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深处是歉疚和忏悔——论《秦腔》中的引生和白雪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继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94,共5页
在《秦腔》中,引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白雪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经由对于白雪的美、无辜、孤独和悲苦的刻画,寄托着作家对于既往岁月的歉疚和忏悔,这是作家的"心迹"。研究者的矛盾在于,既高度肯定小说"密实的流年... 在《秦腔》中,引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叙述者,白雪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经由对于白雪的美、无辜、孤独和悲苦的刻画,寄托着作家对于既往岁月的歉疚和忏悔,这是作家的"心迹"。研究者的矛盾在于,既高度肯定小说"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又带着寻求"规律"的眼打量这部作品,很难真正接受生活无尽的偶然和枝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秦腔》 心迹
下载PDF
笔墨探奇 山川写照--刘晓阳山水画写生解析
2
作者 宋黎 刘玥煊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156,共3页
山水画家刘晓阳近期的山水画写生作品通过笔墨语言的转换与画境营造,同时融入西方色彩规律,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转变以及“迹与心和”的艺术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刘晓阳的山水画写生的特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写生路径的认识,了解艺术家在长期... 山水画家刘晓阳近期的山水画写生作品通过笔墨语言的转换与画境营造,同时融入西方色彩规律,实现了自身风格的转变以及“迹与心和”的艺术追求。本文通过分析刘晓阳的山水画写生的特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写生路径的认识,了解艺术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的体悟与“心象”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生 笔墨 心迹 心象
原文传递
理性与浪漫:毛泽东法律思想的心迹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凤鸣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4,共3页
毛泽东关于法律本质、法律适用、法律运行和法律价值的认识,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有机体系,表现出其作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理性。但是,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幻不时触动着他作为一个诗人哲学家的浪漫情怀,使他的法治思考与实践又常常闪烁出... 毛泽东关于法律本质、法律适用、法律运行和法律价值的认识,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有机体系,表现出其作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理性。但是,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幻不时触动着他作为一个诗人哲学家的浪漫情怀,使他的法治思考与实践又常常闪烁出非理性的色彩,令人扼腕。在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中,鉴往而知来,对于这种似乎矛盾的法律性格进行整体的文化反思,可以更理性地揭起当前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法律思想 理性 浪漫 心迹
下载PDF
韩琦的名臣心迹与诗歌创作 被引量:2
4
作者 马自力 范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3-150,共8页
韩琦是北宋名臣,诗歌创作十分丰富,其仕宦经历对他的心迹及创作具有重要影响。韩琦的"名臣心迹"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韩琦初任宰辅时饱受党论困扰,忧愤之心造就了微言咏物之诗作;任宰相时仕途相对顺利,调燮之志造就了诗歌... 韩琦是北宋名臣,诗歌创作十分丰富,其仕宦经历对他的心迹及创作具有重要影响。韩琦的"名臣心迹"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韩琦初任宰辅时饱受党论困扰,忧愤之心造就了微言咏物之诗作;任宰相时仕途相对顺利,调燮之志造就了诗歌的华美和乐之气;任州郡长官时,宣布恩泽的角色意识、相对轻松的政治环境推动了他的吏隐之心,并形成了华美和乐、萧散闲适、诙谐幽默的多样诗风。从具体的名臣心迹角度入手,不惟有助于理解韩琦其人其诗,对宋代职官与文学这一专题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琦 宰辅 州郡长官 心迹 诗歌创作
原文传递
刘永济《新甲词》系年考及东北大学时期心迹考 被引量:1
5
作者 许菊芳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0,共7页
在2010年中华书局版的《诵帚词集·云巢诗存:附年谱、传略》中,有关刘永济发表在《学衡》77期上的《新甲词》25阕词之系年还存有疑义。《新甲词》是刘永济任教东北大学期间见证其行迹与心迹的一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考... 在2010年中华书局版的《诵帚词集·云巢诗存:附年谱、传略》中,有关刘永济发表在《学衡》77期上的《新甲词》25阕词之系年还存有疑义。《新甲词》是刘永济任教东北大学期间见证其行迹与心迹的一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考订这组词的创作背景,并梳理刘先生在东北大学期间的行迹、交游及其中显影的心迹,便可见出此一阶段不仅影响了他"音调危苦,气格沉雄"的词风形成,更见出他学术精神的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永济 《新甲词》 东北大学时期 心迹
原文传递
心迹·突围·和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
6
作者 李清霞 《唐都学刊》 2004年第5期18-21,共4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动力机制是一个新的视角。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文风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其创作动机的变化,即个体精神的困惑压抑和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动力。
关键词 贾平凹 文学创作 动力机制 心迹 精神 和谐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孝经》学中的爱敬之论及其影响——以皇侃、刘炫为中心
7
作者 郜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7-85,共9页
在《孝经》中,爱敬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两种情感。郑玄紧密结合“五等之孝”的结构阐释爱敬之理,将二者视为通向孝教的人情基础,是汉代《孝经》学的典型。魏晋南北朝的《孝经》学将爱敬理解为普遍的个体情感,产生了“心迹”之分的问题。... 在《孝经》中,爱敬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两种情感。郑玄紧密结合“五等之孝”的结构阐释爱敬之理,将二者视为通向孝教的人情基础,是汉代《孝经》学的典型。魏晋南北朝的《孝经》学将爱敬理解为普遍的个体情感,产生了“心迹”之分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旨在探究爱敬是否皆为自然的人情,有两种典型模式:第一,以皇侃为代表的爱敬各有心迹说,将爱敬都理解为自然人情,延续了汉代《孝经》学的基本思路;第二,以刘炫为代表的爱心敬迹说,只将爱看作自然人情,敬来源于外在人为的培育,背离了《孝经》对人情的定义。爱心敬迹说不是《孝经》解释史中的主流,但它对唐代忠孝、君父合一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体现出《孝经》性质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经》 爱敬 皇侃 刘炫 心迹
下载PDF
“假问”与“托迹”:《论语》的一种经典诠释法
8
作者 蒋范 《船山学刊》 2023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论语》中有一些关于孔子弟子弊言弊行的记载。围绕有关人物“心”“迹”之间的冲突,经学史上曾有过多番的辩解。就“宰予昼寝”一事来说,魏晋学者以“假问”与“托迹”为思路,将其中宰予和孔子的言行诠释为“假托”。详循其间的诠解方... 《论语》中有一些关于孔子弟子弊言弊行的记载。围绕有关人物“心”“迹”之间的冲突,经学史上曾有过多番的辩解。就“宰予昼寝”一事来说,魏晋学者以“假问”与“托迹”为思路,将其中宰予和孔子的言行诠释为“假托”。详循其间的诠解方法,可以追至魏晋的言意之辨。在引入经典人物“心”“迹”问题后,言、意问题的思考重心逐渐转至对真与假、虚与实的辨析,并将“意”之探寻转向圣贤之“心”的体悟。“假问”与“托迹”作为一种经典诠释法,在疏解经典诠解困境、拓宽诠解空间外,亦有助于重审儒家经典之性质,构建出一条理解圣贤的“心”学进路。但此种诠释法也存在着走向寓言式解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论语》 宰予 心迹 寓言
下载PDF
崔与之赴秘书少监期间行迹及心迹考析
9
作者 柯贞金 谭新红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8期71-77,共7页
崔与之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菊坡学派”创始人,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嘉定六年(1213)以来,崔与之深受朝廷重用,七年之内六除新职,官职节节高升。然而朝廷召为秘书少监后,他三疏丐闲,决意南归,徘徊于江湖之间,其进退难决的根源在于... 崔与之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菊坡学派”创始人,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嘉定六年(1213)以来,崔与之深受朝廷重用,七年之内六除新职,官职节节高升。然而朝廷召为秘书少监后,他三疏丐闲,决意南归,徘徊于江湖之间,其进退难决的根源在于,其经世致用的事功思想与宦海飘零的孤独、身残力衰的无奈、谏言未纳的失望及国运危殆的现实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崔与之 秘书少监 行迹 官迹 心迹
下载PDF
心迹
10
作者 阿祥思 《时代风采》 2009年第21期55-56,共2页
(一)这是一盘沙漠 带队的蚁王挥舞仪杖 整齐的工蚁们吆喝着将我抬起 因为太阳 我千瘪成一具躯壳
关键词 心迹 诗歌 中国 当代文学
下载PDF
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袁编曲解《湘君》主旨大谈“痴情心态”
11
作者 孔莎莎 李士金 《好家长》 2019年第4期139-140,共2页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袁编云:“《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根本与《湘君》、《湘夫人》具体文本背离。试问这两首诗篇中有何“男...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袁编云:“《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根本与《湘君》、《湘夫人》具体文本背离。试问这两首诗篇中有何“男女双方互表心迹”?有何证据说其中男女“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迹 中国 痕迹 课堂教学 背离 编云 学术 互表 痴情
下载PDF
中年心迹
12
作者 阿门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心迹 中年
原文传递
董其昌书法美学与艺术风格论析
13
作者 董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70-172,共3页
董其昌崇尚王阳明心学,同时又信佛参禅,他将心学和禅宗哲学融会在书法作品之中,使其书法作品清淡中见幽远,娟妙中含虚和,成为他心灵的轨迹。董其昌以禅论书,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董其昌崇尚王阳明心学,同时又信佛参禅,他将心学和禅宗哲学融会在书法作品之中,使其书法作品清淡中见幽远,娟妙中含虚和,成为他心灵的轨迹。董其昌以禅论书,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董其昌在艺术理论上建树颇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其昌 书法艺术 风格 禅悟 心迹
下载PDF
论司马相如的创作心迹
14
作者 鲁红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03-206,共4页
司马相如的创作心迹可分为三个时期:慕战国策士余风,辞官游梁,为创作辞赋打下坚实的基础;游梁归来,东受七经,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将文学、经学融为一体,进入创作成熟期;为文学侍从,作赋以讽,为大一统政治服务,欲拔弄臣之位。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创作 心迹
下载PDF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七)——仿佛昨天还在台上讲解《烛之武退秦师》
15
作者 倪海霞 李士金 +1 位作者 阎辞 张玉兰 《艺术家》 2017年第7期58-59,共2页
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袁编云:'《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1]根本与《湘君》《湘夫人》具体文本背离。试问这两首诗篇... 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袁编云:'《九歌》中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和合唱,如《湘君》《湘夫人》,男女双方互表心迹,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1]根本与《湘君》《湘夫人》具体文本背离。试问这两首诗篇中有何'男女双方互表心迹'?有何证据说其中男女'对唱的痕迹十分明显'?朱子阐释《湘君》云:'此篇盖为男主事阴神之词,故其情意曲折尤多。'阐释《湘夫人》云:'此篇首末大指与前篇同',即与《湘君》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 背离 课堂教学 文学史 互表 编云 痕迹 大指 心迹
下载PDF
心象 心迹 心声——王东声山水画品读
16
作者 万新华 《荣宝斋》 2007年第5期158-165,共8页
我与王东声接触不多,但他给我的大致印象是:话不多,但善于思考。今读他的画,如其人,不在于笔墨的复杂,而在于幽淡而深邃的文思。所以,我觉得,王东声应该属于一位在精神境界层面上进行求索的画家,他的作品总是凝结着某种思索和情理。在... 我与王东声接触不多,但他给我的大致印象是:话不多,但善于思考。今读他的画,如其人,不在于笔墨的复杂,而在于幽淡而深邃的文思。所以,我觉得,王东声应该属于一位在精神境界层面上进行求索的画家,他的作品总是凝结着某种思索和情理。在这一点上,人们从其画作中几乎能一眼分辨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象 王东 笔墨语言 心迹 品读 画家 美术家 墨色 庄禅 心声
原文传递
从“设论”系列看汉代文人隐逸心迹
17
作者 杨清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41,共4页
汉代文人的隐逸心迹往往会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设论"是汉代文人常常用来"发愤以表志"的文体,其中蕴涵着比较明显的隐逸之志。通过这类作品,可以看到,从东方朔、扬雄到崔寔、蔡邕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及个人际遇... 汉代文人的隐逸心迹往往会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设论"是汉代文人常常用来"发愤以表志"的文体,其中蕴涵着比较明显的隐逸之志。通过这类作品,可以看到,从东方朔、扬雄到崔寔、蔡邕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及个人际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上经历了一条从"身仕心隐"到"离世绝俗"的隐逸之路,表现出由儒趋道的渐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设论 文人 隐逸 心迹
下载PDF
心迹
18
作者 李南 《诗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心迹 诗歌 妈妈
原文传递
心迹无痕 意象万千——雷务武版画艺术读解
19
作者 谢麟 《艺术探索》 2005年第2期110-111,共2页
艺术创作越接近形而上的形态,就越靠近心灵,就能更直接地抒发情感。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写意”就是这种境界。对自我和艺术的认识,是艺术创作获得自由和自信的条件,也是艺术创作获得真正意义和价值的前题。从《花瓶》系列到《心迹》... 艺术创作越接近形而上的形态,就越靠近心灵,就能更直接地抒发情感。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写意”就是这种境界。对自我和艺术的认识,是艺术创作获得自由和自信的条件,也是艺术创作获得真正意义和价值的前题。从《花瓶》系列到《心迹》、《天象》等系列,雷务武的艺术创作在转换调整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并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品格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务武 版画 心迹 意象
下载PDF
苏轼的行迹与心迹——以苏轼的几件代表书作为例
20
作者 杨吉平 艾杰 《中国书法》 CSSCI 2020年第1期100-106,共7页
苏轼一生饱受磨难,几经贬谪。其行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墨宝。其传世书法与其苦难历程紧密相关,可以说,其书迹记录了他的心迹,又是其行迹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 苏轼 行迹 心迹 书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