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7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氟米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增殖型狼疮性肾炎的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研究 被引量:104
1
作者 崔太根 侯凡凡 +14 位作者 倪兆慧 陈香美 张凤山 朱彤莹 赵学智 鲍春德 赵明辉 王国保 钱家麒 蔡广研 李英楠 陆福明 梅长林 邹万忠 王海燕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72-676,共5页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增殖型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选病理证实的活动性增殖型LN患者,对既往从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应用激素的基础上分别口服来氟米特(A组)或静点环磷酰胺(B组);对3个月前接受... 目的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增殖型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选病理证实的活动性增殖型LN患者,对既往从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应用激素的基础上分别口服来氟米特(A组)或静点环磷酰胺(B组);对3个月前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后复发者也给予来氟米特(C组)治疗。用药期间监测血压、血尿常规、24h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抗核抗体及抗双链DNA抗体滴度、血沉和补体C3等。在第3、6个月时行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价。记录所有不良反应。6个月后行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结果共有51例患者参加了本试验,A组20例,B组16例,C组15例;有4例患者因不良反应退出试验,47例患者如期完成了试验。A组来氟米特治疗总有效率达80%,完全缓解率为40%;B组环磷酰胺治疗总有效率达75%,完全缓解率为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A、B组患者各项指标(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SLEDAI)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来氟米特治疗总有效率达60%,完全缓解率为6·7%。A组不良反应主要是感染和脱发,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有1例患者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结论来氟米特联合激素用于活动性增殖型LN的诱导缓解治疗有较明显的疗效,耐受性尚好。其在维持缓解期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更长期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氟米特 狼疮肾炎 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临床试验研究 对照临床试验 狼疮性肾炎 增殖型 多中心 联合
原文传递
冬虫夏草和青蒿素抑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研究 被引量:73
2
作者 卢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 :观察冬虫夏草 (简称虫草 )和青蒿素抑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作用。方法 :6 1例经用激素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无狼疮活动的狼疮性肾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1例 )予虫草粉每日 3~4 g ,分 3次空腹口服 ;青蒿素粉每日 0 6 g ,... 目的 :观察冬虫夏草 (简称虫草 )和青蒿素抑制狼疮性肾炎复发的作用。方法 :6 1例经用激素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已无狼疮活动的狼疮性肾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31例 )予虫草粉每日 3~4 g ,分 3次空腹口服 ;青蒿素粉每日 0 6 g ,分 3次餐后口服 ,连续服用 3年。对照组 (30例 )口服雷公藤多甙片和 (或 )保肾康片等药物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 5年 ,监测血肌酐、肌酐清除率、抗核抗体等实验室有关指标及有否狼疮活动的临床表现。结果 :治疗组显效 2 6例 (83 9% ) ,有效 4例 (12 9% ) ,无效 1例 (3 2 % ) ;对照组显效 15例 (5 0 0 % ) ,有效 8例 (2 6 7% ) ,无效 7例 (2 3 3% )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治疗组补体C3持续稳定在 (1 2 1± 0 2 0 )g/L正常水平 ,肌酐清除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同时减少了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结论 :冬虫夏草和青蒿素可以抑制狼疮肾炎的复发 ,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冬虫夏草 青蒿素 狼疮性肾炎 复发 研究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对BXSB狼疮小鼠自身抗体产生、TNFα分泌及狼疮性肾炎病理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55
3
作者 董妍君 李卫东 +3 位作者 屠呦呦 邹万忠 膝慧玲 林志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76-679,共4页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 (DQHS)对BXSB狼疮模型小鼠几项免疫指标及狼疮性肾炎 (lupusnephri tis,LN)病理改变的影响 ,探讨DQHS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双链DNA... 目的 :观察双氢青蒿素 (DQHS)对BXSB狼疮模型小鼠几项免疫指标及狼疮性肾炎 (lupusnephri tis,LN)病理改变的影响 ,探讨DQHS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双链DNA(ds DNA)抗体 ,以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 ,对肾脏组织进行HE常规染色及Masson特殊染色。结果 :血清中TNFα、抗ds DNA抗体水平 ,DQHS 12 5mg/kg给药组及DQHS 2 5mg/kg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各组肾脏组织HE、Masson染色病理改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DQHS能抑制BXSB小鼠血清抗ds DNA抗体的生成 ,对BXSB小鼠血清中TNFα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能明显改善BXSB小鼠LN的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BXSB狼疮 小鼠 自身抗体 TNFΑ 分泌 狼疮性肾炎 病理改变 影响
下载PDF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4
作者 黎磊石 胡伟新 +7 位作者 王海燕 林善锬 陈香美 谌贻璞 徐君琴 陈楠 李学旺 钱家麒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76-479,共4页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吗替麦考酚酯 (MMF)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全国 9家医院共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75例 (男 1 3例 ,女 62例 ) ,均经肾活检确定为活动性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LN IV) ,年龄 (3...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观察吗替麦考酚酯 (MMF)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全国 9家医院共收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75例 (男 1 3例 ,女 62例 ) ,均经肾活检确定为活动性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LN IV) ,年龄 (31 0± 1 0 1 )岁 ,病程 (38 9± 52 5)个月 ;其中经正规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无效者 2 6例 ,复发者 2 1例 ,初治患者 2 8例。治疗方案采用激素联合MMF。MMF起始剂量为 0 5~ 2 0g/d ,随访时间≥ 6个月。 38例治疗后行重复肾活检 ,并进行急性指数 (AI)、慢性指数 (CI)、免疫球蛋白 (Ig)及补体沉积半定量评分。结果 MMF平均起始剂量 (1 2 6±0 30 )g/d ,治疗 3、6个月时MMF平均剂量分别为 (1 2 1± 0 30 )g/d、(0 95± 0 33)g/d。治疗 3个月狼疮活动分数 (SLE DAI)由 1 6 9± 6 7降为 8 1± 4 8(P <0 0 1 ) ,血红蛋白由 (92± 2 1 )g/L升至 (1 1 2± 2 8)g/L(P <0 0 5) ,尿蛋白由 (4 2 4± 2 66)g/d降至 (2 1 8± 3 75)g/d(P <0 0 5) ,血清白蛋白升至 (35 3±6 9)g/L(P <0 0 1 ) ,肾功能明显改善 ,无活动性尿沉渣 ;治疗 6个月尿蛋白继续下降至 (1 54± 1 60 )g/d ,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继续升高。血清A dsDNA抗体阳性及低补体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替麦考酚酯 治疗 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多中心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74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6
5
作者 叶任高 任国辉 +3 位作者 李惠群 李幼姬 王明银 侯宝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43-345,共3页
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LN)。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74例)有效率达95.9%,复发率仅4.1%,副作用发生率仅为37.9%;而对照组(66例)有效率为80.3%,复发率为21.2%,副作用发生率达... 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LN)。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组(74例)有效率达95.9%,复发率仅4.1%,副作用发生率仅为37.9%;而对照组(66例)有效率为80.3%,复发率为21.2%,副作用发生率达77.3%。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均显著优于西医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环磷酰胺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4
6
作者 张宗玮 陈铖 +1 位作者 王惠明 丁国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058-2063,共6页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引起狼疮性肾炎(LN),从而极大地影响SLE患者的生存率。β2微球蛋白(β2-MG)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膜上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目前还未明确。目的探讨血清β2-MG水平与...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引起狼疮性肾炎(LN),从而极大地影响SLE患者的生存率。β2微球蛋白(β2-MG)是存在于人有核细胞膜上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其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目前还未明确。目的探讨血清β2-MG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的关系,为临床评价SLE疾病活动度及狼疮性肾损害程度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及肾内科就诊的SLE患者260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表(SLEDAI)评分。根据SLEDA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活动组(SLEDAI评分0~9分)118例、中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0~14分)76例、重度活动组(SLEDAI评分≥15分)66例;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组177例、肾功能轻度异常组45例、肾功能中度异常组23例、肾功能重度异常组9例及肾功能极重度异常组6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疾病活动度组患者年龄、LN检出率、β2-MG、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血肌酐(Scr)、eGF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率、C3、C4、24 h尿蛋白定量(UT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肾功能组患者年龄、病程、LN检出率、β2-MG、Hb、PLT、ALB、Scr、C3、SLEDA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β2-MG与年龄、LN、Scr、抗dsDNA抗体、UTP、SLEDAI评分呈正相关,与Hb、PLT、ALB、eGFR、C3呈负相关(P<0.05);eGFR与LN、Hb、PLT、ALB、抗RNP抗体、C3呈正相关,与年龄、β2-MG、Scr、BUN、抗dsDNA抗体、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SLEDAI评分与LN、β2-MG、Scr、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RNP抗体、UTP呈正相关,与年龄、Hb、PLT、ALB、eGFR、C3、C4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2-MG[OR=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肾炎 Β2微球蛋白 肾功能 疾病活动度
下载PDF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的研制 被引量:36
7
作者 阳晓 叶任高 +5 位作者 陈伟英 魏毅 许韩师 李幼姬 关伟民 余学清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7-281,共5页
目的 研制可诱导的、耗时较短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方法无菌分离母体 DBA/2 小鼠淋巴细胞,注入雌性(C57BL/10 × DBA/2) F1杂交鼠。观察16周。结果注射后8周模型小鼠... 目的 研制可诱导的、耗时较短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狼疮样肾炎小鼠模型。方法无菌分离母体 DBA/2 小鼠淋巴细胞,注入雌性(C57BL/10 × DBA/2) F1杂交鼠。观察16周。结果注射后8周模型小鼠以肾小球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未见蛋白尿及间质损害;注射后12周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及高脂血症为其主要症状,病理以肾小球系膜增宽、基底膜节段性增厚、肾间质细胞浸润为特点;至注射后16周则以肾功能损害为主要改变,病理以肾小球基质大量增生,肾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特征。血清学示抗dsDNA抗体阳性,免疫荧光示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沿系膜(IgM)和毛细血管(IgG、C3)沉积及电镜可见上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提示本模型符合LN的特点。结论慢性GVHD狼疮样小鼠模型病理改变类似人类狼疮肾炎(LN),且省时、变异小,病变呈明显的阶段性。该模型为研究LN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狼疮样肾炎 疾病模型
原文传递
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疗效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张凤山 聂英坤 +4 位作者 孙铀 李英楠 于慧敏 赵阴环 金晓明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及病理疗效。方法对22例肾活检确诊为Ⅱb以上的LN患者,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和免疫指标;通过重复肾活检,观察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临床及病理疗效。方法对22例肾活检确诊为Ⅱb以上的LN患者,观察来氟米特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临床和免疫指标;通过重复肾活检,观察治疗前后肾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其对LN病理活动性的影响。结果LN患者使用来氟米特一般在用药1~2个月开始起效,3个月后明显有效,维持用药到6、9、12个月时仍能保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改善和稳定。1年后,临床SLEDAI评分明显改善,重复肾活检发现有8例发生病理转型(转型率为36.4%),由重转轻。其余病例虽未发生转型,但病理表现均稳定好转,肾脏活动性指数明显下降,无一例复发。来氟米特的副作用较小、较轻,经对症治疗均能恢复。结论来氟米特能较好地控制LN的病情活动,防止复发,且副反应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治疗狼疮肾炎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氟米特 药物治疗 狼疮肾炎 给药方法
原文传递
霉酚酸酯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对狼疮性肾炎患者免疫学指标及活动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44
9
作者 蒋健 郭群 段荣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对狼疮性肾炎免疫学指标及活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对狼疮性肾炎免疫学指标及活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7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霉酚酸酯联合他克莫司多靶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学指标、活动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抗核抗体阳性率、双链DNA阳性率、血清补体C3、血清补体C4、红细胞沉降率、CD3^+、CD4^+及CD8^+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及血尿素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1);两组患者感染、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转氨酶升高及脱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霉酚酸酯联合他克莫司多靶点治疗可有效改善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免疫状态及病情,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霉酚酸酯 他克莫司 免疫学指标 活动指数
下载PDF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Ⅳ型伴Ⅴ型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0
作者 刘春蓓 胡伟新 +5 位作者 谢红浪 章海涛 陈惠萍 曾彩虹 刘志红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伴膜性病变型(Ⅴ型)狼疮性肾炎(Ⅳ+Ⅴ型L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Ⅳ+Ⅴ型LN患者43例... 目的: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疗法治疗弥漫增生性狼疮性肾炎(Ⅳ)伴膜性病变型(Ⅴ型)狼疮性肾炎(Ⅳ+Ⅴ型LN)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在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对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Ⅳ+Ⅴ型LN患者43例,比较同期激素联合MMF(MMF组,n=20),与激素联合CTX间断静脉冲击治疗(CTX组,n=23例)的疗效。MMF剂量1.5g/d或2g/d;CTX剂量为0.75~1g/m2·体表面积,每月静脉滴注一次。除MMF组血清肌酐高于CTX组外,其它基础病情两组相似。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结果:(1)临床缓解率:治疗6个月时MMF组缓解率高于CTX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0%和4.4%(P<0.05),部分缓解率分别为60%和34.8%(P<0.05)。(2)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变化:MMF组尿蛋白完全缓解率(≤0.4g/24h)高于CTX组(20%vs4.4%,P<0.05),红细胞缓解率也高于CTX组(63%vs50%,P>0.05)。(3)自身抗体变化:MMF与CTX组患者分别有78.9%及69.6%血清抗dsDNA转阴,ANA转阴率分别为36.9%和8.7%(P<0.05)。(4)肾脏病理变化:5例行重复肾活检。MMF组2例达部分缓解,肾小球增生性病变及血管炎性病变消失,上皮侧沉积物未减少,CTX组3例(1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仍见增生性病变及袢坏死,2例未缓解者上皮侧沉积物增多。(5)副作用:MMF组并发带状疱疹2例,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各1例,CTX组2例并发带状疱疹及细菌性肺炎,4例有明显消化道症状,各有1例并发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和脱发。结论:激素联合MMF治疗Ⅳ+Ⅴ型狼疮性肾炎6个月的临床缓解率高于CTX,但绝大部分仅获部分缓解,对此类型LN最佳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霉酚酸酯 环磷酰胺 治疗 副作用
下载PDF
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对比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0
11
作者 张培敏 樊蓉 +4 位作者 李想 孙宇 任健 姜珊 史国兵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30-13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等... 目的系统评价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等,检索泼尼松联合霉酚酸酯(MMF)与环磷酰胺(CTX)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对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缓解率、感染、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共1 6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泼尼松+CTX组比较,泼尼松+MMF组的完全缓解率及总缓解率高(P<0.01),而感染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低(P<0.01),两组间部分缓解率及胃肠道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缓解率较泼尼松联合CTX高,感染及白细胞减少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尼松 环磷酰胺 霉酚酸酯 狼疮性肾炎 META分析
下载PDF
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37
12
作者 徐耀文 陈楠 +5 位作者 陈晓农 任红 张文 潘晓霞 郝翠兰 傅秀兰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性环磷酚胺静脉冲击疗法(CTX)治疗狼疮肾炎(LN)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A组:间断性环磷酞胺冲击疗法治疗30例LN患者,平均随访(1865±6.10)(6~2... 目的 比较霉酚酸酯(MMF)与间断性环磷酚胺静脉冲击疗法(CTX)治疗狼疮肾炎(LN)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A组:间断性环磷酞胺冲击疗法治疗30例LN患者,平均随访(1865±6.10)(6~24)月. B组:MMF联合激素治疗LN患者,平均随访(21.89±7. 48)(6~48)月.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病情基本相似,但 B组(MMF)绝大部分为皮质激素联合 CTX治疗无效者,B组患者病程明显较A组长。结果CTX组、MMF组治疗LN均能降低蛋白尿和血尿,改善肾功能及免疫指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MF组患者的平均疗程较CTX组明显延长,而疗效却基本相同 .不良反应:MMF组无肝功能受累、性腺抑制副反应,感染率为 13.3%。CTX组感染率为 23.3%.肝功能受累为 23.3%,性腺抑制为 28%.结论 CTX、MMF都能有效的控制狼疮肾炎,改善肾功能,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对病程长、激素联合CTX无效及病情迁延者,经MMF治疗后达到与CTX组同样效果,而且副作用少,提示MMF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霉酚酸酯 狼疮肾炎 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白芍总苷对雷公藤多苷治疗狼疮性肾炎减毒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3
作者 李振彬 王志强 +3 位作者 宫彩霞 耿丽芬 惠乃玲 朱建君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雷公藤多苷(TG)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取B6D2F1代杂交小鼠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LN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LN)组、TG组、TG+TGP组,每组6只,另设正...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对雷公藤多苷(TG)治疗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取B6D2F1代杂交小鼠建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LN小鼠模型,将成模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LN)组、TG组、TG+TGP组,每组6只,另设正常对照组6只。TG组给予雷公藤多苷灌胃,剂量为30mg·kg-1·d-1;TG+TGP组给予雷公藤多苷及白芍总苷灌胃,剂量分别为30mg·kg-1·d-1和200mg·kg-1·d-1,正常对照组和LN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给药1次,各组给药方法及时间均相同,共计4周。实验结束时,观察并比较各组小鼠的24h尿蛋白排泄率(UPE)、肝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结果与LN组相比,TG组、TG+TGP组小鼠的24hUPE、尿素(BUN)、肌酐(SCr)显著降低(P<0.05或P<0.01),TG+TGP组显著低于TG组(P<0.05或P<0.01)。与LN组相比,TG组小鼠的ALT、AST和MDA均显著增高(P<0.01),SOD、GSH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TG组相比,TG+TGP组的ALT、AST、MDA均显著降低(P<0.01),SOD、GSH均显著增高(P<0.01)。TG+TGP组对LN肾脏病理改变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TG组(P<0.05或P<0.01)。结论TGP对TG治疗LN具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雷公藤多苷 狼疮性肾炎 减毒增效 小鼠
下载PDF
陈以平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经验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海颖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9-10,共2页
陈以平教授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为辨证特点,临床以扶正祛邪兼顾为治则,辨证分为热毒炽盛、脾肾两虚、阴虚内热、气虚血瘀4型,分别治以清热凉血、温补脾肾、养阴清热、益气活血。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辨证分型 陈以平 临床经验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狼疮性肾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慧 孟德钎 +4 位作者 刘焱 李鞠 刘姗姗 王凯 潘文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7-1311,共5页
背景狼疮性肾炎(LN)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作为新的炎性指标,被用于评估许多疾病。然而目前关于NLR、PLR用于评估LN疾病... 背景狼疮性肾炎(LN)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作为新的炎性指标,被用于评估许多疾病。然而目前关于NLR、PLR用于评估LN疾病活动度度的研究尚不多见。目的探讨NLR和PLR预测LN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住院的66例LN患者作为LN组,选取同时期本院体检中心的64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依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将LN患者分为LN稳定亚组(SLEDAI≤9分,16例)和LN活动亚组(SLEDAI≥10分,50例)。收集健康对照组患者和LN患者的性别、年龄,并检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和PLR;记录LN患者的疾病持续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补体C3、C4、血浆清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PLR预测LN疾病活动度的价值。结果 LN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NLR、PL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LN活动亚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LN稳定亚组,NLR、PLR均高于LN稳定亚组(P<0.05)。NLR与SLEDAI呈正相关(rs=0.360,P=0.003)。ROC曲线显示,NLR诊断LN疾病活动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95%CI(0.634,0.876),P=0.002〕,当最佳临界值为4.06时,灵敏度为68%,特异度为75%;PLR诊断LN疾病活动度的AUC为0.698〔95%CI(0.563,0.832),P=0.018〕,当最佳临界值为184时,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75%。结论 NLR、PLR可作为新的炎性指标,被用作诊断LN疾病活动度的潜在补充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疾病活动度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及分期论治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宝丽 庄鸿贤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的脏器损害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血热瘀毒为其病机特点。确立滋阴凉血、解毒化瘀的治疗原则。临床根据活动期和缓解期 ,以及病人兼证的不同 ,治则方药不尽相同。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肾小球免疫荧光IgG亚型在特发性膜性肾病和继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不同表现 被引量:35
17
作者 管音 李航 +5 位作者 罗娜 李超 段琳 李艳 文煜冰 李学旺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肾小球免疫荧光IgG亚型的不同表现,评价免疫荧光法IgG亚型在鉴别特发性膜性肾病和膜性狼疮性肾炎(MLN)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总结了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MN)。肾小球免疫荧光IgG亚型的不同表现,评价免疫荧光法IgG亚型在鉴别特发性膜性肾病和膜性狼疮性肾炎(MLN)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总结了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病理改变符合膜性肾病特点并行免疫荧光IgG亚型染色的病例,对其病理类型及肾小球免疫荧光IgG亚型进行统计,同时就诊断为IMN和MLN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和肾小球免疫荧光IgG亚型及补体沉积方面的特点,并从中筛选出不同病理指标,对它们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1)共收集病例214例,其中IMN占81%,MLN占14%,后者在SMN中居首位。(2)IMN组IgG1、IgG3和IgG4强度较高,其中IgG4的强度高于其他IgG亚型,且其强度显著高于MLN组(P〈0.01);MLN组IgGl和IgG3强度较高,IgG3强度高于其他IgG亚型,但与IM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肾小球免疫荧光IgG4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以强度1为界值诊断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46.7%,以强度2为界值诊断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0.0%。IgG4与IgG3强度差值的AUC为0.793,以0为界值诊断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66.7%。IgC.d.阳性且IgG4≥IgG3的诊断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70.0%。补体C1q的AUC为0.979,以强度1为界值诊断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4.2%。IgG4阳性且C1q阴性的诊断灵敏度为87.7%,特异度为93.3%。结论(1)经免疫荧光法测定,IMN肾小球以IgG4沉积为主,而MLN以IgG3为主。(2)IgG4强度、IgG4与IgG3强度差值及C1q强度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IgG4强度还可分别与后两者联合使用,以帮助鉴别IMN与ML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膜性 狼疮肾炎 荧光抗体技术 IGG亚型
原文传递
黄芪生地辅助环磷酰胺-激素疗法对狼疮性肾炎感染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方和敬 李霜青 +2 位作者 应俊 王政通 黄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389-4391,共3页
目的分析黄芪生地辅助环磷酰胺-激素疗法对狼疮性肾炎(LN)感染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2例LN合并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均应用环磷酰胺-激素疗法治疗... 目的分析黄芪生地辅助环磷酰胺-激素疗法对狼疮性肾炎(LN)感染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2例LN合并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均应用环磷酰胺-激素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黄芪生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24h尿蛋白定量(24hUP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补体C3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激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激素撤减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及SLEDAI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失眠、血压增高、虚汗、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生地辅助环磷酰胺-激素疗法治疗LN感染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激素用量,提高治疗安全性,且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炎症状态,保证临床疗效,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生地 环磷酰胺 糖皮质激素 狼疮性肾炎 炎症状态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狼疮性肾炎中医病机与治法探讨 被引量:23
19
作者 盛梅笑 王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55-57,共3页
结合临床对狼疮性肾炎的病机与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内在基础 ,热毒为重要诱因 ,湿热与瘀血贯穿于整个病程 ,是病情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 ,水湿、湿浊和溺毒则是病变进展之危象。在病变活动期以热毒、湿热为主 ,缓解期以... 结合临床对狼疮性肾炎的病机与治法进行探讨。认为本病的发生以肾虚为内在基础 ,热毒为重要诱因 ,湿热与瘀血贯穿于整个病程 ,是病情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 ,水湿、湿浊和溺毒则是病变进展之危象。在病变活动期以热毒、湿热为主 ,缓解期以脏腑虚损为主 ,而在疾病后期则是虚中挟瘀、挟湿浊。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解毒、护肾化瘀活血为大法 ,活动期强调解毒清利湿热 ,缓解期重视扶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性肾炎 病机 中医治法
下载PDF
狼疮肾炎诊疗规范 被引量:30
20
作者 张辉 杨念生 +4 位作者 鲁静 曹恒 杜戎 张文 赵岩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4-790,共7页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现有的诱导治疗方案对增殖性狼疮肾炎的完全缓解率偏低,且狼疮肾炎容易复发。科学、规范地诊断和治疗狼疮肾炎十分重要。为此,中华医学会... 狼疮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等。现有的诱导治疗方案对增殖性狼疮肾炎的完全缓解率偏低,且狼疮肾炎容易复发。科学、规范地诊断和治疗狼疮肾炎十分重要。为此,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借鉴当前国内外经验和指南基础上,制定了本诊疗规范,旨在提高狼疮肾炎的疗效,减少复发,延缓肾损害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