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当代汉语新兴的补语标记“到” 被引量:50
1
作者 张谊生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61,125,共13页
首先,从句法、语义演化看,"A到X"连谓短语的演化大致可以从四个角度考察:体宾谓宾到程度补语、连谓结构到述补组合、表空间时间到表程度、程度义的具体到抽象。其次,从补语标记"到"的鉴别看,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述... 首先,从句法、语义演化看,"A到X"连谓短语的演化大致可以从四个角度考察:体宾谓宾到程度补语、连谓结构到述补组合、表空间时间到表程度、程度义的具体到抽象。其次,从补语标记"到"的鉴别看,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述语的量幅制约、补语的副词用法、述补的鉴定标准、标记的确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语 标记 程度 演化
原文传递
“到”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13
2
作者 仝国斌 《殷都学刊》 2006年第2期89-94,共6页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 “到”在现代汉语里兼动词和介词两类。作介词时是为动作提供处所或时间位置,而“到”虚化为介词前这是介词“于”的功能之一,“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实际上是“到”后“于”的消失过程。一般认为“到”单独用作结果补语时是动词,事实上也经过了一个重新分析的过程,成为了表示动作结果的一种常见的附着形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过程
下载PDF
语义地图模型与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华勇 吴雪钰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8,共9页
本文以普通话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为例,探讨跨语言比较背景下的语义地图模型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运用。根据跨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方言,日语,韩语,越南语等)的共时语料并参考历时发展过程,可分别绘制普通话、日、韩和越... 本文以普通话多功能词"到"的习得顺序为例,探讨跨语言比较背景下的语义地图模型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运用。根据跨语言(包括汉语普通话、方言,日语,韩语,越南语等)的共时语料并参考历时发展过程,可分别绘制普通话、日、韩和越南语中"达至"义语素的语义地图。在此基础上,对日、韩、越三国留学生普通话"到"的习得顺序进行观察和比较,找出习得难点并作出解释。研究表明,语义地图模型适用于多功能词的二语习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地图模型 多功能语法形式 二语习得
原文传递
“到”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有几种不同的格式和用法,这些格式和用法是"到"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到"虽然在唐代就具备了向介词转化的句法、语义条件,但由于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到"本身语义的... "到"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有几种不同的格式和用法,这些格式和用法是"到"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到"虽然在唐代就具备了向介词转化的句法、语义条件,但由于在语法化过程中受到"到"本身语义的限制和相关词语的影响,其向介词的语法化并不是彻底、充分的,它只在某些有限的句法语义格式中转化为介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 句法 语义 限制
下载PDF
广州话里的动态助词“到” 被引量:9
5
作者 方小燕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2-353,共2页
广州话里的“到”有四种用法,本文主要讨论“到_4”作动态助词时的用法,并指出“到_4”的形成是“到_1”逐步语法化的结果。
关键词 广州话 动态助词 用法 语法意义
原文传递
处所介词“到”的产生 被引量:3
6
作者 吴金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5-107,共3页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关键词 虚化 处所介词
下载PDF
也论“到”的语法化——兼与北京大学刘子瑜先生商榷 被引量:7
7
作者 曾海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9-84,共6页
"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 "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结构 结果补语 语法化
下载PDF
“到”语法功能的历时发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陈练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 现代汉语中"到"是个语法功能发达的常用词,它的各种用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成熟的:"到"在先秦已出现,东汉时期语法功能开始逐渐增强,在连动结构中语义逐渐虚化,至唐代介词和补语功能基本形成,直至现代"到"的所有用法才全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物性 连动 补语 历时发展
下载PDF
“V到N”中“到”的重新分析归属问题 被引量:7
9
作者 崔应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8-160,共3页
"V到N"中的"V到"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词条的认定颇有难度。通过历时的归总梳理,加之共时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在现今分为两极并形成系列:两动词并列———动+介———动+助———动词("到"... "V到N"中的"V到"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词条的认定颇有难度。通过历时的归总梳理,加之共时的分析,可以看到它在现今分为两极并形成系列:两动词并列———动+介———动+助———动词("到"为构词词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新分析 词汇化 词缀
下载PDF
动词“到、去、上”的差别及其中和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会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5,共5页
“到、去、上”三个动词表运动义时,在是否具有到达义上、是否是自主动词、自由动词以及在运动方向上都存在着一系列差别,但在谓语是动宾结构而情态是未然的句子和谓语是连动结构的句子中,这三个词的意义差别可以实现中和。
关键词 自主 运动方向 中和
下载PDF
“到”字语法化的新去向:吴江同里话的条件标记及主观大量标记“到”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丹青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文章在吴语吴江同里话庞大的条件标记库藏背景下,重点描写了“到”在动词后作为条件句标记的罕见用法“到3”;分析了该用法的高平声调特征及其由来、语义特点、句法表现和语用表达功能,以及在动词后表示动后成分主观大量的'‘到4”... 文章在吴语吴江同里话庞大的条件标记库藏背景下,重点描写了“到”在动词后作为条件句标记的罕见用法“到3”;分析了该用法的高平声调特征及其由来、语义特点、句法表现和语用表达功能,以及在动词后表示动后成分主观大量的'‘到4”(同样念高平调);并在“到”的多功能脉络中探寻了“到3”和“到4”的语法化路径,指出“到3”是从凸显宾语量级的“到2”发展而来;“到4”并不是从“到3”而来,而是从“到2”朝另一方向发展而来。“到3”和“到4”是“到”在吴语中的创新语法化,准介词补语“到1"和“到2”则是普通话也有的功能词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标记 主观大量标记 吴语 吴江方言 语法化
原文传递
论“到”及与“到”有关的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月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在当前使用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 ,对“到 +N +V”(如“到操场跑”)和“V +到 +N”(如“跑到操场”)有多种不同分析。除了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范围的“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外 ,其他的“到”都应看做动词 ,因为“到”有明显... 在当前使用的一些现代汉语教材中 ,对“到 +N +V”(如“到操场跑”)和“V +到 +N”(如“跑到操场”)有多种不同分析。除了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或处所的范围的“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外 ,其他的“到”都应看做动词 ,因为“到”有明显的动词义 ,可用“V不V”的格式提问 ,可去掉后边的名词性词语 ,可以加“得”或“不”构成可能补语。“到”在V前的是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结构 结果补语 汉语 动词 介词
下载PDF
结果补语“到”使用的语义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婷婷 陈波 《临沂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55-58,共4页
"到"用在动词后充当结果补语是为了满足[+完成][+终止][+有结果]的语义需求。其中,[+有结果]是"到"充当结果补语时最本质的语义特征,也是使用"到"的充分条件,该特征包含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经努... "到"用在动词后充当结果补语是为了满足[+完成][+终止][+有结果]的语义需求。其中,[+有结果]是"到"充当结果补语时最本质的语义特征,也是使用"到"的充分条件,该特征包含经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经努力而获得、涉及或接触到某事物三种内涵。这些内涵的不同在于施动者在结果的获得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到"与不同类别的动词组合所表示的结果义的具体内涵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成] [+终止] [+有结果] 努力程度
下载PDF
略论中古前期的几个介词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小云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85-87,共3页
本文探讨了“对”、“到”、“向”、“坐”、“缘”
关键词 介词 中古前期 汉语 "对" "" "向"
下载PDF
“至”和“到”的历时更替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练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55-61,71,共8页
"到达"这一概念唐宋以前多用"至"来表达,现代汉语口语常用"到"来称说,"到"对"至"曾发生过历时替换。着眼于"至"和"到"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分先秦—... "到达"这一概念唐宋以前多用"至"来表达,现代汉语口语常用"到"来称说,"到"对"至"曾发生过历时替换。着眼于"至"和"到"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分先秦—西汉、东汉—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对二者的历时替换过程进行描述。先秦时期,"至"和"到"的用法差异明显。进入东汉时期,"至"和"到"的差异缩小。南北朝时期,"到"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二者的用法基本一致。唐代开始,"至"和"到"的发展进入相持阶段,大部分语料中"到"已占据优势。宋代"到"基本实现了对"至"的替换,成为"到达"语义场中的主导词。元明清以后,"至"的活动进一步受限制,"到达"这一概念多用"到"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换 位移 动作 状态
下载PDF
动词补语“见”、“到”的现实差异及其历史发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萧红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1-86,共6页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qu...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语 连动式 语法化 词汇化
下载PDF
南昌方言“到”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17
作者 章伟霞 《汉字文化》 2024年第13期37-43,共7页
南昌方言的“到”有多种用法,除了作动词外,还可以作量词、介词、补语、补语标记和持续体标记。在对南昌方言“到”的多种用法进行描写的基础上,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探讨了其语法化的路径。
关键词 南昌方言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到”的词性及相关句法结构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彦群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15-119,共5页
“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N),(2):(S)//D+N+VP,(3):(S)//V+D+(□),(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 “到”在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S)//D+(N),(2):(S)//D+N+VP,(3):(S)//V+D+(□),(4):(从)X到Y。在不同的句法结构里,“到”表现为动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同的词性。“到”的词性不同,与之相应的句法结构也应作不同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性 句法结构
下载PDF
“V到”格式的语义关系演变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轶 《对外汉语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现代汉语中"V到"结构的语义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①V+到+空间;②V+到+时间;③V+到+受事的范围;④V+到+程度;⑤V+到+V的受事。学者们大都认为这五种句法语义环境之间有语法化路径上的源流关系。文章穷尽调查了《敦煌变文... 现代汉语中"V到"结构的语义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①V+到+空间;②V+到+时间;③V+到+受事的范围;④V+到+程度;⑤V+到+V的受事。学者们大都认为这五种句法语义环境之间有语法化路径上的源流关系。文章穷尽调查了《敦煌变文集校注》、《祖堂集》、《梦溪笔谈》、《朱子语类辑略》等文献中的"到"字相关结构,认为在历史上这五种语义关系的语法化来源各不相同:⑤中表完成的"到"来源于结构①;②中的"到"来源于表示到达某时间点的动词"到";③、④中的"到"来源于表示抽象到达义的动词"到";②③④⑤类型本身并没有语法化路径上的前后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演变
原文传递
《太平经》“至”“到”的介词用法及相关问题探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用源 《华西语文学刊》 2014年第1期134-141,285,共9页
学界对'至'和'到'的介词用法分歧颇大,本文对《太平经》中'至'和'到'的用例进行了考察,认为'至'和'到'有时间介词用法而无处所介词用例,认为汉语韵律要求对汉代'V1+N1+至/到+N2&#... 学界对'至'和'到'的介词用法分歧颇大,本文对《太平经》中'至'和'到'的用例进行了考察,认为'至'和'到'有时间介词用法而无处所介词用例,认为汉语韵律要求对汉代'V1+N1+至/到+N2'格式中'至/到'虚化的制约,导致'至/到'的时间介词用法率先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经》 介词 韵律 框架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