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责自负与编辑责任的诠释及辩证统一 |
吴赣英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0
|
|
2
|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之“度”的把握 |
韦建华
|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3
|
化学课堂提问中“度”的把握 |
袁来德
|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4
|
“4·1”投毒案报道的媒介思考——兼谈法制报道“度”的把握 |
蔡鹏举
|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5
|
电视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度”的把握研究 |
马彩英
|
《新闻传播》
|
2023 |
3
|
|
6
|
“体验式报道”的责任担当——从花博会压力测试报道看新闻策划的“度” |
严国荣
|
《传媒观察》
|
2014 |
2
|
|
7
|
数学慢教育的“度”的把握 |
邱广东
|
《中学数学(初中版)》
|
2016 |
2
|
|
8
|
网络时代媒体的“导负”效应与防范——从校园侵害案报道看“度”的把握 |
赵振江
张成才
|
《中国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9
|
当前中国体育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发展及“度”的把握 |
于媛媛
|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0
|
试谈语文文本解读的“度” |
邵军
|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2010 |
1
|
|
11
|
重要的是“度”的把握——由几则案例谈数学课堂的数学味 |
张齐华
|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
2010 |
1
|
|
12
|
汉诗英译中陌生化手法再现的“度”——以“钗头凤”两个译本为例 |
宗文
|
《海外英语》
|
2012 |
1
|
|
13
|
论隐性采访的路径选择 |
梁军
马丽萍
邬恩美
闫美
|
《新闻论坛》
|
2013 |
1
|
|
14
|
《风声》:潜伏在继承与创新的风口浪尖 |
万文双
黎志惠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5
|
从又一起“标签式报道”看道德事件新闻中“度”的把握——以南通公交司乘人员搀扶老人被误解成媒体热点为例 |
蔡云飞
|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6
|
灾难性报道中人情味及“度”的把握 |
杜莹
张倩梅
王凤飞
|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7
|
报道灾难事件应注意“度”的把握 |
杨放
|
《记者摇篮》
|
2011 |
1
|
|
18
|
新闻编辑加工中如何注意“度”的把握 |
赛知草
|
《采写编》
|
2022 |
1
|
|
19
|
课堂教学中“度”的把握 |
康知芳
|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20
|
创造性叛逆视角下英文人名翻译研究 |
李晓燕
龚小萍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