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6篇文章
< 1 2 1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道辨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陈桂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86-87,共2页
师道是我国历史形成的概念,在职业社会形成以前与职业社会形成以后,师道的含义有别。师道与师德是不同的概念,师德就其本义来说,代替不了师道。
关键词 师道 师德 辨析
下载PDF
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被引量:22
2
作者 傅维利 张东娇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11,57,共4页
关键词 教师职业道德 形成与发展 道德冲突 道德原则 道德行为 师道 教育实践 师范生 道德认知 职后培训
下载PDF
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 被引量:21
3
作者 禹旭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8期124-128,共5页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 师德建设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话题。师德建设的关键是要打通师道与德性之间的壁垒。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反是其具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师德教育 师德建设 教师 心理环境 学校 德性 成德 具体 理性
下载PDF
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被引量:20
4
作者 石帮宏 石中英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3,49,共5页
本文描述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些论者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批评 ,分析了韩愈在该句中所使用的“道”、“传道”以及由此构成的“师道”,认为人们的批评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没有准确地把握韩愈的原意。然后本文从... 本文描述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一些论者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批评 ,分析了韩愈在该句中所使用的“道”、“传道”以及由此构成的“师道”,认为人们的批评在逻辑上是错误的 ,没有准确地把握韩愈的原意。然后本文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韩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的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实际对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主张中明显忽视“师道”的问题表示了担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师道 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化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下载PDF
“自然”与“约成”:“师道”与“师德”合一 被引量:18
5
作者 沈璿 栗洪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4,共7页
"师道"是一种人格的愿望的"自然"道德,是教师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而"师德"则是关于教师职业活动与专业行为本身的规范,属于教师"约定"的"义务"的道德,是教师的行为准则。二者通达现代... "师道"是一种人格的愿望的"自然"道德,是教师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而"师德"则是关于教师职业活动与专业行为本身的规范,属于教师"约定"的"义务"的道德,是教师的行为准则。二者通达现代教师道德生活的两条路径——道德与规范、自然与约成,互相并行,相互给力,合而为一,有助于教师个体"秀外慧中",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约成 师道 师德
下载PDF
《礼记·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6
6
作者 乐爱国 冯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6-179,共4页
《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具有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师道之尊、教学之伦、为师之德、从学之道。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可以在社会环境、教师伦... 《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具有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主要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师道之尊、教学之伦、为师之德、从学之道。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学记》的教育伦理思想可以在社会环境、教师伦理和学生学习伦理建设方面,为解决这一教育伦理的时代课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学记》 教育伦理 师道 师德 师生关系
原文传递
师道与体罚——传统教育观念的由来及其转变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礼永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中国传统社会,塾师对于蒙童的扑责,即体罚,被视为贯彻师道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有一二大儒对此持怀疑及反对的态度,但社会的舆论,特别是家长对此却欢迎,甚至以此来评价塾师的工作,进而作求师与择师的标准。其实,塾师若依此来贯彻自己的... 中国传统社会,塾师对于蒙童的扑责,即体罚,被视为贯彻师道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有一二大儒对此持怀疑及反对的态度,但社会的舆论,特别是家长对此却欢迎,甚至以此来评价塾师的工作,进而作求师与择师的标准。其实,塾师若依此来贯彻自己的为师之道,进而求弟子的尊师之道,却是极不易的。这种流传千年的世俗信仰,在近代东西交汇之后,才逐渐被打破,旧有的教育哲学也得以改造,旧有的师道观念也因之而消亡,全新的正在形成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罚 师道 为师之道 尊师之道 择师之道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师资文化要义--“师说”辨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桂生 张礼永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9-137,145,共10页
先秦儒家倡导尊师,其主张的"师"与"天"、"地"、"君"、"亲"并尊之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到了唐代,现实的教师状态成为有识之士反思的课题,韩愈的《师说》首开风气,故而可视之为一分水岭... 先秦儒家倡导尊师,其主张的"师"与"天"、"地"、"君"、"亲"并尊之说,对后世影响甚大。到了唐代,现实的教师状态成为有识之士反思的课题,韩愈的《师说》首开风气,故而可视之为一分水岭,古代师说也因之可分为前后两期。两期师说的核心议题,乃是师道问题。师道并非对举"师德",而是师资文化,属"教"—"道"—"师"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具体可分为治国的"尊师之道"、学子的"求师之道"以及师者的"为师之道"。三者的权重有别,"尊师之道"最重,"求师之道"次之,"为师之道"又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文化 师说 师道 尊师之道 求师之道 为师之道
原文传递
略论“教师的职业精神”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桂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共3页
现代教师职业精神,同我国历史上的"师道"与现今通称的"师德"有可比性。它集中反映现代教师的天职,是基于现代教育客观需要形成的概念。在社会转型期,教师的职业精神尤其不可忽视。
关键词 教师职业精神 师道 师德
下载PDF
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和师风 被引量:13
10
作者 毕诚 《中国德育》 2010年第4期18-21,共4页
中国古代自教育发凡,即开始形成以教师为本的为师之道。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它旨在追求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和弘道。在传统师道中,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人格独立、立德善教、学不... 中国古代自教育发凡,即开始形成以教师为本的为师之道。历代教师恪守与弘扬,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师德传统,它旨在追求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和弘道。在传统师道中,师德为百业道德之首,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强调人格独立、立德善教、学不厌新和公心求是。师风是师德行为表现出的特有精神状态,主张教师要自立自得、知行合一、知体达用和长善救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师德 师风
原文传递
论中国师道文化的重建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丁念金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1-156,共6页
师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师道观的文化。中国社会需要师道文化,古代中国是形成了师道文化的,但在现代中国,师道文化破碎,现在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师道文化。师道文化重建的主要基础有: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优秀成分;当代中华文化... 师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基于师道观的文化。中国社会需要师道文化,古代中国是形成了师道文化的,但在现代中国,师道文化破碎,现在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师道文化。师道文化重建的主要基础有: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优秀成分;当代中华文化精神更新的趋势;当代中国教育革新的趋势。师道文化重建的基本任务有:构建新师道的基本精神;创造新师道文化的丰富形式。师道文化重建的关键方略有:多路径的突破性研究;跨领域的整合性策划;深入人心的真实性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师道文化 重建 基础 任务 方略
原文传递
宋明理学师道观论说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公喜 《孔子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87-94,共8页
宋明理学改变了帝王道统的传统观念,形成儒师圣贤传道观,反映了道统传承主体由帝王之道向圣人之道转变。通过明辨学统,树立了师道,接续了道统谱系。宋以后,师道、学统与道统传承谱系有着相当的程度重合。宋明理学认为师道使命不仅仅只... 宋明理学改变了帝王道统的传统观念,形成儒师圣贤传道观,反映了道统传承主体由帝王之道向圣人之道转变。通过明辨学统,树立了师道,接续了道统谱系。宋以后,师道、学统与道统传承谱系有着相当的程度重合。宋明理学认为师道使命不仅仅只是韩愈所言之传道、授业与解惑,更在于"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在长期的学术发展中,宋明理学搭建了不同的树立师道传承道统平台:一是以四书学、学术史及记文为代表的著述著作,二是以学校、书院以及讲会等为主体的教育平台,三是以孔庙、学校、书院以及祠堂为中心的祭祀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师道 道统 学统
原文传递
中国的师道传统与教育家精神 被引量:6
13
作者 石中英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97-105,共9页
师道是中国教师哲学的一个根本范畴,是回答“何以为师”的根本问题。中国是一个教育文化悠久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师道传统,不仅指涉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指涉教师的文化理想、政治担当、道德情操以及人格形象等。习... 师道是中国教师哲学的一个根本范畴,是回答“何以为师”的根本问题。中国是一个教育文化悠久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师道传统,不仅指涉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指涉教师的文化理想、政治担当、道德情操以及人格形象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与中国的师道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对中国师道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师道,与习近平总书记其他有关教师地位、作用和素质要求的丰富论述具有内在一致性,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师道 教育家精神
下载PDF
师道复兴与宋学崛起 被引量:9
14
作者 朱汉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39,共9页
在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宋代士大夫引领和推动了一场复兴师道的思想运动。宋代士大夫“以师道自居”的责任担当,强化了两宋儒家士大夫在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主体意识;宋儒“以师道明正学”的学术追求,推动了两宋的儒学重建与宋学崛起... 在唐宋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宋代士大夫引领和推动了一场复兴师道的思想运动。宋代士大夫“以师道自居”的责任担当,强化了两宋儒家士大夫在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主体意识;宋儒“以师道明正学”的学术追求,推动了两宋的儒学重建与宋学崛起。宋学追求一种“明体达用”的学术精神,完成了以“师道”为主体的道统论思想建构。宋儒以师道复兴为契机,推动着汉学型“周孔之教”向宋学型“孔孟之道”的转型,体现出中国传统政教形态转型的历史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宋学精神 道统 政教形态
原文传递
北宋经筵中的师道实践 被引量:8
15
作者 姜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4-121,共8页
依托士大夫阶层实行全面文治,是宋代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促使宋代儒学高度发达,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精神自觉意识同时高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此基础上,宋代儒学最终发展出一套独立于政统的道统观,成为此后中国政治哲学中的... 依托士大夫阶层实行全面文治,是宋代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促使宋代儒学高度发达,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精神自觉意识同时高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此基础上,宋代儒学最终发展出一套独立于政统的道统观,成为此后中国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观念。揆诸历史,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复杂的过程。"师道"观念经中晚唐至宋初的古文运动,逐渐在儒家学者思维世界中渗透,而在宋真宗、仁宗两朝渐渐完善起来的经筵制度,使得士大夫依凭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优先权,逐步取得对君主的教育权,并将道德规范加于君主权威之上。在士大夫以道自任的基础上,形成道统脱离政统而自足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道 经筵 道统 政统
下载PDF
《学记》与中国古代教育之道 被引量:9
16
作者 郭晓东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99,共5页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讨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一方面论述了办学兴教的意义,同时对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及导致教学成败诸因素等作了系统的讨论,并进而对教师的作用及对老师的要求等作了深入的阐发。《...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讨论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一方面论述了办学兴教的意义,同时对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及导致教学成败诸因素等作了系统的讨论,并进而对教师的作用及对老师的要求等作了深入的阐发。《学记》不仅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教育实践,而且对当代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记》 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 师道 古代教育
下载PDF
《论语》“温故而知新”章诠释与儒家师道的建构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54,共6页
师道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章是历代儒者阐发、建构师道的重要文本依托。自汉至清的经学家,透过字句诠解、文献互证、义理建构等方式对"温故而知新"章的内涵作出了诸多解读,... 师道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章是历代儒者阐发、建构师道的重要文本依托。自汉至清的经学家,透过字句诠解、文献互证、义理建构等方式对"温故而知新"章的内涵作出了诸多解读,从教学义、尊德义、治事义三种视角探讨师道,使"温故而知新"衍生为学问方法、成德工夫、政治殷鉴三种不同形态。相应地,"师"被诠解为学问之师、德性之师、治事之师。历代歧解虽建立于不同的学理预设之上,然皆旨在说明儒者何以为师,并因之以建构理想中的师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故而知新” 师道 《论语》 经典诠释
下载PDF
关于“现代师道”的思考——兼论“师道”“师德”与“现代教师职业精神”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桂生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2008年第9期4-6,共3页
2008年的教师节正在向我们走来。 不同寻常的2008,注定迎来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师节。 此刻,一场举世盛赞的成功奥运会刚刚闭幕。奥运赛场上,伴随《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依然映照着我们胸中的欢喜和骄傲;同... 2008年的教师节正在向我们走来。 不同寻常的2008,注定迎来一个不同寻常的教师节。 此刻,一场举世盛赞的成功奥运会刚刚闭幕。奥运赛场上,伴随《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而一次次升起的五星红旗。依然映照着我们胸中的欢喜和骄傲;同时,“5·12”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远未修复。举国哀恸之后,灾区的重建工作正“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节 职业精神 现代教师 《义勇军进行曲》 师道 师德 坐标 五星红旗
下载PDF
中国古代师道观评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凌皓 姬天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0,共6页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者为人之模范,古人对为师之道提出了诸多规范性的要求。其中"德行高妙为人师表""通达国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教亦多术""尊严而惮内外兼修""以爱相济教学...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者为人之模范,古人对为师之道提出了诸多规范性的要求。其中"德行高妙为人师表""通达国体温故知新""循循善诱教亦多术""尊严而惮内外兼修""以爱相济教学相长"等皆是古代师道观形成中恒常不变的核心内容。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师道观的历史变迁过程,总结中国古代师道之思想精髓,有助于为丰富当代教师的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提供历史智慧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师道 师道 探析
下载PDF
论王九思及其杂剧创作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仁生 《中国文学研究》 1988年第2期53-58,82,共7页
王九思,是明中叶著名杂剧作家,著有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中山狼院本》二种,流传至今。同时,他还是著名诗文作家和散曲作家,有诗文集《渼陂集》、《渼陂续集》和散曲集《碧山乐府》、《碧山续稿》和《碧山新稿》等作行世。 王九思... 王九思,是明中叶著名杂剧作家,著有杂剧《杜子美沽酒游春》、《中山狼院本》二种,流传至今。同时,他还是著名诗文作家和散曲作家,有诗文集《渼陂集》、《渼陂续集》和散曲集《碧山乐府》、《碧山续稿》和《碧山新稿》等作行世。 王九思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儒为成化七年(1451)举人,历任巴县、祥符县教谕和南阳府教授,达二十年。后因丁忧归里,不复出仕。在担任教官期间,他克立师道,诲诱有方,培养出不少人才。王儒对儿子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因此,作为长子的王九思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年少时警敏颍悟,十四五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剧创作 杂剧作家 中山狼 明中叶 诗文集 知识分子 李东阳 师道 南阳 家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