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
1
作者 梁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功利文学观 超功利人本文学观 为人艺术 “为艺术艺术
下载PDF
生生论(Zoetology):一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新名称 被引量:4
2
作者 安乐哲 秦凯丽 关欣(译)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5,共10页
古希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或“存在本身(being per se)”为基础的实体本体论,它确保了人类经验的基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由于eidos和telos的结合是个体事物(如人)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这种“实体... 古希腊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以“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qua being)”或“存在本身(being per se)”为基础的实体本体论,它确保了人类经验的基础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由于eidos和telos的结合是个体事物(如人)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这种“实体(sub-stance)”必然在变化中保持不变。这种基础或本质包含了事物存在的目的,并且是对所有特定事物“作为这类事物意指什么(what it means to be a thing of this kind)”的定义,从而设定了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的边界,使事物具有非此即彼的严格同一性。在《易经》中,我们找到了一套宇宙论假设词汇,和古希腊的实体本体论差异鲜明。这种宇宙论假设通过将儒家经典置于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生态的世界观中,为其提供了一个解释语境。为了与关于“on”或“being”的基础假设形成有意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借用希腊的“zoe(生命)”观念,创造一个新词“zoe-tology”,意为一种“生的艺术”。这种宇宙论始于自我生生,它本身就是变化背后的动力,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无限“生成”的世界:不是现成的“事物(things)”,而是正在发生的“事件(events)”。这是作为人之存在(human “being”)的本体论的“人”概念和我称之为人之生成(human “becomings”)的过程性的“人”概念之间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本体论 艺术 人之
原文传递
儒家大美学观论纲 被引量:4
3
作者 韩钟文 李丕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3-32,共10页
关键词 美学观 艺术精神 先秦儒家 为人艺术 宇宙 美学思想 儒家美学 礼乐文化 中国文化 人格美
原文传递
论创作自由
4
作者 李业道 《音乐探索》 1984年第1期2-5,共4页
前些时候,有的同志在谈论创作自由问题。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有的同志对此担心或误解,似乎是在反对创作自由了,或者会影响创作自由了.
关键词 创作自由 资产阶级自由化 艺术思想 艺术创造 民主主义文学 文学事业 为人艺术 诗缘情而绮靡 创作思想 创作题材
下载PDF
叶圣陶及其作品
5
作者 丘峰 《作文世界(初中版)》 2004年第2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小学教员 倪焕之 潘先 军阀混战 金佩 短篇小说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 为人艺术 外婆家 短篇小说
原文传递
编读往来
6
《文史天地》 1997年第5期71-72,共2页
关键词 中国油画 徐悲鸿 编读 冯法祀 为人艺术 现实主义绘画 中国美术 金婚纪念 师法造化 中央美术学院
原文传递
鲁迅“为人生”的美术观
7
作者 陈国辉 《美术学报》 2017年第4期93-100,共8页
本文试图阐述鲁迅"为人生"的美术观,既强调艺术作用于人生,有着其审美的功用性,又强调艺术的"张个性,扬精神",尊崇艺术表达的趣味;此种既"关切人生,又近乎艺术"的艺术创作原则,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 本文试图阐述鲁迅"为人生"的美术观,既强调艺术作用于人生,有着其审美的功用性,又强调艺术的"张个性,扬精神",尊崇艺术表达的趣味;此种既"关切人生,又近乎艺术"的艺术创作原则,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艺术 为人艺术 为人艺术 艺术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郁达夫对艺术与人生意蕴的解读
8
作者 傅安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6-58,共3页
艺术与人生是20世纪文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郁达夫以自己的理论阐述和文学创作参与了这一话题的讨论。下面是郁达夫对艺术与人生的见解的三个方面。一、认为新文学发轫于对人的发现新文化运动的一大成果是民主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 艺术与人生是20世纪文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郁达夫以自己的理论阐述和文学创作参与了这一话题的讨论。下面是郁达夫对艺术与人生的见解的三个方面。一、认为新文学发轫于对人的发现新文化运动的一大成果是民主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思想根基又在于对人的发现。我们要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五四时期 意蕴 “自叙传” 文学作品 人道主义 为人艺术 精神启蒙 现实主义 发现
下载PDF
徐复观谈: 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
9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3-,76,共2页
徐复观谈: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徐复观,1903年生于湖北浠水县,1980年病逝于台北。原名佛观,又名秉常。曾以熊十力为师,熊氏为他更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复观常以熊十力所说的“亡国族者常先亡其文... 徐复观谈: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徐复观,1903年生于湖北浠水县,1980年病逝于台北。原名佛观,又名秉常。曾以熊十力为师,熊氏为他更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徐复观常以熊十力所说的“亡国族者常先亡其文化”为警戒和策勉,努力致力于弘扬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音乐艺术 无声之乐 乐由中出 为人艺术 最高境界 艺术精神 孔子 《郑笺》 现实
原文传递
周作人:迎回“文以载道”的路径、新释与人学特色
10
作者 李美萍 刘锋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7,共7页
1940年代,周作人肯定"文以载道",体现了对时代发展的积极看法,是运用现代个人主义理论、从"生生"角度重新阐释儒家思想的结果。当其将"文以载道"释为"为人生的艺术"时,实现了"人的文学&qu... 1940年代,周作人肯定"文以载道",体现了对时代发展的积极看法,是运用现代个人主义理论、从"生生"角度重新阐释儒家思想的结果。当其将"文以载道"释为"为人生的艺术"时,实现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统一,建立了个体化的"文以载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文以载道 为人艺术 文学 人民文学
下载PDF
“清汤寡水论”
11
作者 蒙树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年第3期22-26,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需要有新的突破。为了突破,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要摸一摸,做到心中有数。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可以说是起死回生:“左”的政治紧箍咒开始被排除,不少禁区被突破;大量作家重新在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需要有新的突破。为了突破,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要摸一摸,做到心中有数。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可以说是起死回生:“左”的政治紧箍咒开始被排除,不少禁区被突破;大量作家重新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应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 粉碎“四人帮” 《讲话》 为人艺术 象征主义手法 浪漫主义精神 《野草》 告别 赵树理
下载PDF
二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接受与借鉴
12
作者 杨淑嫒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18-22,6,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二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侧重于它对世界文学的接受与借鉴,试图从一个比较的角度认识中国乡土小说的民族特色。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一、名称的引进;二、为小人物画像、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与现实主义创作... 本文旨在探讨二十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侧重于它对世界文学的接受与借鉴,试图从一个比较的角度认识中国乡土小说的民族特色。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一、名称的引进;二、为小人物画像、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外相通;三、风俗画描绘。结论:中国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既接受了外来影响,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扎根于乡土,又联系着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为人艺术 现实主义创作 乡村 许钦文 中国乡土 废名 竹林故事 中国新文学大系 卞之琳
下载PDF
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13
作者 钱林森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9-65,共7页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茅盾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乃至于相似的观念、情调的渗透。较之具体的题材借助而言,实是一大精神存在,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而这种“影响”研究,不是缩小或者削弱茅盾的独创性,恰恰相反...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对于茅盾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乃至于相似的观念、情调的渗透。较之具体的题材借助而言,实是一大精神存在,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而这种“影响”研究,不是缩小或者削弱茅盾的独创性,恰恰相反,将有助于对其独创性作进一步的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影响 为人艺术 内在精神联系
下载PDF
戏曲与人心
14
作者 王林晚 《北京教育(德育)》 2010年第Z1期84-84,共1页
古北口长城遗址处有一古迹,为"杨令公庙",冯玉祥将军为之题联曰:"何须执笔书忠愤,自有公平在后人。"据历史学者考证,事实上北宋之疆域有限,宋兵活动范围至北只到达过今天津市区,所谓杨家将者。
关键词 杨令公 长城遗址 冯玉祥将军 《西厢记》 《琵琶记》 历史学者 《牡丹亭》 为人艺术 元杂剧
原文传递
深切悼念吴作人先生
15
作者 冯法祀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0-10,共1页
惊闻吴作人先生不幸辞世,万分悲痛! 吴作人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早在1935年,先生自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成归国,即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我有幸在他的班上,直接聆听他的教诲,受益非浅。... 惊闻吴作人先生不幸辞世,万分悲痛! 吴作人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教育家。早在1935年,先生自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学成归国,即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我有幸在他的班上,直接聆听他的教诲,受益非浅。那时他在中大举办个展,我面对他从比利时带回的众多佳作,深受感激。当时我仅21岁,学过两年正规素描,觉得他画得太好了,很难达到他的水平。由于上进心切而又觉得自己达不到,我焦急得哭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作人 为人艺术 比利时 教育事业 艺术教育 心灵修养 现实主义 领导艺术 艺术 徐悲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