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连片特困地区共同富裕能力评价及其演变跃迁 被引量:22
1
作者 罗蓉 何黄琪 陈爽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4-164,共11页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人—业—地”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双临界值”思路,测算出2011—2020年我国原连片特困地区共同富裕能力指数。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用共同富裕能力指数变化来探究原连片特困地...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人—业—地”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双临界值”思路,测算出2011—2020年我国原连片特困地区共同富裕能力指数。应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用共同富裕能力指数变化来探究原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和不同片区从脱贫到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的10年时空演化过程和特征。研究发现:(1)原连片特困地区整体的共同富裕能力提升显著,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单省片区、大型片区、集中片区与跨省片区、小型片区、分散片区相比,两种对应类型片区之间共同富裕能力差距逐渐缩小。(3)单省片区、大型片区、集中片区共同富裕能力目前仍相对较低,但增长幅度相对更大。(4)跨省片区、小型片区、分散片区“人—业—地”关系更均衡,具有相对更高的共同富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片特困 共同富裕 减贫与脱贫 乡村振兴 评价 教育与医疗
原文传递
贫困研究的多学科差异、融合与集成创新——兼论综合贫困分析框架再建 被引量:9
2
作者 田宇 丁建军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28,共8页
贫困的复杂性要求贫困研究突破学科界限走跨学科融合的集成创新之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在贫困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减贫主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且互补性强。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虽取得了... 贫困的复杂性要求贫困研究突破学科界限走跨学科融合的集成创新之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在贫困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减贫主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且互补性强。跨学科融合和集成创新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以胜任新时期减贫实践的需要。在系统评述贫困研究的多学科差异、融合和集成创新进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集成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社会排斥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和地理资本贫困论等现有研究成果的"人—业—地"综合贫困分析框架的构想,该分析框架实现了贫困研究"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传统范式的有机整合,为新时期综合贫困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融合 集成创新 综合贫困 --
下载PDF
“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下的精准扶贫政策评价——两个典型贫困村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龙海军 丁建军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7年第11期1384-1390,共7页
基于"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构建了"人—业—地"综合减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以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典型贫困村为个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贫困村在"人、业、地"各维度扶贫政策... 基于"人—业—地"综合减贫分析框架,构建了"人—业—地"综合减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评价指标体系,以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典型贫困村为个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贫困村在"人、业、地"各维度扶贫政策实施差异会导致扶贫政策实施成效差异;贫困村村民对扶贫政策实施整体认同度较好,且感知面向"人、地"的政策好于面向"业"的政策,符合精准扶贫"以人为本"的理念;扶贫政策实施成效方面,贫困户的生计资本、产业包容性、社会排斥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改善,而在可行能力、产业脆弱性方面改善较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今后扶贫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减贫 精准扶贫 典型贫困村
下载PDF
丹寨万达小镇模式下乡村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 被引量:2
4
作者 黎键良 陶伟 +2 位作者 韩昱青 侯欣莹 谢婷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1,共9页
特色小镇是中国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课题,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是研究非遗资源和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实践的一个典范。本文通过对“丹寨万达小镇模式”的解读,剖析其发展过程及模式构建... 特色小镇是中国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课题,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是研究非遗资源和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实践的一个典范。本文通过对“丹寨万达小镇模式”的解读,剖析其发展过程及模式构建对乡村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影响,试图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区域尺度下的乡村非遗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发现:(1)丹寨万达小镇模式以乡村非遗资源为核心,构成稳定的“人—业—地”实践模式,产生城乡互动效应,实现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2)该模式激活了区域内乡村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实践的积极性,持续深化了文旅融合,逐步实现了非遗复兴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城乡互动 文旅融合 非遗复兴 丹寨万达小镇
下载PDF
基于“人-业-地”视角的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评估及其影响因素——以张家界市马儿山村为例
5
作者 谢文海 李佳嘉 +3 位作者 王湘 邵韵琳 左金友 吴吉林 《城市建筑》 2024年第23期128-136,共9页
文章选取湖南省张家界市西线旅游门户马儿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进行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调查研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于“人-业-地”视角6个维度、18个指标的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多因素... 文章选取湖南省张家界市西线旅游门户马儿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进行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调查研究;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基于“人-业-地”视角6个维度、18个指标的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多因素综合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韧性指数;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影响韧性的主要贡献因子,最后提出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治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马儿山村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韧性(0.0161)、生态韧性(0.0122)、组织韧性(0.0100)、主体韧性(0.0074)、空间韧性(0.0050)和文化韧性(0.0036);②影响马儿山村韧性的6个主要因子从大到小分别为文化因子、生态因子、经济因子、主体因子、空间因子和组织因子。最后,基于“人-业-地”视角从乡村社区内生性发展、相关“业”态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旅游型乡村社区韧性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角 乡村旅游 旅游型乡村社区 韧性评估 韧性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