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两种基本倾向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春青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3-40,共8页
以往论者大都以“言志”与“缘情”二说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之基本观念。认为“志”即是指“思想”、“志向”,“情”是指“情绪”、“情感”,也有人指出“志”与“情”原本相通。总之是认为在中国古代诗学观念中,诗的本体或者是“... 以往论者大都以“言志”与“缘情”二说为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之基本观念。认为“志”即是指“思想”、“志向”,“情”是指“情绪”、“情感”,也有人指出“志”与“情”原本相通。总之是认为在中国古代诗学观念中,诗的本体或者是“志”,或者是“情”,最多再加上“志”与“情”相混合。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其实是很不确切的。在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吟咏情性”(“情性”不等于“情感”、“情绪”)与“以意为主”(“意”不等于“志向”、“思想”)这两个命题的涵义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入剖析,力求在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问题上有新的认识,希望能将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以意为主 本体论 中国古代 宋代诗学 “意” 《毛诗序》 唐代诗学 “情” 诗歌本体
原文传递
论萧纲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运熙 杨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4-72,共9页
近年来,萧纲这位颇有才能的作家的创作和理论批评,都引起了人们重新研究、重新评价的兴趣。本文拟将他的有关言论与齐梁时其他批评家的主张加以比较,并适当联系其创作,以期对他的文学思想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 近年来,萧纲这位颇有才能的作家的创作和理论批评,都引起了人们重新研究、重新评价的兴趣。本文拟将他的有关言论与齐梁时其他批评家的主张加以比较,并适当联系其创作,以期对他的文学思想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齐梁诸家的文学思想,裴子野颇为守旧,萧纲和其他宫体诗人气味相投,而刘勰、萧统、钟嵘则既不似裴子野那样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想 萧纲 宫体诗 裴子野 钟嵘 萧统 吟咏情性 诗赋 文心雕龙 陶渊明
原文传递
论“吟咏情性”作为古典抒情诗学主轴的地位 被引量:12
3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学 吟咏情性 言志 缘情
原文传递
梁代萧氏家族的文学观 被引量:6
4
作者 秦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4-17,共4页
本文着重论述萧氏家族的文质观、情感生成说和情性说等内容。萧氏家族的文质观,强调文采的重要性;其情感生成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学观一致,认为创作中的情感是由外物引发产生的;其情性说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论有关见解的基础上,又受佛教... 本文着重论述萧氏家族的文质观、情感生成说和情性说等内容。萧氏家族的文质观,强调文采的重要性;其情感生成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学观一致,认为创作中的情感是由外物引发产生的;其情性说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论有关见解的基础上,又受佛教理论的启发,重点揭示人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情性 萧氏 文质观 文学创作 文学观念 家族 情性 心性理论 萧纲
下载PDF
“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 被引量:8
5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48-54,共7页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从先秦至两汉,其核心都还是“言志”说,诗作为一种美感文学,除了其语言、形式之外,与应用的文学尚无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屈原的《惜诵》中已首出“抒情”一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的为屈原“露才扬己”作了...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从先秦至两汉,其核心都还是“言志”说,诗作为一种美感文学,除了其语言、形式之外,与应用的文学尚无明显的本质区别。虽然屈原的《惜诵》中已首出“抒情”一语,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序》中的为屈原“露才扬己”作了辩护,《诗大序》中也出现了“吟咏情性”之说,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已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但是对于“情”在诗中独特审美意义和价值,尚未成为诗人自觉的意识。要说“温柔敦厚”也是一种情感状态,具有“中和”之美的话,那也成了服庸政教功能的一种情感规范,《诗大序》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就将情感的审美指向半途截断了。真正能体现诗歌作为一种对情感进行审美的独特文体,从而使诗人在创作构思时获得一种有别于理性认知的新的思维方式,再在他们的作品中突破窒息情感审美的政教规范,表现出种种“放荡”的境界,那是直到陆机在《文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情 诗学意义 吟咏情性 思维方式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审美意义 情感规范 屈原 陆机
下载PDF
江西词派之词学观论略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庆云 《中国韵文学刊》 1995年第2期62-68,共7页
关键词 江西词派 江西词人 词学观念 诗词同理 《词话丛编》 欧阳修 刘辰翁 吟咏情性 晏几道 中华书局
下载PDF
颜延之诗美成就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功正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1期11-15,共5页
颜延之诗美成就论吴功正在六朝时代,元嘉诗坛的双雄是谢灵运与颜延之,至于陶(渊明)谢并称,乃是后代之论。钟嵘《诗品》说:"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仅是一二把手的差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说:"爱逮宋... 颜延之诗美成就论吴功正在六朝时代,元嘉诗坛的双雄是谢灵运与颜延之,至于陶(渊明)谢并称,乃是后代之论。钟嵘《诗品》说:"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仅是一二把手的差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也说:"爱逮宋氏,颜谢腾声。"又说:"灵运之兴会标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延之 钟嵘《诗品》 《宋书》 阮籍 审美性 美学思想 芙蓉出水 谢灵运 嵇康 吟咏情性
下载PDF
学府晬语旧体诗
8
作者 夏中义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0,共5页
一、《现代旧诗选注》前言本书名《现代旧诗选注》,意在仰慕《宋诗选注》,遥祭钱锺书的在天之灵。钱著《宋诗选注》(1958年)初版,是20世纪的事。然其明知有违风气,也要为中华诗学探索独辟路径的豪贤慧眼,恐离峥嵘岁月愈远,愈能熠熠闪灼... 一、《现代旧诗选注》前言本书名《现代旧诗选注》,意在仰慕《宋诗选注》,遥祭钱锺书的在天之灵。钱著《宋诗选注》(1958年)初版,是20世纪的事。然其明知有违风气,也要为中华诗学探索独辟路径的豪贤慧眼,恐离峥嵘岁月愈远,愈能熠熠闪灼地召唤后学步其后尘。“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南宋严羽的名言。严羽(号沧浪)是史上最令钱锺书青睐的批评家,其诗学观甚近钱的“纯诗”概念。而今融通古今诗哲垂训,回味“纯诗”何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吟咏情性 《宋诗选注》 严羽 纯诗 旧体诗 诗学观 步其后尘
原文传递
建构中国新诗叙事学的逻辑架构和诗学谱系——评杨四平新著《中国新诗叙事学》
9
作者 张常奥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新诗是在对古典诗歌的质询下产生的。“情采”向来被视为古典文论的核心,在“为情而造文”的传统下,古典诗论中诗歌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以抒发感情、表达个性为主。陆机《文赋》曾言“诗缘情而绮靡”,钟嵘也将“情”与“事”一较高下——... 新诗是在对古典诗歌的质询下产生的。“情采”向来被视为古典文论的核心,在“为情而造文”的传统下,古典诗论中诗歌的性质和基本特征以抒发感情、表达个性为主。陆机《文赋》曾言“诗缘情而绮靡”,钟嵘也将“情”与“事”一较高下——“至乎吟咏情性,亦和贵于用事”?走过盛唐高峰,古诗越发走向“美而无用”——缺乏表达当下经验的能力,“闲愁别绪”也难与市民日常生活体验产生共鸣。于是在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合力之下,新诗诞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缘情而绮靡 中国新诗 《文赋》 古典文论 古典诗歌 吟咏情性 叙事学 情采
下载PDF
“吟咏情性”与清初性情诗学的批评转向
10
作者 朱志远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254,共12页
性情是中国诗学的元理论概念,来源于汉儒《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诗教新阐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来规范王道熄灭时在下一级的个体诗学变风变雅之作。性情作为专指术语遂蕴含情与礼义的双重意蕴,主张“以性节情”,情... 性情是中国诗学的元理论概念,来源于汉儒《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诗教新阐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来规范王道熄灭时在下一级的个体诗学变风变雅之作。性情作为专指术语遂蕴含情与礼义的双重意蕴,主张“以性节情”,情志一体,由此秉具了超越“言志说”“缘情说”两大理论之上的诗之“道”内涵,此后影响着诗学展开上诸多枝杈概念的衍生,并于清初迎来批评的新转向,遂对唐宋诗之争、诗学正变观、“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的区分等批评史上重大纷争最终作出了理论总结与价值评断。在中国诗学批评史的阐释语境中审视中国诗学抒情传统,亦即性情理论的千年衍变、阐释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吟咏情性 变风变雅 唐宋诗之争 抒情传统
下载PDF
朱熹涵泳《诗经》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正岚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2-76,共5页
朱熹视涵泳之法为训诂、章句之外的一种解经之法。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涵泳之法具有推重本文、强调感性和践履的特点。《诗经》以其“吟咏情性”的本质,尤为适合涵泳。《诗集传》中的“情性”观念,与理学的心性论紧密相连... 朱熹视涵泳之法为训诂、章句之外的一种解经之法。这在经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涵泳之法具有推重本文、强调感性和践履的特点。《诗经》以其“吟咏情性”的本质,尤为适合涵泳。《诗集传》中的“情性”观念,与理学的心性论紧密相连;朱嘉以“喜怒中节”为《诗经》的最高境界,这都反映出朱熹的涵泳《诗经》的思想与其“中和新说”的密切关系。考察朱熹对《毛序》由怀疑到否定的过程,也当结合其理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涵泳 吟咏情性 朱熹 方法论 经学 理学 心性论 《诗集传》 治学方法 道德
下载PDF
吟咏情性的宗旨与变风变雅的传统
12
作者 钱志熙 《长江学术》 2024年第2期38-54,共17页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风变雅。汉魏晋文人诗是在王道变衰、风衰俗怨的现实背景中发生的,所以虽然汉魏诗以言志为本,但其创作的性质实为变风变雅。东晋至南朝,吟咏情性之说流行,但发展至齐梁的绮靡之风,实是失去了吟咏情性的宗旨。唐代诗学回归《毛诗·大序》的纲领,以别裁风雅正变为基本的诗学思想,唐诗创作的主体在于变风。情性说在宋代与义理相融,上升为一种诗歌本体之论,宋诗的主体,具有变雅的性质。整个中国诗史,王朝政治与诗学正变,有一种循环出现的规律性表现,即王朝初期以雅颂、雅正为主,但此期一代诗风并未形成;其一代诗风的形成,多是在王朝中后期变风、变雅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正风正雅 变风变雅 王朝雅颂 文人诗史
下载PDF
“吟咏情性”与南朝文人的“读者”经验
13
作者 毛若苓 《中国韵文学刊》 2023年第2期14-20,共7页
南朝诗学中的“吟咏情性”说除了指摇动人心的世俗之情和文人的天赋秉性之外,还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在南朝诗论中“情性”可以具体分为“感时”和“感事”两类。感时指对日常生活中四时美景进行玩赏时所引发的审美性精神愉悦。感事实际... 南朝诗学中的“吟咏情性”说除了指摇动人心的世俗之情和文人的天赋秉性之外,还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在南朝诗论中“情性”可以具体分为“感时”和“感事”两类。感时指对日常生活中四时美景进行玩赏时所引发的审美性精神愉悦。感事实际上是在模拟和总结前代诗歌文本中题材和情感类型的基础上,对摇动人心的文本审美体验的追求。感时的审美性质既来源于东晋以来的自然与才性的观念,又来自宋至梁文士生活和创作的实践。感事则不仅来自文士的自身人生体验,更与南朝文人作为“读者”对前代文本的自觉阅读和对五言诗史的建构关联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南朝诗学 情性 读者体验
下载PDF
“完美”的追求——张说文学思想论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洁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6-21,共6页
张说是初、盛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可用“完美”二字概括,即功用的“完美”和艺术的“完美”的统一。加之他所强调的“风雅”、“吟咏情性”及更为具体的要求(如“风骨”、“滋味”、“文采”、“声律”等),构成... 张说是初、盛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可用“完美”二字概括,即功用的“完美”和艺术的“完美”的统一。加之他所强调的“风雅”、“吟咏情性”及更为具体的要求(如“风骨”、“滋味”、“文采”、“声律”等),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张说的思想较“四杰”、陈子昂等人更为全面,也更为现实。他本人的创作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思想。又由于他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他对盛唐文学的影响非同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说 “完美” 风雅 吟咏情性
下载PDF
庾信晚期审美思想初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46-52,共7页
六朝文论自刘勰、锤嵘以后,显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状况。以萧纲为首的宫体诗派高扬“吟咏情性”的文学主张。表面看来与锺、刘的缘情说一致,实际上却带有浓厚的官能享受色彩。这种情感与理性相脱节的审美情趣,遭到以南朝裴子野和北朝苏... 六朝文论自刘勰、锤嵘以后,显现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状况。以萧纲为首的宫体诗派高扬“吟咏情性”的文学主张。表面看来与锺、刘的缘情说一致,实际上却带有浓厚的官能享受色彩。这种情感与理性相脱节的审美情趣,遭到以南朝裴子野和北朝苏绰为代表的尊古崇理派的激烈反对。但他们在针砭文坛弊端时,重蹈了儒家诗教的旧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思想 庾信 文学自觉 六朝文论 审美情趣 情感与理性 吟咏情性 儒家诗教 文学主张 缘情说
下载PDF
钟嵘的文学观念及诗学理想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57-64,共8页
作为有独创性的评论家,钟嵘的文学观念和诗学理想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这些观念和理想,既属于他的时代,也属于他自己。是他对时代精神、诗学传统、审美理想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文学观念 《诗品》 诗学理想 吟咏情性 《诗大序》 《文心雕龙》 诗歌本质 《诗品序》 《礼记·乐记》 《悲愤诗》
下载PDF
“持人情性”与“吟咏情性”──刘勰、钟嵘诗学观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卢佑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5-81,共7页
关键词 吟咏情性 诗学观 《文心雕龙》 《诗品》 “诗言志” “诗缘情” 《诗品序》 刘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郭绍虞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论(二) 被引量:2
18
作者 陆理原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54-60,共7页
二、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自然不是经学家,而是那些不以经学为业的文学家理论家,尽管他们未能从文学角度就具体的篇什——进行解诂,却从宏观上对《诗经》的艺术特征、表现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文... 二、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自然不是经学家,而是那些不以经学为业的文学家理论家,尽管他们未能从文学角度就具体的篇什——进行解诂,却从宏观上对《诗经》的艺术特征、表现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文学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1、《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语言 语言特色 文学角度 艺术特征 吟咏情性 文学因素 教育学院学报 抒情特质
下载PDF
吟咏情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诗学纲领 被引量:1
19
作者 纪准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共3页
吟咏情性首见于《毛诗大序》,前有诗言志,后有诗缘情,但前者和后者都是各执一偏,不如吟咏情性周圆。情性一语性上情下,二者共生共存,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互相贯通的连接点。吟咏既是作品创作的原理,又是作品接受的原理,还是... 吟咏情性首见于《毛诗大序》,前有诗言志,后有诗缘情,但前者和后者都是各执一偏,不如吟咏情性周圆。情性一语性上情下,二者共生共存,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互相贯通的连接点。吟咏既是作品创作的原理,又是作品接受的原理,还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吟咏情性一语被古人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和文学批评,是古代文论内在固有的一根红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情性 吟咏 诗学
下载PDF
论南朝宫体诗的抒情审美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白燕 《温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37-41,共5页
抒情性是南朝宫体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与魏晋以来重情的文化思潮及齐梁文人对情性说的鼓吹相呼应,同时与南朝乐府民歌言情的特点一脉相承。但是,从情感美学的角度对宫体诗中表现的“情”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了宫... 抒情性是南朝宫体诗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这与魏晋以来重情的文化思潮及齐梁文人对情性说的鼓吹相呼应,同时与南朝乐府民歌言情的特点一脉相承。但是,从情感美学的角度对宫体诗中表现的“情”进行剖析,就会发现它存在严重缺陷,导致了宫体诗不能以情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体诗 吟咏情性 吴歌西曲 情感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