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5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 被引量:99
1
作者 徐德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当下小说叙述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 ,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小说叙述者代乡下人传达心音 ,体现其在城市现代化的各种权力关... 当下小说叙述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 ,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小说叙述者代乡下人传达心音 ,体现其在城市现代化的各种权力关系中挣扎的生存方式。叙述主体的多样性是不同地缘的乡下人进城之差异的表现。这种叙述与 2 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构成的对话 ,将会对重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书写发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下人 叙述者 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 个体生命 叙述主体 历史书写 中国现代化 地缘 权力关系
原文传递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的转向” 被引量:74
2
作者 彭刚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共12页
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史学理论家已经在盘点后现代主义的后果:哪些方面仅是昙花一现,... 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史学理论家已经在盘点后现代主义的后果:哪些方面仅是昙花一现,哪些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历史记忆"(也许还有"历史叙事")就是此类具有持久意义的论题。它既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追求多元性的必然结果,也因其排斥语言的经验在场性而可望成为后-后现代主义阶段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彭刚教授在综合批判各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口述史实践和古今中外的大量例证,对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与真理和正义之间的复杂纠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作者看来,受当下关切、文化传统、社会体制、政治权力和语言驯化等因素的制约,记忆不免具有重构和诠释的特性,但也不应因此而全然否认其通向真实过往的可能性。此外,在利用记忆伸张正义和实现政治目标之间也需作谨慎的处理和把握。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参与有关历史记忆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史学理论 历史书写 日常生活 历史 特定群体 学术性 蕴含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史料批判研究 被引量:52
3
作者 孙正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37,165,共17页
史料批判研究是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研究把以往多视为客观记录的历史文字看成是融入了史家的有意识书写,注重探求历史文献的构造、性格和执笔意图。史料批判研究的兴起除得益于传统史料处理方式的进... 史料批判研究是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研究范式。这种研究把以往多视为客观记录的历史文字看成是融入了史家的有意识书写,注重探求历史文献的构造、性格和执笔意图。史料批判研究的兴起除得益于传统史料处理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外,后现代史学的"文本"观念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作为一种潮流的史料批判研究,吸引了一批年轻研究者从事其间,产生了大量颇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但该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推测成分较多,"破"有余而"立"不足,对历史文本的怀疑有时也会有过度之忧,这都是需要反省和警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史 史料批判研究 历史书写 疑古
下载PDF
从哈布瓦赫到诺拉:历史书写中的集体记忆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颖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17,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记忆"成为历史书写中新的关键词,但围绕它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套融贯的体系,而是表现出在内涵与研究方法上的含混。由于历史语境和社会思潮的变迁,历史-记忆关系长久地处于变动之中。集体记忆理论作为主要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记忆"成为历史书写中新的关键词,但围绕它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套融贯的体系,而是表现出在内涵与研究方法上的含混。由于历史语境和社会思潮的变迁,历史-记忆关系长久地处于变动之中。集体记忆理论作为主要动力之一,推动并型塑当前的记忆研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提出的集体记忆理论将记忆社会化,并与历史书写形成对立,它构成了当前理解记忆的新基础。皮埃尔·诺拉在法国民族认同遭遇危机的背景下,以集体记忆为基础,尝试重新建构历史-记忆的一致性。在《记忆之场》实践中,集体记忆成了考察意识结构变迁的新范式,但集体记忆也不可避免地被政治化,成为建构共同体身份认同的概念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集体记忆 莫里斯·哈布瓦赫 皮埃尔·诺拉 记忆之场
原文传递
传统再造与模范重塑——记者节话语中的历史书写与集体记忆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红涛 黄顺铭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5,共20页
记者节对于新闻社群是一个仪式性和周期性的"热点时刻"。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十二份报纸在2000-2014年间的记者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闻界如何将"历史"整合到关乎"当下"的专业话语之中。与"关键事... 记者节对于新闻社群是一个仪式性和周期性的"热点时刻"。本文以不同类型的十二份报纸在2000-2014年间的记者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新闻界如何将"历史"整合到关乎"当下"的专业话语之中。与"关键事件"或纪念场景不同,记者节的"记忆工作"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折射出新闻界深层的历史意识与集体记忆。我们发现,新闻界借助"常识知识"将自身的处境"历史化",它们建构出记者节的"开端"神话,从"断裂"的历史中清理出"延续的"传统,并重塑"角色模范"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者节 历史书写 集体记忆 传统 角色模范
原文传递
近70年来中国古地图与地图学史研究的主要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成一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34,共1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史的研究,在单幅地图、地图谱系以及地图学史的书写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在历史学研究正在变革的今天,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以及地图学史的书写也开始随之变化,研究视角和方法日益多元。今后,应当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代地图与地图学史的研究,在单幅地图、地图谱系以及地图学史的书写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在历史学研究正在变革的今天,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以及地图学史的书写也开始随之变化,研究视角和方法日益多元。今后,应当在进一步对古地图进行整理、编目的基础上,从更为多元的视角重写中国地图学史,并借鉴史学其他领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入发掘古地图中蕴含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图 古代地图 地图学史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方志中的“历史书写”研究范式——一个方志研究的新取向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毅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9年第2期39-45,共7页
我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现存方志种类繁多,有关方志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多将方志作为史学研究的资料。而受西方“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中国学界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开始对接甚至合流,社会文化史研究兴起,其主要策略... 我国方志纂修历史悠久,现存方志种类繁多,有关方志研究的成果颇丰,其中从历史学角度研究,多将方志作为史学研究的资料。而受西方“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中国学界的文化史与社会史研究开始对接甚至合流,社会文化史研究兴起,其主要策略之一是将文本作为一种分析手段,以考察背后的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方志 社会史研究 文化史研究 史学研究 文化转向 中国学界 历史
原文传递
由“饮食”而“历史”——从《北鸢》谈起 被引量:19
8
作者 葛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0,共10页
《北鸢》自2016年出版,就不同的面向为评论界所研讨,如其叙事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构思,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等。小说所融涉的历史想象,也为学界关注。在文本中,饮食作为其中的线索之一,其以见微知著的方式,... 《北鸢》自2016年出版,就不同的面向为评论界所研讨,如其叙事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承继、文本语言与结构形式的构思,乃至具体意象的运用等。小说所融涉的历史想象,也为学界关注。在文本中,饮食作为其中的线索之一,其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实现了对时代场景的勾勒、人性的刻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言之,以此为切入点,可探视历史的嬗变、发展与起伏的路径。并致谢徐诗颖博士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访谈("附录"在后),以对话的方式再次呈现了《北鸢》的历时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鸢》 葛亮 历史书写 饮食
下载PDF
“形象描写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和历史书写 被引量:16
9
作者 海登·怀特 陈永国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6-66,共11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历史书写 史话 话语 常情 形象描写 旁白 语言 发表 文章
原文传递
“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论莫言的小说《蛙》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松睿 《东吴学术》 2011年第1期85-90,共6页
二00九年,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莫言推出了自己的长篇新作《蛙》。这部号称“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②的小说,无论从出版的时间来看,还是从表现“乡土中国六十年”③的创作意图来看.都可以被理解为是作家... 二00九年,在举国欢庆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莫言推出了自己的长篇新作《蛙》。这部号称“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②的小说,无论从出版的时间来看,还是从表现“乡土中国六十年”③的创作意图来看.都可以被理解为是作家试图用自己的创作对共和国历史进行清理和反思的尝试。在这个意义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小说 莫言 政治 生命 创作意图 新中国成立 乡土中国
原文传递
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的初步探索——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家”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11
作者 任东升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4,共5页
国家翻译实践史是国家叙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家"研究是集宏观、中观、微观于一体的一项国家社科课题。宏观层面涉及国家翻译实践理念、本质、体系、模式等理论层面的研究,中观层面主要是对国... 国家翻译实践史是国家叙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外来译家"研究是集宏观、中观、微观于一体的一项国家社科课题。宏观层面涉及国家翻译实践理念、本质、体系、模式等理论层面的研究,中观层面主要是对国家翻译实践的历史语境与外来译家的文化身份及其翻译行为的关系的研究,微观层面则体现为对兼具"外国专家"、"中国公民"和"职业译者"多重身份的外来译家沙博理及其代表译作的个案探究。本文述评这一跨学科交叉视角的课题最新进展,明确该研究发现对于国家翻译实践史之书写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外来译家 跨学科交叉视角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吸引力电影:翻译、旅行与生命力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宇清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8-124,共7页
汤姆.甘宁在对早期电影、电影观众和先锋派的研究中发现,主宰早期电影的不是"叙事"冲动,而是向观众展示视觉奇观、直抵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吸引力电影"观念;叙事电影占据主流时,吸引力电影或者化为辅助叙事的成分... 汤姆.甘宁在对早期电影、电影观众和先锋派的研究中发现,主宰早期电影的不是"叙事"冲动,而是向观众展示视觉奇观、直抵观众注意力和好奇心的"吸引力电影"观念;叙事电影占据主流时,吸引力电影或者化为辅助叙事的成分,或者成为其他类型的核心,自始至终贯穿电影发展的历史。作为关于电影历史和风格的新观念,"吸引力电影"对以叙事电影为主导的电影史观提出挑战。本文首先梳理"吸引力电影"概念在诞生、翻译和理论旅行的过程中发生的涵义增益和减损情况,然后以"戏曲片"、"功夫片"以及作为"视觉盛宴"的"大片"为例,探讨"吸引力电影"对中国电影类型研究和历史书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观众 吸引力 翻译 旅行 生命 历史书写 视觉奇观 观众注意力
原文传递
国家建构语境中的妇女解放——从历史到历史书写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剑利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124,共15页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长期以来鲜受质疑,然而,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反男性主导"论改变了这种状况。"反男性主导"论将男性主导看做中国妇女解放成色不足的根源,不仅在价值层面质疑其正当性,而且在历史书写的策略层面对助推&...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长期以来鲜受质疑,然而,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反男性主导"论改变了这种状况。"反男性主导"论将男性主导看做中国妇女解放成色不足的根源,不仅在价值层面质疑其正当性,而且在历史书写的策略层面对助推"解放"的国族主义叙事进行解构。"反男性主导"论带来了巨大冲击,但是它有极端性和非历史性的一面。本文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出发,把妇女解放放在国家建构语境中进行考察,梳理其中的几个主要议题,并结合语境问题分析"反男性主导"论的一个经典叙事,指出"反男性主导"论及其叙事在界定中国妇女解放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借此揭示语境问题在历史书写中的重要性,即它比策略问题更为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解放 语境 性别 历史书写 “反男性主导”论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未来”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汎森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71,共8页
"未来"是个包罗广大的问题,从1900年至1930年左右,短短二三十年间,新派人物的时间意识及其连带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计划呈现巨大变化,"未来"成为一个无以名之的巨大力量。近代中国,经过晚清以来的历史巨变,过去与... "未来"是个包罗广大的问题,从1900年至1930年左右,短短二三十年间,新派人物的时间意识及其连带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计划呈现巨大变化,"未来"成为一个无以名之的巨大力量。近代中国,经过晚清以来的历史巨变,过去与现在变得愈来愈不相似,范例式史学也逐渐没落。晚清民初流行的几种新史学,所带出来的新时间观与传统史学有所不同,也使得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性质产生重大的改变。这些史学带有寻找并建立公例、律则、规律的特色。它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认为历史中可以找到规律;另一种是以律则或类似律则的方式在写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思想 未来 历史书写 历史哲学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一个历史事件的旅行--“文艺复兴”在东亚近代思想和学术中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葛兆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有广泛传播,并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对"文艺复兴"历史意义的理解差异,曾引起近代中国两种不同变革的思路;对"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历史的认识,...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有广泛传播,并对晚清民初的中国产生较大影响。对"文艺复兴"历史意义的理解差异,曾引起近代中国两种不同变革的思路;对"文艺复兴"以及欧洲近代历史的认识,曾经成为东亚历史书写的标准模式;明治日本与晚清中国各自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曾刺激东亚历史学家为超越西方近代,重新发现东亚自己历史上的"文艺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学再生 建设国语 启蒙运动 明治日本 晚清中国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兼及原始道教的辅汉情结与终末论说 被引量:13
16
作者 冯渝杰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153,共16页
《续汉志》注引《物理论》“(黄巾)不将尺兵”等语,给我们提供了探考黄巾不同于多数史籍所塑造之形象的突破口:从黄巾的武器操备、移动路线及其兴起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官员的反应情况等诸多方面,可以透见黄巾运动的初始动机并非直指... 《续汉志》注引《物理论》“(黄巾)不将尺兵”等语,给我们提供了探考黄巾不同于多数史籍所塑造之形象的突破口:从黄巾的武器操备、移动路线及其兴起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官员的反应情况等诸多方面,可以透见黄巾运动的初始动机并非直指颠覆汉家;其教义、组织与口号有效承载了他们的宗教诉求,据此可判断黄巾运动乃为时人“太平”理想的一次集中表达。通过对西汉以来“致太平”思潮及《太平经》主旨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太平经》之救世神学与黄巾祈望更新天地、招致“太平”的宗教理想深相契合,表明两者具有思想上的内在统一性。黄巾的行为最终脱离其初设动机,与汉末思潮及政治实际的总体变化紧密相关,亦是其由“辅汉”而“代汉”之宗教神学演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谶纬 太平经 原始道教 汉末思潮 汉魏禅代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北魏初期的爵本位社会及其历史书写——以《魏书·官氏志》为中心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鸿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51,189-190,共16页
北魏道武帝天赐年间的官爵品级制度既不是九品官品制,也不是九品官人法,而与两者都似是而非。其实质在于将前四品有爵者叠压在后五品之上,后五品的散、文、武诸官尽管职任不同,在爵位候补者这一点上则是同质的。这时期各种利益分配均以... 北魏道武帝天赐年间的官爵品级制度既不是九品官品制,也不是九品官人法,而与两者都似是而非。其实质在于将前四品有爵者叠压在后五品之上,后五品的散、文、武诸官尽管职任不同,在爵位候补者这一点上则是同质的。这时期各种利益分配均以爵为标准,可以看作是"爵本位"的社会。爵本位既曾是华夏古制,也符合北族自身的政治文化特色,成为沟通北族部落联盟与华夏官僚制国家的一条捷径。天赐年间制度之所以被研究者看作是高度华夏化的制度,实由于《魏书》所采取的叙述策略所致。要想更深入地认识北魏早期历史,必须对《魏书》的史料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早期制度 爵本位社会 华夏化 历史书写
原文传递
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仲民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3期59-64,共6页
后现代主义的逐渐兴起给现代历史学的合法性所在特别是其所主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引起许多历史学家的不满与反击;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还是有巨大贡献的,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书写中不很为人所知的面... 后现代主义的逐渐兴起给现代历史学的合法性所在特别是其所主张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引起许多历史学家的不满与反击;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还是有巨大贡献的,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历史书写中不很为人所知的面相,挑战史家去重新检查他们自己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历史、对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的理解。但也有其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史家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全按照后现代主义的宣称来研究历史,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念依然有其生命力,它与后现代史学理论完全可以互补长短、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史学 史家 历史学家 历史书写 历史研究 述论 学理 后现代主义 学科 理论
下载PDF
图书馆史书写中的“大历史”和“小历史”——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为视角 被引量:12
19
作者 姚乐野 刘春玉 任家乐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1-71,共11页
研究范式决定了历史书写,也决定了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文献为视角,探讨运用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书写和整理图书馆史。传统"大历史观"范式下,清末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思辨性的历史书... 研究范式决定了历史书写,也决定了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文献为视角,探讨运用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书写和整理图书馆史。传统"大历史观"范式下,清末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思辨性的历史书写为主;二是精英书写;三是注重图书馆"宏观历史"的书写;四是主要关注学术流变、学人圈的交流和互动。而公众史学等新思潮注重社会史、微观史或者说"小历史"的研究。新的研究范式必然带来对档案、口述史、回忆录等史料的重视;新的研究范式将会有新的视野,并深化图书馆史的研究。图书馆史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属下群体的研究,寻求从"草根阶层"而不是从"精英阶层",从社会化的角度而不是从学术流变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从而拓宽图书馆史研究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史 历史书写 研究范式 “大历史 “小历史 档案资料
下载PDF
文学虚构中的历史本质:论《家》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美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共9页
莫里森新作《家》以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语境作为前文本,再现了被人们看作"黄金时代"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红色恐怖、朝鲜战争对黑人生存困境的影响以及历史上的三K党种族主义暴行。该作品通过虚构反... 莫里森新作《家》以20世纪20至50年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语境作为前文本,再现了被人们看作"黄金时代"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红色恐怖、朝鲜战争对黑人生存困境的影响以及历史上的三K党种族主义暴行。该作品通过虚构反映历史真相,实现了对美国历史的文本化干预,体现了作家历史意识中的现实关怀。本文从文本阐释历史的作用入手,着重分析小说如何将文本语境化、历史具象化,从而实现用小写、复数的"历史"取代"宏大叙事"的单数"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家》 历史书写 文本语境化 历史具象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