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抗浓核病毒分子标记筛选及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唐旭东 陈克平 +2 位作者 高贵田 徐家萍 姚勤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7,共4页
在抗DNV的品种秋丰、高感品种华八 35及其近等基因系BC6 中,通过 495个RAPD随机引物在各个品种的DNA混合物中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个与家蚕抗DNV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366,对这个标记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且根据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换成SCA... 在抗DNV的品种秋丰、高感品种华八 35及其近等基因系BC6 中,通过 495个RAPD随机引物在各个品种的DNA混合物中进行PCR扩增,获得了一个与家蚕抗DNV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S366,对这个标记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且根据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转换成SCAR标记,在多个敏感性和抗性品种中进行了验证,证明此分子标记真实可靠。通过生物信息学对测序片段进行分析,发现该片段序列与黄嘌呤脱氢酶基因有 91%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DNV 近等基因系 RAPD 黄嘌呤脱氢酶
下载PDF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氯丙嗪的保护作用—黄嘌呤脱氢酶活性的组化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爱莲 孙琦 +2 位作者 尚允清 宋铁军 迟凤琴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85-288,共4页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缺血不同时间后再灌注时对黄嘌呤脱氢酶(Xanthlne Dehydrogenase简称XDase)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短时间(0.5小时)肝缺血后再灌注,XDase活性和HE染色都无异常改变。长时间(2小...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肝脏缺血不同时间后再灌注时对黄嘌呤脱氢酶(Xanthlne Dehydrogenase简称XDase)活性的影响,同时观察氯丙嗪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短时间(0.5小时)肝缺血后再灌注,XDase活性和HE染色都无异常改变。长时间(2小时)肝缺血,达到不可逆性损伤后再灌注3小时,可使XDase活性明显减低,再灌注24小时后,HE染色有大面积肝细胞凝固性坏死,氯丙嗪对这种改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黄嘌呤脱氢酶
下载PDF
植物黄嘌呤脱氢酶参与代谢途径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江民 刘之陶 +3 位作者 蒋丹莹 徐雨青 陈欣雨 饶玉春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21-3336,共16页
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是一种含钼氧化还原酶,属于钼羟化酶黄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中。XDH可以催化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生成尿酸,经一系列反应形成尿囊素和尿囊酸。植物中的XDH在嘌呤代谢、氮代... 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是一种含钼氧化还原酶,属于钼羟化酶黄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中。XDH可以催化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生成尿酸,经一系列反应形成尿囊素和尿囊酸。植物中的XDH在嘌呤代谢、氮代谢、激素代谢、活性氧代谢、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等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植物XDH的结构特征、代谢途径、基因家族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植物嘌呤代谢的分子机制,并对XDH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黄嘌呤脱氢酶 结构特征 代谢途径 生物学功能
原文传递
高等植物黄嘌呤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自明 谭雪明 +3 位作者 韩瑞才 陈慧珍 石庆华 潘晓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1期159-163,共5页
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是钼酶家族成员之一,在嘌呤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催化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生成酰脲类物质,且与氮同化、激素代谢、活性氧产生等过程有关。因此对高等植物XDH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最新研究进... 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是钼酶家族成员之一,在嘌呤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催化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生成酰脲类物质,且与氮同化、激素代谢、活性氧产生等过程有关。因此对高等植物XDH的结构特征、生物学功能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XDH在延缓叶片衰老方面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植物 黄嘌呤脱氢酶 结构特征 生物学功能 嘌呤代谢
下载PDF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Xanthine Oxidoreductases from Local Bovids in Malta
5
作者 Marita Vella Therese Hunter +2 位作者 Claude Farrugia Arwen R. Pearson Gary Hunter 《Advances in Enzyme Research》 2014年第1期54-63,共10页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XOR) is a molybdoflavoprotein mainly involved in purine catabolism. It exists in two forms, the oxidase (XO) and dehydrogenase (XDH) which are inter-convertible within mammalian cells. Althoug...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XOR) is a molybdoflavoprotein mainly involved in purine catabolism. It exists in two forms, the oxidase (XO) and dehydrogenase (XDH) which are inter-convertible within mammalian cells. Although various researchers have reported the extraction of mammalian XOR, no extractions have yet been carried out in Malta and subsequently no characterizations are available. In this study, XOR was successfully purified from bovine, caprine and ovine milk through a multistep purification process involving both chemical and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the native enzyme were found to be 295 kDa, 281 kDa and 275 kDa, representing the bovine, caprine and ovine XOR respectively. Western blot showed XOR to be represented on SDS-PAGE by a minimum of three major bands having molecular weights of 151 kDa, 131 kDa and 85 kDa. While all samples showed activity on native PAGE, spectrophotometric assays revealed the bovine XOR to be the most active. Surprisingly, the addition of NAD+ to the assay mixture inhibited enzyme activity of the bovine and caprine XOR whereas the ovine XOR doubled its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NAD+. The latter also showed a lower binding affinity to heparin. Following incubation with trypsin, XOR was irreversibly converted to its oxidase form in all samples as reflected by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XO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nthine xanthine dehydrogenase xanthine OXIDASE MILK Bovid Malta
下载PDF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不同亚型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6
作者 陈冬婷 田金英 +2 位作者 李雪晨 李江 叶菲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16-3023,共8页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R)是体内催化嘌呤生成尿酸的关键酶,以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型存在,分别是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和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本研究首先通过两亚型酶在催化...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R)是体内催化嘌呤生成尿酸的关键酶,以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亚型存在,分别是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和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本研究首先通过两亚型酶在催化过程中使用电子受体不同的原理,在牛奶来源纯酶中建立了XOR及亚型XO、XDH的活性测定方法,明确了测定体系中最适底物xanthine浓度为50μmol·L^(-1),最适电子受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浓度为50μmol·L^(-1),最适pH值为7.80,XOR、XO、XDH的可测定范围分别为0.97~17.5 U·L^(-1)、1~9 U·L^(-1)、66~1191 mU·L^(-1)。随后在纯酶体系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小鼠肝组织XOR及亚型XO、XDH的活性测定方法,明确了组织制样方法、测定体系中最适xanthine浓度为100μmol·L^(-1)、最适NAD+浓度为100μmol·L^(-1),XOR、XO、XDH的可测定范围分别为0.67~3.98、0.19~1.08、0.52~3.55 U·gprot^(-1)。应用已建立的方法,测定了经典的XOR抑制剂别嘌呤醇(allopurinal,Allo)对牛奶及小鼠肝组织来源XOR、XO及XDH活性的抑制作用。所有动物实验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与动物福利委员会审核并批准(00003346),符合实验动物伦理相关规范。本研究分别建立了牛奶来源纯酶体系中及小鼠肝脏中XOR及其亚型XO、XDH的活性测定方法,该方法准确、便捷,对探究XOR在机体中不同的病理生理作用、研发新型XOR抑制剂等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嘌呤氧化还原酶 黄嘌呤脱氢酶 黄嘌呤氧化酶 酶活性测定 酶动力学 抑制剂
原文传递
乳源黄嘌呤脱氢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晶体结构研究概述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晓蕾 施斌 张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在全球范围内,高尿酸血症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黄嘌呤脱氢酶(XDH)、黄嘌呤氧化酶(XO)等是参与痛风发生与发展的关键酶,是开发抗痛风药物的重要靶标。通过抑制嘌呤代谢关键酶活性,可有效降低血浆尿酸水平。本文主要概述了在2.1-分辨... 在全球范围内,高尿酸血症近年来发病率逐渐提高。黄嘌呤脱氢酶(XDH)、黄嘌呤氧化酶(XO)等是参与痛风发生与发展的关键酶,是开发抗痛风药物的重要靶标。通过抑制嘌呤代谢关键酶活性,可有效降低血浆尿酸水平。本文主要概述了在2.1-分辨率下牛乳来源的二聚XDH的晶体结构及在2.5-分辨率下XO的晶体结构,发现每个分子由一个含两铁硫中心的氨基端20 kDa域、一个中央40 kDa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域和一个85 kDa钼喋呤结合域。此外,对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的主要变化历程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嘌呤脱氢酶 黄嘌呤氧化酶 晶体结构
下载PDF
四妙丸对Ⅱ型环氧合酶与黄嘌呤脱氢酶抑制作用的虚拟筛选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向晶晶 王朝阳 +1 位作者 喻小明 何晶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59-67,共9页
目的:探究四妙丸中作用于Ⅱ型环氧合酶(COX2)与黄嘌呤脱氢酶(XDH)的活性成分及结合机制。方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Libdock、Autodock对接软件对于COX2与XDH的灵敏性。从TCMSP数据库收集四妙丸中4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使用分... 目的:探究四妙丸中作用于Ⅱ型环氧合酶(COX2)与黄嘌呤脱氢酶(XDH)的活性成分及结合机制。方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Libdock、Autodock对接软件对于COX2与XDH的灵敏性。从TCMSP数据库收集四妙丸中4味中药的有效成分,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出对COX2与XDH结合优于原配体的成分,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分析结合后复合物的稳定性。结果:通过ROC曲线观察发现Libdock对接程序适用于COX2,而Autodock适用于XDH。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与COX2和XDH结合较佳的有效成分分别有6个和5个,其中(6Z,10E,14E,18E)-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廿四碳六烯与COX2对接打分最佳,黄芩素与XDH对接打分最佳。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最佳配体均能与受体稳定结合。COX2与配体可稳定形成1~2个氢键,XDH与配体可稳定形成2~3个氢键。结论:四妙丸抑制COX2和XDH的活性成分有多种,最可能的有效成分分别为(6Z,10E,14E,18E)-2,6,10,15,19,23-六甲基-2,6,10,14,18,22-廿四碳六烯和黄芩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丸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Ⅱ型环氧合酶 黄嘌呤脱氢酶
原文传递
黄嘌呤氧化脱氢酶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梁东彦 岳中瑾 +3 位作者 包军胜 史庭凯 伍莲生 付生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0,共2页
目的观察黄嘌呤氧化脱氢酶(XOD)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同系移植组和异系移植组两组。采用左肾原位移植术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7d切取受体左肾,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应用比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 目的观察黄嘌呤氧化脱氢酶(XOD)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同系移植组和异系移植组两组。采用左肾原位移植术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7d切取受体左肾,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应用比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XOD和活性氧(ROS)的活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XOD的表达。结果异系移植组术后第4、7天呈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该组各时间点的XOD活力、ROS水平、Banff总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与同系移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系移植组移植肾XOD活力、ROS水平、Banff总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751,P〈0.01)。XOD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和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结论XOD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排斥反应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脱氢酶
原文传递
大鼠门静脉高压症及梗阻性黄疸时细菌移位与黄嘌呤脱氢酶和黄嘌呤氧化酶的关系
10
作者 唐银河 余正平 +2 位作者 郑晓风 施红旗 吴继琼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及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时,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与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之间的关系。方法... 目的探讨大鼠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及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时,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与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之间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和门静脉缩窄组(C组),每组20只。术后第3周取肠系膜淋巴结、脾、肝组织及门静脉、腔静脉血细菌培养,测定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及肠XO,XD活性水平。结果B组及C组细菌移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为12%,B组和C组分别为28%和54%;B组和C组空肠XO水平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组和C组门静脉压力也较对照组升高。细菌移位率与XO活性成正相关(r=0.603)。XD活性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及梗阻性黄疸时可发生细菌移位,可能与肠黏膜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强有关,肠壁XO水平活性增强引起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助于细菌移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脱氢酶 门静脉高压症 梗阻性黄疸 细菌移位
下载PDF
Silencing of Os XDH reveals the role of purine metabolism in dark tolerance in rice seedlings
11
作者 HAN Rui-cai Adnan Rasheed +5 位作者 WANG Yu-peng WU Zhi-feng TANG Shuang-qin PAN xiao-hua SHI Qing-hua WU Zi-m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8期1736-1744,共9页
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 is a crucial enzyme involved in purine metabolis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XDH deficiency on rice growth during dark treatment, wild type(WT) Nipponbare(Oryza sativa L.) and two independe... 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 is a crucial enzyme involved in purine metabolis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XDH deficiency on rice growth during dark treatment, wild type(WT) Nipponbare(Oryza sativa L.) and two independent transgenic lines with severe RNAi suppression(xdh3 and xdh4)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experiment. Under normal growth conditions, chlorophyll levels and biomass were indistinguishable between WT and the two RNAi transgenic lines, but XDH enzyme activity and ureide levels were suppressed in XDH RNAi transgenic lines. When XDH RNAi transgenic lines were subjected to dark treatment,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biomas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O~–· production rate and malonaldehyde(MDA)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to WT. The spraying test of exogenous allantoin raised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biomass and reduced O~–· production rate and MDA in WT and both transgenic lines, and it also simultaneously reduced differences between RNAi and WT plants caused by XDH deficiency in growth potential and anti-oxidative capacity under dark treatm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fully functional purine metabol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sensitivity of rice seedlings to dark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nthine dehydrogenase rice seedlings dark tolerance ALLANTOIN purine metabolism
下载PDF
小样本探讨黄嘌呤脱氢酶和鸟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对硫唑嘌呤所致骨髓抑制和脱发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钱家健 艾新波 +3 位作者 陈超 文志勇 黄思超 周志凌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498-2505,共8页
目的研究黄漂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和鸟苷酸合成酶(gua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etase,GMPS)基因多态性对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所致骨髓抑制和脱发的影响,探讨上述位点联合NUDT15 rs116855232检测对预测AZA所... 目的研究黄漂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和鸟苷酸合成酶(gua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etase,GMPS)基因多态性对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所致骨髓抑制和脱发的影响,探讨上述位点联合NUDT15 rs116855232检测对预测AZA所致骨髓抑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曾经服用或正在服用AZA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收集静脉血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GMPS rs61750368、rs61750369,XDH rs2295475、rs1884725、rs17011368、rs566362和NUDT15rs116855232基因型。依据不良反应分为2组,分析上述基因型与AZA所致骨髓抑制和脱发的相关性,NUDT15 rs116855232作为对照位点。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2组在年龄、日剂量、疗程、BMI以及6-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ZA所致骨髓抑制与XDH rs2295475突变相关(P=0.003,OR=3.10,95%CI:1.45-6.25),该基因预测骨髓抑制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63.2%,ROC曲线AUC为0.66;NUDT15 rs116855232突变也和AZA所致骨髓抑制相关(P=0.008,OR=3.46,95%CI:1.21~9.93);其余位点基因型暂未发现与骨髓抑制和脱发相关。rs116855232野生型且rs2295475突变型的患者对比两位点野生型的患者,其骨髓抑制的危险值升高(OR=6.53,P=0.004),而两位点同时突变者骨髓抑制的危险值更高(OR=51.67,P<0.001)。结论在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XDHrs2295475突变可能为AZA诱导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预测准确度较低但仍有预测价值。尤其XDH联合NUDT15 rs116855232监测,可能会弥补NUDT15野生型者对骨髓抑制预测不足的风险,提高NUDT15突变型对骨髓抑制预测的准确性,但以上结果还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鸟苷酸合成酶 黄嘌呤脱氢酶 骨髓抑制 脱发
原文传递
耐辐射异常球菌黄嘌呤脱氢酶在氧化胁迫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晓楠 高丽华 +2 位作者 周正富 张维 陈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81,共9页
黄嘌呤脱氢酶广泛分布在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中,是催化氧化嘌呤、蝶啶和醛类等多种杂环分子的氧化还原酶类,与氮同化、激素代谢、衰老的调控及活性氧产生等过程相关。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具有超强的氧化胁迫... 黄嘌呤脱氢酶广泛分布在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中,是催化氧化嘌呤、蝶啶和醛类等多种杂环分子的氧化还原酶类,与氮同化、激素代谢、衰老的调控及活性氧产生等过程相关。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具有超强的氧化胁迫抗性和氧保护机制,其基因组含有完整的黄嘌呤脱氢酶编码基因xdhABC。为探究该酶的功能,构建了xdhA缺失突变株,通过比较分析突变株ΔxdhA与野生型菌株对嘌呤代谢及甲醛敏感性,确定xdhABC编码蛋白为黄嘌呤脱氢酶。氧化胁迫(60 mmol·L^(-1)H_(2)O_(2))条件下,菌株生存率以及氧保护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ΔxdhA生存能力较野生型低2个数量级;氧化胁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另外,酶活分析也表明,H_(2)O_(2)冲击条件下xdhA突变导致细胞内总抗氧化能力下降。推测D.radiodurans R1黄嘌呤脱氢酶在氧化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嘌呤脱氢酶 耐辐射异常球菌 氧化胁迫 xdhA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黄嘌呤脱氢酶基因超表达对水稻幼苗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瑞才 苏如奇 +5 位作者 万建林 龙启樟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吴自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5-373,共9页
【目的】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是嘌呤代谢的关键酶。通过分析高温胁迫对Os XDH超表达转基因水稻株系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究XDH缓解水稻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以Os XDH超表达转基因株系(xdh1和xdh5)及... 【目的】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H)是嘌呤代谢的关键酶。通过分析高温胁迫对Os XDH超表达转基因水稻株系幼苗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探究XDH缓解水稻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以Os XDH超表达转基因株系(xdh1和xdh5)及受体品种日本晴(WT)为材料,研究了高温胁迫对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XDH活性及嘌呤代谢产物尿囊素(allantoin)和尿囊酸(allantoate)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处理前,超表达株系的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均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5 d,超表达株系的叶绿素、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而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适温恢复生长5 d,野生型和超表达株系的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超表达株系均高于野生型,H2O2和MDA的含量降低,超表达株系均低于野生型;受高温诱导超表达株系与野生型中XDH酶活性及尿囊素和尿囊酸的含量均提高,且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超表达转基因株系均高于野生型。【结论】XDH通过调控酰脲类物质的合成,补偿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并增强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从而有效提高水稻幼苗对高温胁迫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嘌呤脱氢酶 高温胁迫 生理机制
下载PDF
二羟基腺嘌呤可能是诱发痛风的“元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楠 董鲜祥 +1 位作者 云宇 段为钢 《医学争鸣》 CAS 2020年第2期48-51,共4页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实验研究证明尿酸盐注射到关节腔能造成痛风发作,甚至在痛风石中找到了尿酸的存在;但《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却提示痛风与血清尿酸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面对这些疑问,本文梳理...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痛风与高尿酸血症存在极高的相关性,实验研究证明尿酸盐注射到关节腔能造成痛风发作,甚至在痛风石中找到了尿酸的存在;但《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却提示痛风与血清尿酸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面对这些疑问,本文梳理了嘌呤的代谢途径,尿酸在体液中的溶解度,继而提出与尿酸结构相似但溶解度更低的二羟基腺嘌呤(DHA)可能是导致痛风发作的“元凶”,并分析DHA致痛风的可能机制,为痛风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高尿酸血症 二羟基腺嘌呤 黄嘌呤脱氢酶
下载PDF
可见光固化树脂固定化含黄嘌呤脱氢酶细胞的研究
16
作者 吴斌 冯胜彦 +4 位作者 陈蔚梅 郭明雄 艾建宇 熊晓然 吴显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78,共5页
含黄嘌呤脱氢酶的细胞用可见光固化树脂包埋 ,经可见光照射交联 ,制备了固定化细胞 .可见光照射 3min对细胞的存活和细胞中黄嘌呤脱氢酶的活性没有影响 .固定化细胞的黄嘌呤脱氢酶降解次黄嘌呤的最适温度为 35℃ ,最适pH为 8 0 .在pH6—... 含黄嘌呤脱氢酶的细胞用可见光固化树脂包埋 ,经可见光照射交联 ,制备了固定化细胞 .可见光照射 3min对细胞的存活和细胞中黄嘌呤脱氢酶的活性没有影响 .固定化细胞的黄嘌呤脱氢酶降解次黄嘌呤的最适温度为 35℃ ,最适pH为 8 0 .在pH6— 8,温度低于 40℃时稳定 .连续使用 10批 ,平均降解次黄嘌呤 99 19%,酶活力保留 94 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固化树脂 黄嘌呤脱氢酶 次黄嘌呤 固定化细胞 废水处理 生物处理
下载PDF
复方土茯苓颗粒对HUA大鼠XO活性及其mRNA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朱明敏 师晓毅 孙维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0,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土茯苓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UA),黄嘌呤氢化酶(XO)活性及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DH)m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非布司他组(4 mg·kg^(-1)),复方土茯苓颗粒低、中、高剂量组(... 目的:观察复方土茯苓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UA),黄嘌呤氢化酶(XO)活性及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DH)mRNA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非布司他组(4 mg·kg^(-1)),复方土茯苓颗粒低、中、高剂量组(1,2,4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制备高尿酸血症模型及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每天1次,共给药5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UA,肝XO活性以及肝中的XDH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UA,肝XO活性,肝XDH mRNA表达水平均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经药物治疗后,各给药组大鼠血UA,肝XO活性,肝XDH mRNA表达水平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复方土茯苓颗粒可以有效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UA,并可以抑制XO活性与肝脏中XDH mRNA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土茯苓颗粒 高尿酸血症 黄嘌呤氧化酶 黄嘌呤氢化酶mRNA
原文传递
细菌黄嘌呤脱氢酶的研究概况
18
作者 孟疆辉 陈蔚梅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1999年第3期52-55,共4页
概述了近年来不同细菌黄漂呤脱氢酶的研究概况,因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较牛奶黄嘌呤氧化酶相比应当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黄嘌呤 黄嘌呤脱氢酶 细菌 分类 结构 功能
下载PDF
氧嗪酸钾致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研究及评价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陈芸 李哲丽 +4 位作者 叶尤松 易红昆 蔡发晶 肖涵 唐东红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6-18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小鼠梯度给药,探讨氧嗪酸钾致小鼠高尿酸血症急性模型的用药剂量,并对不同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比较,为高尿酸血症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氧嗪酸钾,诱导体内尿酸蓄积,在一定时间段内... 目的:通过对小鼠梯度给药,探讨氧嗪酸钾致小鼠高尿酸血症急性模型的用药剂量,并对不同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比较,为高尿酸血症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氧嗪酸钾,诱导体内尿酸蓄积,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小鼠进行尾静脉采血,测定血清尿酸值,得到小鼠急性高尿酸血症模型氧嗪酸钾合适剂量;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小鼠给药后肝脏黄嘌呤氧化/脱氢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依据文献显示的大鼠和树鼩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氧嗪酸钾用量和肝脏黄嘌呤氧化/脱氢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对三种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小鼠腹腔注射600 mg/kg的氧嗪酸钾在给药后1~2 h时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急性高尿酸血症;腹腔注射氧嗪酸钾1.5h后,小鼠黄嘌呤氧化酶/脱氢酶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2.14倍。综合本实验结果和文献分析显示氧嗪酸钾致三种动物高尿酸血症的用药剂量不同,其中树鼩所需最小。结论: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均能诱导出大鼠、小鼠和树鼩急性高尿酸模型,但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提示树鼩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高尿酸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大鼠 树鼩 氧嗪酸钾 高尿酸血症 黄嘌呤氧化酶/脱氢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