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4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定”的虚化及两种语义的分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05-609,共5页
"一定"最初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是个动词短语,始见于春秋时期。至宋代,它凝固成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等意义。元明时期,形容词"一定"又虚化为副词"... "一定"最初表示"一经制定;一经确定",是个动词短语,始见于春秋时期。至宋代,它凝固成形容词"一定",表示"固定的、确定的、规定的"等意义。元明时期,形容词"一定"又虚化为副词"一定",并逐渐分化出两种语义:意志坚决;推测或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定 虚化 语义分化 动因
下载PDF
副词“一定”的情态意义和相关功能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则顺 肖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92,共8页
副词"一定"的情态意义可概括为"意志的坚决"、"必然的推断"和"情理的必要",这三种情态意义跟特定的句子语气、言语行为相关联。以"意志性-非意志性"、"事件导向-说话人导向&qu... 副词"一定"的情态意义可概括为"意志的坚决"、"必然的推断"和"情理的必要",这三种情态意义跟特定的句子语气、言语行为相关联。以"意志性-非意志性"、"事件导向-说话人导向"为参数,用"语义地图"方法可以清晰地勾画副词"一定"的三种意义及其对应的句子语气、言语行为的关系。这种细致的区分和探讨不仅有利于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而且对编写对外汉语工具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定 情态意义 句子语气 言语行为 语义地图
下载PDF
对“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理解 被引量:5
3
作者 唐治祥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刑法第311条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的成立以行为人“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为前提条件,行为人对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是否“明知”就成了本罪是否成立的关键。文章拟从“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涵义、如何认定、“明知”的... 刑法第311条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的成立以行为人“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为前提条件,行为人对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是否“明知”就成了本罪是否成立的关键。文章拟从“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涵义、如何认定、“明知”的形成时间及其与刑法总则“明知”的关系等方面理清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前提 一定 可能 间谍犯罪证据
下载PDF
论副词“一定”的三种用法——兼谈其对强必然性情态的强化机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莹莹 邢丽亚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2-82,共11页
副词"一定"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被看作是情态词,表达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本文驳斥了这一观点,论证了"一定"有三种用法:"一定1"表达认知情态;"一定2"确认命题真值;"一定3"强化情态意... 副词"一定"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被看作是情态词,表达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本文驳斥了这一观点,论证了"一定"有三种用法:"一定1"表达认知情态;"一定2"确认命题真值;"一定3"强化情态意义。从与情态的搭配来看,"一定3"作为强化词只能搭配强必然性情态,而不能搭配情态力度较弱的情态;后一种情形下的"一定"只能看作"一定1"或"一定2"的用法。我们进一步指出,"一定3"对强必然性情态的强化作用是通过精确化效应,即扩大情态的量化域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定 情态 强化 精确化 真值确认
原文传递
副词“一定”与“必定”的情态对比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潘海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6,共11页
近义情态副词"一定"与"必定"所表达的情态功能类型不尽相同,且在表达同一类型情态时两词在情态语义和适用语境方面也有差别,这与两词情态语义的演化轨迹有关。两词的情态语义演变都是从非意志性到意志性,其中"... 近义情态副词"一定"与"必定"所表达的情态功能类型不尽相同,且在表达同一类型情态时两词在情态语义和适用语境方面也有差别,这与两词情态语义的演化轨迹有关。两词的情态语义演变都是从非意志性到意志性,其中"一定"是从必要情态演化出意愿情态,"必定"则是从认识情态发展到意愿情态;两词的情态都向言者取向发展,但"一定"的主观性强于"必定"。语义地图可以清晰勾勒出两词情态方面的个性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定 必定 情态功能 副词化 语义地图
下载PDF
“一定的X”结构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则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73,共9页
"一定的X"结构中,"一定"的解读一方面受X性质的影响,一方面跟"一定"的语用取值有关。"一定"有一个贯穿其中的抽象的共通义——"限定在某个范围",根据X凸显的性质以及"一定"... "一定的X"结构中,"一定"的解读一方面受X性质的影响,一方面跟"一定"的语用取值有关。"一定"有一个贯穿其中的抽象的共通义——"限定在某个范围",根据X凸显的性质以及"一定"投射模式的不同,"一定"分别解释为"某种程度的、适当的"和"固定的、特定的、规定的、确定的"。作为一种典型的模糊表达,"一定"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说话人出于省力、规避责任风险、保护面子等原因选用模糊表达"一定",通过主观压制高量和提升低量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而听话人可以通过语用推理对"一定"做出正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定 凸显 投射 模糊义 语用取值
下载PDF
必然情态副词动结式原型框架假设
7
作者 张慧 张京鱼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一定”在关中渭南方言中的对应表达是“靠呆[?ai]”,而“靠呆”实属VR动结式,既表必然义,又保留空间方位“靠定不位移”义,虚实兼备。文章提出必然情态副词“靠呆”VR动结式原型框架假设,证明“靠呆”是“一定”的源头。“靠”先经同... “一定”在关中渭南方言中的对应表达是“靠呆[?ai]”,而“靠呆”实属VR动结式,既表必然义,又保留空间方位“靠定不位移”义,虚实兼备。文章提出必然情态副词“靠呆”VR动结式原型框架假设,证明“靠呆”是“一定”的源头。“靠”先经同义变换为“倚/依”,再由同音演化为“一”,而“呆”同义替换为“定”。“靠呆”从“空间方位不位移”的“空间方位不变”泛化为广义之“不变”,进而演化为必然义。“空间方位不位移性”为必然情态认知源头,是空间到时体态(TAM)映射语法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然情态 一定 靠呆 动结式原型框架 语法化
原文传递
对“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理解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治祥 《理论月刊》 2005年第9期125-127,共3页
刑法第311条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的成立以行为人“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为前提条件,行为人对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是否“明知”就成了本罪是否成立的关键。本文拟从“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涵义、如何认定、“明知”的... 刑法第311条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的成立以行为人“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为前提条件,行为人对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是否“明知”就成了本罪是否成立的关键。本文拟从“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的涵义、如何认定、“明知”的形成时间及其与刑法总则“明知”的关系等方面理清相关问题,以抛砖引玉,并希能对司法实践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知 前提 一定 可能 间谍犯罪证据
下载PDF
“一定”与“肯定”作状语时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丁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36-240,共5页
笔者依据大量的语料①,采取分类、替换、比较等分布分析的方法,从语义、语用和句法三个角度,分析了"一定"与"肯定"作状语时的共性与差异,并找出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一定 肯定 状语 语义 句法
原文传递
煤矿防爆电气设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雁 《矿业装备》 2018年第6期96-97,共2页
煤矿开采深度以及开采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自动化等新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煤矿作业的生产进度,但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危险。而一旦电气设备存在着安全使用问题,就极易造成瓦斯爆炸,这样不仅会给企... 煤矿开采深度以及开采量的不断增加,促进了自动化等新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整个煤矿作业的生产进度,但也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的危险。而一旦电气设备存在着安全使用问题,就极易造成瓦斯爆炸,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工作人员就应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加强重视煤矿防爆电气设备的管理工作,以此来有效的提高煤矿作业开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一定 电气 设备 有效
下载PDF
聚焦思维,让课堂具有浓浓的数学味——以刘德武老师执教“可能性”为例
11
作者 马贞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第34期37-41,共5页
在游戏中学习“可能性”是我们惯常使用的方法,从摸球、抛硬币、玩转盘引出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大小的学习,除了游戏还能不能通过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来教学呢?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大胆尝试,课堂上聚焦思维,让可能性的学习具有浓浓的数... 在游戏中学习“可能性”是我们惯常使用的方法,从摸球、抛硬币、玩转盘引出可能性以及可能性大小的学习,除了游戏还能不能通过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来教学呢?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大胆尝试,课堂上聚焦思维,让可能性的学习具有浓浓的数学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 不可能 一定 逻辑 原生态
下载PDF
理性而天籁的文人世界——记华人德先生的书法和书学研究
12
作者 薛龙春 《书法》 1996年第2期45-47,共3页
局限在一种文化——思想体自然是不足以认识这一体系的;用其他文化——思系作为标准,也很难完全正确地描述这一体系的全貌。因为一定的标准便是一定的视角,一定的视角便有滤色作用和对视野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文化认识上的艰难和文化选择... 局限在一种文化——思想体自然是不足以认识这一体系的;用其他文化——思系作为标准,也很难完全正确地描述这一体系的全貌。因为一定的标准便是一定的视角,一定的视角便有滤色作用和对视野的限制,这就决定了文化认识上的艰难和文化选择的困惑。事实上,任何一门艺术在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历程中,都有其独生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视角 一定 书学 思系
原文传递
英汉情态动词的情态意义对比分析——以“must”和“必”为例
13
作者 张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96-99,共4页
英语的情态动词"must"和汉语的情态动词"必"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都可以表示义务情态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但是,由于制约情态动词的意义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这两个情态动词同时在语义表达上也存在... 英语的情态动词"must"和汉语的情态动词"必"在情态意义的表达上表现出一些共性特征,都可以表示义务情态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但是,由于制约情态动词的意义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这两个情态动词同时在语义表达上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通过对比这两个情态动词分别在认识情态意义和道义情态意义上的具体不同,能对情态动词的教学有所启示,以便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情态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态动词 MUST 必须 一定 英汉对比
下载PDF
“不会不”与“一定”
14
作者 汤潇潇 曾传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26-31,共6页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q...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定 不会不 情态
下载PDF
行走在淡绿色的春天(外一首)
15
作者 玫瑰物语 《诗刊》 2019年第1期71-72,共2页
春天有一半的时间是湿漉漉的,蚂蚁的宫殿一定潮湿又温暖,雨水带去的花讯,充满了致命诱惑,我总是脚步轻快,跳过一个个盛满绿颜料的水洼.
关键词 跳过 宫殿 轻快 一定 脚步
原文传递
酸、碱、盐概念中的"一定"、"不一定"
16
作者 殷日红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05年第4期56-57,共2页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较多的章节,这里涉及的物质多、实验多、化学用语多,概念的逻辑性强,要想获取理想的学习效果,只有吃透基本概念和原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 概念辨析 初中 化学 一定 “不一定
原文传递
也谈《论语》中的“必”
17
作者 黄晔 姜向琼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61-62,90,共3页
在《论语》中,"必"出现了76次,有的"必"是作为肯定性语气副词使用的,可以译为"一定"、"必然"等现代语词;有些"必"字却不能当"一定"理解,而要当作表示假设关系并与副词&qu... 在《论语》中,"必"出现了76次,有的"必"是作为肯定性语气副词使用的,可以译为"一定"、"必然"等现代语词;有些"必"字却不能当"一定"理解,而要当作表示假设关系并与副词"就"相配合的连词"如果"来把握,假使将这种连词"如果"仍当副词"一定"来翻译,就不可能正确解读文本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必” 一定 如果
原文传递
初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8
作者 杨立江 《科学课(初中版)》 2004年第11X期10-11,共2页
初中化学课本中多处出现“通常”和“一般”、“一定”和“不一定”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对这些情况的理解和掌握,下面仅就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一定”和“不一定”,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 化学 一定 “不一定 概念辨析
下载PDF
章法在书法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19
作者 全红霞 《书法》 2007年第7期78-79,共2页
在书写一幅书法作品时,书写者要将书写内容安排在一定的篇幅之内,使其美观、和谐。字与字之间呼应,行与行之间顾盼,行气贯注萦带,全篇气韵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所喜爱,并能从中获取美的享受,这便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作品... 在书写一幅书法作品时,书写者要将书写内容安排在一定的篇幅之内,使其美观、和谐。字与字之间呼应,行与行之间顾盼,行气贯注萦带,全篇气韵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所喜爱,并能从中获取美的享受,这便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作品通常是由单个字或数个字组合而成的,这种字、行、篇的布局安排,人们自古以来就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也是学书者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是我们经常谈的『章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写 书法作品 章法 一定 美的
原文传递
李大巍 汇全球智而为中国谋
20
作者 华南 《中华儿女》 2018年第24期29-31,共3页
1978年,塞北小城赤峰,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当他向着世界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不会知道,他的祖国正在和将要发生什么;
关键词 中国 知道 一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