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秦汉的学吏制度 被引量:33
1
作者 张金光 《文史哲》 1984年第1期32-41,共10页
秦汉时期,不管其官吏登庸制度有何变化,但作为从事具体业务的吏员,或一个出身寒微、无财势可依的人,欲进入吏途,则都是必先有一个学吏过程的,不论通过官学或私学,或向正式吏员去做学徒,总是必须先取得做吏的业务能力与资格,然后再结合... 秦汉时期,不管其官吏登庸制度有何变化,但作为从事具体业务的吏员,或一个出身寒微、无财势可依的人,欲进入吏途,则都是必先有一个学吏过程的,不论通过官学或私学,或向正式吏员去做学徒,总是必须先取得做吏的业务能力与资格,然后再结合长吏的辟置而进入吏途,故汉有“文吏之学”产生,东汉有贱儒生而高文吏之俗,儒生也“用吏为绳表”,朝夕学问。两汉人对此有个专称,叫做“宦学”或“学宦”。今就秦汉时期学吏制度的几个问题试作说明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就篇 秦汉时期 居延汉简 秦律 后汉书 云梦秦简
下载PDF
法律解释的真谛(下)——探索实用法学的第三道路 被引量:24
2
作者 季卫东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三、怎样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 (一)四个话语位相和两种解释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制度中,关于法律解释的技术和学说一直得不到重视和充分的发展。从云梦秦简记载的“法律问答”、汉代的“引经注律”和私家“章句”、魏晋的“集解”一直到唐... 三、怎样解释中国的法律解释 (一)四个话语位相和两种解释方式 在我国的传统制度中,关于法律解释的技术和学说一直得不到重视和充分的发展。从云梦秦简记载的“法律问答”、汉代的“引经注律”和私家“章句”、魏晋的“集解”一直到唐律的“疏议”、宋代的“书判”、明律的“笺释”以及清代的律例辑注,我们都可以看到,律令的诠释的基本原则是“审名分、忍小理”。不言而喻,这种抓大放小的做法完全是立足于政策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学 司法解释权 当事人主义 实用法学 判决理由 最高法院 法官 审判委员会 制度设计
原文传递
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思想史论证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振宏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0,共36页
秦至清帝制时代思想专制的基本特征是"定于一",追求全体民众思想的绝对统一。控制人心、统一思想,是秦统一之后在治国路径方面的基本选择。在经历了秦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人心的失败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秦至清帝制时代思想专制的基本特征是"定于一",追求全体民众思想的绝对统一。控制人心、统一思想,是秦统一之后在治国路径方面的基本选择。在经历了秦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人心的失败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思想文化政策,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民知所从",引导人们进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秩序,为实现真正的思想统一和思想独断奠定了基础;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全面普及,最终把统一思想的目标,变成了思想一统的现实。从秦始皇开始,帝王们把先秦思想家们对"圣者为王"的理想追求,强制性地改变为"王者即圣"的现实,将独断性权力与心智之圣明联系起来,制造了"天子圣明"的思想骗局,诱使天下臣民以帝王的思想为思想而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从秦开始推行的以吏为师,其本质是以帝王为师,这样的制度设计将"天子圣明"贯彻到底,其结局是普天下数以亿计的民众,被一个独夫所控制。设置"天子圣明"的骗局,打出以吏为师的旗帜,帝王们费尽心机所要的也就是"专制"二字;而在这千年骗局中沉睡的人们,则因为失去了思想的权力和能力而一睡不起。思想专制是对思想的专制,所以,皇权专制的矛头首先是对准思想者。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由于一统思想的窒息,很少出现有思想的人,但凡有点思想能力的人,也时刻警惕着尽可能与皇权保持一致,或者在碰壁之后向皇权虔诚地认罪投降以求保全生命。在失去了思想个性的思想海洋里,没有浪花,也没有涟漪,而正是这片辽阔却沉寂的死海,保障了皇权专制那艘不沉的巨舟。如果对照马克思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中国历史上实行的是典型的思想专制;而从这样的思想史事实出发,判断秦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是皇权专制社会,至为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专制社会说 思想专制 定于一 焚书坑儒 天子圣明 科举制度
原文传递
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渊源与流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臧知非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汉代继续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治传统,张家山汉...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商鞅在总结六国变法的历史实践和学者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推行的治国方针,并非秦制独然,秦始皇"焚书"又把这个传统推向极端。汉代继续了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政治传统,张家山汉简《史律》更丰富了对这一传统的认识。二者的差异在于,汉朝的教育是官、私并举,儒法互通,从而奠定了中国政治传统的教育和思想的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 史律 史书 儒法互通
下载PDF
章学诚“六经皆史”论批判 被引量:6
5
作者 姜广辉 钟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8-78,127,共12页
"六经皆史"论并非始于章学诚,但前人的"六经皆史"论是在承认"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下讲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脱离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孤立地宣扬"六经皆史"的观念,将经降低到&qu... "六经皆史"论并非始于章学诚,但前人的"六经皆史"论是在承认"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下讲的。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论脱离六经当下是经的前提,孤立地宣扬"六经皆史"的观念,将经降低到"史"的地位。章说谬误非一,如主张回归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三代政治,其实质是要解构后世所形成的经学,而建构一种唯"史"论的学术体系。事实上,文化的发展自有其历史内在的逻辑与合理性,章学诚否定三代以后的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非历史主义和隐蔽的文化退化论。依章学诚的意见,天下学术,只应有官学,不应有私学,因而特别推崇秦王朝"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本文认为,能说出"六经皆史",并不是深刻的,而能说出"六史为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何以在后世两千年中被确立为"经",其中有什么外在的社会原因和内在的学理根据,才是深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六经皆史 六史
原文传递
章学诚与浙东学派关系考辨 被引量:5
6
作者 暴鸿昌 《齐鲁学刊》 CSSCI 1994年第3期48-53,共6页
章学诚与浙东学派关系考辨暴鸿昌把章学诚纳入浙东学派,清末已有人肇其端。①其后章太炎、梁启超二大师皆倡率此说,名家之论,后人鲜有异辞。迄于今日,将章学诚目为浙东学派,似乎已成定论。近检《章学诚遗书》,疑义渐生,章氏学术... 章学诚与浙东学派关系考辨暴鸿昌把章学诚纳入浙东学派,清末已有人肇其端。①其后章太炎、梁启超二大师皆倡率此说,名家之论,后人鲜有异辞。迄于今日,将章学诚目为浙东学派,似乎已成定论。近检《章学诚遗书》,疑义渐生,章氏学术一无浙东先哲之风范,二无其遗意,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浙东学派 黄宗羲 邵晋涵 学派关系 浙东学术 全祖望 邵廷采 万斯同
下载PDF
论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俊桥 解占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4-27,共4页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值得关注:在教育原则上强调因时而变,在教育形式上强调"以吏为师",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法为教",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参验审问"。当前深入研究韩非子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韩非子 教育思想
下载PDF
试论秦之“吏师”制度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良才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8-73,共6页
吏师制度是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继续奉行法教路线,遂将其推行于全国。秦国实行吏师制,其原因是思想传统和政治需要,而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教化和学吏教育两种形式... 吏师制度是以政府官吏承担教师职责的制度。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秦始皇统一全国,继续奉行法教路线,遂将其推行于全国。秦国实行吏师制,其原因是思想传统和政治需要,而内容主要表现为社会教化和学吏教育两种形式。从教育制度总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吏为师”与东方诸国私学昌盛的历史局面相比,是复古的,倒退的,逆历史潮流的。但是,从秦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则是进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虎地秦墓竹简》 商鞅变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育制度 法官法 社会教化 《吕氏春秋》 法律答问 东方诸国
下载PDF
从《韩诗外传》看西汉前期儒家思想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占山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6期88-92,共5页
战国秦汉之际,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政治、经济、文字诸方面的统一,但在学术思想方面,究竟应怎样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选择哪一家来作为统治思想呢?秦始皇的选择是法家,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诗书百家语,结果失败了,二世而亡。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西汉前期 学术思想 统治思想 秦始皇 战国秦汉 汉武帝 荀子 独尊儒术
下载PDF
先秦法家对《周礼》的继承发展——兼论连坐法和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的形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玲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65,共5页
连坐法是先秦法家严刑重刑的标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其文化专制的标志,它们的形成与《周礼》关系密切。《周礼》的乡遂制度为连坐法的形成提供了模式,而担负着国家政令传播职责的吏师制度则是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 连坐法是先秦法家严刑重刑的标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其文化专制的标志,它们的形成与《周礼》关系密切。《周礼》的乡遂制度为连坐法的形成提供了模式,而担负着国家政令传播职责的吏师制度则是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文化专制的蓝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周礼》 连坐法 乡遂制度 教” 制度
下载PDF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秦汉时期“吏道”思想的演变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立梅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0-85,共6页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格 儒法结合
下载PDF
秦汉之际国家意识形态通论——关于“以吏为师”、“黄老无为”与“独尊儒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英华 《学术探索》 2001年第z1期5-8,共4页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 ,是秦汉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李斯提出“以吏为师” ,乃是拘于一种历史的惯性 ,固守法家传统 ,却违背了历史潮流 ;汉初新道家 ,由于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局限 ,未能充分认... 从“以吏为师”到“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 ,是秦汉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三次更迭的历史过程。李斯提出“以吏为师” ,乃是拘于一种历史的惯性 ,固守法家传统 ,却违背了历史潮流 ;汉初新道家 ,由于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局限 ,未能充分认识和吸收儒家思想 ,从而限制了“黄老无为”在政治和文化上发挥更大的实际效能 ;董仲舒提出“独尊懦术” ,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 ,但把儒学上升为政治意识形态 ,致使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都蒙受巨大的历史流弊。历史告诉人们 ,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复杂的关系。必须始终注重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 ,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无 独尊儒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秦朝“以吏为师”及其相关问题考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阴山学刊》 2006年第2期41-48,共8页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奉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教育制度 尊法反儒 分封 郡县制
下载PDF
试论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德山 《景德镇高专学报》 1994年第3期52-57,62,共7页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时期。秦统一以后,为巩固新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到了汉朝,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更...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时期。秦统一以后,为巩固新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到了汉朝,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条件的成熟,更需要在文化教育方面为“大一统”的封建统治来“育才”和“化民”。这就使得秦汉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教政策 秦汉时期 封建社会 整理古籍 厘订 儒家教育思想 法家法 人才选拔制度 汉初
下载PDF
从《尚书》“九德官人”说看为官立德
15
作者 曲晓萌 《民主与科学》 2023年第6期71-73,共3页
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 据《周礼》记载,我国在周代就有了“以吏为师”的传统。师什么?师其德。“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指修身成圣贤之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内圣外王”之道,是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历代为官之道,强调德行是治国的前提。为官从政只有注重修身立德,才有正确的方向,“治人”必先“修己”。因此,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官德。一是“为政以德”,即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二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和感化百姓。《周礼・地官》列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道德经》列出三德:礼、义、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德 内圣外王 官之道 修身立德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试论西汉“霸王道杂之”统治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祥才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8年第2期16-20,共5页
在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儒家思想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思想,进行过长期、激烈和尖锐的斗争。秦王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他实行的“以吏为师”、“独尊法术”的政策,以法家思想的辉煌胜利。
关键词 统治思想 地主阶级 法家思想 历史阶段 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 董仲舒 秦始皇 奴隶社会
下载PDF
秦代教育论说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灼耀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110-115,共6页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当时所采取的措施与其实际效果,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以往,学术界对秦代的政治、经济论述较多,但对文化教育方面则未给予充分的评价.本文拟就有关秦代教育的若干问题,作概...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当时所采取的措施与其实际效果,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以往,学术界对秦代的政治、经济论述较多,但对文化教育方面则未给予充分的评价.本文拟就有关秦代教育的若干问题,作概括的论述,以期引起适当的注意.一、焚书、坑儒的问题讲到秦代教育,自然首先要谈到焚书、坑儒.因为这是有关学术政策和教育政策上的大事件.对于这两桩历史上的大事,两千年来学者们的评论很多;对于焚书与坑儒的真相,已逐渐清楚.在这里作者拟作进一步的辨析.先说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仆射周青臣对始皇歌功颂德,而博士淳于越却以“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观点来对废除封国制提出非议.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丞相李斯提出焚书与禁私学,得到始皇批准实行.这是由政治制度问题引起思想问题的争论.更进一步引起统治者对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教育制度、教材教法)进行改革,采取严厉的措施.对于李斯所说的一番话,有细读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教育论 李斯 汉初 叔孙通 识字课 汉简 睡虎地秦简 《汉书·艺文志》
下载PDF
浅议师生关系的历史流变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福春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10期41-42,共2页
纵览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社会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现实中,实然的师生关系呈现什么状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深入了解这一问题,需从历史上寻其根源,因为历史是这一问题的起点。
关键词 历史流变 生关系 教育发展 古代社会 实然
下载PDF
秦朝禁儒运动及其社会后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宗华 《管子学刊》 1999年第2期54-61,共8页
秦朝禁儒运动以号称先秦显学的儒家学说为打击对象,然其影响所及却绝非儒学一家,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论战被强行划上了终止符;所导致的后果亦非只限于思想领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左右和影响。一秦国历... 秦朝禁儒运动以号称先秦显学的儒家学说为打击对象,然其影响所及却绝非儒学一家,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争鸣论战被强行划上了终止符;所导致的后果亦非只限于思想领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左右和影响。一秦国历史对法家思想的选择是禁儒运动一个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秦始皇本纪》 儒家学说 教” 法家思想 宗法制 《史记·秦本纪》 儒家思想 指导思想 法家学说
下载PDF
国家认同的建构:秦“以吏为师”政策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雅雯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76,M0003,M0004,共14页
“以吏为师”是秦帝国发展史上一项极具特色的文化政策,备受学界瞩目。综观过往研究,学界对“以吏为师”政策的渊源与负面影响多有探讨,而对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却鲜有考察。在兼并战争时期,社会治理层面的“以吏为师”与整合社会风俗,消... “以吏为师”是秦帝国发展史上一项极具特色的文化政策,备受学界瞩目。综观过往研究,学界对“以吏为师”政策的渊源与负面影响多有探讨,而对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却鲜有考察。在兼并战争时期,社会治理层面的“以吏为师”与整合社会风俗,消弭新黔首与秦人之间的心理隔阂有关,关乎秦国本土与征服地政治秩序的统合。秦甫一统,“以吏为师”则转型为一项文化专制政策。秦王朝通过限制儒家思想和民间私学发展,拆解以民间私学为支撑的社会网络,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以及基层社会秩序的整合。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秦“以吏为师”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国家认同的建构。从秦二世而亡的结果来看,这一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汉朝以降,“以吏为师”的传统为儒家士大夫继承与修正,形成了“亦师亦吏”的循吏群体,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社会治理 文化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