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用地价格、选择效应与工业效率 被引量:77
1
作者 席强敏 梅林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118,共17页
本文基于新新经济地理(NNEG)理论,首次从"选择效应"的视角对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工业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探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数据库,从区县和企业维度实证分析了2007—201... 本文基于新新经济地理(NNEG)理论,首次从"选择效应"的视角对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工业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探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数据库,从区县和企业维度实证分析了2007—2012年中国35个省会、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的影响,验证了选择效应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具有提升效应,且在城市内部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城区的选择效应强于外围地区,在考虑不同效率测度方法和空间识别策略的情况下,结果仍然稳健;第二,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带来的工业效率优势来源于选择效应,其作用机制体现在更低的低效率企业进入比例和更高的低效率企业淘汰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新经济地理 选择效应 中心-外围 工业用地价格
原文传递
经济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8-80,共13页
利用全国23个省266个地级市2005-2017年面板数据,以省域为单元,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本地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倒U型”关... 利用全国23个省266个地级市2005-2017年面板数据,以省域为单元,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本地经济集聚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倒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存在“正U型”关系;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总效应呈现出“正U型”关系,经济集聚总效应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出先减少后扩大的趋势。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东、中部地区经济集聚总效应对“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差异都呈现出“正U型”关系;西部地区经济集聚总效应不存在“U型”关系,经济集聚扩大了“中心-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呈现出虹吸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集聚 中心外围 空间溢出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原文传递
市场获得、边界效应与经济集聚——基于“中心—外围”城市经济活动的考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永亮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81,共13页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贡献力在样本期具有下降趋势,而外围城市则反之。与其呼应的则是当前刘易斯拐点期和国际经济衰弱(波动)期外需市场获得空间增长乏力,这意味着工业生产性资源在空间上集聚配置的"地理界线"必然会由沿海边界线向内陆圈后移,"主外需,轻内需"局面向"内外需并重"转变将成为趋势。未来外向型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集聚力相对下降,而内陆外围地区可吸收其扩散力;随着国内市场获得重要性的提升,内陆(或外围)地区将充分接受沿海地区"回波效应"带来的新增长力量,我国区域"中心—外围"发展格局有望走向渐进均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获得 边界效应 中心-外围
原文传递
超越“中心-外围”的世界体系分析模式--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孙来斌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04-111,共8页
变革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是当今国际进步力量的强烈诉求。"中心-外围"分析模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资源,对现代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运用这一分析模式,对当今国际体系作出了"多极... 变革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是当今国际进步力量的强烈诉求。"中心-外围"分析模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资源,对现代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性进行了深刻批判。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运用这一分析模式,对当今国际体系作出了"多极化世界""一超多极""中国中心""中国准中心"等结构分析。这些分析各有其长,也各有待议之处,且面临共同的解释难题。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回应人类社会的重大关切。从一定意义上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张,积极回应了"中心-外围"分析模式的资本逻辑批判、霸权主义批判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诉求。同时,较之后者表现出来的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单一性质定位、霸权周期律的世界历史叙事、变革世界体系的理想主义方式,体现出多重意义上的超越,为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 世界体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下载PDF
城市群兴起的金融集聚效应与影响机制 被引量:15
5
作者 谢漾 洪正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8,共13页
城市群的形成和演进正深刻影响着金融集聚和区域金融发展,然而传统研究忽略了城市群对金融集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18个城市群金融集聚度进行测算,借助β收敛模型并结合空间计量技术,研究城市群演进过程中金融集聚的时空特征和金融集聚效... 城市群的形成和演进正深刻影响着金融集聚和区域金融发展,然而传统研究忽略了城市群对金融集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18个城市群金融集聚度进行测算,借助β收敛模型并结合空间计量技术,研究城市群演进过程中金融集聚的时空特征和金融集聚效应,以及影响城市群金融集聚的机制后发现,城市群成为影响金融集聚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金融资源正在加速从非城市群向城市群集聚,从欠发达城市群向发达城市群集聚;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内部具有不同的"中心-外围"集聚效应,欠发达城市群表现为虹吸效应,快速发展城市群为联动效应,发达城市群为辐射效应,衰退城市群则为耗散效应;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集聚的重要机制。因此,应该加快城市群规划建设,创新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城市群 中心-外围 虹吸效应 辐射效应
原文传递
长三角城市群的污染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卢洪友 张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0-117,共8页
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伴随着经济增长的负外部性,城市群建设也导致了城市群内部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分化。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7年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201... 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伴随着经济增长的负外部性,城市群建设也导致了城市群内部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分化。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7年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2010年发改委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视作以政策推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综合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了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和外围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颁布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确实表现出了类似“中心-外围”的发展模式,环境污染也随之转移。具体而言,造成了中心城市环境污染水平下降,外围城市环境污染水平上升,整体环境污染水平略有上升。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城市群建设推动了产业调整,第二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制程度较低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外围城市,第三产业则正好相反,从而造成了中心和外围城市环境污染变化的差异。带来的启示是:城市群建设要坚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实现共享发展。一方面,中心城市要发挥自己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外围城市进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围城市也要严守环境底线,激发学习效应。此外,还要加强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产业合作,倒逼污染的联防和共治,从而实现环境的帕累托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调整 污染转移 中心-外围 环境规制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吗——基于“中心—外围”视角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财经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6,共16页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 数字经济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基于中心-外围视角,实证分析了2003—2019年中国250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中心一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缩小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但对东部地区不显著;在信息基础设施更为发达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效应更大。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升市场潜能、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和促进创新创业三个途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心城市规模越大,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减小效应也就越大。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心城市发挥辐射作用的范围为250公里,距离中心城市越近,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围城市经济增长的提升效应越明显,越能缩小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差异 中心外围
原文传递
城市群一体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了吗 被引量:12
8
作者 柯蕴颖 王光辉 刘勇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75,共14页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19大城市群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19大城市群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分类选择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升级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促进外围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且外围城市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其产业升级路径属于一种“依赖型”路径;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产业结构距离越大的外围城市受到的政策效应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一体化 产业结构升级 中心-外围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全球贸易双循环结构与世界秩序--外交哲学对谈之四 被引量:13
9
作者 于向东 施展 《文化纵横》 2013年第5期46-55,共10页
从“三角贸易”到“中心-外围”结构 施展:之前的三次对谈都是从政治层面谈外交问题。但是外交问题归根结底是构建或适应某种国际秩序的行动过程,而这个行动过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际贸易活动。可以观察到,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一... 从“三角贸易”到“中心-外围”结构 施展:之前的三次对谈都是从政治层面谈外交问题。但是外交问题归根结底是构建或适应某种国际秩序的行动过程,而这个行动过程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际贸易活动。可以观察到,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形成,它将推动新的秩序的出现,这是我们思考外交哲学的一个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哲学 世界秩序 循环结构 全球贸易 国际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结构 外交问题 中心-外围
原文传递
全球援助治理改革与共同体构建 被引量:6
10
作者 隋广军 郁清漪 《世界经济与政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5,156,共25页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援助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倡导的新兴援助模式对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为代表的北南传统援助模式形成冲击,引发了全球援助治理是否需要改革之问。作者以世界体系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从...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援助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兴市场国家倡导的新兴援助模式对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为代表的北南传统援助模式形成冲击,引发了全球援助治理是否需要改革之问。作者以世界体系相关理论为分析框架,从价值、制度和工具三个维度论证全球援助治理改革的必要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旨归提出一个包容性的全球援助治理框架。具体而言,当前的全球援助治理在价值之维体现为传统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内化的不平等性,以自由主义和普遍主义对东西方关系和南北关系的影响为表征;在制度之维呈现出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不平衡性,即传统援助国相对于受援国在国际发展援助体系中的制度性领导和相对于其他援助国在全球援助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工具之维表现为受援国对传统援助国的依附性,即传统援助国对发展援助知识的垄断性和内在矛盾性。三者共同作用影响了治理结果的有效性。因此,全球援助治理改革应以价值之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之维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工具之维的发展理性,实现治理结果的有效性,促进受援国实现“发达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援助治理 发展援助 中心外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流量垄断的理论框架与规制路径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信予 杨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31,共12页
数据要素的流动反映了市场供需信号的传递,流量竞争的本质是交易机会的争夺。数字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流通,其以提高信息撮合效率为抓手进行注意力竞争,这决定了撮合对象的范围可以无限广阔,关注生产的相关市场界定则会因撮合市场跨多个生... 数据要素的流动反映了市场供需信号的传递,流量竞争的本质是交易机会的争夺。数字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流通,其以提高信息撮合效率为抓手进行注意力竞争,这决定了撮合对象的范围可以无限广阔,关注生产的相关市场界定则会因撮合市场跨多个生产领域而难以界定“基准产品”,因此流量代表的注意力相关市场难以测定。基于“联系一结构”视角,本文认为数字生态中存在中心、次中心和外围这三种角色,并从“平台-数据-算法”(PDA范式)三个维度进一步固化中心独占流量入口的格局,形成了中心对次中心,次中心对外围成本依次转移的“中心一外围”依附剥削体系。针对以控制交易机会分配为目的的流量垄断,本文提出三条规制路径:第一,在反垄断分析框架中突出相关时间市场;第二,拓展反垄断法中交易相对人的内涵,实现结构性平台对联系性平台跨生态开放为目标的互联互通;第三,导入开放平台原则,对结构性平台划定必需设施,构建数字平台的寡头竞争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A范式 相关市场 中心-外围 生态垄断 结构性权力
下载PDF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邱竞 薛冰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76-80,共5页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从改进与拓展基本模型的角度出发,将新经济地理学的新...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标志着时间与空间这两个维度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文章首先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再从改进与拓展基本模型的角度出发,将新经济地理学的新近发展总结为六个方面,并对当前新经济地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发展前沿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中心-外围 集聚
下载PDF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战略性发展机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审视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明之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2,共7页
信用膨胀导致金融产品过剩而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不仅对世界经济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损失,也对西方强势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化金融危机为战略机遇,需要我们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信用膨胀导致金融产品过剩而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不仅对世界经济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损失,也对西方强势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化金融危机为战略机遇,需要我们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相机调整战略储备样式和展开海外战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并购,淘汰落后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强我国在革新国际金融体系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战略机遇期 国际机制 国家利益 财富分配 中心-外围 人民币
下载PDF
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特征与区域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潭峰 全波 《城市交通》 2014年第3期6-14,共9页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全国的中心地位突出,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化态势;中部地区受沿海经济中心吸引影响,运输联系处于离散状态;西南地区表现出与经济封闭性相对应的边缘且相互孤立的运输特征;全国层面呈现明显的以沿海为中心、以中部地区为主要腹地的大尺度物流运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外源导向的经济特征、距离约束、运输成本的变动三方面解析空间运输联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最后,从交通角度对川渝、中三角地区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运输联系 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化 中心-外围 客运 货运
下载PDF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引领长江经济带崛起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军 邹琳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91-102,共12页
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崛起的关键所在。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考察长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范围。... 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是实现长江经济带崛起的关键所在。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可以考察长江经济带四大中心城市的功能辐射范围。研究发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加持下,城市生产率与到上海、武汉、重庆和成都的距离之间均呈现出三次型的“∽”曲线关系,即随着离上述大城市越来越远,生产率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但其中也存在很大不同。上海在整个时间段、重庆从2005年开始,两者的辐射能力在整个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均显著,武汉和成都则分别在各自城市群内部呈现出“∽”曲线关系。基于距离的回归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下的辐射能力超过仅以距离衡量的辐射范围,空间距离被极大压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城市群 城市生产率 长江经济带 中心外围 点—轴系统
下载PDF
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分配对区域全周期治理的营造与影响——基于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动态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锁利铭 高光涵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意愿-行为”构成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全周期过程,合作意愿分配是地方政府有方向营造合作行为的隐性过程,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分配何以驱动显性合作行为并由此形塑区域治理结构,是有待回应的研究命题。基于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2012年... “意愿-行为”构成了地方政府间合作全周期过程,合作意愿分配是地方政府有方向营造合作行为的隐性过程,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分配何以驱动显性合作行为并由此形塑区域治理结构,是有待回应的研究命题。基于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2012年至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了都市圈“中心-外围”治理结构下中心城市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对象与要素的分配特征以及意愿驱动行为的路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合作意愿分配是“意愿-行为”过程中的前置环节,通过对合作意愿对象的分配形成合作网络环境的营造效应,界定合作网络的风险、成本与文化。都市圈中心城市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对象分配具有等级、辖区和地理三条路径,其对周边城市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对象与要素分配形成了“中心-外围”治理结构下中心城市地方政府的个体意愿网络。都市圈合作的意愿网络与政策网络互构过程中,意愿转化为行为,驱动“中心-外围”治理结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中心-外围 合作意愿 全周期治理 都市圈
下载PDF
主体间战略互动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生产解析——基于环上海与环北京地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东琪 陆大道 +2 位作者 张京祥 胡毅 陈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67-975,共9页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区域主体间的战略互动作为区域空间生产机制"的解析视角,对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地区的战略互动过程及区域空间发展绩效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认为上海及其外围地区之所以能够成长为高度一...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区域主体间的战略互动作为区域空间生产机制"的解析视角,对北京、上海两大中心城市及其外围地区的战略互动过程及区域空间发展绩效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认为上海及其外围地区之所以能够成长为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同区域主体间持续采用相向型互动战略密切相关;而北京大都市阴影区的形成与长期固化,则与北京及外围地区之间长时期以来采用背离型互动战略直接相关。最后,从促进区域主体间积极战略互动的角度,讨论了减缓、化解大都市阴影区问题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主体 战略互动 中心-外围 空间生产
下载PDF
创意园区集聚: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永忠 林娜萍 林明华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9-104,共6页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 创意园区的迅速崛起已成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来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实践已远远领先于理论,缺少理论指导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对北京798艺术区的形成机制进行动力分析,揭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即对中心地域而言,保护原创,控制地租,搭建平台,以留住创意的源泉;对周边地域而言,充分抓住798艺术区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机遇,进一步挖掘本地域的创意资源。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的思路应沿前期规划、中期统筹、后期保护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 集聚 北京798艺术区
下载PDF
“大气十条”政策如何重塑中心-外围产业空间布局?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赵斌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7-78,共12页
“大气十条”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选取2005—2019年2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大气十条”政策既是抑制生产性企... “大气十条”政策是改善空气质量、重塑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选取2005—2019年21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杜宾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以试点地区为代表的中心地区,“大气十条”政策既是抑制生产性企业进入的阻力,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的动力,且高铁开通和本土市场规模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大气十条”政策对外围地区的生产性企业进入和生产性服务企业进入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随地理阈值上升抑制→促进→抑制→无影响的空间衰减特征。进一步地,生产性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区位选址变化,形成中心“主服务、辅生产”和外围“主生产、辅服务”的产业空间布局,及形成明显的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差异。该研究为“大气十条”政策提供新的证据,也为地区内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间产业分工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十条”政策 生产性企业 生产性服务企业 产业集聚 中心-外围
下载PDF
转型背景下“中心—外围”特征的演变机制与发展趋势——基于江苏区域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9-453,共5页
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会自发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又会有所弱化。以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为例,将这一研究拓展到转型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计划体制下... 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会自发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又会有所弱化。以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为例,将这一研究拓展到转型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体也会出现中心外围的特征。进入转型体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心外围的特征还将得到维持甚至强化,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业中心。当要素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后,这种特征可能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普通制造业、农业外围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 转型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