公、忠观。这两种不同公、忠观的矛盾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帝制中国财政职官制度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生成、设计与变迁。对公忠观念的嬗变和财政职官制度变迁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是研究帝制中国公忠观念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观念 财政职官制度 变迁
下载PDF
五代张全义后世形象的流变
16
作者 李碧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8期46-48,共3页
《旧五代史》中形塑了张全义偏向正面的历史面相,与之相反的却是在《新五代史》中对于张全义的评价多具贬义。正是受“忠”的观念的影响,才有如此反差。以至于到清代中期,张全义仕宦多朝而“不忠”的人物形象已成社会共识。但又因张全... 《旧五代史》中形塑了张全义偏向正面的历史面相,与之相反的却是在《新五代史》中对于张全义的评价多具贬义。正是受“忠”的观念的影响,才有如此反差。以至于到清代中期,张全义仕宦多朝而“不忠”的人物形象已成社会共识。但又因张全义曾劝农抚民,故而其又被当作劝农的代表而予以宣扬。由此张全义的后世形象流变为正反两种不同的历史面相。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则是,不同时代的评判标准不同,致使人们对于过往历史以当代标准进行形塑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张全义 后世形象 ”的观念
下载PDF
浅谈儒家“忠”观念
17
作者 马志安 《福建茶叶》 2019年第11期211-211,共1页
儒家忠观念是待人处事的个人原则,是处理君臣政治关系的伦理准则;儒家忠观念对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维护家庭内部和谐,促进社会、国家进步有重要作用。但其中“愚忠”等落后观念确会阻碍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大放... 儒家忠观念是待人处事的个人原则,是处理君臣政治关系的伦理准则;儒家忠观念对提升个人品德素质,维护家庭内部和谐,促进社会、国家进步有重要作用。但其中“愚忠”等落后观念确会阻碍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大放异彩,儒家文化则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灯,而忠观念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的核心之一。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将对儒家忠观念进行分析,并且辩证的看其中的积极性与局限性,结合现实,进行扬弃,找寻其积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