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面形态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50
1
作者 卢坤林 朱大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2,共8页
从失稳边坡资料统计分析、模型试验和理论计算3个方面,研究坡面形态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坡面形态效应)。通过对300个失稳边坡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宏观认识上得到凸坡的稳定性较差,而凹坡稳定性较好的初步结论。采用底抬升模型试验,研究凸坡... 从失稳边坡资料统计分析、模型试验和理论计算3个方面,研究坡面形态对边坡稳定的影响(坡面形态效应)。通过对300个失稳边坡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宏观认识上得到凸坡的稳定性较差,而凹坡稳定性较好的初步结论。采用底抬升模型试验,研究凸坡、平坡和凹坡的极限稳定角,结果表明,凹坡的极限稳定角要比平坡的大,凸坡则比平坡小。并从理论上分析凸坡、平坡和凹坡之间的受力差异,对凹坡比凸坡更稳定的现象进行解释。采用严格极限平衡法,获得圆形凸坡和凹坡的安全系数解答,分析坡面形态效应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从工程应用角度制作圆形坡面形态边坡安全系数速查曲线,并建议考虑坡面形态效应的范围。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评价不同坡面形态的边坡稳定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坡面形态 模型试验 极限平衡 统计分析 安全系数
原文传递
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玉峰 许强 +2 位作者 程谦恭 李艳 张金存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76-1791,共16页
为定量化揭示真实复杂三维地形条件对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的影响,基于谢家店子滑坡真实三维地形空间分布形态,设计并建立滑坡–碎屑流三维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获取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滑坡–碎屑流运动... 为定量化揭示真实复杂三维地形条件对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的影响,基于谢家店子滑坡真实三维地形空间分布形态,设计并建立滑坡–碎屑流三维物理模型实验装置,开展相关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获取复杂三维地形条件下,滑坡–碎屑流运动与堆积特征的图像和定量化数据,并依此观察和分析其流态化运动与堆积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滑坡运动路径上沟谷转折段等复杂地形的展布,可引起碎屑流动能的快速耗散,运动速度陡降,从而减小碎屑流的运动距离;(2)碎屑流运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动量传递作用,可明显促进碎屑流的远程运动;(3)运动路径上沟谷两侧缓坡平台的展布,可导致碎屑流的"分流–汇流"运动,并最终在碎屑流表面形成纵向沟状槽;(4)当碎屑流流动至运动路径的开阔地段时,碎屑流进入一种以碰撞为主的无侧限扩离运动状态,在粒间碰撞–推挤力、重力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X"型共轭堆积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滑坡–碎屑流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复杂地形 运动特征 堆积特征
原文传递
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宏芝 朱清科 +3 位作者 王晶 邝高明 谢静 赵维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8,共4页
陕北黄土坡面由于侵蚀等原因使坡面不平整,形成了各种微地形,造成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种微地形与原状坡相比较,塌陷、切沟、浅沟、缓台的土壤物理性状... 陕北黄土坡面由于侵蚀等原因使坡面不平整,形成了各种微地形,造成了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微地形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5种微地形与原状坡相比较,塌陷、切沟、浅沟、缓台的土壤物理性状均有所提高,而陡坎的各项性能比原状坡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0—20cm土壤。土壤容重在0—20cm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原状坡>陡坎>缓台>浅沟>切沟>塌陷。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塌陷、缓台、切沟和浅沟这4种微地形孔隙和水分状况均高于原状坡和陡坎。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和土壤持水性能的变化趋势一致。通过对5种微地形物理性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其灰色关联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塌陷>切沟>浅沟>缓台>陡坎>原状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坡面 微地形 物理性质
下载PDF
陕北黄土坡面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宏芝 朱清科 +3 位作者 赵磊磊 邝高明 谢静 李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5期20-25,共6页
由于侵蚀等原因使陕北黄土坡面不平整形成了各种微地形,造成了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对黄土区自然恢复状态下的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微地形之间的土壤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5种微地形与原状坡相比相对土壤化学... 由于侵蚀等原因使陕北黄土坡面不平整形成了各种微地形,造成了土壤化学性质的差异。通过对黄土区自然恢复状态下的微地形土壤化学性质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微地形之间的土壤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5种微地形与原状坡相比相对土壤化学性质均有一定改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表现为塌陷微地形最高,切沟、缓台和浅沟微地形居中,原状坡和陡坎微地形最低;2)全效养分中,全效氮的质量分数与有机质质量分数规律一致,而全效磷和全效钾的质量分数差异较小;3)速效养分中,缓台、切沟、塌陷微地形中3种速效养分的质量分数较高,而陡坎微地形速效养分质量分数比较低;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随土层深入而减小,在5种微地形中顺序为浅沟>塌陷>切沟>原状坡>缓台>陡坎,pH值和碳酸钙质量分数在5种微地形中差异较小;5)通过对5种微地形和原状坡的3个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塌陷和缓台微地形的关联度最高,而原状坡和陡坎微地形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坡面 微地形 土壤化学性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前积结构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冯雪 高胜利 +1 位作者 刘永涛 王秀珍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8,共11页
为了克服二维地震资料在复杂构造中的多解性及其造成的砂体预测的不确定性,在沉积相带划分的基础上,利用迁移轨迹和前积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详细解释,准确预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体分布。研究表明,该区... 为了克服二维地震资料在复杂构造中的多解性及其造成的砂体预测的不确定性,在沉积相带划分的基础上,利用迁移轨迹和前积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详细解释,准确预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体分布。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发育有4种类型的前积结构:①S型-透镜状前积具有平坦或略微上升的迁移轨迹,有顶积层,一般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湖底发育泥岩;②S型-楔状前积具有平坦至下降的迁移轨迹,有厚底积层,发育三角洲砂岩和浊积岩;③切线斜交型-板状前积具有下降的迁移轨迹,有顶积层和底积层,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④平行斜交型-楔状前积具有平坦的迁移轨迹,无顶积层和底积层,主要发育三角洲砂岩和砂质碎屑岩。其中S型-楔状前积、切线斜交型-板状前积为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寻找岩性油气藏提供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轨迹 地震沉积学 三角洲前缘 深水沉积 斜坡地形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粤北岩溶峰丛自然坡面土壤钙元素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忠云 魏兴琥 +3 位作者 李保生 关共凑 徐喜珍 雷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3期62-68,共7页
[目的]探讨综合要素影响下自然坡面土壤钙元素的分布特征,认识岩溶区土壤结构与演化。[方法]测定广东省英德市岩背镇典型峰丛坡面土壤的全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和有机质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峰丛坡面土壤的全钙、交换性钙... [目的]探讨综合要素影响下自然坡面土壤钙元素的分布特征,认识岩溶区土壤结构与演化。[方法]测定广东省英德市岩背镇典型峰丛坡面土壤的全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和有机质的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峰丛坡面土壤的全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172,1.050,0.026g/kg,交换性钙/全钙的平均值为22.29%,水溶性钙/全钙的平均值为0.56%。全钙、交换性钙和有机质的含量都随坡面海拔下降而逐渐减少,陡峭的坡面上部的全钙、交换性钙和有机质含量要明显高于中下部平缓坡面的含量,而水溶性钙的含量随坡面下降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全钙和交换性钙与海拔、坡度、岩石裸露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层厚度是显著负相关,水溶性钙与这些地形因素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坡面的地形变化和土壤发育程度是影响土壤全钙和交换性钙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对于水溶性钙含量的影响不大。峰丛自然坡面的全钙和交换钙具有坡面迁移特征,但垂向迁移特征不明显,水溶性钙的坡面迁移和垂向迁移都不明显,对局部水文状况响应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土壤钙 地形 粤北
下载PDF
根据地形坡度旋转的车载激光点云形态学滤波 被引量:6
7
作者 卢秀山 蔡尚书 石波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49,共6页
针对传统的基于开运算的形态学滤波方法在坡度连续变化较大的区域无法有效滤除非地面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适应斜坡地形的滤波新方法。首先对全区域进行分块,构建地面不规则三角网确定各分块区域的地形坡度和方向;然后根据地形坡度和... 针对传统的基于开运算的形态学滤波方法在坡度连续变化较大的区域无法有效滤除非地面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适应斜坡地形的滤波新方法。首先对全区域进行分块,构建地面不规则三角网确定各分块区域的地形坡度和方向;然后根据地形坡度和方向对各分块区域内的数据进行旋转,使地形坡度接近于水平,从而更适用于基于开运算的形态学滤波方法;最后对点云数据执行多尺度形态学开运算确定地面点。分别选择平坦地形和斜坡地形的车载激光点云数据进行了实验,两类点云数据均包含植被、建筑、裸地等,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滤除各种类型地物,并且对斜坡地形具有较好的滤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运算 形态学滤波 斜坡 不规则三角网 车载激光点云
下载PDF
黄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微地形变化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唐辉 李占斌 +1 位作者 李鹏 王添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08-1712,共5页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不仅可以通过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反映,还可以通过降雨过程中坡面微地形变化特征来反映。对9°、12°、15°、20°、25°坡度下面积较小坡面模拟降雨,获取降雨过程中径流泥沙数据及降雨前后坡面微... 坡面土壤侵蚀过程不仅可以通过坡面的产流产沙过程反映,还可以通过降雨过程中坡面微地形变化特征来反映。对9°、12°、15°、20°、25°坡度下面积较小坡面模拟降雨,获取降雨过程中径流泥沙数据及降雨前后坡面微地形变化数据。结果显示:(1)初始产流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初始产流时间较长;(2)15°、20°时的产流率不稳定,18min后产沙率规则性波动起伏;(3)随着坡度的增大,降雨过程后坡面比表面积值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坡面的高程变异系数都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 产流时间 产流产沙 微地形
原文传递
单体边坡地形的地震动力响应及其放大效应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邓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9-361,I0002,共14页
本文采用隐式动力有限单元法研究了不同的边坡角度和边坡高度对地形放大效应的影响,并以位移峰值放大系数为衡量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标准,计算了不同边坡角度和边坡高度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关键监测点的输出波形以及位移峰... 本文采用隐式动力有限单元法研究了不同的边坡角度和边坡高度对地形放大效应的影响,并以位移峰值放大系数为衡量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标准,计算了不同边坡角度和边坡高度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关键监测点的输出波形以及位移峰值放大系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不同监测点处的地震动时程曲线,揭示了坡角和坡高对单体边坡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定量作用规律。数值结果表明,相同高度处坡面监测点的水平向位移峰值放大系数大于坡内监测点的,地形放大效应在水平方向具有趋表效应。由于坡面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叠加,因此竖直向位移峰值放大系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坡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 放大效应 边坡地形 动力有限元
下载PDF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rains on slope topography under crosswinds 被引量:5
10
作者 LIU Tang-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419-2428,共10页
This work us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combined with full-scale train tests to analyze the trai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n special slope topography.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ment in the slope g... This work used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ethod combined with full-scale train tests to analyze the trai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n special slope topography.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ment in the slope gradient, the aerodynamic forces and moment increase sharply. Compared with the flat ground condition, the lateral force, lift force, and overturning moment of the train on the first line increase by 153.2%, 53.4% and 124.7%, respectively, under the slope gradient of 20°. However, with the increment of the windward side's depth, the windbreak effect is improved obviously. When the depth is equal to 10 m, compared with the 0 m, the lateral force, lift force and overturning moment of the train on the first line decrease by 70.9%, 77.0% and 70.6%,respectively.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slope parameters on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tra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re established. All these will provide a basic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rain aerodynamic performances under different slope conditions and achieve reasonable train speeds for the operation safety in different wind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WIND slope topography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下载PDF
运动场地地形条件对碎屑流动力特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晓波 樊晓一 姜元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940-2953,共14页
碎屑流的运动距离和对结构的冲击作用力是评判致灾范围和破坏强度的重要指标,碎屑流运动地形条件是影响碎屑流的运动距离和冲击作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山区建筑集聚分布的凹面型、坡脚型和阶梯型3类地形,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 碎屑流的运动距离和对结构的冲击作用力是评判致灾范围和破坏强度的重要指标,碎屑流运动地形条件是影响碎屑流的运动距离和冲击作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山区建筑集聚分布的凹面型、坡脚型和阶梯型3类地形,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从能量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运动场地地形条件对碎屑流运动、堆积距离和结构物受冲击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面型地形条件下,碎屑流的动能转化率更高,具有更远的运动距离,致灾范围更大,但对坡脚处的挡墙冲击作用力更小;阶梯型坡面地形条件下,碎屑流的动能转化率最低,碰撞耗能和摩擦耗能最大,运动距离更近,但对坡脚处的挡墙冲击作用力更大。碎屑流启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挡墙距坡脚的距离的增加,阶梯型地形条件的挡墙所受峰值冲击力衰减程度最快;凹面型地形条件的峰值冲击力衰减程度最慢。研究结果可为滑坡、碎屑流等的防灾减灾风险评价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运动场地地形条件 能量演化 冲击力 碎屑流 离散元
原文传递
砒砂岩区水力侵蚀下坡面微地貌变化特征及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龙 秦富仓 +3 位作者 钱秋颖 董晓宇 张若曦 张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8-205,共8页
解决砒砂岩区坡面的产流产沙问题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砒砂岩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13次有效降雨过程砒砂岩坡面微地貌的变化过程及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 解决砒砂岩区坡面的产流产沙问题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砒砂岩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实测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13次有效降雨过程砒砂岩坡面微地貌的变化过程及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内坡面土壤平均侵蚀深度为26 mm,侵蚀区占径流小区总面积的95.27%,单位面积上侵蚀导致土壤流失体积为0.019 m^(3)/m^(2)。砒砂岩坡面产流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较好的对应关系,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受降雨强度变化的影响,地表粗糙度、地表起伏度、地表切割度均随降雨呈现累积增加的趋势,地表曲率受单次降雨强度影响明显,呈现不规律的波动变化;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r=0.539,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侵蚀 微地貌 三维激光扫描 砒砂岩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坡面尺度根系生物量空间变异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雪妍 张卓栋 +2 位作者 罗梦婷 覃昕 廖家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7,82,共7页
坝上草原的水土保持对于京津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根系生物量随水平、海拔、深度等方向的空间变异对于水土保持有重要影响。采用根钻法实地采样,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方法,构建完整坡面根系生物量各深层分布图,探究随不同凹凸坡形... 坝上草原的水土保持对于京津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根系生物量随水平、海拔、深度等方向的空间变异对于水土保持有重要影响。采用根钻法实地采样,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方法,构建完整坡面根系生物量各深层分布图,探究随不同凹凸坡形及其过渡带根系生物量分布特征的变化。通过SPSS指数回归分析,探究根系生物量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根系生物量的极值多分布于区域的边缘,其中凸坡和凹坡极大值出现最多,中下坡根系生物量相对较多。深度方向上,根系生物量密度随深度呈指数函数变化的特征,其中含有钙积层的偏凸坡位置根系生物量随深度减少较快、含有沟壑的偏凹坡位置根系生物量减少较慢。因此,微地形是在坡面尺度上影响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物量 空间变异 坡面尺度 地形 坝上草原 水土保持
下载PDF
Slope In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Implications for the Risk Evaluation of Deepwater Drilling 被引量:1
14
作者 MA Linwei WU Shiguo +5 位作者 LIU Yanrui SUN Jin OUYANG Min LI Qingping QIN Yongpeng WANG Daw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2期393-409,共17页
The instability of continental slopes damages 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such as submarine pipelines,resulting in the generation of tsunamis,which endangers the safety of nearshore personnel.Therefore,research on th... The instability of continental slopes damages marine engineering equipment,such as submarine pipelines,resulting in the generation of tsunamis,which endangers the safety of nearshore personnel.Therefore,research on the instability of continental slopes where submarine landslides usually occur is crucial to the risk evaluation of deepwater drilling.Previous studies were mainly based on simplified 2D and 3D models,which extend the 2D model applied on submarine slopes with complex topography.In this study,a numerical model with bathymetric data from the Qiongdongnan Basin was established.Furthermore,3D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es were conducted.The static analysis found two discussions where slopes are most likely to occu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seismic forces,the dynamic result showed that an instability area is added to the two positions where the static analysis is unstable.Topography scatters and transmits seismic waves and controls the accumulation and diffusion of seismic energy.3D calculations and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irection of slope inst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rrain inclination,slope,terrain effect,and terrain curvature.Data showed that instability situations could not be derived from a single direction or profile data.Such situations ar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are critical to th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marine geological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ubmarine landslide slope instability topography curvature topography slope granite
下载PDF
深拖系统在南海深水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罗进华 朱友生 +2 位作者 张宝平 陆俊宁 年永吉 《物探装备》 2013年第6期393-396,共4页
利用DT-1深拖系统搭载EM2000多波束测深系统、EdgeTech侧扫声呐及浅地层剖面系统等设备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深入调查,获取了调查区丰富的地形、地貌及浅地层的数据。在对定位数据滤波的基础上,借助Caris、Triton和Kingdom ... 利用DT-1深拖系统搭载EM2000多波束测深系统、EdgeTech侧扫声呐及浅地层剖面系统等设备在南海北部陆坡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深入调查,获取了调查区丰富的地形、地貌及浅地层的数据。在对定位数据滤波的基础上,借助Caris、Triton和Kingdom Suite等软件分别对上述数据信息进行了高保真、精细化处理和多模式展示。资料处理成果清晰地揭示了调查区的滑坡、陡坡、凹沟等特殊地形地貌的特征,为评价调查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本文探讨并总结了历次深拖调查作业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可为深水海域的类似调查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拖系统 声波测量 工程勘察 南海陆坡 地形地貌
下载PDF
城市药壶爆破的控制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建军 段卫东 +2 位作者 钟冬望 熊祖钊 蔡路军 《爆破》 CSCD 2001年第2期30-33,共4页
提出城市药壶爆破采用勤放炮、放小炮、多段微差的松动爆破技术 ,以及采用适当“多药少爆”的扩壶方法 ,可以有效地控制爆破危害 ;同时认为在斜坡复杂岩性条件下 ,应在装药前进行现场逐孔测量 ,确定其装药量和扩孔次数 ,灵活施工 。
关键词 药壶爆破 城市 斜坡地形 复杂岩性 安全控制技术 控制爆破
下载PDF
考虑坡面地形的蒸散发遥感估算及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剑 欧照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98,共7页
为了研究非均匀地表的蒸散特征,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考虑地形效应增加了坡地辐射计算方法,结合Landsat 8波段特征构建双层蒸散发遥感模型。以北京市西北方位的水源上游区为例,进行了蒸散发的估算、验证与分析。估算结果与地表通量站实测... 为了研究非均匀地表的蒸散特征,结合地面气象资料,考虑地形效应增加了坡地辐射计算方法,结合Landsat 8波段特征构建双层蒸散发遥感模型。以北京市西北方位的水源上游区为例,进行了蒸散发的估算、验证与分析。估算结果与地表通量站实测值对比发现,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平均误差分别为4.12%和8.36%,确定系数为0.82和0.98,相关关系较强;与坡地日蒸散发观测数据对比,平均相对误差为8.12%,均方根误差为0.35mm/d,具有较好的估算精度。结合土地利用探讨了水热通量、蒸散发的空间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了蒸散发与坡面地形之间的关系:坡度小于35°时,随坡度上升,日蒸散发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当坡度大于35°时,受植被覆盖率影响,各季节代表日的日蒸散发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各季节代表日蒸散发与坡向同样存在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趋势线呈反抛物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坡面地形 LANDSAT 8 遥感
下载PDF
基于“骑行当量”的单车骑行坡度适宜性评价与分析——以武汉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霞 席璟龙 《城市建筑》 2019年第7期52-58,62,共8页
在共享单车的浪潮下,骑行重新成为人们短距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了分析单车骑行在慢行交通中的坡度适宜性,文章通过对学生骑行规律的观察和骑行轨迹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对武汉大学校园内不同地形的坡度适宜性进行研究,基于行为规... 在共享单车的浪潮下,骑行重新成为人们短距离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了分析单车骑行在慢行交通中的坡度适宜性,文章通过对学生骑行规律的观察和骑行轨迹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对武汉大学校园内不同地形的坡度适宜性进行研究,基于行为规律观察与行为轨迹分析,文章提出了单车“骑行当量”的概念,实现了对骑行坡度适宜性快速、精细的量化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轨迹 共享单车 坡地地形 骑行当量 慢行交通
下载PDF
弱非线性内孤立波在斜坡上的传播演化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郅长红 陈科 尤云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16-923,共8页
采用简化的变系数内孤立波传播方程来描述弱非线性内孤立波在不同坡度斜坡上的传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弱非线性内孤立波在通过斜坡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裂现象,分裂为首波和尾波列.在通过斜坡的传播过程中内孤立波主要受到由... 采用简化的变系数内孤立波传播方程来描述弱非线性内孤立波在不同坡度斜坡上的传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弱非线性内孤立波在通过斜坡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分裂现象,分裂为首波和尾波列.在通过斜坡的传播过程中内孤立波主要受到由地形诱导产生的浅化效应和能量耗散作用.对于非线性较弱的内孤立波,地形导致的浅化效应占主导作用,振幅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而波速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在相同的地形条件下,随着初始振幅增大,振幅的增加量减小,波速的减小量增加.随着斜坡坡度的增大,非线性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的能量耗散作用逐渐大于浅化效应,使得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幅先增大后减小.当经过临界点(上下层流体深度相同的点)后,内孤立波由下凹型转变为上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两层流体 变系数内孤立波传播方程 斜坡地形 浅化作用
下载PDF
Internal solitary wav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slope:Asymptotic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Changhong Zhi Ke Chen Yunxiang You 《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CIE 2018年第2期83-90,共8页
The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of long nonlinear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ver slope-shelf topography is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studied in a two-layer fluid system of finite depth.The variable Korteweg–de Vries(... The propagation and evolution of long nonlinear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ver slope-shelf topography is theoretically and numerically studied in a two-layer fluid system of finite depth.The variable Korteweg–de Vries(vKdV)and variable extended Korteweg–de Vries(veKdV)equations are derived for the weak and moderate nonlinear waves,respectively.The numerical method is developed from finite difference/volume(FD/FV)scheme to solve the nonlinear equations.The transformation of solitary waves is observed when they propagate past the slope.The elevation of rear face of the front wave grow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lope inclination.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transformed waves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steady solu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model(vKdV,veKdV)by considering the depth condition beyond the sh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Two-layer fluid system slope-shelf topography Theoretical mode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