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怎样提高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水平——以古代历史撰述为借鉴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桂翎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学习、借鉴和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对提高当今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首先应提高史学修养,发扬古之良史据事直书的求真精神,学习传统史学注重史识的优良传统,吸收古代史书史论的丰富遗产... 学习、借鉴和发展中国古代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对提高当今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首先应提高史学修养,发扬古之良史据事直书的求真精神,学习传统史学注重史识的优良传统,吸收古代史书史论的丰富遗产,学习和发展古代历史撰述在遣词造句和编次组织上的优良文风和叙事技巧,做到真实、正确、恰当地表述历史,使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更确切;同时注重使用传统史学"尚简"笔法,如剪除重复、去掉浮词的做法和"寓论断于序事"的表述方式,使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更凝练;在确切和凝练基础之上还要重视和借鉴古代历史撰述文史结合的传统,学习历史著作重视有意义细节描写、采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叙述通俗等写作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使中学历史教材语言表述更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材 语言表述 古代历史撰述 史学修养 尚简 文史结合
下载PDF
唐传奇“史才”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夏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0期37-39,共3页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传奇 “史才” 史学 历史意识 历史笔法
下载PDF
论《史记·李将军列传》的侧重文笔与淡化史笔
3
作者 宋呈祥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61-68,共8页
《史记》有“不拘史法,不囿字句,发于情,肆于心”的文笔特点,也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特点。文笔是指文章的行文法则,注重作者主观意愿;史笔是指文章的史实法则,注重历史客观现实。仔细研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有“不拘史法,不囿字句,发于情,肆于心”的文笔特点,也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特点。文笔是指文章的行文法则,注重作者主观意愿;史笔是指文章的史实法则,注重历史客观现实。仔细研读《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李广的溢美之词,结合《汉书》及相关背景,可以推断司马迁在书写李广时,更侧重文笔的抒写而淡化了史笔的抒写。正是因“一家之言”“春秋使命”“个人遭遇”三方面原因,司马迁在建构《史记》的文史笔法经典时,在个人感情与历史真实中取舍,造就了李广的丰富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李广 《李将军列传》 文笔 史笔
下载PDF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论创新的思考
4
作者 谢昭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0-93,共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的创新经历了由"政治革命一体化",到启蒙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再到"文学"与"历史"融通的多维史学观的演化;在"板块结构"和"选择的眼力"上,近来出版的文学史著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理念的创新经历了由"政治革命一体化",到启蒙现代性和文学现代性,再到"文学"与"历史"融通的多维史学观的演化;在"板块结构"和"选择的眼力"上,近来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均有新开拓;"史"与"论"关系的融合在重史料性与史实性基础上,"论"又有其个性特色,这是文学史写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理念 文学现代性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体例
下载PDF
试论经学对《汉书》文风的影响
5
作者 辛福民 《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7-22,共6页
《汉书》的典雅古奥、严整醇正、博赡弘丽的文风深受经学的影响。本文通过细致的分析以展示《汉书》与经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 经学 文风 《汉书》 典雅
下载PDF
基于“学为中心”板书式历史课堂的构建
6
作者 魏凤兰 《天津教育》 2020年第26期91-92,共2页
“学为中心”是相对于传统“教为中心”而言的。本文基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历史学科特点,突破“学为中心”的认识角度,通过构建板书式历史课堂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 “学为中心” 板书式 历史课堂 构建
下载PDF
晚清史书编纂体例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以汉译西史《万国通鉴》和东史《支那通史》、《东洋史要》为中心 被引量:15
7
作者 邹振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0,共10页
史书编纂体例是对历史如何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晚清是中国史书编纂体例发生重要转变的时代,史书编纂上最关键的变化是引入了章节体。以往学者在讨论章节体史书时,或以为该体例是传统纪事本末体的逻辑发... 史书编纂体例是对历史如何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晚清是中国史书编纂体例发生重要转变的时代,史书编纂上最关键的变化是引入了章节体。以往学者在讨论章节体史书时,或以为该体例是传统纪事本末体的逻辑发展,或认为是以日本东洋历史教科书为蓝本的。在晚清史书编纂体例变化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由卷章段体到章节体转变的过程。其中有诸多转变的环节。本文认为最早的卷、章、段合成的史书体例出现于19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史书体例中,其中第一环节为美国传教士谢卫楼编译的《万国通鉴》,该书卷章段体例是影响后来章节体史书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是最为接近于后来章节体的史书之一,为后来国人接受日本学者以章节体所编纂的中国通史作了重要的铺垫。第二环节为上海东文学社出版的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和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两书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章节体史书体例和较早采用了历史分期法,首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一种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崭新形式,即不仅可以章节体的形式,而且以历史时期划分来还原中国历史的本相。中国史家柳诒徵和夏曾佑等在重新思考与改造传统史书编纂形式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日本章节体中国通史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国通鉴》 《支那通史》 《东洋史要》 史书编纂体例 章节体
下载PDF
论杜诗中的“春秋笔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新 《殷都学刊》 2009年第1期71-75,共5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警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警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春秋笔法 诗史
下载PDF
从周群玉的《白话文学史大纲》看文学史书写体例的现代转型
9
作者 彭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周群玉的《白话文学史大纲》以白话文学史的书写作为创造新文学的基础与建设新文学的门径,呼应了当时语体和学术的现代转型趋势。相比前辈学者,他具有更加明确的纯文学史观;在文学批评方法上,他吸收了泰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 周群玉的《白话文学史大纲》以白话文学史的书写作为创造新文学的基础与建设新文学的门径,呼应了当时语体和学术的现代转型趋势。相比前辈学者,他具有更加明确的纯文学史观;在文学批评方法上,他吸收了泰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因素学说以及法国温彻斯特的文学批评理论,着眼于揭示文学与环境的关系,注重时代精神对于文学的影响。他于书中专设"中华民国文学"一章,有意识地将民国文学作为新文学的起点,实开民国文学之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群玉 《白话文学史大纲》 文学史书写体例 中华民国文学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清代论词诗词中的柳永及其词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宏辉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9-63,共5页
论词诗词是词学批评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论词诗词中有不少论及北宋词人柳永的材料,内容涉及柳永的生平仕途、柳词艺术风格以及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论者围绕柳永因填词导致仕途不畅、却因词作而留名后世展开议论;强调柳词婉约、艳... 论词诗词是词学批评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论词诗词中有不少论及北宋词人柳永的材料,内容涉及柳永的生平仕途、柳词艺术风格以及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论者围绕柳永因填词导致仕途不畅、却因词作而留名后世展开议论;强调柳词婉约、艳俗的艺术特征;将柳永与王维、杜甫、白居易等人对比,突出柳永在词史上的成就与贡献。辑录并分析这些材料,有助于了解柳永及其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词诗词 柳永 生平 艺术风格 词史地位
下载PDF
试论春秋笔法对官修史书政治意义的强化
11
作者 朱文浩 朱西周 《开封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41-43,共3页
春秋笔法是我国传统官修史书中一个重要的叙事形式。它的出现与王官之学不无关系,它脱胎于春秋史官的"直笔",成形于孔子《春秋》的"一字褒贬"。"直笔"意在维护周礼,"一字褒贬"意在复礼。由此可... 春秋笔法是我国传统官修史书中一个重要的叙事形式。它的出现与王官之学不无关系,它脱胎于春秋史官的"直笔",成形于孔子《春秋》的"一字褒贬"。"直笔"意在维护周礼,"一字褒贬"意在复礼。由此可见,春秋笔法与中国古代的官修学术有很深的渊源。在历史长河中,春秋笔法不断发展与演变。汉武帝确立了独尊儒术之国策,此后春秋笔法与政治的结合日趋紧密。春秋笔法的运用,其目的是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它赋予官修史书以更多的政治意义与意识形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官修史书 政治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