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0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91
1
作者 许风雷 李翠萍 +3 位作者 热依汗 王力 李建玲 范太根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1期32-33,共2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65例TIA患者33例,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为治疗组,32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为对照组,均持续3个月。结果随访3个月,治疗组33例T1A发作在10d内...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65例TIA患者33例,给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为治疗组,32例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为对照组,均持续3个月。结果随访3个月,治疗组33例T1A发作在10d内完全控制无复发32例,有效率96.97%(32/33),无1例发展为脑梗死,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32例TIA发作完全控制18例,有效率56.25%(18/32),有11例发展为脑梗死。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安全有效,不易复发,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被引量:71
2
作者 任艳 唐力 +2 位作者 聂迎雪 宋平梅 任卫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3-65,共3页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 2 4例无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存在部位和斑块内回声情况。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 49%者与对照组无...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 2 4例无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存在部位和斑块内回声情况。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 49%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狭窄程度大于 5 0 %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为对照组的 4.3倍 (OR =4.3 1,OR95 %可信区间为 1.3 4~ 13 .8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斑块内无回声或弱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 49.77%± 16.40 %及 2 3 .5 5 %± 8.42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相关性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62
3
作者 张立 艾妮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75-177,共3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TI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纤溶系统指标、脑梗死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颈部斑块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稳定性低回声斑块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9%、18.4%,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TIA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凝血功能,稳定粥样斑块,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钙 脑梗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4
4
作者 许航 冯敏 寿广丽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3期373-373,410,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TIA发作频率...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TIA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首次发作至治疗时间、发作次数至治疗时间以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3例中48例发生了脑梗死,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 108例中39例发生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0例中7例发生脑梗死,同时累及两个系统者5例发生2例脑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的持续时间>30 min、发作频率>3次/d、首次发作距治疗时间>24 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TIA发作持续时间长、次数多、未及时治疗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TIA患者如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的,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多参数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磁敏感增强脑灌注成像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中的对比 被引量:49
5
作者 许洋 吕晋浩 +2 位作者 马林 陈为军 娄昕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774,共7页
目的比较多参数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p CASL)与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DSC 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方法比较39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头颅MR... 目的比较多参数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p CASL)与动态磁敏感增强灌注成像(DSC P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方法比较39例临床诊断TIA患者,并在首次发作24 h内进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头颅MR成像、MRA(MRA),DWI、3D p CASL(选取两个标记延迟时间post-labeling time,PLD,PLD=1.5 s及PLD=2.5 s),DSC PWI。后处理获取3D p CASL的脑血流(CBF)图像和DSC PWI的Tmax图像。比较不同灌注方法与MRA及DWI结合法对于缺血病灶检出率和缺血面积。结果 TIA患者的缺血病灶检出率,3D p CASL(PLD1.5 s及PLD2.5 s)的CBF图像与DSC PWI Tmax对比无差异;3D p CASL(PLD1.5 s)的CBF图像对于缺血的检出率高于MRA结合DWI法;DSC PWI Tmax、3D p CASL(PLD2.5 s)CBF与MRA结合DWI法无差异。显示低灌注面积,3D p CASL(PLD1.5 s)的CBF图像显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DSC PWI Tmax,而3D p CASL(PLD2.5 s)的CBF图像显示的低灌注面积最小。结论 3D p CASL脑灌注成像技术无创、快速、可重复性强,推荐作为临床可疑TIA患者的影像筛查手段,不同PLD的3D p CASL序列对于病灶的检出及缺血面积的显示有差异,选择较短PLD有可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动脉自旋标记 动态磁敏感加权灌注成像 三维假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
下载PDF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 被引量:47
6
作者 陈艳雪 姜悦 +5 位作者 李子孝 潘岳松 冀瑞俊 王伊龙 王拥军 王晨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7期686-691,共6页
目的评估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Ⅱ(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Ⅱ)2012年6月-2013年1月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 目的评估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的现状。方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Ⅱ(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Ⅱ)2012年6月-2013年1月连续入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的住院患者25 01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资料,统计患者发病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药物依从性。按照随访12个月时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分为依从组和非依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因素特点,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 48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完成12个月的随访。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为47.0%、44.5%和34.9%。出院12个月时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最好的为降糖药(63.86%),之后分别为降压药(61.9%)、抗血小板药(57.58%)、华法林(44.92%)和他汀类药物(24.36%)。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女性、既往糖尿病史、本次发病为TIA是卒中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偏低的影响因素,而既往有卒中病史的患者药物依从性相对较好。结论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总体依从性仍偏低,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级预防 药物依从性
下载PDF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罗羽慧 封杰 +1 位作者 崔坤 梅霞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TIA伴H型高血压患者14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清晨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初始剂量为5... 目的: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伴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TIA伴H型高血压患者14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清晨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初始剂量为5~10 mg/d,分1~2次服用,根据血压水平可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40 mg/d;观察组患者清晨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初始剂量为每日5 mg/0.4 mg,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给药剂量至患者耐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比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AP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cy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总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57%vs.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较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能明显降低TIA伴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和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H型高血压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平均动脉压 同型半胱氨酸 脑血管意外事件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新进展 被引量:46
8
作者 黄维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10期874-879,共6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但其诊断、治疗中仍存在许多争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在TIA诊断中是否必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但其诊断、治疗中仍存在许多争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在TIA诊断中是否必要;TIA患者是否应住院治疗;TIA后的抗血小板治疗应单用阿司匹林还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心源性TIA后何时开始抗凝治疗最合适;TIA的二级预防对减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如何做好二级预防,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几种较为特殊的TIA发病率较低,如何尽快明确诊断,这些问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合国内外指南,对这些问题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帮助大家更科学地了解TIA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影像 住院治疗 抗血小板 抗凝 特殊类型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6
9
作者 张顺 张水霞 +2 位作者 姚义好 石晶晶 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评价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DWI及3D-ASL扫描。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DWI及... 目的:评价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研究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MRI、DWI及3D-ASL扫描。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DWI及ASL全脑血流量(ASL-CBF)图有无异常。选择13例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最大层面,采用手动勾画法分别在DWI、ASL-CBF图上测量梗死面积和灌注异常面积,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结果:17例TIA在DWI图上均无阳性发现,12例在ASL-CBF图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灌注减低区。2例TIA复查时可见ASL-CBF图上血流灌注部分恢复。13例脑梗死的DWI图上见大小不等的高信号,梗死面积为(1026.54±295.50)mm2,ASL-CBF图上灌注异常面积为(2901.77±415.94)mm2,并可观察到高、低灌注状态。ASL-CBF图上灌注异常面积大于DWI图上梗死面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5,P=0.001)。结论:3D-ASL可全面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灌注状态,动态观察血流灌注恢复情况,有利于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 灌注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2014年AHA/ASA版) 被引量:44
10
作者 倪金迪 李响 +5 位作者 刘梅 朱洪松 凌美蓉 龙盼 周若雯 蔡振林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5年第1期65-73,共9页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版指南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阻塞的干预、心源性... 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旨在为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提供全面、及时、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版指南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阻塞的干预、心源性脑卒中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循证依据的建议。该建议还包括其他各种情况下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这些情况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卯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妊娠状态。该版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文中就2014年版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指南核心内容做一介绍,为帮助临床医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能有合理的解释并着手治疗时以减少脑卒中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颈动脉狭窄 高血压 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预防 脑卒中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1
11
作者 黎珍 蔡来新 +2 位作者 吴智 李育新 王秋女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660-664,共5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水平、FIB、D-D和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00%vs.66.67%,x^2=4.812,P=0.028);观察组PT、AP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79±0.91)s vs.(12.49±1.31)s、(34.33±4.37)vs.(30.09-I-5.61)s,t=7.898、3.266,P=0.000、0.002],全血黏度低切、高切水平低于对照组[(5.18±1.03)mPa·s vs.(6.28±1.15)mPa·s、(2.73±0.81)mPa·s vs.(3.97±0.94)mPa·s,t=3.903、5.474,P=0.000、0.000],血浆黏度水平低于对照组[(0.96±0.22)mPa·s vs.(1.56±0.36)mPa·s,t=7.789,P=0.000],FIB水平低于对照组[(2.11±0.59)g/L vs.(2.72±0.48)g/L,t=4.393,P=0.000],D-D水平低于对照组[(0.32±0.10)mg/L vs.(0.45±0.12)mg/L,t=4.558,P:0.000],CRP水平低于对照组[(3.51±2.91)mg/ml vs.(5.88±1.51)mg/ml,t=3.960,P=0.000];2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33%vs.16.67%,x^2=0.131,P=0.718)。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疗效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全新 吴霞 李家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6-1148,共3页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42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为对照组,42例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42例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为对照组,42例给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为治疗组,治疗4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及脑微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显效率为57.14%比35.71%,P<0.05;总有效率为85.71%比54.76%,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血小板计数、脑微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后循环TIA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后循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40
13
作者 杨玲 刁珊珊 +7 位作者 丁意平 黄双娇 孙彤 路悦 方琪 蔡秀英 孔岩 徐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入组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L...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入组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LOF)携带者,采用完全随机化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负荷剂量组(首剂300mg氯吡格雷)和标准剂量组(首剂75mg氯吡格雷),首剂氯吡格雷给药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00mg,继以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维持20d。以腺苷二磷酸(ADP)作为诱导剂分别检测服药前、服药后3d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法评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3个月功能结局。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分别是75.0%、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8,P=0.034);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分别是79.5%、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5)。两组不良事件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比1.6%,χ^2=0.061,P=0.806)。抗血小板治疗3d后,负荷剂量组MAR降低(11%±8%),标准剂量组MAR降低(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负荷剂量组CYP2C19*2携带者32例(72.7%)和CYP2C19*2+*3携带者42例(95.5%);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比例分别是93.8%、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2,P=0.042);3个月预后良好比例分别是96.9%、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0,P=0.038);CYP2C19*2携带者MAR降低(15%±5%),CYP2C19*2+*3携带者MAR降低(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能够改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临床预后,不增加出血风险;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能通过降低CYP2C19*2携带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氯吡格雷 CYP2C19基因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李宏毅 张敏 《中国综合临床》 CAS 2016年第9期794-797,共4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END)发生率、发病90 d内复发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变化、临床效果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后CRP(6.24±1.63) mg/L较治疗前(12.03±2.46) mg/L 明显降低( t=5.625, P=0.027);且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9.34±1.2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8,P=0.036);而对照组降低不明显(t=2.647,P=0.186)。观察组END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6%(5/74)与21.62%(16/74),χ2=6.737,P=0.022)],发病90 d内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1.35%(1/74)与8.12%(6/74),χ2=5.742,0.029)]。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NIHSS评分(2.31±1.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34±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8,P=0.035)。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4%与63.51%,χ2=6.253, P=0.029)。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明显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卒中进展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轻型脑卒中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5
作者 项广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者颈动脉斑块,记录斑块数量和性质改变;所有患者随访1 a,记录TIA发作次数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 33%(28/30)、66. 67%(20/3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0. 101,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SOD、MDA、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升高,MDA、IL-6及hs-CRP水平显著降低(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IL-6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数、强回声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数、强回声斑块数及低回声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数、低回声斑块数少于治疗前,强回声斑块数多于治疗前(P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数少于对照组,强回声斑块数多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低回声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1 a内,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TIA发作次数分别为2. 30±1. 02、3. 80±1. 90,观察组患者T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钙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春 黄波 韦朝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279-282,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一种病因复杂的综合性疾病,是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仅持续数分钟,多在30 min内完全恢复,TIA频发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因此明确TIA发病危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一种病因复杂的综合性疾病,是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仅持续数分钟,多在30 min内完全恢复,TIA频发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甚至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损害,因此明确TIA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其发病病因与机制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TIA的发病机制为:在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微栓塞及血流动力学、血液黏稠度、血液凝固性改变导致脑、脊髓、视网膜等部位局灶性缺血,继而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随研究不断深入及神经影像学发展,人们对TIA的认识已发生很大变化,本文通过阅读近几年相关文献,对TIA发作危险因素、发作病因、发展进程、诊断技术、治疗方案研究现状作出论述,呈现TIA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因 进展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许冬梅 孙怀军 +3 位作者 李昆 冷文萍 王忻 季占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中11例(55.0%)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118例中37例(31.4%)发生...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44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4例患者中50例(34.7%)发生了脑梗死;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20例中11例(55.0%)发生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TIA118例中37例(31.4%)发生脑梗死;两个系统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78%的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个月内,5例死于脑梗死。TIA发作持续>30min、24h内>3次发作以及首次发作后>24h或发作>5次开始治疗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高(P<0.05~0.01)。发生脑梗死的TIA患者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患者TIA发作持续久、次数多、未及时治疗,尤其伴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BCD^2评分及责任血管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4
18
作者 陈芳 吕海东 +6 位作者 秦东香 钱琪 瞿千千 马晓丽 袁利 卢燕婉 梁军利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将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93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0例)、中危组(48例)、高危组(25例),并行DSA... 目的探讨ABCD^2评分与责任血管狭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将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93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20例)、中危组(48例)、高危组(25例),并行DSA检查,根据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正常或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70%~100%)。根据Logistic8回归系数分别对ABCD^2评分及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危险因素赋分,通过线性函数转换建立危险评分系统。结果发病7d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5.O%,中危组为10.4%,高危组为36.0%;中、低危组的脑梗死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5)。65例(69.9%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责任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54例、中度狭窄22例及重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27.3%、47.1%)均明显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入院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拟合优度检验P〉0.05,C统计值为0.887)。利用危险评分系统成功地将TIA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脑梗死组。模型建立数据中患者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25.0%和47.1%。结论ABCD^2评分及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对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有重要意义。根据ABCD^2评分及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早期、方便、准确地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开发的预测工具可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血管狭窄
原文传递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3
19
作者 何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4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1%,2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T、APTT、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显著改善凝血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凝血指标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莹 康黎 +1 位作者 刘运安 高砚丽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3-59,共7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患者180例,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n=80)、轻度狭窄组(n=36)、中度狭窄组(n=34)、重度狭窄组(n=30)。分析血流动力学、血压变...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TIA患者180例,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n=80)、轻度狭窄组(n=36)、中度狭窄组(n=34)、重度狭窄组(n=30)。分析血流动力学、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轻、中度狭窄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PSV、EDV、MV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PI、RI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轻、中度狭窄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昼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昼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4组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非杓型节律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4组超杓型与反杓型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轻、中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总发生率、总积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轻、中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颅内段血管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颅外段经动脉闭塞总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平均脑血流量显著低于轻、中度狭窄组,总检出率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Pearson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血压变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