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Gel法制备纳米碳化硅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洪涛 徐重阳 许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6-368,共3页
采用两种有机金属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出β-SiC 凝胶粉体,然后在 Ar气氛、900~1300℃下热处理,制备出了纯度非常高、颗粒尺寸在10nm左右的β-SiC纳米粉体。产物纯度达... 采用两种有机金属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出β-SiC 凝胶粉体,然后在 Ar气氛、900~1300℃下热处理,制备出了纯度非常高、颗粒尺寸在10nm左右的β-SiC纳米粉体。产物纯度达到99.92%。利用X-ray粉晶衍射和透射电镜(TEM)结合Raman光谱对制得的粉体进行了形貌、结构及颗粒尺寸系统研究。讨论了反应温度对β-SiC纳米粉体颗粒生长机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粉体 β-sic 溶胶-凝胶法 制备
下载PDF
煤矸石与烟煤合成β-SiC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晓刚 陈维 +1 位作者 陈寿田 杨忠民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27-331,共5页
通过以硅质煤矸石、高岭石质煤矸石、石英砂岩粉和气相SiO2分别与烟煤混合为原料合成β-SiC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全煤化”合成β-SiC.认为硅质煤矸石是合成β-SiC的优质原料,煤系石英砂岩粉也可成为理想原料.分析了... 通过以硅质煤矸石、高岭石质煤矸石、石英砂岩粉和气相SiO2分别与烟煤混合为原料合成β-SiC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全煤化”合成β-SiC.认为硅质煤矸石是合成β-SiC的优质原料,煤系石英砂岩粉也可成为理想原料.分析了煤矸石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成β-SiC的关系.合成产物为超细粉,其平均粒径1544μm,比表面积017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合成 β-sic 全煤化 烟煤
下载PDF
煤矸石的纳米结构及其对合成SiC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晓刚 牟国栋 +2 位作者 李晓池 陈维 陈寿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5-719,共5页
通过AFM研究,发现硅质煤矸石的两种主要组成SiO2和C具有纳米粒状结构和纳米层状结构.SiO2纳米颗粒的尺度为3~20nm,C质纳米颗粒的尺度为10~20nm.纳米层厚为5~80nm.矸石中的SiO2和C呈密接触状... 通过AFM研究,发现硅质煤矸石的两种主要组成SiO2和C具有纳米粒状结构和纳米层状结构.SiO2纳米颗粒的尺度为3~20nm,C质纳米颗粒的尺度为10~20nm.纳米层厚为5~80nm.矸石中的SiO2和C呈密接触状态.用这种结构的煤矸石为原料,在1300℃时就可合成β-SiC,其合成温度明显低于人工混合物料同等条件下的合成温度,而且产率也可大幅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煤矸石 纳米结构 原子力显微镜 合成 β-sic 碳化硅 原料 陶瓷
下载PDF
溶胶-凝胶中Fe催化剂用量对β-SiC堆积缺陷和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武向阳 靳国强 郭向云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4-328,共5页
以Fe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不规则的-βS iC颗粒,并用XRD,FTIR,SEM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1 300℃氩气氛中,不使用Fe催化剂,由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制成的干凝胶经碳热还... 以Fe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尺寸、不规则的-βS iC颗粒,并用XRD,FTIR,SEM和BET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1 300℃氩气氛中,不使用Fe催化剂,由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制成的干凝胶经碳热还原不能形成-βS iC,产物主要是无定形炭和S iO2;而使用Fe催化剂制成的干凝胶则可形成-βS iC。此外,随着Fe用量的增加,-βS iC的颗粒尺寸和平均晶粒度增加,而堆积缺陷密度和比表面积则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 β-sic 平均晶粒度 Fe催化剂
下载PDF
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备塔状SiC纳米棒 被引量:8
5
作者 徐武军 徐耀 +3 位作者 孙先勇 刘亚琴 吴东 孙予罕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7-170,共4页
以正硅酸乙酯(TEO S)、聚乙烯基吡咯酮(PVP)为反应前驱体,Fe(NO3)3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得了碳化硅纳米棒。运用XRD2、9S iMAS NMR、TEM和SAED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形貌为塔状纳米棒,... 以正硅酸乙酯(TEO S)、聚乙烯基吡咯酮(PVP)为反应前驱体,Fe(NO3)3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得了碳化硅纳米棒。运用XRD2、9S iMAS NMR、TEM和SAED等手段对样品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形貌为塔状纳米棒,且晶体沿平行于[111]的方向生长;塔形S iC棒的塔底宽约80nm^100nm,塔层厚度10nm左右,长约0.4μm^1.0μm。在催化剂Fe的作用下,过饱和CO气氛中的动力学控制过程导致了塔状S iC纳米棒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塔状 纳米棒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反应
下载PDF
碳化硅陶瓷热压烧结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晓刚 崔佳 +2 位作者 刘银波 吴行健 王嘉博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4,共4页
实验采用α-SiC、β-SiC粉体为原料,B4C为烧结助剂,热压烧结制备SiC陶瓷。以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压力为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三者对SiC陶瓷烧结特性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1900℃、保温时间60 min及... 实验采用α-SiC、β-SiC粉体为原料,B4C为烧结助剂,热压烧结制备SiC陶瓷。以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烧结压力为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分析三者对SiC陶瓷烧结特性与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烧结温度1900℃、保温时间60 min及烧结压力50 MPa的烧结条件下可以获得致密度为99.2%的SiC陶瓷,当添加10%的β-SiC后,陶瓷生成大量长柱状颗粒,同时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亦有所提高,但因固相烧结不存在弱界面结合,故对SiC陶瓷整体性能的增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压烧结 β-sic 抗弯强度 断裂韧性
下载PDF
硼掺杂SiC的制备、表征及其可见光分解水产氢性能(英文) 被引量:11
7
作者 董莉莉 王英勇 +2 位作者 童希立 靳国强 郭向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采用原位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硼掺杂的β-SiC(Bx SiC)光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可见光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形貌、表面性质及能带结构进... 采用原位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硼掺杂的β-SiC(Bx SiC)光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可见光下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晶型、形貌、表面性质及能带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硼原子掺杂进入SiC晶格并取代了Si位点,在价带上方形成了浅受主能级,从而导致了带隙宽变窄.浅受主能级作为空穴的捕获中心可抑制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因此,与SiC相比,硼掺杂SiC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催化分解水产氢的活性大大提高.当B/Si的摩尔比为0.05时,硼掺杂SiC表现出最高的光催化产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硼掺杂 光催化 产氢 可见光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SiC Nanoparticle 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by a Multi-step Powder Metallurgy Process 被引量:5
8
作者 WANG Linong WU Hao +2 位作者 WU Xingping CHEN Minghai LIU N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059-1063,共5页
β-SiC nanoparticle reinforced A1 matrix (nano-SiCp/A1) 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a multi- step powder metallurgy strategy including presureless sintering, hot compacting process and hot extrusion. The microstructur... β-SiC nanoparticle reinforced A1 matrix (nano-SiCp/A1) 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a multi- step powder metallurgy strategy including presureless sintering, hot compacting process and hot extrusio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as-prepared composite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nsile strength measurement and Brinell hardness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with the addition of 5wt%/3-SIC nanoprtieles could be increased to 215 MPa, increasing by 110% compared with pure A1 matrix.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reflected that theβ-SIC nanoprticles showed significant reinforcement effect than traditional a-SiC micro-sized particles.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sintering procedure were investigated to develop a cost effective preparation strategy to fabricate nano-SiCp/A1 compo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NANOPARTICLES particulate reinforced Al matrix composite powder metallurgy
下载PDF
微波加热催化反应低温制备β-SiC粉体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军凯 张远卓 +4 位作者 李俊怡 张海军 李发亮 韩磊 宋述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25-730,共6页
以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原料,硝酸镍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微波加热催化反应法,在流通氩气气氛中1150℃/0.5 h反应后合成了β-SiC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等对合成β-SiC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 以硅粉和酚醛树脂为原料,硝酸镍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微波加热催化反应法,在流通氩气气氛中1150℃/0.5 h反应后合成了β-SiC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保温时间等对合成β-SiC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条件下,无催化剂存在时,β-SiC的完全合成温度为1250℃;而添加1.0wt%的Ni作催化剂时,1150℃/0.5 h反应后即可合成纯相的β-SiC。所合成的试样中都存在着颗粒状和晶须状两种SiC,加入催化剂后会使试样中β-SiC晶须的长径比变大。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Ni-Si合金纳米颗粒的形成使Si原子之间的键长拉长,弱化了Si原子之间的结合强度,进而促进了Si粉在低温下的碳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微波加热 催化反应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堇青石基体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薄膜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博文 杨艳 +1 位作者 马兵 张伟刚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89-594,共6页
采用等温等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分别以CH3SiCl3-H2和SiCl4-CH4-H2为气源,在沉积温度1100和1000℃、压力101kPa条件下,制备了SiC薄膜.利用SEM和XRD、显微拉曼光谱、EDAX元素分析、HRTEM等测试技术对沉积薄膜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 采用等温等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分别以CH3SiCl3-H2和SiCl4-CH4-H2为气源,在沉积温度1100和1000℃、压力101kPa条件下,制备了SiC薄膜.利用SEM和XRD、显微拉曼光谱、EDAX元素分析、HRTEM等测试技术对沉积薄膜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100℃时,以CH3SiCl3-H2为气源沉积得到纯净的SiC薄膜,以β-SiC(111)面择优定向生长,由微米级的金字塔锥形结构组成,硅含量随着沉积温度降低而增加;以SiCl4-CH4-H2为气源沉积得到非晶态碳掺杂的SiC薄膜,碳含量随着沉积温度降低而增加.此外,以CH3SiCl3-H2为气源沉积的SiC颗粒平均粒径均比以SiCl4-CH4-H2为气源的粒径大.前者SiC薄膜的方块电阻在kΩ级以上,且随着沉积温度的下降急剧升高;后者1100℃时制备的薄膜的方块电阻在kΩ级以上,且随着沉积温度的降低而急剧下降,1000℃时降低到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 β-sic 堇青石 表征
下载PDF
直流电弧自催化合成β-SiC纳米线(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峰 王秋实 +2 位作者 崔启良 张剑 邹广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26-1030,共5页
采用C,Si和SiO2为反应原料,利用直流电弧法制备出长直的β-SiC纳米线。纳米线的直径为100~200nm,长度为10~20μm,并且沿着<111>方向生长。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术(SEM)、透射电子显微术(TEM)、拉曼光谱等手段,对β-... 采用C,Si和SiO2为反应原料,利用直流电弧法制备出长直的β-SiC纳米线。纳米线的直径为100~200nm,长度为10~20μm,并且沿着<111>方向生长。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术(SEM)、透射电子显微术(TEM)、拉曼光谱等手段,对β-SiC纳米线进行表征。探讨了β-SiC纳米线自催化气-液-固(VLS)生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纳米线 直流电弧
下载PDF
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影响因素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宁叔帆 于开坤 +3 位作者 徐明 陈维 刘斌 陈寿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26-1130,共5页
研究了-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提出了利用-βSiC作为电机线棒防电晕材料的新方法.在-βSiC微粉合成的过程中,向其中掺杂V、Al等非4价金属,与-βSiC形成固溶体,可有效地改变β-SiC的非线性导电特性;-βSiC微粉表面吸附... 研究了-βSiC非线性导电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提出了利用-βSiC作为电机线棒防电晕材料的新方法.在-βSiC微粉合成的过程中,向其中掺杂V、Al等非4价金属,与-βSiC形成固溶体,可有效地改变β-SiC的非线性导电特性;-βSiC微粉表面吸附的Fe、Al、Mg、Ca、Ti、V等金属杂质,随其含量的提高,-βSiC电阻率下降;随表面胶态SiO2含量提高,-βSiC微粉电阻率提高,非线性系数增大;随晶体中x(C)/x(Si)的增大,-βSiC微粉电阻率降低,非线性系数减小.随着-βSiC微粉表面SiO2含量的增加,其防电晕涂层表面电阻率Sρ和起晕电压随之提高,最高可达55 kV,-βSiC完全可单独用作电机线棒的防电晕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电阻率 非线性系数 防电晕材料
下载PDF
SiC_xO_y相分解方式对SiCO(Al)纤维烧结致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钦 宋永才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20-1326,共7页
研究了SiCO(Al)纤维向SiC(A1)纤维的高温转化过程,并研究了纤维中SiCxOy相的分解特征及不同高温处理方式对纤维结构和烧结致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中SiCxOy相分解的温度范围为1430-1850℃,当采用连续处理方式处理,即使在180... 研究了SiCO(Al)纤维向SiC(A1)纤维的高温转化过程,并研究了纤维中SiCxOy相的分解特征及不同高温处理方式对纤维结构和烧结致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中SiCxOy相分解的温度范围为1430-1850℃,当采用连续处理方式处理,即使在1800℃下,纤维芯部SiCxOy相未能彻底分解,且快速分解速率导致纤维中形成粗大结晶颗粒和气孔,无法得到致密的高结晶结构。而在静态条件下处理,可以提高SiCxOy相分解程度。1650℃下保温处理1h后可以完全脱除SiCxOy相,同时保持晶粒均匀。再经过1900℃烧结,即可制得呈致密高结晶结构SiC(Al)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O(Al)纤维 sic(Al)纤维 sicxOy相 β-sic 致密化
下载PDF
加入Si粉对低碳铝镁碳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友胜 张唐文 +2 位作者 鲍家兴 李楠 朱万政 《耐火材料》 EI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5-248,共4页
以82%(质量分数,下同)的电熔白刚玉(3-0.088mm)、10%的镁铝尖晶石(≤0.088mm)、5%的氧化铝微粉(d50=2.4μm)、3%的电熔镁砂(≤0.088mm)以及占总粉体质量5%的酚醛树脂结合剂为基础配方,分别用2%、4%、6%的Si粉(≤0.088mm)取... 以82%(质量分数,下同)的电熔白刚玉(3-0.088mm)、10%的镁铝尖晶石(≤0.088mm)、5%的氧化铝微粉(d50=2.4μm)、3%的电熔镁砂(≤0.088mm)以及占总粉体质量5%的酚醛树脂结合剂为基础配方,分别用2%、4%、6%的Si粉(≤0.088mm)取代等量的白刚玉,分别于1400℃3h和1600℃3h埋炭烧成后制备了不同Si粉含量的低碳铝镁碳材料,对材料的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强度、抗热震性、抗氧化性及抗渣性进行了检测,并借助XRD、SEM和EDAX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Si粉加入量的增加,经1400℃3h和1600℃3h埋炭烧成后,材料的体积密度逐渐降低,显气孔率增大,耐压强度明显提高(但Si粉加入量超过4%后材料的耐压强度有所降低),高温抗折强度(1400℃)逐渐提高,抗热震性得到改善,抗氧化性能增强,抗渣性能明显提高。材料性能的这种变化主要同材料中酚醛树脂的残碳与Si粉原位生成β-SiC,以及材料气孔中有Mg-Si-Al-O-N物相生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镁碳材料 原位反应 β-sic 物理性能 抗氧化性 抗渣性
下载PDF
含乙烯基的液态聚碳硅烷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彦桥 宋永才 《有机硅材料》 CAS 2010年第2期85-88,共4页
以聚二甲基硅烷为原料,热分解得到液态聚碳硅烷(LPCS);然后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反应,合成了液态聚碳硅烷(LPVCS)。利用FT—IR、TG、XRD等分析手段对LPVCS及其陶瓷产物的组成、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以聚二甲基硅烷为原料,热分解得到液态聚碳硅烷(LPCS);然后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D4^Vi)反应,合成了液态聚碳硅烷(LPVCS)。利用FT—IR、TG、XRD等分析手段对LPVCS及其陶瓷产物的组成、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PVCS中含有SiH及C=C活性基团,可在250~300℃固化,300℃固化质量保留率为89.2%,对应1000℃陶瓷产率为59.0%,1200cc陶瓷产物出β-SiC微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 聚碳硅烷 性能表征 液态 结构 聚二甲基硅烷 陶瓷产率 β-sic
下载PDF
Al、O含量对SiAlCO纤维高温转化为Si(Al)C纤维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袁钦 宋永才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400,共8页
采用不同Al含量的聚铝碳硅烷(PACS)为先驱体,通过不同的PACS纤维不熔化方法调节O引入量,制备了具有不同Al和O含量的连续Si Al CO纤维。研究了Si Al CO纤维经高温处理转变为Si(Al)C纤维过程中,Al、O含量对Si CxOy相分解、β-Si C结... 采用不同Al含量的聚铝碳硅烷(PACS)为先驱体,通过不同的PACS纤维不熔化方法调节O引入量,制备了具有不同Al和O含量的连续Si Al CO纤维。研究了Si Al CO纤维经高温处理转变为Si(Al)C纤维过程中,Al、O含量对Si CxOy相分解、β-Si C结晶生长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中Si CxOy相的分解温度区间为1300~1700℃,与Al、O含量基本无关;提高Al含量可减少纤维在高温下表面形成粗大Si C结晶颗粒和相互连通的气孔,并且对1700℃以上β-Si C结晶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有利于烧结致密化;利用纤维中O元素,以放出CO或CO2方式脱除富余C,但O含量过高导致气体逸出时产生较大孔洞,不利于烧结致密化。当Al和O含量分别约为0.6wt%和9wt%时,Si Al CO纤维经高温处理后能得到具有较大β-Si C晶粒尺寸的致密化Si(Al)C纤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AlCO纤维 sicxOy相分解 β-sic 致密化 Si(Al)C纤维
下载PDF
连续Si-Fe-C-O功能陶瓷纤维的制备及其表面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志彦 李效东 王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采用聚二甲基硅烷(PDMS)和二茂铁合成出聚铁碳硅烷(PFCS),后者经熔融纺丝、预氧化、烧成,可制得电阻率低至10-2Ω·cm、拉伸强度2.0GPa、长度>500m的连续Si—Fe-C-O 纤维.探索了连续Si-Fe-C-O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了铁对纤维... 采用聚二甲基硅烷(PDMS)和二茂铁合成出聚铁碳硅烷(PFCS),后者经熔融纺丝、预氧化、烧成,可制得电阻率低至10-2Ω·cm、拉伸强度2.0GPa、长度>500m的连续Si—Fe-C-O 纤维.探索了连续Si-Fe-C-O纤维的制备工艺.研究了铁对纤维电阻率和β-SiC结晶的影响: 铁含量的增加有利于β-SiC晶粒的增长和电阻率的降低.XPS剖面分析表明:陶瓷纤维的表面富含碳,随着径向深度增大铁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Si—Fe—C-O纤维 合成 电阻率 β-sic XPS剖面分析
下载PDF
以酚醛树脂和硅藻土为原料低温催化反应合成碳化硅粉体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军凯 邓先功 +3 位作者 张海军 韩磊 李赛赛 宋健波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95-98,共4页
以工业硅藻土(DE)和酚醛树脂(PF)为原料,Ni(NO_3)_2·6H_2O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催化反应的方法制备了碳化硅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对合成碳化硅粉体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分析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 以工业硅藻土(DE)和酚醛树脂(PF)为原料,Ni(NO_3)_2·6H_2O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催化反应的方法制备了碳化硅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等对合成碳化硅粉体的影响,采用XRD、SEM和TEM分析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当添加1.5%(质量分数,下同)的Ni作催化剂时,1400℃保温3 h后即可合成纯相的β-Si C;相比之下,无催化剂存在时,1400℃反应3 h后β-Si C的产率仅为17%;所合成的β-Si C为颗粒状,其粒径大部分在100 n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β-sic 催化反应 低温合成
原文传递
PCVD法制取β-SiC超微粉末 被引量:4
19
作者 郭家银 郑国梁 《化工冶金》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以 CH_3SiCl_3为原料,利用 PCVD(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制取了β—SiC 超微陶瓷粉末。平均粒径<0.1μm,SiC 含量可达到96%,氧含量可小于1.5%。实验探讨了粉末成分与诸因素关系;提供了粉末烧结性能的初步试验研究... 本文以 CH_3SiCl_3为原料,利用 PCVD(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制取了β—SiC 超微陶瓷粉末。平均粒径<0.1μm,SiC 含量可达到96%,氧含量可小于1.5%。实验探讨了粉末成分与诸因素关系;提供了粉末烧结性能的初步试验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sic 超微粉末 气相法 CH3sicl3
下载PDF
先驱体法制备连续Si-Fe-C-O吸波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志彦 王军 +1 位作者 李效东 王应德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用聚二甲基硅烷和二茂铁合成聚铁碳硅烷,经多孔熔融纺丝、预氧化、连续烧成,制得电阻率低至10-2Ω· cm,拉伸强度可达2.0GPa,长度大于500m的连续Si—Fe—C-O纤维,这种纤维在8~18GHz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收雷达波性能。研究铁对Si-Fe... 用聚二甲基硅烷和二茂铁合成聚铁碳硅烷,经多孔熔融纺丝、预氧化、连续烧成,制得电阻率低至10-2Ω· cm,拉伸强度可达2.0GPa,长度大于500m的连续Si—Fe—C-O纤维,这种纤维在8~18GHz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吸收雷达波性能。研究铁对Si-Fe—C-O纤维电阻率和β-SiC结晶的影响:铁含量的增加有利于β-SiC晶粒的增长和电阻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Si-Fe-C-O纤维 吸波材料 电阻率 电磁参数 β-sic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