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置本体或本体论:古典诗学话语的叙述法则
1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直是与哲学上的“道”或“气”紧密相关。所以对此方面的叙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遵循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原则。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古典诗学话语的理解与阐释,不能只着眼于字、词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哲学结构中。基于这一理解,从理论叙说的层面把古典诗学话语奠基时期的构成形态分解、还原出来,从而说明古典诗学话语从其开始就是一种悬置本体(论)或者说有意识地虚化了逻辑源头的特殊构成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话语 悬置 本体 气(道)本体 叙述法则
下载PDF
三教归心:王阳明对三教合一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2
作者 尤梦霞 李元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1,184,共9页
“心”这个概念在儒、释、道理论中一直都居于重要的位置,是三教共有的公约数。在王阳明三教合一思想中,他把“心”作为三教“统成一间”“共为一厅”的逻辑前提。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三教都是其中一隅。较之以往的三... “心”这个概念在儒、释、道理论中一直都居于重要的位置,是三教共有的公约数。在王阳明三教合一思想中,他把“心”作为三教“统成一间”“共为一厅”的逻辑前提。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三教都是其中一隅。较之以往的三教合一论,王阳明以一个更圆融、整全的立场,从本体上认定三教同根同源,将三教原有的理论涵盖于其中,从而消解三教矛盾、对立之藩篱,使三教合而为一,即三教归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 三教合一 本体 万物一体
下载PDF
唐代道教重玄学对道体的解构和心体的建构 被引量:1
3
作者 顾春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0-95,101,共7页
在道教史上 ,唐代重玄学者们着力于对道体本体论上的考察 ,并进行解构和重建道的本体 ,即在解构“道”本体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本体———心本体。
关键词 唐代 道教 玄学 道体 道体本体 本体
原文传递
庄、玄、禅自然观的内在转化及其美学效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广锋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35,共3页
在自然观上,《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郭象通过注《庄子》的方式消解了"道"的本体内涵,认为自然之上并无一个本源性的"道",万物只是"自生自化... 在自然观上,《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郭象通过注《庄子》的方式消解了"道"的本体内涵,认为自然之上并无一个本源性的"道",万物只是"自生自化";禅宗从其心性理论出发,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心灵的幻象,把自然问题归结为精神现象问题。庄、玄、禅自然观的转变导致了人在自然中主体性地位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人同时成为审美的主体,并使得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转向追求空灵和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本体 独化相因 本体 人的主体性 空灵
下载PDF
唐君毅美学思想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衍发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8-102,112,共6页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本体 求美活动 文化意识 美的本质 悲剧观
下载PDF
阳明心学对程颐的借鉴及其思想联系 被引量:2
6
作者 何静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70,共7页
王阳明对程颐思想的借鉴主要表现在:程颐的圣人之志,成为引导王阳明一生为人为学的价值观;对程颐"格物致知"成圣之方的体验、困顿,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程颐的本体论思考,使王学从心学角度融合心、理,确立了心本体的学理主旨... 王阳明对程颐思想的借鉴主要表现在:程颐的圣人之志,成为引导王阳明一生为人为学的价值观;对程颐"格物致知"成圣之方的体验、困顿,促成了阳明心学的诞生;程颐的本体论思考,使王学从心学角度融合心、理,确立了心本体的学理主旨,认为承载天理的心(良知)才是即本体即主体,是万物的存在根据和人生的主宰;《伊川易传》的哲理,尤其是其固守正道、扶正抑邪和自昭明德的人生智慧,给王阳明诸多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程颐 本体 本体
原文传递
“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童溪易传》以心解《易》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超 郭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完全脱离程颐的"理学易"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他的"心学易"是"理本体"向"心本体"内在转向的阶段,并没有像杨简那样建立完全意义的"心本体"学说。因此,文章认为,把王宗传思想理解为"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溪易传》 “理本体 本体
下载PDF
论儒学“天本体”向“心本体”的内在嬗变——以禅宗对儒家心学形成的影响为线索
8
作者 孙海燕 Wang Xiaonong(译) 《孔学堂》 2020年第2期60-68,10057-10066,共19页
将传统儒学的“天本体”转化为“心本体”,是儒家心学的一大趋向。这一重大转变与宋明新儒家自觉不自觉的援禅入儒有关。禅宗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思想,是心学家借以诠解孟子“本心”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中的关键是,禅宗静坐内观、明心见... 将传统儒学的“天本体”转化为“心本体”,是儒家心学的一大趋向。这一重大转变与宋明新儒家自觉不自觉的援禅入儒有关。禅宗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思想,是心学家借以诠解孟子“本心”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中的关键是,禅宗静坐内观、明心见性的禅定之学,促成了心学家“体验未发”“发明本心”的心性工夫论,使他们在静坐体悟的神秘体验中领悟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之旨,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宇宙本体的看法。儒家心学这一由“天本体”向“心本体”的内在嬗变,高扬了人心自觉自足的主体性,弱化了天地的客观实在性;彰显了儒学的内圣面,削减儒学的外王面;加强了儒学的宗教性,降低了儒学的智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本体 本体 禅宗 如来藏自性
下载PDF
从“神”到“人”与从“圣”到“凡”——中、西近代启蒙思想文化运动差异一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8-145,共8页
东西方都曾经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但二者的表现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一端可尽。本文就意识形态领域观察,论述了明显不同的一点,即:西方突出表现为从"神"到"人",而中国则突出表现为由"圣"到... 东西方都曾经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但二者的表现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非一端可尽。本文就意识形态领域观察,论述了明显不同的一点,即:西方突出表现为从"神"到"人",而中国则突出表现为由"圣"到"凡"。文章并对中国形成此种特点的根源,从中国管制架构即政权、神权、教权(教化)相互关系的基本传统,和明中叶以来心学空前昌盛的客观形势,以及"王学左派"的独有特质所提供的契机等方面,做了扼要的分析,具体阐明了从"圣"到"凡"的转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思想 由“圣”到“凡” 神权 政权 教权 本体 从“私”顺“欲”
原文传递
唐君毅“心本体”论美学思想论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勇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9-92,共4页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本体 文化哲学 求美活动 人格美
下载PDF
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与特色主张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勇 柳佳炜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32,共9页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 特色主张 本体
下载PDF
唐君毅心本体论及其理论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仕麟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36,共5页
唐君毅认为心本体并非仅是一个道德本体,也是人的整个生命存在活动。心本体虽然是以无相的状态存在着,但它却在流行发用中以性相功用的方式展示出来。正是从心本体出发,唐君毅深刻揭示了作为心本体表现形式的道德自我如何在万物散殊境... 唐君毅认为心本体并非仅是一个道德本体,也是人的整个生命存在活动。心本体虽然是以无相的状态存在着,但它却在流行发用中以性相功用的方式展示出来。正是从心本体出发,唐君毅深刻揭示了作为心本体表现形式的道德自我如何在万物散殊境、依类成化境、功能序运境、感觉互摄境、观照凌虚境、道德实践境、归向一神境、我迭二空境、天德流行境九境当中确立、扩展、升进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现代新儒家 本体 儒家 道德境界 道德自我
下载PDF
即本体即工夫:张九成对《中庸》的解读——兼与郑熊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玉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8-172,共5页
张九成对心本论的建构并非始自《中庸说》,《中庸说》以"戒慎恐惧,涵养未发"的工夫论贯穿始终,这一工夫论恰是他心本论的具体落实。他的慎独、涵养未发的观点是对二程"主敬"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因为在解经方法和立... 张九成对心本论的建构并非始自《中庸说》,《中庸说》以"戒慎恐惧,涵养未发"的工夫论贯穿始终,这一工夫论恰是他心本论的具体落实。他的慎独、涵养未发的观点是对二程"主敬"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因为在解经方法和立言宗旨上的不同,《中庸说》遭到朱熹的诟病,冠之以"阳儒阴释"。这恰恰反映了张九成的心学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成 《中庸说》 本体 工夫
下载PDF
论岭南心学
14
作者 刘兴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岭南心学是陈白沙开创、湛甘泉集大成的心学学术派别。陈白沙建构了以心为主的"自得之学"的心本论,实现了明代程朱理学向明代心学的转变。湛甘泉建构了以心为主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本论,形成了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 岭南心学是陈白沙开创、湛甘泉集大成的心学学术派别。陈白沙建构了以心为主的"自得之学"的心本论,实现了明代程朱理学向明代心学的转变。湛甘泉建构了以心为主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心本论,形成了与王阳明心学不同的另一条心学路线。岭南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外合一之学,而与程朱理学"偏于外"的支离之学和王阳明心学"偏于内"的支离之学相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 主体 本体 内外合一
下载PDF
良知治道简述
15
作者 皇甫金石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年第1期128-131,157,共5页
心本体是阳明心学的根本问题,心本体或可定义为“心源慧力”,分为“认知慧力”与“人性慧力”两部分。认知慧力包含认知动力、认知能力、认知选择力,人性慧力包含生命本能力、依赖性同理心力,此共同构成良知五力,也是良知种子。良知治... 心本体是阳明心学的根本问题,心本体或可定义为“心源慧力”,分为“认知慧力”与“人性慧力”两部分。认知慧力包含认知动力、认知能力、认知选择力,人性慧力包含生命本能力、依赖性同理心力,此共同构成良知五力,也是良知种子。良知治道就是将阳明心学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在良知五力发用过程中实现协调与平衡,以达到“义利天下”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良知五力 良知治道 “一本三达”
下载PDF
死亡文化视域下的本体论探析——以唐君毅为例
16
作者 邢培政 《文教资料》 2017年第1期87-89,共3页
唐君毅通过体察死亡文化探究精神的实在,从而在精神活动的认知中完善自我意识,并在对心本体的追溯中寻找到生命信念的根基,进而在道德自我的觉醒中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唐君毅在考量生死中始终关注道德的价值,为个人生命与道德自我的契合... 唐君毅通过体察死亡文化探究精神的实在,从而在精神活动的认知中完善自我意识,并在对心本体的追溯中寻找到生命信念的根基,进而在道德自我的觉醒中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唐君毅在考量生死中始终关注道德的价值,为个人生命与道德自我的契合提供了依据,有助于人们在死亡的观照下重塑对生命的责任感,使人生在追求道德自我的过程中变得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精神 本体 道德自我
下载PDF
唐君毅“心本体”分析
17
作者 赵磊 白墨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3-84,87,共3页
唐君毅先生以"心本体"构建了他的整个形上学。他继承了陆王心学,把它作为他理论的直接来源,同时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和西方哲学,使得他的"心本体"论据有了明显的时代的特征。心本论有三个重要环节:心体存在之发... 唐君毅先生以"心本体"构建了他的整个形上学。他继承了陆王心学,把它作为他理论的直接来源,同时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心理学和西方哲学,使得他的"心本体"论据有了明显的时代的特征。心本论有三个重要环节:心体存在之发现;心体超越之证明;心境关系之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形上学 道德自我
下载PDF
有别于“心本体”的“意本体”——对作为宋明新儒学归宿的刘蕺山哲学的重新定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再林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7-177,共11页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内外、一天人的性质又决定了,一种真正的"意本主义"实际上也即一种"身本主义"。这种身本主义不仅使蕺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彻底地打并归一,而且使其学说最终实现了从宋明新儒学哲学的"意识知觉"范式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行为"范式的理论皈依。也正是在这里,为我们豁显出了牟宗三中国哲学解读中的那种流于"康德主义"的理论误区,并使"超越牟宗三"成为今日中国哲学思想之真正光大弘扬的必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蕺山的“意本体 阳明的“本体 身本主义牟宗三的“三系说”
下载PDF
论韩愈“性体道用”的心性本体理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真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2-18,共7页
韩愈“性体道用”的心性本体理论,相对于上古哲学的道本体论、中古哲学的礼本体论,说得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思想颠覆。人的终极关怀由自然哲学、伦理哲学向心性哲学的转移,显示了华夏文明由中古向近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对华夏文明的历史... 韩愈“性体道用”的心性本体理论,相对于上古哲学的道本体论、中古哲学的礼本体论,说得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思想颠覆。人的终极关怀由自然哲学、伦理哲学向心性哲学的转移,显示了华夏文明由中古向近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性体道用 本体 本体
下载PDF
阳明学派与公安派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群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8-21,共4页
公安派从阳明及其后学那里得到了理论的滋育 ,主要表现在万物一体论对公安派文论及主体性精神的贯注 ;心本体论对于性灵说的启迪 ;崇尚“狂者”与公安派的“英特” ;不虑而知 ,不学而能与公安派的师心不师古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 公安派 阳明学派 本体 性灵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