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 被引量:411
1
作者 肖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104,204-205,共17页
"国家与社会"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性视角,但该视角在中国的运用更多是规范层面的,难以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机制。"制度与生活"可作为替代性视角。"制度"指以国家名义制定并支撑... "国家与社会"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研究中国社会变迁的主导性视角,但该视角在中国的运用更多是规范层面的,难以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机制。"制度与生活"可作为替代性视角。"制度"指以国家名义制定并支撑国家的各个层级和部门代理人行使其职能的正式制度;"生活"指社会人的日常活动,既包括各种权宜性生产的利益、权力和权利诉求及生活策略和技术,又指涉相对例行化的民情和习惯法。制度与生活视角的建构和运用,旨在通过对制度实践中正式制度代理人与生活主体互动的复杂机制的洞察,一方面分析我国正式制度变迁的实际逻辑和方向,另一方面找寻民情变动的机理,以期把握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 制度生活 中国社会变迁 民情
原文传递
风险社会中的行政约谈制度:因应、反思与完善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虎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2-29,共8页
风险社会对现代行政的挑战促进了行政约谈的发展。行政约谈之所以能够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求,是因为它在宏观上秉承了"回应型法"的理论脉络,微观上对"制度与生活"进行了社会洞察。但是,囿于传统行政行为法教义学... 风险社会对现代行政的挑战促进了行政约谈的发展。行政约谈之所以能够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求,是因为它在宏观上秉承了"回应型法"的理论脉络,微观上对"制度与生活"进行了社会洞察。但是,囿于传统行政行为法教义学的进路,行政约谈在当前行政实践和学理探讨中仍被局限在行政行为的格局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约谈效用的发挥。从行政宪政主义的角度出发,行政约谈应超越以"行政行为"为核心的传统法教义学范式,转而从行政过程论的角度予以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行政约谈 行政宪政主义 回应型法 制度生活
原文传递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基础与路径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建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时代命题和未来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具备深厚的制度与效能基础,包括: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公共文化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的时代命题和未来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具备深厚的制度与效能基础,包括: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十年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不断向新拓展、向内发力、向高跃升,在现代化、均衡化、法治化等方面取得了制度建设的立体化突破;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效能得到全方位提升,使公共文化生活空间更加充实完善、公共文化生活选择更加丰富便捷。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包容性、精准化、智慧化治理,从而改善结构、优化运行、提升质量应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公共文化治理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 制度生活 治理效能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应用与限度——以社会学论域中的研究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16
4
作者 丁惠平 《社会学评论》 2015年第5期15-23,共9页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是当前国内学界的主流理论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近二十年来,借助"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社会学论域中的诸多研究,包括乡村社会研究、城市社区研究以及社会组织研...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是当前国内学界的主流理论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包括社会学在内的社会科学领域。近二十年来,借助"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社会学论域中的诸多研究,包括乡村社会研究、城市社区研究以及社会组织研究等均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成果。但综合观之,这些研究或存在对"国家与社会"框架的"神化"倾向而屏蔽了其他框架的解释力,或仅仅是在语词意义上使用"国家与社会"而无力揭示现象的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分析框架本身具有难以突破的限度,这种限度既来自与之相关的理论脉络,更与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基于此,目前国内已经陆续有学者开始质疑这一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和恰切性,并致力于重构更具解释力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 国家中心论 社会中心论 社会中的国家 第三领域 制度生活
原文传递
微治理:乡村治理中的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9-146,共8页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治理 村民小组 制度生活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的实现机制——基于制度与生活视角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2
6
作者 易承志 韦林沙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8,共9页
随着城乡融合不断推进,如何提升乡村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当前乡村公共治理的地方实践中出现了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的新路径。目前,学界主要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展开分析,但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 随着城乡融合不断推进,如何提升乡村公共治理的有效性、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热议的话题。在当前乡村公共治理的地方实践中出现了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的新路径。目前,学界主要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展开分析,但在国家与社会的框架下,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通过对正式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复杂互动过程的细致描述,能为理解我国当前乡村公共治理实践提供有益的补充。文章基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恩城乡那望屯的实践案例,对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的实现机制展开分析与研究,发现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治理经历了制度的运行化、制度的生活化、生活的制度化等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新乡贤拓展了政府与村民直接沟通的渠道,打通了日常实践经验向正式制度流动的通道,为生活的制度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新乡贤 乡村公共治理 制度生活
原文传递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与内在机理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晓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80,共12页
在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承载着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使命。基于“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及六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素材,可以发现制度创新的典型探索... 在党的二十大所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承载着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使命。基于“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及六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经验素材,可以发现制度创新的典型探索紧紧围绕着“融入群众生活”的主线展开,并具体呈现为从强化村级党建到搭设制度通道再到发起群众动员的发展脉络。“融入群众生活”提升了制度创新的情境适应性与治理有效性,也凸显了群众生活秩序的强大坚韧性与相对独立性。由此,在保证制度尊重群众日常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推进制度对转型期农民生活秩序的合理调节,实现制度与生活的辩证统一便构成了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治理 制度生活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研究评述与视角转换 被引量:9
8
作者 刘涛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27,共7页
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为认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文章通过引入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渊源,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秉持"国家与社会"的基本预设和"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进行检... 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为认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文章通过引入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渊源,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秉持"国家与社会"的基本预设和"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进行检视。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并以民生取向的政治话语、知识信息公平保障的组织场域和公民身份理论来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制度 国家社会 制度生活 制度分析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8
9
作者 尤文梦 王永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9-75,共7页
“制度与生活”是立足我国社会的特定研究范式,其建构和运用突破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制度和生活之间的接榫点,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用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观照生活、回... “制度与生活”是立足我国社会的特定研究范式,其建构和运用突破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关系,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制度和生活之间的接榫点,内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用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制度观照生活、回应生活的过程,既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的过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获得大众认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生活 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认同
下载PDF
从里坊街巷到完整社区:我国社区的模式演变、规划实践及趋势展望
10
作者 韩帅 袁奇峰 +1 位作者 李如如 王彦开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3,共10页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社区历史脉络与现代社区演化路径的纵贯研究较为缺乏,作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建设行动指南的完整社区亦尚未建立适切的理论框架。为了更系统地剖析从古至今中国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基于文献研... 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中国社区历史脉络与现代社区演化路径的纵贯研究较为缺乏,作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建设行动指南的完整社区亦尚未建立适切的理论框架。为了更系统地剖析从古至今中国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特点,基于文献研究与规划实践解读,构建一个理解中国社区演进的综合框架:从国家与社会视角分析古今社区的重要模式演变,从制度与生活视角解析建国以来社区的发展转型,从行为与空间视角剖析近年来社区的规划治理实践。鉴于此,文章进一步提出基于“制度—行为—空间”三位一体的完整社区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认为,唐宋之际从里坊制到街巷制,表征为传统基层社会从国家中的社会转向社会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从单位制到社区制,意味着现代社区从国家全能管控转向社会有限自组织;现代社区从单位大院、居住小区到完整社区的转变,表明社区发展的底层逻辑从制度支配生活转向生活倒逼制度生活化。最后,指出完整社区应是公共服务均等、居民生活满意、治理制度良善三个维度高质均衡的城市社会单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的一种理想图景,希冀对未来社区的理论建构与规划实践有所助益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区 国家社会 制度生活 行为空间 完整社区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视角下封建社会时期的街区空间演变研究
11
作者 张洪恩 刘紫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3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 街区作为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承载着社会治理内涵和居民日常生活。文章以城市空间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回顾了封建社会发展中街区空间的演变历程,进一步展开分析了空间变革的3个关键节点,即里坊分区空间、厢坊多元空间和街坊复合空间,并归纳总结了传统街区空间变革的技术逻辑、目标导向和运作机制,以期为今后探索适应本土化需求的街区空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生活 街区空间 演变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听障青少年身份认同:在制度与生活之间——基于听障青少年群体越轨个案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锃 周茜 《社会工作》 CSSCI 2020年第5期47-62,110,111,共18页
作为独特的社会现象,残障青少年群体越轨构成了青少年研究中的特殊问题。通过对J市的听障青少年群体越轨案的当事人和相关方开展访谈并进行参与式观察,运用“制度-生活”分析框架,在把握该事件发展过程中,揭示了其群体越轨行为背后的身... 作为独特的社会现象,残障青少年群体越轨构成了青少年研究中的特殊问题。通过对J市的听障青少年群体越轨案的当事人和相关方开展访谈并进行参与式观察,运用“制度-生活”分析框架,在把握该事件发展过程中,揭示了其群体越轨行为背后的身份认同。研究发现,听障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受“健全人中心主义”主导的制度秩序影响,“表面表演”作为听障青少年的制度实践,表明其形成了与社会期待相反的听障者的身份认同。这构成了听障者的生活世界对制度世界的主要回应。另外,在制度与生活互动产生的行动者网络里,听障青少年面临着多重冲突,凸显出一系列制度实践带来的生活困境。探究该群体越轨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对社会工作探寻促进制度变革的合力,援助其摆脱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障青少年 制度生活 社会化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尤文梦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从意识形态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与发展的历史。"制度与生活"分析范式揭示了制度设计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关系,是辩证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作为中国共产党... 从意识形态维度考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与发展的历史。"制度与生活"分析范式揭示了制度设计与日常生活的互嵌关系,是辩证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百年探索的三种样态,"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争夺和掌握话语权的实践。从历时性角度诠释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每一次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以及不同制度与生活互构模式下奠基与争夺、确立与巩固、调试与发展的规律,启示我们把握和应对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统筹"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传播"三要素,从中探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之创造力、吸引力、影响力多维提升的情境优化及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制度生活 建党100周年
下载PDF
制度与生活:集体化时期乡村干部的劳动形象——以山西平遥道备村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霞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9年第3期69-80,共12页
集体化时期,国家全面加强了对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其中资源集中支配下的集体劳动管理成为乡村社会的主要特征。乡村干部作为基层制度推行和组织生活实践的桥梁,兼具“劳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其中乡... 集体化时期,国家全面加强了对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其中资源集中支配下的集体劳动管理成为乡村社会的主要特征。乡村干部作为基层制度推行和组织生活实践的桥梁,兼具“劳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其中乡村干部亲自参与劳动或接受劳动改造是一种直接的劳动表现,乡村干部作为管理者干预并影响劳动实践是一种间接的由其身份作用的劳动表现。且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干部的劳动态度、参与劳动的程度、干预劳动的方式、对劳动改造意义的认识等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身份和政治生命。因此,集体劳动和组织生产在改造农民并形塑乡村干部的同时也成为中共建构国家意志和重构乡村秩序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化时期 集体劳动 乡村干部 制度生活
原文传递
“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的应用、限度与修正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生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68-72,共5页
"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在探索中国问题上,改变了常用逻辑和提问方式,有助于从整体上说明社会变化,具有空间式的、力量对比的、横向结构分析优势。但是,源自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结构理论,被一些学者视为"... "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在探索中国问题上,改变了常用逻辑和提问方式,有助于从整体上说明社会变化,具有空间式的、力量对比的、横向结构分析优势。但是,源自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结构理论,被一些学者视为"水土不服",并不断探索新的理论以期转换视角,"社会中的国家"和"制度与生活"是具有开创性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 制度生活 修正
下载PDF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体育社会组织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婕婷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6,共6页
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体育社会组织的国内外的研究,剖析理论框架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张力,从研究的视角、问题意识及新近发展几方面总结与审视已有的研究,试图从既有的理论框架与经验现实的张力之中发现新的研究转向,提供可进一步... 通过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体育社会组织的国内外的研究,剖析理论框架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张力,从研究的视角、问题意识及新近发展几方面总结与审视已有的研究,试图从既有的理论框架与经验现实的张力之中发现新的研究转向,提供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社会组织 国家社会 制度生活
下载PDF
From "State and Society" to "Institutions and Life" :A Shift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瑛 Zhao Yuanyu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5年第4期76-90,共15页
The term "institutions and life" is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o "state and society." Here, "institutions" refers to formal institutions set up in the name of the state and supporting its agents at ... The term "institutions and life" is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o "state and society." Here, "institutions" refers to formal institutions set up in the name of the state and supporting its agents at various levels and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in the exercise of their functions. "Life" refers to the everyday activities of social beings, involving not only the interests, powers and rights-based claims of expedient production and life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but also relatively routine popular mores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and applying this perspective is to probe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ving subjects and the agents of formal institutions in institutional practice and thereby analyze the actual logic and changing direction of China's formal institution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s behind changes in mores so as to grasp the main thread running through China's modem nation buil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e and society institutions and life social change in China mores
原文传递
制度与生活: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的博弈行为探析——以S省H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翟翔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3-48,62,共7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即强调以理性的方式规划搬迁移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基于理性主义的社会制度试图取代基于自然主义的传统生活时,容易造成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博弈行为丛生的现象。以"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规划性的社会变迁,即强调以理性的方式规划搬迁移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基于理性主义的社会制度试图取代基于自然主义的传统生活时,容易造成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博弈行为丛生的现象。以"制度与生活"的分析框架解释,能够发现移民博弈行为的原因及表现,并在S省H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案例中加以检视。最后兼论化解易地扶贫搬迁中移民博弈行为的路径,应从形成制度共识、建立信任机制、兼顾价值理性三个方面入手,以帮助搬迁移民尽快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制度生活 博弈行为
下载PDF
“志”愿者与“制”愿者——“制度与生活”视角下的医院志愿者研究
19
作者 周琬滢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7年第2期19-39,155-156,共23页
随着我国照顾体系的发展,医院志愿服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国内较多城市都已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大城市医院内,志愿者的规模以及服务内容都较为成熟。研究发现,医院志愿者团队虽然在逐步壮大,但是存在流动率高,长期志愿者偏老龄化... 随着我国照顾体系的发展,医院志愿服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国内较多城市都已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在大城市医院内,志愿者的规模以及服务内容都较为成熟。研究发现,医院志愿者团队虽然在逐步壮大,但是存在流动率高,长期志愿者偏老龄化等问题,这也导致志愿服务质量下降。基于此现象,通过无结构式访谈法和半参与式观察法,以院内志愿者为对象收集资料。在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制度与生活"视角,在社会大背景下分析志愿者生活和影响的复杂机制。研究发现,制度的影响对医院志愿者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吸纳更多群体接触了志愿服务,相反,更多的志愿者则是被制度框定前来服务,导致了院内短期志愿者较多、人才浪费的现象,最终面临当初制定的正式制度被削弱甚至名存实亡的现实。通过志愿者的服务过程,分析我国医院志愿服务特色和存在的问题,为管理者应该如何留住并吸引志愿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志愿者 制度生活 流动性 激励制度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教育的意义嬗变与实践逻辑:基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视角 被引量:14
20
作者 姚荣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4,共11页
"文字"作为以学校为载体的一种社会建制,自古以来似乎具有着神奇的魔力。国家、地方社会乃至村落空间竞相争夺乡村教育这一重要场域,其意义也伴随着乡土中国秩序维系、国家政权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乡土社区重建等议题的提... "文字"作为以学校为载体的一种社会建制,自古以来似乎具有着神奇的魔力。国家、地方社会乃至村落空间竞相争夺乡村教育这一重要场域,其意义也伴随着乡土中国秩序维系、国家政权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乡土社区重建等议题的提出而不断嬗变。基于"制度与生活"互动的分析框架,考察我国乡村教育的百年变迁历程,发现"文字"的意义嬗变往往饱含了丰富的叙事,对其实践策略的深度解读本身有着重要的社会学意涵。国家主义宰制下被征用的文字被赋予"治理术"的意义,开启了历时百年的"文字下乡"运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主义主导下"遭遇发展"的文字,又在短暂的十年间造就了"文字上移"的大潮。国家视角下"意义负载"的"文字"作为一项大型社会工程,与乡土社会之间一直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制度与生活之间良性互动的缺乏,使乡村教育丧失了主体性,这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意外后果。通过重建社会与倾听底层,充分吸纳乡土社会中内嵌的习惯法、民情以及非正式制度等要素,促使制度与生活的关系从"割裂"走向"融合",这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导向下中国乡村教育走出终结困局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教育 意义嬗变 实践逻辑 制度生活”互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