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质组学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甄朱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1-493,共3页
在蛋白质水平上定量、动态、整体性研究生物体的蛋白质组学 ,将在后基因组时代大大增进我们对基因功能的理解。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研究手段 。
关键词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酵母双杂交系统 质谱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Ⅰ.蛋白质组关键技术 被引量:25
2
作者 阮松林 马华升 +5 位作者 王世恒 忻雅 钱丽华 童建新 赵杭苹 王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72-1486,共15页
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相继完成,使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成功迈入到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时代。这为蛋白质组学产生及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重点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产生背景和蛋白质组学的关键技术。蛋白质组学的... 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测序相继完成,使植物基因组学研究成功迈入到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时代。这为蛋白质组学产生及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重点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产生背景和蛋白质组学的关键技术。蛋白质组学的关键技术包括双向电泳、高效液相色谱、蛋白芯片、质谱技术、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数据库、定量蛋白组技术、蛋白复合体标签亲和纯化技术和酵母双杂交系统。同时对当前蛋白质组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生物质谱技术 酵母双杂交系统 蛋白质组相关数据库
下载PDF
城市污水处理厂各工艺阶段内分泌干扰物活性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马军 文刚 邵晓玲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7,共5页
使用固相萃取-酵母双杂交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某污水厂内分泌干扰活性随季节的变化及不同处理单元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该法的EC50值为5.95×10^-11mol·L^-1,具有较高灵敏度.对污水水样检测得出,原污水及一沉池出水内分泌干扰活... 使用固相萃取-酵母双杂交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某污水厂内分泌干扰活性随季节的变化及不同处理单元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该法的EC50值为5.95×10^-11mol·L^-1,具有较高灵敏度.对污水水样检测得出,原污水及一沉池出水内分泌干扰活性雌二醇当量值分别为16.13-21.65和17.10-22.85n·gL^-1,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经过A/O工艺处理,二沉池出水的内分泌干扰活性降至3.37-6.76n·gL^-1,以冬春较高、夏秋较低;整个污水处理工艺对内分泌干扰活性的去除率为58.1%-84.2%,平均为75.2%,也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研究还发现,二级生物处理工艺对内分泌干扰活性起主导去除作用,而一沉池对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能力非常有限,甚至较进水有升高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酵母双杂交系统 内分泌干扰物 城市污水处理厂
原文传递
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静 王宏伟 +1 位作者 田二杰 周变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动态和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基因的功能,是后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基因组学相比,蛋白质组学更能从细胞和生命的整体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因此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动态和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基因的功能,是后基因组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基因组学相比,蛋白质组学更能从细胞和生命的整体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本质和活动规律,因此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蛋白组学的发展离不开其相关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技术不仅可以进行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还可以进行目的蛋白的筛选和样品的分析,为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论文主要综述了包括双向电泳、免疫共沉淀、酵母双杂交、蛋白质芯片及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等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特点,并概述了这些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酵母双杂交 免疫共沉淀 蛋白质芯片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的相关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邹清华 张建中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3年第3期210-213,共4页
当今分子生物学领域内,蛋白质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基因组相对较稳定,而且各种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有许多基本相似的特征;蛋白质组是动态的,随内外界刺激而变化。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生命过程的认识。但同时对... 当今分子生物学领域内,蛋白质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基因组相对较稳定,而且各种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有许多基本相似的特征;蛋白质组是动态的,随内外界刺激而变化。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生命过程的认识。但同时对数千种(甚至更多)蛋白质特性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大的技术挑战。双相凝胶电泳、质谱、酵母双杂交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本文对此类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技术 双相凝胶电泳 质谱 酵母双杂交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改进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莉 黄倢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6,共9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新兴的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筛选cDNA文库的技术手段,自建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单杂交、三杂交、反向双杂交以及SOS富集系统等多种衍生系统,它们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一种新兴的体内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筛选cDNA文库的技术手段,自建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单杂交、三杂交、反向双杂交以及SOS富集系统等多种衍生系统,它们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药物开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双杂交系统的原理、改进、发展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单杂交系统 三杂交系统 反向双杂交系统 SOS富集系统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与丹参R2R3-MYB类转录因子SmPAP1互作的蛋白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怀琴 郭晓荣 +2 位作者 杨新兵 苏娇 曹晓燕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19-2826,共8页
根据NCBI数据库公布的R2R3-MYB类转录因子Sm PAP1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GU218694.2),构建丹参Sm PAP1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p GBKT7-Sm PAP1,检测p GBKT7-Sm PAP1的自激活活性及其对酵母AH109细胞的毒性。以Sm PAP1为诱饵筛选构建... 根据NCBI数据库公布的R2R3-MYB类转录因子Sm PAP1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GU218694.2),构建丹参Sm PAP1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p GBKT7-Sm PAP1,检测p GBKT7-Sm PAP1的自激活活性及其对酵母AH109细胞的毒性。以Sm PAP1为诱饵筛选构建到p GADK7中的丹参c DNA文库,挑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并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利用Uniprot在线网站,对筛选到的60个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对其中4个候选互作蛋白,包括病程相关类蛋白AP2/ERF,氧化还原酶类蛋白Sm C4H,逆境胁迫相关类蛋白Sm WRKY及b HLH转录因子类蛋白Sm MYC2进行回转验证实验。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确定Sm PAP1与AP2/ERF类、Sm C4H、Sm WRKY及Sm MYC2相互作用。这些数据为深入探究Sm PAP1调控丹参中酚酸类化合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SmPAP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原文传递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晓光 药立波 苏成芝 《生命科学》 CSCD 2001年第5期228-231,共4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是直接于细胞内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灵敏度很高,且非常有效的遗传学方法,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及改进,发展出单杂交系统(one-hybi... 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hybrid system)是直接于细胞内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灵敏度很高,且非常有效的遗传学方法,在不同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及改进,发展出单杂交系统(one-hybid system) 和三杂交系统 (three-hybrid system)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克服了原系统的局限。本文对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发展概况、应用、存在问题和前景等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 筛选 应用
下载PDF
小麦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的耐盐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惠媛 刘永伟 +8 位作者 杨军峰 张双喜 于太飞 陈隽 陈明 周永斌 马有志 徐兆师 付金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4591-4602,共12页
【目的】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转录调节因子家族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病原菌的防御、生长发育和抗逆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小麦WRKY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可以提高转基因拟南芥对干旱和高温的抗性。通过分析TaWRKY33的耐盐性,检测TaWRKY33转录... 【目的】WRKY转录因子是植物转录调节因子家族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病原菌的防御、生长发育和抗逆应答等多种生理过程。小麦WRKY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可以提高转基因拟南芥对干旱和高温的抗性。通过分析TaWRKY33的耐盐性,检测TaWRKY33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深入分析转录因子基因TaWRKY33的功能,以解析其耐盐调控机制。【方法】以盐胁迫处理的小麦cDNA为模板,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aWRKY33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将TaWRKY33的CDS序列插入带有CaMV35S启动子的pCAMBIA1302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载体pCAMBIA1302-TaWRKY33,转入农杆菌,侵染野生型拟南芥获得转基因株系;同时利用pWMB110-TaWRKY33双元载体创建了过表达小麦株系。用转TaWRKY33的拟南芥和小麦进行耐盐性鉴定。构建诱饵载体pGBKT7-TaWRKY33,通过单转法将诱饵载体pGBKT7-TaWRKY33重组质粒和文库质粒逐步转化到酵母AH109感受态细胞。通过SD/-Trp/-Leu/-His/-Ade和X-α-gal显蓝反应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BLAST分析。制备小麦原生质体,通过瞬时表达试验共转化报告子和效应子质粒,计算相对荧光值分析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TaWRKY33受盐胁迫的诱导表达。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试验表明TaWRKY33在小麦细胞中可以激活相应荧光素酶的活性。从功能分析,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没有明显差异;在盐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长大于野生型拟南芥的根长;过表达拟南芥的鲜重大于野生型,呈显著性差异。重要的是,在盐处理下,鲜重、相对电导率和Na+含量表明,过表达TaWRKY33的小麦较其受体对照有更好的耐盐性。对TaWRKY33候选互作蛋白分析表明,这些候选互作蛋白主要参与植物体的信号转导或免疫过程,表明TaWRKY33在植物的逆境信号转导、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WRKY转录因子 酵母双杂 蛋白互作 耐盐性
下载PDF
芥菜开花调控蛋白SVP与FLC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汤青林 李念祖 +3 位作者 丁宁 陈竹睿 宋明 王志敏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5-1182,共8页
为深入研究芥菜开花信号整合子的两个核心调节因子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与FLOWERING LOCUS C(FLC)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通过PCR扩增,从芥菜材料‘QJ’中分别克隆含EcoRⅠ/BamHⅠ双酶切位点的SVP和FLC编码区全长,并利用酵母双杂交... 为深入研究芥菜开花信号整合子的两个核心调节因子SHORT VEGETATIVE PHASE(SVP)与FLOWERING LOCUS C(FLC)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通过PCR扩增,从芥菜材料‘QJ’中分别克隆含EcoRⅠ/BamHⅠ双酶切位点的SVP和FLC编码区全长,并利用酵母双杂交体系,将FLC与GAL4报告基因DNA激活域融合(pGADT7FLC),SVP与GAL4报告基因DNA结合域融合(pGBKT7SVP)。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化酵母Y187和Y2HGold后未出现自激活和毒性现象。融合的二倍体酵母(pGADT7FLC×pGBKT7SVP)能在选择性固体培养基QDO/X/A(SD/-Ade/-His/-Leu/-Trp/X-α-Gal/AbA)上生长,并且菌落呈蓝色。将诱饵质粒(pGBKT7SVP)与猎物质粒(pGADT7FLC)载体互换(pGADT7SVP、pGBKT7FLC),再次转化酵母后仍能融合成二倍体酵母(pGADT7SVP×pGBKT7FLC),并同时激活报告基因AUR1-C、HIS3、ADE2、MEL1,由此表明SVP与FLC蛋白能够相互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 SVP FLC 酵母双杂交
原文传递
松花江及哈尔滨市饮用水雌激素活性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邵晓玲 文刚 马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2-1367,共6页
利用固相萃取/酵母双杂交法调查了哈尔滨市饮用水及周边松花江水的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江水在夏秋两季的雌激素活性[以雌二醇当量(EEQs)计]为528-965 pg·L^-1,其中上游水源地水雌激素活性水平较高.自来水厂对雌... 利用固相萃取/酵母双杂交法调查了哈尔滨市饮用水及周边松花江水的雌激素活性.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段江水在夏秋两季的雌激素活性[以雌二醇当量(EEQs)计]为528-965 pg·L^-1,其中上游水源地水雌激素活性水平较高.自来水厂对雌激素活性的去除率为34.6%-50.5%,整个水处理工艺并不能有效去除源水中的雌激素类物质,致使出厂水仍具有298-718pg·L^-1的雌激素活性;自来水厂所采用的3种净水工艺中以混凝沉淀工艺对雌激素活性的去除最为稳定,去除率为11.4%-26.1%,占总去除的32.9%-69.0%,而砂滤与氯消毒工艺出水不稳定,雌激素活性有时较进水有升高现象发生.此外,由于管网配送过程中产生了二次污染,致使管网水雌激素活性较出厂水最高可升高44.9%.7次取样测得哈尔滨市管网水的雌激素活性为347-1 362 pg·L^-1,均值为738 p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雌激素活性 酵母双杂交系统 松花江 饮用水
原文传递
ABA受体RCAR1/PYL9相互作用蛋白质的筛选及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德款 张亮 +5 位作者 彭梅芳 胡伟芳 李鹰 蔡黎 李旭锋 杨毅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6-490,共5页
使用拟南芥作为模型,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和ABA受体RCAR1/PYL9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更深入的研究RCAR1/PYL9的功能.首先利用反转录PCR方法获得拟南芥的cDNA,然后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用拟南芥RCAR1/PYL9作为诱饵蛋白对拟南芥cDNA... 使用拟南芥作为模型,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出和ABA受体RCAR1/PYL9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更深入的研究RCAR1/PYL9的功能.首先利用反转录PCR方法获得拟南芥的cDNA,然后通过酵母双杂交系统,用拟南芥RCAR1/PYL9作为诱饵蛋白对拟南芥cDNA文库进行筛选,并获得多个阳性克隆.对该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得到与RCAR1/PYL9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这对进一步研究RCAR1/PYL9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在ABA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作用及地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AR1/PYL9 酵母双杂交系统 CDNA文库
原文传递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立双 李向楠 +4 位作者 孙城涛 刘红羽 刘勋 贺明 吕文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5-108,共4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是一种能直接检测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较为简便、快捷、高效、敏感、广泛的方法。作者将主要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优缺点,现就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是一种能直接检测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较为简便、快捷、高效、敏感、广泛的方法。作者将主要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优缺点,现就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真核细胞 蛋白质
下载PDF
核受体超家族及其酵母双杂交检测技术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剑 饶凯锋 +1 位作者 马梅 王子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21-532,共12页
环境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大量研究证实:核受体是内分泌干扰的重要作用位点.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生物体内核受体超家族的组成、结构特征、作用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干扰核受... 环境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大量研究证实:核受体是内分泌干扰的重要作用位点.论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生物体内核受体超家族的组成、结构特征、作用模式进行了概括总结;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干扰核受体超家族最新研究进展给予了评述;对酵母双杂交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核受体超家族和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应将酵母双杂交检测技术与核受体超家族研究相结合,建立成组重组核受体基因双杂交酵母体系,应用于多种内分泌干扰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超家族 酵母双杂交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静仪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2年第2期44-52,共9页
自酵母双杂交系统创建以来,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被广泛用于各个生物学研究领域,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近来,在经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基础上,针对其局限性,相继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双(多)筛选法,S... 自酵母双杂交系统创建以来,已经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被广泛用于各个生物学研究领域,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近来,在经典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基础上,针对其局限性,相继提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双(多)筛选法,SOS 富集系统,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等等。本文将对上述方法进行详细叙述。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 DNA、RNA、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酵母双杂交系统 单杂交系统 逆向双杂交系统 三杂交系统 蛋白质 相互作用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病毒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魏太云 林含新 谢联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4,共5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特点.该技术主要在植物病毒学的如下领域得到应用:(1)病毒粒体的分子结构和装配;(2)病毒的核酸复制以及基因表达调控;(3)病毒介体传播的分子机制;(4)病毒...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特点.该技术主要在植物病毒学的如下领域得到应用:(1)病毒粒体的分子结构和装配;(2)病毒的核酸复制以及基因表达调控;(3)病毒介体传播的分子机制;(4)病毒运动模式;(5)病毒致病机制;(6)病毒编码蛋白的联系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植物病毒学 应用 分子结构 传播 分子机制 运动模式 致病机制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崔红军 魏玉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3期45-47,共3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真实、高效、敏感、广泛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领域。主要对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蛋白质相互作用 应用
下载PDF
鸭肠炎病毒核衣壳蛋白受体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荷 毛君婷 +3 位作者 杨颖 王开功 周碧君 文明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3-66,共4页
为进一步阐明鸭肠炎病毒(DEV)致病机理,本研究通过构建DEV感染鸭肝组织cDNA文库及其文库质粒和DEV核衣壳蛋白(NP)基因"诱饵"质粒,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DEV NP互作蛋白(受体)基因,并采用GSTpull-down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为进一步阐明鸭肠炎病毒(DEV)致病机理,本研究通过构建DEV感染鸭肝组织cDNA文库及其文库质粒和DEV核衣壳蛋白(NP)基因"诱饵"质粒,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DEV NP互作蛋白(受体)基因,并采用GSTpull-down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构建鸭肝组织cDNA文库的库容量为1×106 CFU,插入片段大小集中在0.5~1kb;"诱饵"质粒pGBKT7-NP无自激活现象;筛选并初步证实DEV NP在鸭肝组织细胞的受体蛋白为蛋白激酶C抑制蛋白(PKCI)。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DEV致病机理提供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肠炎病毒 核衣壳蛋白 酵母双杂交系统 筛选 鉴定
原文传递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娟 钱凯 杨泽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9-63,共5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自创建以来,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该系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发展了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SOS富集系统等。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 酵母双杂交系统自创建以来,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揭示了大量未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该系统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发展了三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逆向双杂交系统、SOS富集系统等。酵母双杂交及其衍生系统已经成功地运用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DNA、RNA、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三杂交系统、AD DNA—BD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病毒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史雨红 郑滔 陈剑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42-46,共5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应用有效的酵母遗传学方法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已成为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强有力的方法之一。文章从植物病毒编码的蛋白质间、植物病毒蛋白与植物蛋白间、植物病毒蛋白与介体蛋白间等3个方面阐述了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 酵母双杂交系统应用有效的酵母遗传学方法分析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已成为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强有力的方法之一。文章从植物病毒编码的蛋白质间、植物病毒蛋白与植物蛋白间、植物病毒蛋白与介体蛋白间等3个方面阐述了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病毒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系统 植物病毒学 应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