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范国强 张胜 +2 位作者 翟晓巧 刘飞 董占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8-142,共5页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5-fluorouracil, rifampicin and tetracycline on the phytoplasmas in the Paulownia tomentosa×Paulownia fortunei seedling and the pathogenic protein related to the witch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5-fluorouracil, rifampicin and tetracycline on the phytoplasmas in the Paulownia tomentosa×Paulownia fortunei seedling and the pathogenic protein related to the witches’ broom symptom were studied with PCR based on 16S rRNA gene of the phytoplasmas and 2-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of protei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lantlets in vitro culture treated with 0.5~300 mg·L -1 5-fluorouracil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symptom remission, but those plantlets treated with 100 and 150 mg·L -1 rifampicin for 30 d showed obvious effect on the symptom remiss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phytoplasmas in the plantlets treated with 150 mg·L -1 rifampicin could not be detected with PCR of 16S rDNA of the phytoplasmas. Moreover, the protein (pI6.8,m 24 ku) which appeared in both the healthy seedling and diseases ones treated with 150 mg·L -1 rifampicin disappeared in the infected seedling and the those without the symptom after treating with rifampicin and tetracycline, and in which existed with phytoplasma through PCR de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蛋白质 双向电泳 PCR
下载PDF
抗病和感病泡桐无性系组培苗对嫁接传染植原体的不同反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田国忠 张锡津 +1 位作者 罗飞 朱水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9,共9页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组培苗 嫁接传染 植原体 坏死反应 抗病性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泡桐丛枝病株幼苗形态和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范国强 冯志敏 +3 位作者 翟晓巧 曹艳春 董占强 蒋建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7-141,共5页
利用患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组织培养苗,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素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病的症状,但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对其减轻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ABA减... 利用患丛枝病的豫杂一号泡桐组织培养苗,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其幼苗形态和蛋白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素类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发病的症状,但不同种类的生长素对其减轻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ABA减轻效果甚微.此外,经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的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幼苗叶片蛋白质凝胶电泳中出现了在对照幼苗叶片中观察不到pI 6.3,31 kD的蛋白质(多肽).这意味着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患丛枝病泡桐苗木的基因表达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泡桐 丛枝病 形态变化 蛋白质
下载PDF
泡桐不同无性系生长性状及抗病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茹广欣 袁金玲 +1 位作者 冯胜 朱立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3-56,共4页
对 10年生的 31个泡桐无性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无性系间性状表现差异较大 ,胸径的遗传力较高 ,可以作为选择的主导性状 ,主干材积的潜在改良能力最大 .相关分析表明 ,多数性状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选育时应统筹兼顾 ... 对 10年生的 31个泡桐无性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无性系间性状表现差异较大 ,胸径的遗传力较高 ,可以作为选择的主导性状 ,主干材积的潜在改良能力最大 .相关分析表明 ,多数性状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选育时应统筹兼顾 .丛枝病发病程度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 .在本试验条件下 ,生长性状优良、发病率较低的无性系为 85 0 8-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无性系 丛枝病 相关分析 抗病性 生长性状 胸径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株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范国强 翟晓巧 +3 位作者 秦河锦 杨晓娟 董占强 蒋建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4-258,共5页
以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其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3 mg.L-1+6-BA 8 mg.L-1和MS+NAA 0.3 mg.L-1+6-BA 12mg.L-1组合培养基上,... 以患丛枝病豫杂一号泡桐叶片、叶柄和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其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结果表明,其叶片、叶柄和幼嫩茎段在MS+NAA 0.3 mg.L-1+6-BA 12 mg.L-1,MS+NAA 0.3 mg.L-1+6-BA 8 mg.L-1和MS+NAA 0.3 mg.L-1+6-BA 12mg.L-1组合培养基上,最高芽诱导率可达47.78%,21.11%和42.22%.此外,不含NAA和IBA的1/2MS培养基可作为患病苗幼芽生根的最适培养基.研究结果可为泡桐的基因工程操作和阐明丛枝病发生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培养基 体外植株再生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叶片酚和氨基酸变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翟晓巧 王国周 +1 位作者 毕会涛 李培玉 《河南科学》 2000年第3期277-279,共3页
通过对不同种泡桐叶片内总酚和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现健康植株叶片的酚含量皆比感病植株叶片内的高 ,其变化水平随植物种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在所分析的台湾泡桐和楸叶泡桐氨基酸中 ,只有胱氨酸和苯丙氨酸表现出随叶片感病程度... 通过对不同种泡桐叶片内总酚和氨基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现健康植株叶片的酚含量皆比感病植株叶片内的高 ,其变化水平随植物种类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 ;在所分析的台湾泡桐和楸叶泡桐氨基酸中 ,只有胱氨酸和苯丙氨酸表现出随叶片感病程度的加深 ,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相同 ,即胱氨酸的含量随叶片感病程度的加深逐渐增多 ,而苯丙氨酸的含量则逐渐减少。这些变化可能与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有某种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氨基酸 叶片 发病机理 感病程度
下载PDF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汪跃 金开璇 +1 位作者 张锐 王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03-205,共3页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汪跃,金开璇,张锐,王敏关键词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var.majorN.E.Br)为我国特产果树,全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北京市即达... 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汪跃,金开璇,张锐,王敏关键词山楂,丛枝病,过氧化物同工酶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var.majorN.E.Br)为我国特产果树,全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仅北京市即达400万株左右,成为山区发展经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 丛枝病 过氧化物 同工酶
下载PDF
甲基磺酸甲酯处理的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的生长及SSR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翟晓巧 曹喜兵 范国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6-181,共6页
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细胞分化以及系统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陆光远等,2005;Meyeret al.,1994;Ulian et al.,1996;Rossi et al.,1997)。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植物形态发生异常。
关键词 豫杂一号泡桐 丛枝病 甲基磺酸甲酯 形态变化 SSR
下载PDF
橡胶树丛枝病病原的抗血清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慕容 罗大全 +1 位作者 黄庆春 叶沙冰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34-38,共5页
以感染橡胶树丛枝病病原的长春花为材料,制备得到橡胶丛枝病病原物抽提液,以抽提液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经微量沉淀测定,抗血清效价为1:2048。应用橡胶丛枝病抗血清检测橡胶褐皮病,无症苗木检出率达30%~37%;可疑的褐... 以感染橡胶树丛枝病病原的长春花为材料,制备得到橡胶丛枝病病原物抽提液,以抽提液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经微量沉淀测定,抗血清效价为1:2048。应用橡胶丛枝病抗血清检测橡胶褐皮病,无症苗木检出率达30%~37%;可疑的褐皮病树检出率达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丛枝病 抗血清 褐皮病 病原
下载PDF
利福平对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国强 张变莉 +3 位作者 翟晓巧 刘飞 马玉彬 阚盛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7-390,395,共5页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织培养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0,150 mg.L-1利福平处理30 d的患病幼苗均不呈现丛枝病症状,但PCR检测到100 mg.L-1利福平处理幼苗顶芽内仍有植原体存在.随着利福...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组织培养苗形态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0,150 mg.L-1利福平处理30 d的患病幼苗均不呈现丛枝病症状,但PCR检测到100 mg.L-1利福平处理幼苗顶芽内仍有植原体存在.随着利福平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幼苗患病程度的减轻,幼苗顶芽内内源植物激素ZR含量逐渐下降、IAA含量逐渐升高.说明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内的植原体和内源植物激素变化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利福平 内源植物激素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的抗性与维生素C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巨关升 王蕤 +1 位作者 周银莲 阮大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31-434,共4页
泡桐丛枝病的抗性与维生素C关系的研究*巨关升王蕤周银莲阮大津关键词VC、VC氧化酶、抗性、泡桐、丛枝病VC(又名抗坏血酸)对人体的防病抗病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迄今对其功能的了解还在不断的深入。大量实验表明,VC作... 泡桐丛枝病的抗性与维生素C关系的研究*巨关升王蕤周银莲阮大津关键词VC、VC氧化酶、抗性、泡桐、丛枝病VC(又名抗坏血酸)对人体的防病抗病作用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迄今对其功能的了解还在不断的深入。大量实验表明,VC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在增强机体免疫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抗病性 维生素C
下载PDF
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fast growth of paulownias and the formation of Paulownia witches' broom 被引量:8
12
作者 Yabing Cao Guiling Sun +19 位作者 Xiaoqiao Zhai Pingluo Xu Liming Ma Minjie Deng Zhenli Zhao Haibo Yang Yanpeng Dong Zhonghai Shang Yujie Lv Lijun Yan Haifang Liu Xibing Cao Bingbing Li Zhe Wang Xiaogai Zhao Haiyan Yu Fan Wang Wen Ma Jinling Huang Guoqiang Fan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668-1682,共15页
Paulownias ar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trees in the world,but they often suffer tremendous loss of wood production due to infection by 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phytoplasmas.In this study,we have sequenced an... Paulownias are among the fastest growing trees in the world,but they often suffer tremendous loss of wood production due to infection by Paulownia witches'broom(PaWB)phytoplasmas.In this study,we have sequenced and assembled a high-quality nuclear genome of Paulownia fortunei,a commonly cultivated paulownia species.The assembled genome of P.fortunei is 511.6 Mb in size,with 93.2%of its sequences anchored to 20 pseudo-chromosomes,and it contains 31985 protein-coding genes.Phylogenomic analyses show that the family Paulowniaceae is sister to a clade composed of Phrymaceae and Orobanchaceae.Higher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is achieved by integrating C3 photosynthesis and the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extremely fast growth habit of paulownia trees.Comparative transcriptome analyses reveal modules related to cambi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photosynthesis,and defense responses.Additional genome sequencing of PaWB phytoplasma,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analyses,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or PaWB-SAP54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Paulownia PfSPLa,which in turn causes the degradation of PfSPLa by the ubiquitin-mediated pathway and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witches'broom.Taken together,these results provide significant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y of paulownias and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PaW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ulownia fortunei PHYTOPLASMA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ulownia witches'broom PaWB PHOTOSYNTHESIS
原文传递
新疆紫花苜蓿丛枝病分子检测及鉴定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芯伪 穆乃外尔.阿卜杜克热木 +1 位作者 朱里里 李克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83-1188,共6页
为确定在新疆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发生的疑似丛枝病的病害种类,本研究提取了193个疑似紫花苜蓿丛枝病植株的总DNA,并以报道的植原体检测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16F2/R16R2为引物对其进行了巢式PCR扩增。其中23个样品获得... 为确定在新疆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上发生的疑似丛枝病的病害种类,本研究提取了193个疑似紫花苜蓿丛枝病植株的总DNA,并以报道的植原体检测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16F2/R16R2为引物对其进行了巢式PCR扩增。其中23个样品获得了1.2kb的特异片段,检出率为16.8%,确定该病害为紫花苜蓿丛枝病。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植原体为16SrⅤ-B亚组成员,与榆树黄化植原体组(Elm Yellows Group,16SrⅤ)中卫矛白化(Euonymus Whitening)植原体的同源性高达99.1%。本研究首次采用分子生物技术确定了新疆紫花苜蓿丛枝病的病原是植原体,明确了其分类地位,该结果可为该病害的早期诊断、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丛枝病 植原体 巢式PCR 系统进化树
下载PDF
硫酸二甲酯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及SSR扩增位点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国强 赵改丽 +1 位作者 翟晓巧 曹喜兵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8,共4页
通过形态观察、巢式PCR和SSR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二甲酯(D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及泡桐DNA的SSR扩增位点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5 h或质量浓度大于25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3 h以上仍成... 通过形态观察、巢式PCR和SSR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二甲酯(DMS)处理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及泡桐DNA的SSR扩增位点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5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5 h或质量浓度大于25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3 h以上仍成活的幼苗其形态上可转变为健康幼苗,但15 mg/L硫酸二甲酯处理5 h时形态健康的幼苗仍有丛枝病植原体的存在,而其余浓度处理后存活的幼苗内则检测不到植原体;质量浓度大于150 mg/L的硫酸二甲酯处理3 h以上的幼苗全部死亡。此外,毛泡桐丛枝病幼苗、健康幼苗和DMS处理后形态健康幼苗DNA的SSR扩增位点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泡桐 丛枝病 硫酸二甲酯(DMS) 形态变化 SSR扩增
下载PDF
龙眼鬼帚病的研究 Ⅱ.传病途径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景耀 柯冲 +2 位作者 许长藩 宋瑞琳 陈菁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0年第2期1-6,共6页
龙眼鬼帚病可经种子、接穗、昆虫和菟丝子传播,花粉可能带毒,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传染。1985—1989年的多次虫传试验结果证明,荔枝蝽和龙眼角颊木虱均能传播鬼帚病,这一发现为揭示本病在果园内的传播蔓延和确立治虫防病的原则提供有力的... 龙眼鬼帚病可经种子、接穗、昆虫和菟丝子传播,花粉可能带毒,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传染。1985—1989年的多次虫传试验结果证明,荔枝蝽和龙眼角颊木虱均能传播鬼帚病,这一发现为揭示本病在果园内的传播蔓延和确立治虫防病的原则提供有力的证据。种子和接穗均有不同程度带毒,对生产危害很大,不仅可直接引起实生苗和嫁接苗发病,而且还会导致本病随带毒的种子、接穗和苗木的调运而向无病区或新区传开。应实行检疫、培育和种植无病苗以及防治介体昆虫媒等措施,以防止龙眼鬼帚病的扩展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鬼帚病 传病途径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与泡桐生长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俊秀 张刚龙 +2 位作者 樊军锋 周永学 高智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10,202,共3页
通过研究认为,在同一无性系或同一品种的泡桐内,生长量较小的植株,一般不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轻;而生长量较大的植株,一般容易发生丛枝病或发病较重。但在不同无性系或不同品种之间不存在这样的规律。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生长量
下载PDF
烟草感染丛枝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初步研究Ⅰ 被引量:5
17
作者 毛自朝 杨泮川 +2 位作者 程建勇 范静华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烟草感染丛枝病病原后表现为典型的矮化丛枝症状.供试烟草品种K326以烟蚜为媒介,成功接种丛枝病病原后,分析病株与健株中与生长素(IAA)代谢相关的锌元素含量;IAA氧化、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同功酶变化,同时对抗感病相关... 烟草感染丛枝病病原后表现为典型的矮化丛枝症状.供试烟草品种K326以烟蚜为媒介,成功接种丛枝病病原后,分析病株与健株中与生长素(IAA)代谢相关的锌元素含量;IAA氧化、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同功酶变化,同时对抗感病相关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苯丙氨酸氨裂解酶(PAL)和植株解除H2O2毒害相关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感病烟株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病株中锌含量降低、IAA氧化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且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它们的同功酶谱带多于健株,PAL的活性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先升后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下降.另据测定,病株叶绿素含量减少而可溶性糖含量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丛枝病 生理生化变化
下载PDF
四川斑竹丛枝病植原体检测及16S rDNA片断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庄启国 刘应高 +1 位作者 潘欣 王胜坤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417-419,431,共4页
丛枝病是竹子的一类常见的重要病害,除瘤座菌外,很多报道认为植原体也是丛枝病的病原。笔者提取斑竹丛枝部位和健康组织中的总DNA,选用通用引物对植原体的16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一条约1.2kb的目的片段,而在健康植株内却没有... 丛枝病是竹子的一类常见的重要病害,除瘤座菌外,很多报道认为植原体也是丛枝病的病原。笔者提取斑竹丛枝部位和健康组织中的总DNA,选用通用引物对植原体的16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得到一条约1.2kb的目的片段,而在健康植株内却没有此特异片断,表明患病植株中有植原体存在,将此植原体株系命名为PhB-WB。通过16S rDNA片断核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斑竹丛枝病植原体是一种属于16SrⅠ组的植原体,基本确定了其分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竹 丛枝病 16S RRNA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毛竹丛枝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薛振南 文凤芝 +3 位作者 全桂生 黄式玲 杨秀好 周芳琳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0-135,共6页
通过普查、抽样调查、定点观察、孢子捕捉、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等方法,查明了毛竹丛枝病在广西的分布、危害和损失情况,证实竹瘤座菌Balansiatake(Miyake)Hara是毛竹丛枝病的病原,明确了该病的症状特点和主要发生流行规律。分... 通过普查、抽样调查、定点观察、孢子捕捉、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等方法,查明了毛竹丛枝病在广西的分布、危害和损失情况,证实竹瘤座菌Balansiatake(Miyake)Hara是毛竹丛枝病的病原,明确了该病的症状特点和主要发生流行规律。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吹溅传播;3月下旬~5月中旬,平均温度20°C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病害发生流行的主要季节;竹尖胸沫蝉AphrophorahorizontalisKato是毛竹丛枝病的传播媒介;昆虫等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新竹当年即可感染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 竹尖胸沫蝉 毛竹 丛枝病
下载PDF
泡桐丛枝病发生与代谢组变化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6
20
作者 曹亚兵 翟晓巧 +2 位作者 邓敏捷 赵振利 范国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93,共9页
【目的】通过对泡桐健康苗和丛枝病苗进行代谢组分析,探讨代谢物变化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非靶标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长度为1.5 cm的健康和植原体感染的毛泡桐组培苗顶芽进行代谢组分析,将上机检测... 【目的】通过对泡桐健康苗和丛枝病苗进行代谢组分析,探讨代谢物变化与泡桐丛枝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非靶标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长度为1.5 cm的健康和植原体感染的毛泡桐组培苗顶芽进行代谢组分析,将上机检测得到的质谱数据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到最终差异的荷质比,并将其比对到KEGG代谢物数据库中,通过分析找到植原体感染的毛泡桐组培苗与健康组培苗之间代谢物含量和种类的差异。【结果】毛泡桐病苗和健康苗中有1 612种代谢物发生变化。与健康苗相比,在病苗中有765种代谢物含量下降,847种代谢物含量增多。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这些代谢物中有460种代谢物参与111个代谢途径,其中变化显著的3个代谢途径为"异喹啉生物碱合成"、"双萜类生物合成"和"黄酮生物合成"。另外,病苗中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的代谢物也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植原体感染的毛泡桐病苗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赤霉素、二氢玉米素核苷、花葵素、黄芩素和花青色素等含量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这些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可能与丛枝病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通过比较健康苗和病苗中代谢物含量和种类的变化,找出可能与丛枝病发生密切相关的代谢物及其相应的代谢通路,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泡桐和其他植物丛枝病发生分子机制,并为泡桐丛枝病有效防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泡桐 代谢组 丛枝病 植物激素 花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