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孔祥沛 《教育科学研究》 2001年第7期17-19,共3页
在政府职能转换,由微观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管理的大背景下,教育评价作 为一种管理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建立我国自己教育评价制度已势在必行,但教育评价是“舶 来物”,如何使教育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 在政府职能转换,由微观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管理的大背景下,教育评价作 为一种管理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建立我国自己教育评价制度已势在必行,但教育评价是“舶 来物”,如何使教育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考虑传统文化对 我 国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传统文化 教育评价制度 “大一统”思想 “官本位”文化 德性文化
原文传递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德文化建设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艳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年第3期294-296,共3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德文化建设,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医学领域培养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医德文化包括先进文化、德性文化、修身文化与生命文化四个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医德文化建设,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医学领域培养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医德文化包括先进文化、德性文化、修身文化与生命文化四个方面的内涵。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立足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引力;以生命文化渗透为主题,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当代医德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医德文化 医德文化建设 德性文化 生命文化
下载PDF
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9
3
作者 谭邦和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1996年第1期65-76,共12页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最注心力的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至少占了四个第一。第一主角,出山之后的叱吒风云占据舞台中心自不待言,出山之前刘备的颠沛流离,未尝不可以视作为诸葛亮出山所做的反向铺垫,军师之位非仅虚席以待之,简直旦夕相...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演义》最注心力的人物形象,他在作品中至少占了四个第一。第一主角,出山之后的叱吒风云占据舞台中心自不待言,出山之前刘备的颠沛流离,未尝不可以视作为诸葛亮出山所做的反向铺垫,军师之位非仅虚席以待之,简直旦夕相求也,而仙逝之后更是虚神笼罩,直至终篇,姜维之所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悲剧形象 刘备 《三国演义》 智性文化 德性文化 中国文化 孔明 人物形象 命运悲剧
下载PDF
《人世间》:重构德性文化的温暖与崇高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起林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2019年第4期25-30,157,共7页
在崇尚批判理性、智性文化的时代语境中,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社会历史认知和人性境界探索并具,将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和“应该怎样”融为一体,从意义格局建构、人物形象塑造到历史哲学意识提炼,多方面重构了德性文化的温暖与... 在崇尚批判理性、智性文化的时代语境中,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社会历史认知和人性境界探索并具,将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和“应该怎样”融为一体,从意义格局建构、人物形象塑造到历史哲学意识提炼,多方面重构了德性文化的温暖与崇高,既具备“史外之史”的认知价值,又拥有“人之为人”的思想探讨,极具时代针对性地彰显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性、方向感兼具的雄健气魄和雅正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世间》 德性文化 时代针对性 现实主义品格
原文传递
论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忠华 《高校教育管理》 2008年第6期33-41,共9页
德育方法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其德性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德育方... 德育方法是在德育活动中联系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必备要素。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德性文化,其德性文化中蕴涵着丰厚的德育方法论思想,诸如潜移默化的方法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思想、修心育德的方法论思想、生活实践的方法论思想、保持心态平衡的中庸方法论思想、因材施教的方法论思想、循序渐进的方法论思想和启发诱导、礼乐结合与寓教于乐的方法论思想等等。认真研究和深刻挖掘传统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建构科学的德育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克服德育低效,提升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方法论 传统德育方法论 德性文化 现代价值
下载PDF
传统医德文化思考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艳清 《医学与社会》 2012年第9期1-3,共3页
当代医德文化研究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医学领域培育文化自觉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当代医德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指导下的德性文化、修身文化、生... 当代医德文化研究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医学领域培育文化自觉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当代医德文化的内涵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指导下的德性文化、修身文化、生命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构与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德文化 先进文化 德性文化 修身文化 生命文化
下载PDF
德性文化及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郝书翠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9,共8页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它主张性善论;在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它强调克己、追求和谐;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它强调天人合一。当下中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层面上的...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它主张性善论;在与他人关系的处理上,它强调克己、追求和谐;在对自然的态度上,它强调天人合一。当下中国,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现实层面上的道德失范、人际关系紧张、生态问题突出,也有社会走向层面上的自我迷失。德性文化不仅对于社会现实层面上的问题有着显著的现实价值,而且还有助于确认民族主体性,为社会转型提供精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文化 社会转型 现实价值
下载PDF
自觉性·关系性·天然性: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
8
作者 张盼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7-35,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追求“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三和”。“两个结合”有效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省思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仁”“智”“勇”等德性文化的自觉性特质,才能实现“人与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追求“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三和”。“两个结合”有效激活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省思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仁”“智”“勇”等德性文化的自觉性特质,才能实现“人与自我”之间的融洽;探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为邦本”“协和万邦”“身心合一”等德性文化的关系性特质,才能求取“人与他者”之间的和谐;激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等德性文化的天然性特质,才能达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德性文化特质,诉诸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实践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形塑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德性文化 自觉性 关系性 天然性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意蕴 被引量:3
9
作者 贾延儒 曾华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9-43,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意蕴有三个维度。从价值旨趣上看,它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性,凝练了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古今中国人的普遍诉求。从文化特点上看,它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德性偏好,讲求将以德树人贯穿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方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意蕴有三个维度。从价值旨趣上看,它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脉相承性,凝练了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古今中国人的普遍诉求。从文化特点上看,它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德性偏好,讲求将以德树人贯穿于人的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价值观的主体逻辑上看,它超越了传统价值观对于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单向判断,形成了个人价值统一于社会与国家的新价值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价值旨趣 德性文化 价值主体
下载PDF
周代祭祀礼仪的简朴洁净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盛国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9期32-36,共5页
周人在祭祀礼仪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与商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相对比,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周人礼仪简朴祭品洁净,商人礼仪繁琐祭品血腥。周人与商人在祭祀礼仪上的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周人特定的生存境遇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系,而周代开明... 周人在祭祀礼仪方面表现出的特征与商代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相对比,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周人礼仪简朴祭品洁净,商人礼仪繁琐祭品血腥。周人与商人在祭祀礼仪上的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周人特定的生存境遇和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系,而周代开明的德性文化勃兴也是形成商周祭祀礼仪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礼仪 简朴洁净 德性文化
下载PDF
儒家德性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正义感教育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发亮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58,共3页
“正义”是儒家德性文化中的必然之德和应有之义,亦是当前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价值趋向和现实路径选择,儒家德性文化视闻下的大学生正义感教育主要体现在认知时理论建构... “正义”是儒家德性文化中的必然之德和应有之义,亦是当前社会追求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之一。大学生正义感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价值趋向和现实路径选择,儒家德性文化视闻下的大学生正义感教育主要体现在认知时理论建构、情感的德性升华、行为的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德性文化 大学生 正义感
原文传递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梁华 《黑河学刊》 2020年第1期65-66,共2页
中国传统文化总的说来是一种在"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支配下的追求和谐、崇尚道德、富有"喜感"的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而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讲究竞争、斗争,重视向外的超越,是一种智性... 中国传统文化总的说来是一种在"合"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支配下的追求和谐、崇尚道德、富有"喜感"的和合文化、德性文化、喜感文化;而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讲究竞争、斗争,重视向外的超越,是一种智性文化、罪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特质 和合文化 德性文化 喜感文化
下载PDF
智性文化与德性文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四军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21-22,共2页
西方文化通常被称作智性文化,它是以知识为根本,以理性为工具,以个人为本位,以追求自我,超越非我、实现超我为宗旨,从和谐中追求不和谐.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特性的竞进型文化.其竞进性突出地表现为:以物质文明转化人,以技兴邦,以才取... 西方文化通常被称作智性文化,它是以知识为根本,以理性为工具,以个人为本位,以追求自我,超越非我、实现超我为宗旨,从和谐中追求不和谐.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特性的竞进型文化.其竞进性突出地表现为:以物质文明转化人,以技兴邦,以才取人,以物诱人,以法治国,以集体化生产为手段,以理论实验为依托,以空间结构分析为特征多层次攫取自然的外化型文化。 中国文化通常被称作德性文化,它是以道德为根本,以中庸之道为精义,以社会整体为本位,以能文能武、亦诗亦画、多才多艺为能事,从不和谐中追求和谐,以调适自然,顺应大道为根本物性的调适型文化。其调适型突出地表现为:以精神品质教化人,以礼兴邦,以德正心,以道治国,以个人践履为功用,以经世致用为究竟,以历史演化.社会史实为对象,以综合汇集为特征的整体性全方位描述道纪的内验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性文化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空间结构分析 德性文化 人为本位 物质文明 伦理学 物质利益 以法治国
原文传递
学术文化生态的构建探析——基于学术“腐败门”的文化困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石勇 马卫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4,201,共4页
文章从常规监管缺位、制度执行不力、学术风气败坏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学术腐败的文化困境。提出要改变当前学术腐败局面,需从学术文化层面着手,构建一种以德性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内核的学术文化,建构这种学术文化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学... 文章从常规监管缺位、制度执行不力、学术风气败坏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学术腐败的文化困境。提出要改变当前学术腐败局面,需从学术文化层面着手,构建一种以德性文化和制度文化为内核的学术文化,建构这种学术文化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学术腐败的惩处力度;要建设稳定、公平、公正的学术秩序;要大力弘扬学术自主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文化 生态构建 制度文化 德性文化
下载PDF
论中华传统德性文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仲小燕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11,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德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经历传承与递进,成为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公民人格修养的思想源泉。中华传统德性文化的主要体现是:“天人合德”...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德性文化。中国德性文化经历传承与递进,成为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公民人格修养的思想源泉。中华传统德性文化的主要体现是:“天人合德”的崇德意识、“厚德载物”的立德思想、“以德修身”的自律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以德报德”的伦理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德性文化 人格修养
原文传递
从知性文化到德性文化——论当代文化的重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无苑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7-130,共4页
知性文化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所能做出的文明贡献,也决定了它必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必须倡导一种与知性文化根本不同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以人... 知性文化以人和自然的对立为前提、以人征服自然为目标、以科学理性为人性根据。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所能做出的文明贡献,也决定了它必将面临的种种危机。为了摆脱危机,我们必须倡导一种与知性文化根本不同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以人对自然的归属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自主和谐为目标,以综合的理性为人性根据。从知性文化到德性文化的重建之途,自我控制是首要的一步,自我升华是其后必需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文化 德性文化 文化重建
下载PDF
当“德性文化”相遇“辩证哲学”——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小五 黄祖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9,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异质性很强,但在某些根本的方面却有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是它们能"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异质性很强,但在某些根本的方面却有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是它们能"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这种代表时代精神的先进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对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指导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给它一个正确的定性;其二,帮助我们准确理解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或精神实质;其三,帮助我们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各种具体内容做出有效的鉴别,分析出什么是适合时代需要的、真正优秀的,什么是落后于时代的、腐朽错误的,从而实现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有效扬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哲学 德性文化
下载PDF
德性与智性文化:中西传统教育思想的分歧点
18
作者 杨杏利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2期61-64,共4页
中、西传统教育思想的异同与文化模式的差异有着很大关系.中、西两大文化体系所孕育出来的教育思想,各有长短,互有优势,并呈现出鲜明的特质.分析并比较中、西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有利于在今天的教育中审时度势.
关键词 德性文化 智性文化 分歧
下载PDF
试论“和合教学文化”建构的基础、表征、动力和旨归
19
作者 龚孟伟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对我国教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各种教学文化思潮激荡,需要兼收并蓄,生成新型的“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生态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建... “和合”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对我国教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各种教学文化思潮激荡,需要兼收并蓄,生成新型的“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生态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应以知性文化为基础,以智性文化为表征,以情意文化为动力,以德性文化为旨归。在教学活动中,“和合教学文化”具有再生产机制,是一种支持教学发展和持续变革的内生力量,它能有效开发师生的生命潜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教学文化 知性文化 智性文化 情意文化 德性文化
下载PDF
中华民族奉献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其现代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必文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54-62,共9页
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是一种道德理性精神,长期以来一直以价值观念的形式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组成部分。奉献精神的核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剥削阶级社会... 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是一种道德理性精神,长期以来一直以价值观念的形式存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组成部分。奉献精神的核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剥削阶级社会存在的劳动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是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二者的利益矛盾是建立在消灭阶级对抗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奉献精神从特征上看,包括追求积极入世、节欲、将奉献精神和理想人格追求相结合等。在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献精神 德性文化 理想人格 价值导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