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原因透视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健 《新余高专学报》 2006年第5期92-93,共2页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增加,社会上出现了“啃老”现象,“啃老族”也日渐增多。从社会、文化、人格心理等方面,对“啃老”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现象 就业 社会 文化 人格
下载PDF
大学生“啃老现象”与责任意识教育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怀印 司利民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9-50,共2页
大学生“啃老现象”的出现,有学校、家庭、社会和他们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应加强对大学生“啃老现象”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精神,加强就业指导,要及时给他们“断奶”,让他们走好自己的路。
关键词 大学生 现象 根源 对策
下载PDF
富有富啃、穷有穷啃,婚前婚后都啃 部分农村啃老现象观察
3
作者 许晋豫 郑生竹 《半月谈》 2024年第20期32-34,共3页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啃老现...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部分农村地区,中青年人出现啃老现象。有的打工数年,仍须家里老人贴补;有的为了结婚成家,婚前婚后都让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后子女管不了,还靠老人给抚养费。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啃老现象呕须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谈 现象 抚养费 全面振兴 部分农村地区 青年人 农村
原文传递
新媒体时代啃老现象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升梁 许晓婷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92-99,共8页
采用田野调查质化研究方法研究新媒体对桂园村许××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研究表明,家庭亲子陪伴、父母以身作则和细化家庭监督是防范完全啃老的有效措施。完全啃老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放纵的恶果。父亲... 采用田野调查质化研究方法研究新媒体对桂园村许××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研究表明,家庭亲子陪伴、父母以身作则和细化家庭监督是防范完全啃老的有效措施。完全啃老行为不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后天放纵的恶果。父亲的缺位是关键。新媒体是暴力啃老转向温和啃老的缓冲器,学校教育和社会体系是防止完全啃老的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现象 田野调查
下载PDF
中国青年啃老现象纾解的法治视角与途径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旻罡 颜俊儒 兰继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108,104,共5页
当前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本文研究青年啃老对青年及其长辈的影响。强调需要依赖法律途径,为老年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保障,为青年的合法权利提供支持,缓解、协调、融洽家庭关系。通过保障青年的劳动权、收益权,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社会... 当前青年啃老现象日益凸显,本文研究青年啃老对青年及其长辈的影响。强调需要依赖法律途径,为老年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保障,为青年的合法权利提供支持,缓解、协调、融洽家庭关系。通过保障青年的劳动权、收益权,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社会救济与最低生活保障,避免社会转型形成的生存压力产生不理性的伤害行为,纾解啃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青年 现象 法治
下载PDF
困境下传统思维惯习的现代再现——关于人们对“啃老现象”的一致性评价的解释
6
作者 姜地忠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关键词 现象 思维惯习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请戒除对子女的矛盾依恋——由“啃老现象”引发的另类思考
7
作者 林婧婧 《大众心理学》 2012年第6期24-25,共2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溺爱”一词进入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并且不断被社会大众、传媒反复渲染。似乎整个世界的父母都存在溺爱子女之嫌。直至今日,无论是啃老的或是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子女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如自我,依赖,缺乏责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溺爱”一词进入了大多数人的眼球,并且不断被社会大众、传媒反复渲染。似乎整个世界的父母都存在溺爱子女之嫌。直至今日,无论是啃老的或是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子女无疑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如自我,依赖,缺乏责任感的声声指责在无形中给这一代人戴上了“无能”的帽子。到底谁该为如今的这些社会问题负责?是孩子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子女 依恋 矛盾 九十年代 社会大众 社会问题 责任感
原文传递
运用辩证思维方式思考啃老现象
8
作者 王敏 《丝路视野》 2018年第18期69-70,共2页
近年来,啃老现象在我国变得越来越普遍,啃老这个名词更是被贴上了消极的标签。那么,啃老现象是否全部都是消极的?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啃老现象是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严厉杜绝;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啃老现象的存在,并不一定全是社会问题,... 近年来,啃老现象在我国变得越来越普遍,啃老这个名词更是被贴上了消极的标签。那么,啃老现象是否全部都是消极的?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啃老现象是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严厉杜绝;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啃老现象的存在,并不一定全是社会问题,并不一定全是坏处。本文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来对啃老现象进行相关界定,并从积极与消极方面分析啃老现象,最终针对现代社会啃老现象进行相关对策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思考 辩证思维
下载PDF
银发族中的空巢家庭与啃老现象
9
作者 吕莉 《社区》 2002年第4期20-23,共4页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把孩子视为自己年老时的依靠和慰藉。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银发族”中出现了许多让老年人感觉凄凉和难以接受的“空巢家庭”...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都把孩子视为自己年老时的依靠和慰藉。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银发族”中出现了许多让老年人感觉凄凉和难以接受的“空巢家庭”和子女的“啃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人 现象 中国 模式 “空巢家庭” 社会化管理 社区服务
原文传递
养老金水平与退休生活质量:“啃老”现象、影响与对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12
10
作者 于宁 《上海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1,共9页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施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在保障退休人员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发现,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不仅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而且与部分退休人员子女“啃老”...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施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在保障退休人员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发现,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不仅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而且与部分退休人员子女“啃老”这一现象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首先对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需求水平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国际规范研究对上海市基本养老金需求的适度水平进行了理论推定;然后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上海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现实水平及其退休生活满意度,发现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对其退休生活质量并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约有30%的退休人员家庭存在子女“啃老”现象,这导致了养老金收入被部分占用于对子女的生活资助方面,从而影响了退休人员自身的生活质量。为此,本文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分别针对“被迫失业型”和“逃避工作型”两类“啃老”子女提出了相应的促进其就业的政策建议,旨在在少子老龄化和宏观就业形势的背景约束下增强人口活力与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养 生活质量 现象
下载PDF
“啃老”现象的社会工作视域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戴香智 侯国凤 《社会工作》 2006年第11期31-34,共4页
“啃老”现象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不断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本身,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为此承担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将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系统理论,从个体、家庭、学... “啃老”现象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不断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本身,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都将为此承担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并将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本文从概念界定入手,运用系统理论,从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等层面对“啃老”现象进行多维度循证,并提出建议对策,以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效缓解日趋严峻化的“啃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系统理论 社会工作价值观
下载PDF
辩证看待“啃老”现象 被引量:5
12
作者 穆光宗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0-61,共2页
"啃老"是刺目逆耳的负面用词,容易将一度倾斜的代际关系模式化、标签化。
关键词 现象 辩证 代际关系 中间地带 模式化 负面
下载PDF
从“啃老”现象反思青少年生活教育的缺失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小珍 邓庆平 《思想理论教育》 2011年第6期20-23,共4页
日益严重的"啃老"现象实质在于"啃老族"生活能力的缺乏,突出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生活教育的缺失。这不仅表现在家庭教育当中,也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归根到底是教育理念与生活的偏离。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生活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 现象 生活教育 青少年 反思 生活能力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理念
原文传递
城市“啃老”现象考察——湖北H市X区W街道的个案访谈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雪莲 李先胜 任佳慧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6-48,共3页
本文选取湖北H市X区W街道作为样本点,以个案访谈的形式深入居民区对“啃老”现象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失业是青年“啃老”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了中国式家庭伦理与教育的特点。
关键词 失业青年 现象 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
下载PDF
我国大学毕业生“啃老”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凯 张社争 《新西部(中旬·理论)》 2016年第3期126-127,98,共3页
本文介绍了"啃老族"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啃老"的现状、危害及成因,提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问题的相关对策。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家庭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善学校教育功能;树立正确... 本文介绍了"啃老族"的概念,分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啃老"的现状、危害及成因,提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啃老"问题的相关对策。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家庭的传统教育观念;完善学校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个人就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现象 成因 对策
下载PDF
“啃老”透视:立法背后的民生焦虑 被引量:1
16
作者 小非 《法治与社会》 2011年第10期43-45,共3页
调查表明.我国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现象。当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啃老族”的种种行为让社会尴尬。立法禁止“啃老”,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还是立法泛化,将道德问题上升为法律?有识之士称,当下的民生压力,逼着... 调查表明.我国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现象。当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啃老族”的种种行为让社会尴尬。立法禁止“啃老”,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还是立法泛化,将道德问题上升为法律?有识之士称,当下的民生压力,逼着许多年轻人必须“啃老”。那么,当前环境下,如何减少或减缓“啃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立法 民生 焦虑 族” 年人权益 道德问题 调查表
下载PDF
“啃老族”:白发不能承受之重 被引量:1
17
作者 宗自贡 《检察风云》 2005年第23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族” 夏建华 现象 就业 儿子 父母
原文传递
农村小型水利的“啃老”现象亟需正视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道宝 《农村工作通讯》 2013年第24期52-53,共2页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老化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日趋增多、目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之所以出现“啃老”现象,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老化是目前广大农村地区的一个普遍现象、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出台,农民个人及联户兴办的小型水利工程数量日趋增多、目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之所以出现“啃老”现象,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脆弱的基础设施因素。由于受时间、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现象 正视 农村税费改革 农村地区 工程 市场经济 工程数量
下载PDF
数字
19
《课堂内外(高中版)(A版)》 2014年第10期10-11,共2页
近年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但“啃老”现象愈发严重。当今美国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1/5蜗居在父母家,其中,有六成需要父母的金钱支援,而上一代的年轻人,只有1/10的人会搬回家住,且很少向家里要钱。这导致美国人的退休年龄,也越来... 近年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但“啃老”现象愈发严重。当今美国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1/5蜗居在父母家,其中,有六成需要父母的金钱支援,而上一代的年轻人,只有1/10的人会搬回家住,且很少向家里要钱。这导致美国人的退休年龄,也越来越往后推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美国人 经济持续 退休年龄 年轻人 父母 回家
下载PDF
国外青年人期待怎样的未来?
20
作者 宗禾 《劳动保障世界》 2019年第16期66-67,共2页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以年轻人“经济、行动和人格独立”为荣,到了成年还猫在父母身边是“缺乏独立性”的象征,会被社会嘲笑。伴随着房价日益上涨,“啃老”现象已经呈现全球蔓延趋势。“Z一代”常被指作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以年轻人“经济、行动和人格独立”为荣,到了成年还猫在父母身边是“缺乏独立性”的象征,会被社会嘲笑。伴随着房价日益上涨,“啃老”现象已经呈现全球蔓延趋势。“Z一代”常被指作年龄在18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人,那么,国外的“Z一代”青年人,面对未来有何担忧和期许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 国外 期待 现象 西方社会 六七十年代 二十世纪 人格独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