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无达诂”解 被引量:8
1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1,共4页
“《诗》无达诂”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今人多站在现代诗学阐释的立场上,把它只看成是一个与文学和审美接受相关的命题。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董仲舒整肃《诗经》阐释状态,使“学者有所统壹”的文化、政... “《诗》无达诂”是董仲舒提出的重要诗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今人多站在现代诗学阐释的立场上,把它只看成是一个与文学和审美接受相关的命题。实际上,这一命题的提出,与董仲舒整肃《诗经》阐释状态,使“学者有所统壹”的文化、政治需要紧密相关。本文从先秦至汉的历史和诗学语境出发,结合董仲舒的经学诗学解释实践,揭示了这一命题如何由经学向文学的转换,以及经学文本和思维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巨大影响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经学阐释 文学接受
下载PDF
论王夫之诗无达志说中的自由阐释思想——兼谈“诗无达志”较“《诗》无达诂”的变异
2
作者 金书豪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2-65,72,共5页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而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相比于“《诗》无达诂”说则不受学界重视。它们往往也被视为相似的命题,但实质上它们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诗无达志”说扩大了自由阐释的对象,将经典文...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著名命题,而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相比于“《诗》无达诂”说则不受学界重视。它们往往也被视为相似的命题,但实质上它们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诗无达志”说扩大了自由阐释的对象,将经典文本与诗歌文本都纳入了自由阐释的范围;强调了自由阐释的结果,将读者能够获得审美体验视为阐释的结果;讨论了自由阐释的方法,指出读者拥有直接表达所体验之情的自由。总体而言,诗无达志说在多个维度上较《诗》无达诂说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阐释学
下载PDF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一个诠释学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4-56,206,共14页
"《诗》无达诂"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诠释学命题,多数论者结合和根据哲学诠释学或接受理论对它进行比较和阐释,特别突出强调"《诗》无达诂"的理解开放性和差异性维度,但忽视了这个命题的其他诠释学含义... "《诗》无达诂"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诠释学命题,多数论者结合和根据哲学诠释学或接受理论对它进行比较和阐释,特别突出强调"《诗》无达诂"的理解开放性和差异性维度,但忽视了这个命题的其他诠释学含义,存在着盲目对应比较、简单优劣评价以及随用意挪用的现象。这个命题包含丰富深刻的内容,可以做更深入全面的阐释;不能单纯从经学转变的历史考察"《诗》无达诂"的应用性经学阐释向"诗无达诂"的审美性诗学阐释的转变,而必须重视"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文本自觉和本体诗学的发展在这个转变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古代诠释学命题与现代诠释学理解既有某种"暗合"之处,也有诸多显著的差异,我们既要深入理解"《诗》无达诂"的中国阐释传统,也要完整地把握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和逻辑,才能在差异性的中西比较阐释中实现某种诠释学的"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经学阐释 学阐释 差异性
原文传递
“《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明华 张金梅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辞” “《 断章取义 从变从义 以意逆志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
5
作者 吴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111-116,共6页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 接受美学 朦胧 文学作品 伊瑟尔 审美经验 卞之琳 动力过程 余光中
下载PDF
“《诗》无达诂”生成的历史境遇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有光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4,共10页
在一个统治者普遍崇信谶纬之学,灾异诠释令广大民众深信不疑,且纬书的权威和影响甚至盖过儒家五经的特定历史境遇里,先秦经典中的圣贤本旨被严重抛离,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自由地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去解释自然和文本,解释者的权利和地位突... 在一个统治者普遍崇信谶纬之学,灾异诠释令广大民众深信不疑,且纬书的权威和影响甚至盖过儒家五经的特定历史境遇里,先秦经典中的圣贤本旨被严重抛离,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自由地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去解释自然和文本,解释者的权利和地位突显。不仅如此,齐、鲁、韩三家诗"咸非其本义",汉儒"以《诗》为谏",毛诗阐释"不过美、刺二端",所有这些都为汉代"《诗》无达诂"话语的出场提供了一种忽略原意和真相的解释祈向,也提供了一种可以"按需诠释"的时代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灾异论 谶纬学 历史境遇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下载PDF
“文本于天”——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8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8-16,共9页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圣人经典之道,这蕴含着“文本于天”的观念,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来源。其二,董仲舒认为天人同...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奉天而法古”是董仲舒的基本思想。“奉天”即法天道,“法古”即法圣人经典之道,这蕴含着“文本于天”的观念,是刘勰《文心雕龙》之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来源。其二,董仲舒认为天人同类相应,即天人在道德、情感等方面相感应、感通,这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追求。天人同类相应不仅仅是隐喻方法,更是思维方式,把古人的内心世界(德性、情感)与天地的外部世界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构成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三,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中的一般特征,也构成了他的解释方法。文本没有恒常不变的原义,文本的意义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创造性地解释文本。其四,董仲舒指出《春秋》文本的基本特征——“微言大义”,也构成了他的解释方法:一是《春秋》之辞字面义与深层义有间距性,解释者由文辞的字面义入手,又要突破其字面义而把握其深层义,“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二是《春秋》所记之事与事实真相背离,即“微言”“讳”,要求解释者推见至隐,以把握事实的真相及其隐含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哲学思想 文学 文本于天 天人合一 微言大义
下载PDF
论董仲舒的经学解释观之于“《诗》无达诂”生成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有光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 董仲舒今文经学解释观的全部精蕴在于一个"变"字。不管是他的名号论、辞指论等言意观,还是他"从变而移"的《春秋》解释思想,以及他的经权常变理念和具体的引《诗》活动,都直接孕育并促成了"《诗》无达诂"这一显赫命题的生成,或者说,"《诗》无达诂"作为一种解释经验和理解旨趣,本身就是从董氏的今文经学解释观念和阐释实践中提炼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经学解释观
原文传递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10
作者 张金梅 《三峡论坛》 2010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既是董仲舒对周秦,特别是汉兴至武帝时期《诗》学、《易》学、《春秋》学历史的一个归总和陈述,也是对《春秋》笔法之"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的倡导与宏扬。董仲舒不仅在...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既是董仲舒对周秦,特别是汉兴至武帝时期《诗》学、《易》学、《春秋》学历史的一个归总和陈述,也是对《春秋》笔法之"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的倡导与宏扬。董仲舒不仅在经学阐释学视野下将"《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付诸实践,而且将经学阐释学"从变从义,一以奉人"的话语规则泛化为后世阐释学的基本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 《春秋》 从变从义
下载PDF
不察与洞见——“《诗》无达诂”说探索
11
作者 束舒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45-49,共5页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 先秦"赋诗断章"的传统,奠定了《诗》走向"无达诂"的开放语境。在文本蓄意的层面,《诗》为"《诗》无达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意义场。在读者释意的层面,美刺解《诗》是信仰危机中汉儒精神救赎的唯一出路,而"《诗》无达诂"既是汉儒身份认同的保障,亦是汉儒对时代和历史的先见之明和学理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阐释学 “赋断章” 讽寓 精神救赎
下载PDF
董仲舒“《诗》无达诂”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2
作者 刘国民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9-135,共7页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 董仲舒在解释《诗》、《春秋》的实践中概括出“《诗》无达诂”的思想。“《诗》无达诂”即《诗》、《春秋》没有恒常不变的通义,是常与变的对立和统一。变表明经典之义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解释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释经典;常坚持经典之义并非什么都行而具有经常性,解释者不能任意曲解经典而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董仲舒“《诗》无达诂”思想揭示了文本解释的一般特征,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一致,因而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中学古典诗歌鉴赏举隅
13
作者 宁小亮 《语文月刊》 2011年第1期80-83,共4页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 西汉董仲舒说“《诗》无达诂”(《春秋繁露·精华》),原是指《涛经》没有肯定确切的解诂。到如今,这个成语已经广泛适用于整个诗歌鉴赏领域。诗歌鉴赏的确是一项广大而精微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正确而全面地把握。中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尚在入门阶段。固然应该重视的个体的独特感悟,同时更应该力求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我们试将中学古典诗歌鉴赏的规律和方法编成口诀,从纲领、内容、形式三方面略作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歌鉴赏 中学生 “《 春秋繁露 入门阶段 董仲舒 规律 口诀
原文传递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 被引量:24
14
作者 曹顺庆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论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工程。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能否克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建立一套自己的(而非...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儒家经典的解读模式及话语言说方式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论界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学术工程。在未来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我们能否克服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建立一套自己的(而非从西方借用的)文论话语系统,是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 话语言说 解读模式 儒家经典 董仲舒 善善恶恶 《公羊传》 《左传》
原文传递
诗无达诂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隆溪 《文艺研究》 1983年第4期13-17,共5页
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挑出诗人们著作中一些精彩片断,问他们这些诗的意义是什么,却发现“当时在场者几乎无一不能比诗人们更好地谈论他们的诗”。苏格拉底(或者说柏拉图)相信诗人们在神灵附体、
关键词 文学作品 阐释学 海德格尔 语言的局限性 接受美学 作者原意 罗兰·巴尔特 柏拉图 读者反应批评
下载PDF
从歌谣的体制看“《风》诗”的艺术特点——兼论对《毛诗》序传解诗系统的正确认识 被引量:14
16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0-70,共11页
歌谣的“缘事而发”是朴素的主观抒情,缺少再现事件的功能;风诗与歌谣因为只有单纯的情感抒发或单一的行动、情节、场景的描写,缺乏完整叙述的功能,其主题与本事常常无法从文本中获得,须得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来解读,于是出现“诗无达诂... 歌谣的“缘事而发”是朴素的主观抒情,缺少再现事件的功能;风诗与歌谣因为只有单纯的情感抒发或单一的行动、情节、场景的描写,缺乏完整叙述的功能,其主题与本事常常无法从文本中获得,须得借助文本之外的因素来解读,于是出现“诗无达诂”的接受事实。从这个事实出发,应该看到历史上的各种解诗系统,都带有主观阐释的性质。而作为最早的解诗系统的《毛诗》序传,因为最接近《风诗》产生的时代,保存的原始本事也应该是最多的;鉴于歌谣往往不能再现本事的情况,不应仅因《毛传》解诗从文本中得不到佐证就简单地否定它,应该对《毛诗》序传的学术价值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风》 歌谣体制 《毛
原文传递
以不切为切——汉诗英译琐议之一 被引量:12
17
作者 翁显良 《外国语》 1981年第5期27-30,共4页
泽诗无定法,但总要再现原作的意象。再现的前提是领会,译者首先是读者。虽说诗无达诂,一篇的基本精神并非不可捉摸。当然要知其人而论其世,有时还要考证故实,切戒凭空想像。如刘邦《大风歌》,胡应麟说是“千秋气概之祖”,是否过誉,可以... 泽诗无定法,但总要再现原作的意象。再现的前提是领会,译者首先是读者。虽说诗无达诂,一篇的基本精神并非不可捉摸。当然要知其人而论其世,有时还要考证故实,切戒凭空想像。如刘邦《大风歌》,胡应麟说是“千秋气概之祖”,是否过誉,可以讨论;但凡中国人,有一定古典文学修养,懂点历史的话,料不至于把这首脾睨一世而又怀有隐忧的开国君王之作看成song of pure braggadocio。又如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无论两阕《浣溪沙》是否写给歌妓王感化,她是否曾经数唱“南朝天子爱风流”以谏,王国维的评语还是允当的。有人把这两句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文学修养 译文 基本精神 意象美 词语 王国维 英国 人间词话
原文传递
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 被引量:8
18
作者 汪刘生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1996年第4期39-41,共3页
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汪刘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中,已习惯和熟练了依据事物的模糊性来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思维方法。朦胧含蓄的诗词能被人们欣赏,宛转悠扬的音乐能被人们领会,龙飞凤舞的草书能被人们... 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汪刘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审美实践中,已习惯和熟练了依据事物的模糊性来进行识别和判断的思维方法。朦胧含蓄的诗词能被人们欣赏,宛转悠扬的音乐能被人们领会,龙飞凤舞的草书能被人们识别……说明人们的审美活动常以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教学艺术 审美阐释 教学内容 含蓄朦胧 审美想象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审美境界 思维规律
下载PDF
李清照《词论》的达诂与确评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惠民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4-70,共7页
“诗无达诂”自是艺术分析中的常情,这是因为诗之作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而使理解者不可能作出一致的解释,这是合理的。但李清照传世的一篇六百多字的《词论》,作为理论形态的东西,其批评对象、理论内涵、词学理想,应... “诗无达诂”自是艺术分析中的常情,这是因为诗之作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而使理解者不可能作出一致的解释,这是合理的。但李清照传世的一篇六百多字的《词论》,作为理论形态的东西,其批评对象、理论内涵、词学理想,应该说做到“达诂”还是可能的。而只有对这一理论的“达诂”才能对它进行确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论》 李清照 艺术分析 文学艺术 批评对象 多义性 丰富性
原文传递
曲无定式,学有原则——再评[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孟文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12,共6页
西方传统曲式学 ,有各家不同教本 ;同一首乐曲在结构与细部分析上 ,也会出现“曲无定式”现象。但在西方已成定规的几种大型曲式 ,却皆有其明确结构原则 ,这些原则是必须尊重、遵循的 ;匈牙利音乐理论家魏纳·莱奥的《器乐曲式学》 ... 西方传统曲式学 ,有各家不同教本 ;同一首乐曲在结构与细部分析上 ,也会出现“曲无定式”现象。但在西方已成定规的几种大型曲式 ,却皆有其明确结构原则 ,这些原则是必须尊重、遵循的 ;匈牙利音乐理论家魏纳·莱奥的《器乐曲式学》 ,尤其在奏鸣原则与回旋原则上 ,出现思维混乱或自相矛盾的诸多问题 ,有待辩论澄清。本文强调在对结构原则的灵活掌握与运用下 ,仍必须坚持其基本原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式 奏鸣原则 回旋原则 乐段原则 魏纳·莱奥 曲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