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历史运行与“人口—土地” 被引量:4
1
作者 盛邦和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16,共7页
中国古代历史周期变化,其性质为土地文明运行,形成"人口—土地"生态链。古代调节手段已经失效,出路是转换生态链,从旧有的"人口—土地"链接转换为"人口—市场"链接。
关键词 土地文明运行 人口土地 人口-市场”
下载PDF
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 被引量:49
2
作者 李婷婷 龙花楼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依据乡村转型度、"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的两两协调度及乡村协调度,定量刻画了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揭示了1990-2009年期间各转型发展类型的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普遍存在5种类型... 依据乡村转型度、"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的两两协调度及乡村协调度,定量刻画了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揭示了1990-2009年期间各转型发展类型的特征和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普遍存在5种类型,依次为:产业低速转型低度协调型、要素平稳转型较低协调型、产业转型趋近土地转型中度协调型、产业转型超越土地转型较高协调型与土地和产业加速转型高度协调型。②乡村转型度与乡村协调度随协调转型度的增加呈现出对称分布特点;乡村转型度与乡村协调度呈现出局部周期性变动、总体趋势增加的变化特征。③产业转型与土地转型表现出很高的协调性;人口转型与土地转型之间的协调性及人口转型与产业转型之间的协调性均随转型程度加深而同步上升。④山东省乡村转型发展时空格局表现为:"八五"时期,山东省乡村地区加速转型,以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为该时期主要特征;"九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类型普遍向转型速度较低的类型转变;"十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速度呈现出中心地区较低、边缘地区较高的特点;"十一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呈现空间均质化的稳定转型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时空格局 人口-土地-产业 小波分析 山东省
原文传递
中国城镇化演进的系统逻辑——基于人地关系视角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利伟 赵明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22,33,共7页
城镇化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巨系统的复杂变迁过程,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城镇化"人—地系统"模型,根据模型框架分析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机理。从城镇化"人—地系统"出发,指出新时... 城镇化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要素巨系统的复杂变迁过程,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城镇化"人—地系统"模型,根据模型框架分析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演进逻辑机理。从城镇化"人—地系统"出发,指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系统面临土地城镇化路径依赖、人口不完全城镇化困境以及人口、产业、环境与土地非均衡城镇化的人地矛盾,最后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导向:由增量城镇化向存量城镇化转变、由土地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由刚性城镇化向弹性城镇化转变、由要素城镇化向功能城镇化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一地系统 人口土地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与空间集聚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阳 唐晓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3-514,共12页
从长江流域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角度考虑,如何促进区域城镇化有序、适度及协调建设,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以长江流域10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构建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的五维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依... 从长江流域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角度考虑,如何促进区域城镇化有序、适度及协调建设,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以长江流域10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熵值法构建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城镇化的五维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依托ArcGIS平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聚类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8年,长江流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有下降,各地级市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离散程度趋于缩小态势。(2)耦合协调度良好及以上的地级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合肥与皖江沿线、武汉城市圈、长沙城市圈、成渝城市群等地。耦合协调度失调的地级市主要位于长江源头地区、川西—藏东—滇北横断山区、甘肃陇南、乌蒙山区、雪峰山区、罗霄山区等地。(3)长江流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可划分为热点聚集型、中部发展型、冷点聚集型、边缘游离型4种类型,人力资本、交通建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地理特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耦合协调度的区域格局。基于城镇化多维耦合协调发展,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新型城镇化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时空分异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四川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变 被引量:17
5
作者 马历 唐宏 +2 位作者 尹奇 杨覃 张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本文利用量化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问题,以探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四川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以勉强协调过... 本文利用量化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问题,以探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四川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以勉强协调过渡类和良好协调发展类为主,但区域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优质协调发展与严重失调衰退现象并存;从时间特征看,2000—2014年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较大,轻度失调衰退区和勉强协调过渡区有所减少,良好协调发展区逐渐增多,2000年勉强协调过渡区和良好协调发展区分别占市(州)总数的61.90%和14.29%,到2014年则分别占总数的33.34%和52.38%,而优质协调发展区和严重失调衰退区均无变化,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空间特征看,协调发展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山地、高原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区域的协调发展度则较低。总体而言,由于受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影响,四川各市(州)农村人口、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度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区域发展特色与不足,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度 人口-土地-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 四川省
下载PDF
长江流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与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阳 唐晓岚 +1 位作者 贾艳艳 詹巧巧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8-990,共13页
运用熵值法对长江流域2008年、2013年及2018年3个时期105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多维评测;依托ArcGIS平台分析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性的时空集聚模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的驱动因... 运用熵值法对长江流域2008年、2013年及2018年3个时期105个地级市的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进行多维评测;依托ArcGIS平台分析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耦合协调性的时空集聚模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差异,呈现出: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格局。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中等协调及以上水平的地级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合肥与皖江沿线、武汉城市圈、长沙城市圈、成渝城市群、南昌、贵阳、昆明等地。耦合协调度处于失调水平的地级市主要位于长江源头地区、藏东—川西—滇北横断山区、甘肃陇南、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南岭地区等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模式可划分为热点聚集型、中部发展型、冷点聚集型、边缘游离型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出4种空间集聚类型的拟合模型,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00。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长江流域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原文传递
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测度及空间分异 被引量:14
7
作者 方方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59,共9页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 人口、土地、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及其耦合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要素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京津冀147个县域为样本,分析了2000年、2008年和2015年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及其耦合协调格局,揭示了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要素发展格局空间差异显著,京津及其周边县域具有较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与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强,是人口、土地、产业指数的高值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北坝上高原与太行山山脉地区,人口集聚能力较弱,土地投入产出能力较低;中值区与次低值区覆盖县域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平原地区。随着人口要素的流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京津冀县域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交替演化特征,其中,京津及环京津地区部分县域为人口-土地-产业要素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次高值区以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为中心,呈现出多个团块状集聚分布格局,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冀中南次高值区周围,冀北地区耦合协调程度最低。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县域划分为五种耦合类型,并提出不同类型区未来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土地-产业要素 耦合 空间分异 县域单元 京津冀
下载PDF
中国资源型收缩城市“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浩哲 杨庆媛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推动资源型收缩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挑战。本文构建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26个资源型收缩城市2008、2013与2018年“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 推动资源型收缩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挑战。本文构建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26个资源型收缩城市2008、2013与2018年“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资源型收缩城市产业系统发展水平较高,土地系统发展处于中间水平,人口系统发展水平较低。各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度均处于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等级,但多数城市具有上升趋势。(2)不同类型资源型收缩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和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从发展阶段来看,成熟型城市3大系统发展水平最高,而衰退型城市最低,2008和2013年协调度均值的排序为成长型>成熟型>再生型>衰退型,2018年为成长型>再生型>成熟型>衰退型;从主导产业来看,油气类城市3大系统发展水平最高,而煤炭类城市最低,协调度均值的排序在3个年份中均为油气类>黑色金属类>非金属类>森工类>煤炭类。(3)资源型收缩城市“人口-土地-产业”的协调发展模式以人口滞后型与土地滞后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收缩城市 人口-土地-产业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模式
原文传递
人口、经济、土地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饶永恒 张建军 +1 位作者 徐琴 耿玉环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33-136,共4页
实现人口、经济、土地(P-E-L)的协调利用,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的人口、经济、土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尝试揭示协调度空间差异性显著的原因和驱动... 实现人口、经济、土地(P-E-L)的协调利用,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和4个直辖市的人口、经济、土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尝试揭示协调度空间差异性显著的原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在人口资源、区域经济水平、地理资源等多重因素制约下,我国"P-E-L"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很低。(2)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效应明显。(3)高值和低值集聚群内行政单元的面积差异不显著,但行政区划形状的几何离散度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经济土地 耦合协调度 Moran’s I 空间集聚 离散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经济、人口、土地的匹配度及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鲁继通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126,共8页
文章基于匹配度和耦合度视角,综合运用不匹配统计法、全排列综合图示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经济、人口、土地的不匹配度、发展水平及协调状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人口、经济与土地的不匹... 文章基于匹配度和耦合度视角,综合运用不匹配统计法、全排列综合图示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经济、人口、土地的不匹配度、发展水平及协调状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与人口、经济与土地的不匹配度下降,而人口与土地不匹配经历先升后稳的变化。经济带总体呈现三级梯度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中部提速、东部放缓、西部调整"的发展趋势。各地区整体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逐渐形成东、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经济、人口、土地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存在一定扭曲,其中东部地区协调水平缓慢下降,中部地区稳步提升,西部地区较低且波动异常。文章建议,应推进经济由东向西梯度发展、人口有序转移、资源集约利用,三大地带应因地制宜、区别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经济-人口-土地 匹配度 协调发展
原文传递
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雅杰 马明 金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1317-1323,共7页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 基于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构建评价指标,以2002—2012年为研究时段,借鉴对耦合度系数模型加以改进的协调耦合度模型以及重心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性及空间非均衡发展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呈上升趋势。全区协调耦合度由0.60上升至0.72,从中度协调耦合发展为中高度协调耦合。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的相互作用不断优化,三要素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趋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协调耦合度区内差异较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化格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区内城市化的非均衡发展;产业与人口非农化处于相对稳定均衡状态,土地非农化与产业、人口非农化匹配程度不高成为区域城市化协调耦合发展的瓶颈。最后就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差异化城市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人口土地非农化 协调性 非均衡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典型村域样带乡村发展水平地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智 郑小玉 李裕瑞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5-171,共7页
在生态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驱动下,黄土丘陵区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出现明显转型特征,并逐渐呈现农村"空废化"与"社区集中"、耕地"撂荒"与"集约"利用并存发展态势。开展黄土丘陵区... 在生态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共同驱动下,黄土丘陵区乡村生态、生产和生活方面都出现明显转型特征,并逐渐呈现农村"空废化"与"社区集中"、耕地"撂荒"与"集约"利用并存发展态势。开展黄土丘陵区乡村发展空间格局研究有利于认识乡村发展差异化特征、揭示乡村发展地域分异规律,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采用样带研究方法,从行政区等级角度选取延安市宝塔区和安塞区之间的沟道经过的县县村域样带和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冯庄乡所在沟道至沟道末端经过的县乡村域样带开展了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研究。研究发现:①县县村域样带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县乡村域样带,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将承担重要的发展轴作用;②村域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以乡镇政府驻地、沟口等优势区域为中心向外梯度递减规律,村域人口、土地、产业等3方面指标在乡镇驻地和沟口也呈现中心集聚现象;③县乡村域样带的偏远乡村至乡镇驻地村域的乡村发展水平较低,乡镇已成为人口集聚的最后节点,承担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乡村发展 样带 延安市 乡村振兴 人口土地—产业 乡村转型
原文传递
资源型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利娜 王璐瑶 叶欣 《开发研究》 2023年第1期40-51,共12页
以资源衰退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土地、人口对产业的影响及其阶段差异性,采用土地基尼系数方法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角度定量分析城市用地效率,进一步构建评价“人口-土... 以资源衰退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土地、人口对产业的影响及其阶段差异性,采用土地基尼系数方法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角度定量分析城市用地效率,进一步构建评价“人口-土地-产业”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探究资源型城市整体及各区(县)在发展进程中人口、土地与产业三者之间协调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转型效果。结果表明,双鸭山市“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推进关系表现为产业发展影响土地布局,土地布局影响从业人员结构。就人口、产业单指标而言,研究区的城市用地效率在空间与质量结构层面整体趋于均匀状态,仍处于较低利用效率状态。“人口-土地-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三产之间及不同区(县)也迥然有异。第一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协调-失调-协调变化规律,其中市区和友谊县协调状态提升明显;第二产业受资源限制与煤炭行业市场的影响,经历了由协调到失调的状态变化,2010年后集贤县呈断崖式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整体处于失调状态,后期城市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耦合协调程度稳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人口-土地-产业系统 耦合协调度 城市转型 双鸭山
下载PDF
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研究——以重庆三峡库区典型县域为例
14
作者 纪志佳 张军以 +1 位作者 汪健平 杜先兵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60,共13页
【目的】研究重庆三峡库区典型县域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财力(后简称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为该区域全面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内生发展路径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三峡库区15个典型县域... 【目的】研究重庆三峡库区典型县域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财力(后简称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格局与机制,为该区域全面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升乡村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内生发展路径提供思路。【方法】以重庆三峡库区15个典型县域为研究区,选取2005、2010、2015、2020年等4个典型年份,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4个维度构建系统要素评价指标,综合测度了人-地-业-钱系统发展水平与耦合类型,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揭示了系统内生要素的耦合作用强弱、协调水平及时空演变格局,进而探讨了内生要素耦合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结果】(1)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等子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2)2005—2020年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沿西南—东北方向递减,空间分布较为分散。(3)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05—2020年主要分为3种类型:低协调水平的人口-产业发展领先型、中协调水平的产业发展引领型和高协调水平的财力-产业发展引领型,产业和财力子系统在乡村协调发展中作用重大。(4)研究区乡村土地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稳定,乡村发展主要依赖人口、产业、财力等子系统的发展驱动。【结论】研究区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多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乡村劳动力、农业发展水平、土地生产效率与农户收入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人-地-业-钱系统内生要素发展出现分化,发展不平衡趋势逐渐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人口-土地-产业-财力系统 耦合协调 机制 三峡库区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的社会福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289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汪小勤 吴士炜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17,57,共8页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9个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2004-2013),并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角度分析了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扩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显示:沿海城市社会福利指数... 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9个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2004-2013),并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角度分析了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扩张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理论与实证检验显示:沿海城市社会福利指数相对较高,且各省内部不同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社会机会、经济条件、防护性保障、政治自由和透明性担保对社会福利指数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2004-2013年,各地级市的社会福利指数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各省会城市的社会福利指数存在空间集聚与扩散现象;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与社会福利指数之间呈倒U型曲线,且最优人口与土地城镇化随工业化进程而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土地城镇化 社会福利 影响分析 可行能力理论
原文传递
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伟 杨改河 陈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9-202,共4页
对内蒙古自治区1949~2005年和未来25年(2005~2030年)的人口、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549万hm2)和生产率(2 287.4 kg/hm2)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可养活比预测还多26.0~39.7万人;当粮食需... 对内蒙古自治区1949~2005年和未来25年(2005~2030年)的人口、耕地面积和耕地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未来25年,在现有耕地面积(549万hm2)和生产率(2 287.4 kg/hm2)不变的情况下,全区可养活比预测还多26.0~39.7万人;当粮食需求量为400~500 kg/(人·a)时,可退耕57.0~182.0 hm2的耕地。由此可知,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人口承载能力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人口承载能力 人口-土地关系平衡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安徽省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耦合协调性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勇政 唐婷 余浩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40-48,共9页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高质量发展已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人口-土地-产业角度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对安徽省60个县域进行测算以捕获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安徽省...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高质量发展已逐渐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人口-土地-产业角度建立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对安徽省60个县域进行测算以捕获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00-2015年期间,安徽省乡村“人地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乡村“人地产”系统以勉强协调类和初步协调发展类为主;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格局特征,协调发展度高的区域分布在平原地区,丘陵、山地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协调度低;时间维度上呈现出由低水平耦合向协调发展的波段式演进特征。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议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促进乡村内部要素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内部系统 耦合协调度 人口-土地-产业系统 安徽省
下载PDF
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政策启示——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佩仪 崔许锋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29-34,共6页
界定了人口、土地和产业城镇化概念,建立了完整表达三者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武汉市2000—2014年的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武汉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经过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 界定了人口、土地和产业城镇化概念,建立了完整表达三者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武汉市2000—2014年的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武汉市的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经过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五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最终达到良好协调发展的状态;武汉市人口-土地-产业城镇化的发展指数差距较大,存在土地城镇化过度、产业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和人口城镇化虚高的问题。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加快取消二元户籍结构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城镇化继续发展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土地-产业 城镇化 协调性测度 政策启示
下载PDF
江苏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共生关联与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武小龙 鲍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63-70,共8页
冒进式的土地城镇化是影响人口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从“人口结构水平、人口素质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土地规模水平、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五个维度,构建适合新时期“人口—土地”城镇化共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13个地级... 冒进式的土地城镇化是影响人口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从“人口结构水平、人口素质水平、生活质量水平、土地规模水平、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五个维度,构建适合新时期“人口—土地”城镇化共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共生发展的现实效应水平以及波动效应进行了实证评价。研究发现,自2006年以来,江苏省“人口—土地”城镇化共生水平虽然逐年平缓提高,但区域间的共生水平依然是不平衡的,呈现从南向北的阶梯性递减趋势,并且苏北地区均衡度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统一“人口—土地”要素市场,从而推进城乡融合共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土地”城镇化 共生发展 现实评价 波动效应
下载PDF
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与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关江华 吴珺 +1 位作者 杨子乐 胡梦雪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13-118,共6页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土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黄冈市2008-2017年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黄冈市人口、土地、经...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土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对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黄冈市2008-2017年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与社会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及其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黄冈市的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性;②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指数发展速度缓慢,总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③黄冈市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由失调状态向初步协调状态发展,且逐年提高。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推进黄冈市城镇化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 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黄冈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