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形式”:1939~1942中国文学“现代性”方案的新想象 被引量:3
1
作者 张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86-192,共7页
1939年-1942年,延安文艺界发起了“民族形式”论争。与此相应,国统区的“新启蒙运动”“战国策派”等也对“五四”新文艺进行了再评价。讨论中,向林冰的“民间形式中心论”、胡风的彻底否定“旧形式”均受到批评;周扬则提出在“五... 1939年-1942年,延安文艺界发起了“民族形式”论争。与此相应,国统区的“新启蒙运动”“战国策派”等也对“五四”新文艺进行了再评价。讨论中,向林冰的“民间形式中心论”、胡风的彻底否定“旧形式”均受到批评;周扬则提出在“五四”新文艺基础上,整合旧形式、创制更有包容性的“民族形式”的折中方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民族形式”论争的总结和回答,是以“抗战建国”为核心提出的一整套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现代性方案。“民族形式”的论予实际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包括赵树理崛起的初始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五四新文艺 旧形式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学现代性方案 赵树理
下载PDF
文艺“民族形式”论争及其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探析
2
作者 石凤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7-60,共4页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qu...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五四新文艺 民族化 现代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苏雪林与五四新文学
3
作者 沈晖 《黄山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43-50,共8页
苏雪林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很久的紧密关系,她集作家、学者、教授于一身,不仅在教育界辛勤耕耘,而且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 五四新文艺 斐声文坛 耆宿
下载PDF
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紧张冲突——“民族形式”论争中对五四新文艺重评的考察分析
4
作者 石凤珍 《艺术学研究(辑刊)》 2008年第1期629-647,共19页
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在“民族化”的文化要求和背景下展开。相应地,对欧化的五四新文艺展开重新评价,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主要焦点之一。论争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先天紧张与悖论;论争的实质是... 抗日战争时期,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在“民族化”的文化要求和背景下展开。相应地,对欧化的五四新文艺展开重新评价,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的主要焦点之一。论争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先天紧张与悖论;论争的实质是对中国文学现代化道路进行重新选择,目的是在悖论中寻求张力,开拓中国文艺现代化新的方向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五四新文艺 民族化 现代化
下载PDF
走向大众:五四新文艺不可忽视的政治价值维度
5
作者 周冰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70-74,98,共6页
五四新文艺存在着走向大众的政治价值维度,它表现在五四时期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各种文学的"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理论等方面。这一维度不仅为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换埋下了大众的伏笔,而且也为"大众化"讨论以及文艺... 五四新文艺存在着走向大众的政治价值维度,它表现在五四时期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各种文学的"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理论等方面。这一维度不仅为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换埋下了大众的伏笔,而且也为"大众化"讨论以及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提供了思想资源,五四之后文学观念的骤变实际上由此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艺 大众 白话文运动 文学的“主义” 国民性批判
下载PDF
如何创造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形式?——回顾1940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
6
作者 龚刚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7年第4期24-35,共12页
民族形式论争作为“抗战”以来文艺民族化思潮的主体,既是五四时期新旧中西之争的拓展,也是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深化,不仅关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关乎对五四新文艺传统的正确评价。“抗战”爆发后,文学需要承担起动员大众... 民族形式论争作为“抗战”以来文艺民族化思潮的主体,既是五四时期新旧中西之争的拓展,也是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深化,不仅关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关乎对五四新文艺传统的正确评价。“抗战”爆发后,文学需要承担起动员大众、鼓舞大众的职责,因此,民族形式问题就成了深受关注的重大文艺问题。对于民族形式的强调,既是为了强化民族意识,也是基于战争期间广泛动员大众的需要。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在论辩双方都对创造民族形式的必要性予以肯定的前提下,围绕着向林冰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民间形式”这一观点展开。本文反思了胡风所谓民族形式论争是“理论的悲剧”的观点,探讨了外来形式的移植与旧形式的利用这两个关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了民族形式论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并以莫言为例,论及民族化小说的当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论争 外砾法则 新旧斗争法则 五四新文艺传统 胡风 莫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