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Q-T离散度对心肌梗塞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1
1
作者 韩姬玲 梁瑞贞 +4 位作者 武留信 闫春莲 朱艳春 李小玲 叶冒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3-55,共3页
50例心肌梗塞(MI)患者短时心率变异(短时HRV)、心室晚电位(VLP)、和Q-T离散度(Q-Td)三项指标的测定,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梗塞组短时RR标准差(SDRR)及立卧位心率差值均较对照组明... 50例心肌梗塞(MI)患者短时心率变异(短时HRV)、心室晚电位(VLP)、和Q-T离散度(Q-Td)三项指标的测定,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梗塞组短时RR标准差(SDRR)及立卧位心率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P<0.005),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25),Q-Td明显延长(P<0.001)。梗塞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三项指标比较相差显著(P<0.001~0.005)。事件组分类后三项指标对“猝死”的价值最大。在对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方面,敏感性最高的是短时SDRR,特异性最高是VLP,有效性最高的是Q-Td,相对危险性依次为VLP、Q-Td、短时SDRR,说明该三项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如果同时监测可见随着异常指标项目的增加其预测价值更可靠,临床意义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率变异 心室晚电位 Q-T离散度
原文传递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被引量:31
2
作者 罗海燕 彭月娥 刘杰妮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768-770,共3页
目的: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65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 目的:探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和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将65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的动态心电图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QT间期离散度改变,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2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室性早搏或阵发室速次数少于对照组;2组QT间期离散度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显著,并能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稳心颗粒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qt离散度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QTd和血浆NT-proBNP水平 被引量:30
3
作者 曾文军 李海涛 高彦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96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血浆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96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就诊号分为中西医组、西医组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治疗,中西医组服用参松养心胶囊,2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的动态心电图心跳次数、早搏次数、血浆NTpro BNP及心电图QTd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的室性早搏Lown氏分级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的愈显率64.58%高于西医组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能更显著的降低血浆NT-pro BNP及心电图QTd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 qt离散度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0
4
作者 陈勇 向琳 +1 位作者 胡玉华 武万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9期1047-1048,共2页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8例,随机分为A组(52例)、B组(56例)及C组(60例)。A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B组给予胺碘...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8例,随机分为A组(52例)、B组(56例)及C组(60例)。A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口服,B组给予胺碘酮口服,C组给予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口服。观察用药4周后3组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A组76%,B组78%,C组86%,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与盐酸胺碘酮疗效相当,且副反应小;参松养心胶囊与胺碘酮联用治疗CHF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或单用参松养心胶囊的疗效,并可明显减少胺碘酮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参松养心胶囊 胺碘酮 qt离散度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大 被引量:29
5
作者 许智韬 王玮 +1 位作者 田青 翟彪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 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 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男性 40例 ,女性 5 4例 ,年龄 (5 9.9± 11.2 )岁 ]... 目的 进一步探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质量增大与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QTd)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描记及心脏超声检查等方法对 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男性 40例 ,女性 5 4例 ,年龄 (5 9.9± 11.2 )岁 ]和 11例正常人 [男性 4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2 .8±16 .9)岁 ]作 QTd及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检测分析。结果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组 ( 组 ,n=6 2 ) QTd较非肥厚组 ( 组 ,n=32 )以及正常对照组 ( 组 ,n=11)均明显增大 (P<0 .0 1~ 0 .5 0 ) ,QTd与左心室质量呈正相关 (r=0 .47,P<0 .0 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增大可使 QTd明显增大 ,具有心室肌复极不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高血压
原文传递
左西孟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彭波涛 丁岩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并AHF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STEMI并AHF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溶栓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左西孟旦,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两组均持续微泵注射24 h。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QTd、校正QT(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 BNP、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00),而治疗组改善更显著(均P=0.000);治疗组QTd、QTcd、频发室性期前收缩(PVC)、短暂室性心动过速(SPV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QTd、QTcd、PVC、SPVT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QTd、QTcd、PVC、SPVT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STEMI并AHF疗效优于多巴酚丁胺,且不增加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心肌梗死 急性 心力衰竭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室性
下载PDF
不同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黄颖 辛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0-872,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观察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入院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观察两种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入院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平片组及缓释片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分别服用美托洛尔平片(25.00 mg,2次/d)和缓释片(23.75 mg,1次/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HRV及QTd的情况;观察治疗6个月时两种剂型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每5 min平均正常R-R间期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数(PNN50)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以上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 d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平片组有3例、缓释组有5例停止服药或改服其他药物;平片组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9例,缓释片组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807,P>0.05)。结论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控制HRV及QTd方面的效果较美托洛尔平片更好,美托洛尔平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均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托洛尔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心率变异性 qt离散度
下载PDF
高血压病QT离散度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研究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成义 杨金荣 +2 位作者 荣阳 赵曼 苏业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24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方法132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2组,Ⅰ组69例患者有左心室肥大,Ⅱ组63例患者无左心室肥大。另外Ⅲ组为50位正常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3组...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左心室肥大和猝死的关系。方法132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2组,Ⅰ组69例患者有左心室肥大,Ⅱ组63例患者无左心室肥大。另外Ⅲ组为50位正常同龄人,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3组QTd的变化,同时比较Ⅰ组和Ⅱ组猝死的人数。结果Ⅰ组QTd为(68.54±31.44)ms、QTcd为(73.31±23)ms,Ⅱ组QTd为(43.42±21.25)ms、QTcd为(47.50±21)ms,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Ⅲ组QTd为(40.63±12.35)ms、QTcd为(43.82±25)ms,与Ⅱ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发生心脏性猝死者13例,Ⅱ组4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有左心室肥大者QTd明显增加,心脏性猝死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qt离散度 左心室肥大 猝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钊 陈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82-1585,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02例接受直接PCI(p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46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作为病例组。其余56例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作为...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02例接受直接PCI(p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共有46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作为病例组。其余56例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两组pPCI前后12导联心电图的QT、TpTe、QT离散度(QTd)及经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pTe(TpTec)。研究室性心律失常与QTc和TpTec各时段上限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不同梗死部位的QT及TpTe值。结果 pPCI治疗前两组对象的QT间期、QT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QTc和TpTe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PCI治疗后第3天,两组间QT和QTd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QTc、TpTe和TpTe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CI治疗后1周TpTe、QTc和TpTec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CI治疗前后的RR间期无差异(P>0.05)。QTc间期各时段上限值与VT+VF的发生率无相关性(r=0.376,P>0.05)。TpTe及TpTec间期各时段上限值与VT+VF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7,P<0.05;r=0.698,P<0.05)。结论在急性期出现VT和VF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相比,TpTe和TpTec明显延长,但QT和QTd则无明显差异。TpTe可能预示着心肌梗死急性期恶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室性 qt间期 qt离散度 TpTe间期
下载PDF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QT离散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崔胜利 常燕 +3 位作者 康宏瑛 李娟 牛燕运 赵自冰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7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QT离散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QT离散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口服。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QT离散度及炎症因子。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观察组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观察组QT离散度指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胺碘酮能有效改善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心率变异性,降低QT离散度,继而减少或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其机制可能与本方可调节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瓜蒌薤白半夏汤 胺碘酮 qt离散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11
作者 彭华生 吴光怀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01-202,共2页
目的 : 探讨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 ,从而探讨其可能引起猝死的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 :测定精神疾病患者在氯氮平最高剂量 5 0 0mg/d第 2、4周的QTd及QTcd ,并与健康对照组做对比分析... 目的 : 探讨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 ,从而探讨其可能引起猝死的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 :测定精神疾病患者在氯氮平最高剂量 5 0 0mg/d第 2、4周的QTd及QTcd ,并与健康对照组做对比分析。 结果 :氯氮平组在最高剂量第 2、4周的QTd和QTcd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论 :较大剂量氯氮平对心肌复极过程有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心电图 qt离散度 猝死
下载PDF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李果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根据盲抽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根据盲抽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QT离散度、心功能指标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QT离散度、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SV、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3/50)、10.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厄贝沙坦 胺碘酮 qt离散度 心功能
下载PDF
冠心病中医辨证与QT和JT离散度的关系 被引量:17
13
作者 尚玉红 洪秀芳 +1 位作者 吴鹏 马合木达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11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确定冠脉狭窄程度≥5 0 %的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阴寒凝滞型、阳气虚衰型,心肾阴虚型和气阴...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QT离散度(QTd)和JT离散度(JTd)的关系。方法:110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确定冠脉狭窄程度≥5 0 %的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型、阴寒凝滞型、阳气虚衰型,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比较中医分型中偏实型组和偏虚型组以及6个证型间的QTd、JTd和校正QTd(QTcd)和校正JTd(JTcd)。结果:偏实型组患者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偏虚型组患者(P均<0 .0 1)。在偏实型组中,心血瘀阻型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痰浊内阻型和阴寒凝滞型(P均<0 .0 5 )。在偏虚型组中,阳气虚衰型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心肾阴虚型和气阴两虚型(P均<0 .0 5 )。在6个证型中,心血瘀阻型QTd、JTd、QTcd和JTcd最大(P<0 .0 5或P<0 .0 1)。结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中偏实型组QTd、JTd、QTcd和JTcd大于偏虚型组,说明偏实型组比偏虚型组患者心肌缺血重,易发生心律失常;心血瘀阻型患者的QTd、JTd、QTcd和JTcd最大,表明此型患者病情较重,易发生心律失常,属中医辨证分型中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中医辨证分型 qt离散度 JT离散度
下载PDF
QT离散度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0
14
作者 宋潜英 张晓丽 +7 位作者 杨跃进 陈纪林 姚康宝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400-401,共2页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13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记录静态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d ,平均随访 (2 5 .2± 10 .0 )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临床事件 43例 ,发生率为 31% ...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  13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记录静态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d ,平均随访 (2 5 .2± 10 .0 )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临床事件 43例 ,发生率为 31% ,其中心原性死亡 11例 ,再次心肌梗死 10例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13例 ,心力衰竭 9例。所有患者按QTd≤ 70ms和 >70ms分为两组 ,经Kaplan Meier曲线分析 ,QTd >70ms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QTd≤ 70ms组 (P <0 .0 1)。利用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 ,以临床事件为终点时 ,比例风险比 (HR)为 2 .41(P <0 .0 1)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调整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室射血分数 (LVEF)等因素后比例风险比 (HR)为 2 .5 6 (P <0 .0 1)。结论 QTd在多个潜在的不利于OMI患者的预后因素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qt离散度 预后 临床评价
原文传递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大军 陈荣喜 王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96-197,共2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肌缺血 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markers for predicting malignant arrhythmias in clinical practice 被引量:16
16
作者 Yaniel Castro-Torres Raimundo Carmona-Puerta Richard E Kathol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8期705-720,共16页
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s which result in sudden cardiac death may be present in individuals apparently healthy or be associated with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The way to predict their appearance represents a chal... 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s which result in sudden cardiac death may be present in individuals apparently healthy or be associated with other medical conditions. The way to predict their appearance represents a challenge for the medical community due to the tragic outcomes in most cas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some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VR) markers have been found to be useful to predict malignant cardiac arrhythmias in several clinical conditions. The corrected QT, QT dispersion, Tpeak-Tend, Tpeak-Tend dispersion and Tp-e/QT have been studied and implemen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is purpose. These markers are obtained from 12 lead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how these markers have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to predict malignant arrhythmias in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 long and short QT syndromes, Brugada syndrome, 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heart failure,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obesity and highly trained athletes. Also the main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explain the arrhythmogenic predisposition in these diseases and the basis for the VR markers are discussed. However, the same resul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 all condition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reach a global consensus in order to incorporate these VR parameters in risk stratification of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ardiographic predictor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MARKERS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Sudden cardiac death qt INTERVAL Corrected qt INTERVAL qt dispersion Tpeak-Tend INTERVAL Tpeak-Tend qt ratio
下载PDF
龟龙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hs-CRP、BNP水平、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蒙 姜钧文 徐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8期2721-2724,共4页
目的观察龟龙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临床症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BNP)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观察龟龙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临床症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利钠肽(BNP)水平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病人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龟龙宁心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改善情况、血清hs-CRP水平、BNP水平及QT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83%)高于对照组(82.54%,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对照组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BNP水平及QTd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龟龙宁心汤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可明显改善病人心功能,有效调控血清hs-CRP、BNP水平,显著降低QT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律失常 龟龙宁心汤 美托洛尔缓释片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B型利钠肽 qt间期离散度
下载PDF
QT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景昱 贾国良 +1 位作者 陈士良 贺继平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9-20,共2页
为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狭窄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关系,对86例冠脉单支狭窄>65%者和56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者及正常对照者的QTd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冠脉狭窄组较正常组QTd显著延长(86.72±10.12比28.20... 为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狭窄与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关系,对86例冠脉单支狭窄>65%者和56例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者及正常对照者的QTd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冠脉狭窄组较正常组QTd显著延长(86.72±10.12比28.20±7.2,P<0.001)。PTCA术后QTd降低,降低幅度以术后1~2d最显著,说明QTd与冠脉的通畅程度有关,提示QTd可以作为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和PTCA术后预后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冠状动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原文传递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存活心肌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宋潜英 张晓丽 +6 位作者 吴维力 刘秀杰 高润霖 史蓉芳 杨跃进 田月琴 陈纪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梗死部位存活心肌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 81例Q波型OMI患者行18F 脱氧葡萄糖 (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与99Tc 甲氧基异基异腈 (MIBI)心肌灌注显像 ,以检... 目的 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梗死部位存活心肌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对 81例Q波型OMI患者行18F 脱氧葡萄糖 (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与99Tc 甲氧基异基异腈 (MIBI)心肌灌注显像 ,以检测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程度。所有患者在PET检查前 1至 4天内记录静态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计算QTd。结果 坏死心肌程度与QTd呈正相关 ,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程度与QTd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P <0 0 0 1)和 0 4 3 (P <0 0 0 1) ,即坏死心肌越少 ,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百分比越高 ,QTd越低。以PET检测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结果为对照 ,用QTd≤ 70ms判断梗死部位存活心肌时 ,敏感性为 82 8% ,特异性为 91 3 % ,准确性为 85 2 %。结论 坏死心肌程度和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百分比与QTd显著相关 ,提示QTd有可能作为初步估测Q波型心肌梗死部位存活心肌程度的一种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存活心肌 qt离散度 OMI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建平 张宏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5-15,17,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qt间期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