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 |
徐德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9
|
|
2
|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的转向” |
彭刚
|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74
|
|
3
|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 |
孙正军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2
|
|
4
|
从哈布瓦赫到诺拉:历史书写中的集体记忆 |
刘颖洁
|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1
|
|
5
|
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 |
李红涛
黄顺铭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6
|
|
6
|
近70年来中国古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的主要进展 |
成一农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6
|
|
7
|
方志中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一个方志研究的新取向 |
周毅
|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
2019 |
21
|
|
8
|
由“饮食”而“历史”——从《北鸢》谈起 |
葛亮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9
|
|
9
|
“形象描写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和历史书写 |
海登·怀特
陈永国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6
|
|
10
|
“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论莫言的小说《蛙》 |
李松睿
|
《东吴学术》
|
2011 |
17
|
|
11
|
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的初步探索——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家”研究综述 |
任东升
|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6
|
|
12
|
吸引力电影:翻译、旅行与生命力 |
刘宇清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6
|
|
13
|
国家建构语境中的妇女解放——从历史到历史书写 |
杨剑利
|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6
|
|
14
|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
王汎森
|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3
|
|
15
|
一个历史事件的旅行--“文艺复兴”在东亚近代思想和学术中的影响 |
葛兆光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3
|
|
16
|
“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兼及原始道教的辅汉情结与终末论说 |
冯渝杰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
17
|
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 |
胡鸿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3
|
|
18
|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
张仲民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5 |
11
|
|
19
|
图书馆史书写中的“大历史”和“小历史”——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为视角 |
姚乐野
刘春玉
任家乐
|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2
|
|
20
|
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本质:论《家》的历史书写 |
李美芹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