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121
1
作者 陈云 王建强 +1 位作者 杨荣明 马忠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7,共7页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麦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危害现状,解析了赤霉病频繁暴发危害的原因,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立足...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麦类食品质量安全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危害现状,解析了赤霉病频繁暴发危害的原因,综述了国内外小麦赤霉病防控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立足预防、分区施策、全程防控"的赤霉病防控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流行 遗传育种 真菌毒素 防控对策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2
作者 马鸿翔 陆维忠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7-203,共7页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 小麦赤霉病是全球性的小麦病害,也是为害中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应用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建立适宜南方麦区的小麦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抗病育种体系,提高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运用诱导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DON毒素突变体的诱导与筛选;异源杂种幼胚培养;花药培养和染色体消失等单倍体诱导技术等创造抗赤霉病新种质,选育抗病新品种(系)。并运用分子作图,对主要抗源苏麦3号、望水白等进行赤霉病抗性分子定位和筛选,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抗赤霉病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效标记。建立和完善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诱导技术和单倍体诱导技术;创造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而稳定,丰产性优良的新抗源;育成了生抗1号、生抗2号和生选3号、生选4号共4个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对望水白,苏麦3号和宁894037等主要抗源进行QTL定位,并获得了与赤霉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3BS主效QTL区域的相关标记在育种群体中的辅助选择进行了比较验证,初步建立了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20多年的实践表明:①运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提高抗赤霉病改良效果;②对目前的主要抗源而言,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育种 赤霉病 分子标记
下载PDF
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71
3
作者 黄冲 姜玉英 +2 位作者 吴佳文 邱坤 杨俊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0-163,共4页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提出了... 受赤霉病常发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品种抗病性差、田间菌源量大等因素影响,2018年我国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南部大部麦区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显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特点及其原因,提出了下一步小麦赤霉病监测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流行 监测预警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2
4
作者 乔玉强 曹承富 +4 位作者 赵竹 杜世州 张耀兰 刘永华 张四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7-731,共5页
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 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荧光参数 赤霉病
下载PDF
中国小麦品种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鉴定与溯源 被引量:57
5
作者 朱展望 徐登安 +4 位作者 程顺和 高春保 夏先春 郝元峰 何中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提高赤霉病抗性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Fhb1是抗性最强且最稳定的抗赤霉病基因,阐明其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及传递路径,对抗赤霉病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229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 提高赤霉病抗性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的重要育种目标之一。Fhb1是抗性最强且最稳定的抗赤霉病基因,阐明其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及传递路径,对抗赤霉病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229份小麦品种(系)Fhb1区段内PFT(pore-forming toxin-like)、HC(HCBT-like defense response protein)和His(histidine-rich calcium-binding protein)基因的多样性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发现PFT-I/His-I为抗病单倍型。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表明,中国小麦品种所含Fhb1至少有2个来源,分别为苏麦3号和宁麦9号,并以后者为主。本研究开发的诊断性标记PFT-CAPS和His-InDel可有效用于Fhb1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Fhb1 诊断性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6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5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焦春海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育种 抗性改良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 被引量:39
7
作者 叶兴国 程红梅 +3 位作者 徐惠君 杜丽璞 陆维忠 黄益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3-586,共4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性,小穗发病率4 .76 %~11. 76 % ,低于抗病对照和感病对照。T1 代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分离比例为2. 33∶1,较低的分离比例可能与外源基因的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几丁质酶和β-1 3-葡聚糖酶基因 农杆菌 转基因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镰刀菌毒素及其发生风险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8
作者 史建荣 仇剑波 +4 位作者 董飞 徐剑宏 祭芳 刘馨 俞明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5,共7页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高频率流行,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及黄淮南部,导致小麦中镰刀菌毒素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危害人畜健康。镰刀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雪...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高频率流行,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以及黄淮南部,导致小麦中镰刀菌毒素严重污染,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危害人畜健康。镰刀菌毒素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以及伏马毒素(FB)等,可以引起动物消化、神经、免疫以及生殖系统异常,有的还具有致癌作用。本文对我国小麦镰刀菌毒素的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镰刀菌毒素的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的迫切性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人们对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的认识,保障我国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镰刀菌毒素 风险分析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9
作者 刘易科 佟汉文 +4 位作者 朱展望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高春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76-1488,共13页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和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和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QTL定位 植物信号 抗病基因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被引量:41
10
作者 史文琦 杨立军 +5 位作者 冯洁 张旭 曾凡松 向礼波 汪华 喻大昭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6-494,共9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 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graminearum、F.avenaceum和F.meridionale 4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 2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graminearum 1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和15-AcDON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和15-AcDON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asiaticum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和NIV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镰刀菌种群结构 毒素化学型
原文传递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小麦籽粒赤霉病识别 被引量:41
11
作者 梁琨 杜莹莹 +3 位作者 卢伟 王策 徐剑宏 沈明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9-315,共7页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进行小麦赤霉病的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变量筛选提取特征波段,结果表明采用MSC-...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通过光谱分析和图像处理进行小麦赤霉病的识别。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SC)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利用连续投影算法(SPA)和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变量筛选提取特征波段,结果表明采用MSC-SPA和SNV-SPA算法时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 9和0.900 6,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23 8和0.223 2,筛选波长个数分别为7个和5个。利用SVM和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的交叉验证模型及验证模型的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MSC-SPA-SVM和SNV-SPA-SVM方法的建模集准确率分别为97.08%和94.17%;验证集准确率分别为98.33%和97.50%,均优于MSC-SPA-BP和SNV-SPA-BP模型。为了研究染病小麦的高光谱图像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权重系数选择最佳特征波长为627.698 nm。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对特征波长下的特征图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别提取特征波长图像的形态参数特征和纹理特征参数等,根据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选择最优的建模特征参数。分别利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建立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和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结果表明3种识别算法识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高光谱成像技术 识别模型 图像处理
下载PDF
禾谷镰刀菌在小麦穗部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康振生 黄丽丽 +2 位作者 H.BUCHENAUER 韩青梅 蒋选利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9-335,共7页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观察了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接种后 6~12h ,分生孢子在小麦穗部的任何部位均可萌发 ,每个孢子可产生 1至多个芽管 ,新产生的芽管并不立即入侵寄主组织 ,而是在寄主体... 采用扫描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观察了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在小麦穗部的侵染过程。接种后 6~12h ,分生孢子在小麦穗部的任何部位均可萌发 ,每个孢子可产生 1至多个芽管 ,新产生的芽管并不立即入侵寄主组织 ,而是在寄主体表生长扩展 ;接种后 36~ 4 8h观察 ,小穗颖片、外稃、内稃的内侧和子房的表面形成了密集的菌丝网 ,然而在小麦穗轴表面、颖片和内稃的外表面 ,菌丝生长缓慢、分布稀疏 ,但颖片外表边缘的菌丝可跨越边缘扩展到颖片的内表皮上 ;接种后 36h ,寄主体表菌丝产生入侵菌丝 ,以直接入侵方式由颖片、外稃、内稃的内侧及子房的顶部侵入寄主组织体内 ,随后 ,菌丝以胞间和胞内生长的方式向下扩展 ;接种后 4~ 5d ,菌丝由上述组织扩展到达穗轴后 ,在穗轴内沿微管束组织和皮层组织向上和向下扩展 ,延伸到相邻小花 ,随菌丝在小麦穗部组织内不断地生长扩展 ,使得寄主细胞坏死、解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小麦 穗部侵染过程 细胞学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中呕吐毒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3
作者 姜冬梅 王荷 +3 位作者 武琳霞 王刘庆 王多 王蒙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423-432,共10页
小麦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品质下降,而且镰刀菌还能产生多种真菌毒素,进一步危害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其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是小麦中检出率... 小麦是全球三大谷物之一。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我国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品质下降,而且镰刀菌还能产生多种真菌毒素,进一步危害小麦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其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是小麦中检出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真菌毒素之一,已成为关系小麦及其制品食用安全的重要问题。DON在小麦等谷物及其制品中的污染和防控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对DON进行定期检测和污染分析,研究高效、安全的降解技术,确保消费者安全,已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DON的理化性质及毒性、影响产生的因素、污染现状及防控与脱毒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小麦中DON的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呕吐毒素 镰刀菌 赤霉病 防控
下载PDF
高光谱数据处理算法的小麦赤霉病籽粒识别 被引量:34
14
作者 刘爽 谭鑫 +6 位作者 刘成玉 朱春霖 李文昊 崔帅 杜懿峰 黄殿成 谢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540-3546,共7页
赤霉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它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小麦种子质量,此外小麦受侵染分泌的真菌毒素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小麦赤霉病籽粒的识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起初普遍采用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赤霉病检测,这些方... 赤霉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它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小麦种子质量,此外小麦受侵染分泌的真菌毒素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小麦赤霉病籽粒的识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起初普遍采用色谱法和酶联免疫法进行赤霉病检测,这些方法设备昂贵、检测速度慢、准确性低。近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识别与检测中,但是在小麦赤霉病检测的应用研究中,大多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图像采集完成后需要通过ENVI软件手动选取感兴趣区域。前期准备工作冗杂,而且容易发生漏检,漏检的小麦籽粒在存储运输过程中向周边籽粒快速侵染,难以保障小麦安全健康。鉴于此,利用高光谱成像系统结合机器学习提出了一种用于对大量小麦赤霉病籽粒样本快速可视化识别的算法,以降低漏检率并提升检测效率。实验分别采集健康小麦和染病小麦469~1 082nm波段的高光谱图像,通过直方图线性拉伸结合图像分割的方法获取小麦样本的掩膜图像信息。利用Savitzky-Golay平滑去噪法与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SNV)进行数据预处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连续投影法(SPA)进行特征变量提取,筛选特征变量个数分别为4个和8个。在掩膜图像位置采集健康小麦样本与染病小麦样本各400份,其中75%用于建模集,25%用于测试集。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结合线性判别分析法(LDA)、K-近邻算法(KNN)、支持向量机(SVM)分别建立分类模型,测试集准确率都达到90%以上。随后比较了网格法(GRID)、粒子群算法(PSO)、遗传算法(GA)三种核参数寻优方法对SVM模型的影响,其中,SG-SPA-SVM(PSO)模型分类效果最优,建模集准确率为95.5%,均方根误差为0.212 1,测试集准确率为98%,均方根误差为0.141 4。基于样本点预测的基础之上,对掩膜获得所有小麦样本的光谱曲线进行预测并将识别结果反馈回掩膜中再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小麦 赤霉病 主成分分析 连续投影法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5
作者 陈然 李俊凯 +1 位作者 李黎 孙正祥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能引起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还危害人畜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小麦赤霉病生防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这必将促使生物防治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为此,对...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能引起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其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还危害人畜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对小麦赤霉病生防因子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这必将促使生物防治成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要手段。为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主要生防因子及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与分析,并对该病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危害 生物防治 生防因子
下载PDF
3B染色体短臂小麦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周淼平 任丽娟 +5 位作者 张旭 Olga E Scholten 沈晓蓉 柏贵华 马鸿翔 陆维忠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1-576,共6页
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 894 0 37 Alondra、望水白 Alondra和苏麦 3号 Alon 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 ,结果表明 ,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 ,在 3个赤霉病抗源宁 894 0 37、望水白和苏麦 3号... 采用区间作图和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群体宁 894 0 37 Alondra、望水白 Alondra和苏麦 3号 Alon dra进行了抗赤霉病QTL分析 ,结果表明 ,用在田间和温室的赤霉病抗性鉴定资料 ,在 3个赤霉病抗源宁 894 0 37、望水白和苏麦 3号的 3B染色体短臂上均检测到主效QTL的存在。宁 894 0 37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33与Xgwm4 93之间的 5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4 2 8%的赤霉病抗性 ;望水白的主效QTL位于标记BARC14 7与Xgwm4 93之间11 5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5 1%的赤霉病抗性 ;苏麦 3号的主效QTL位于Xgwm5 33a与Xgwm4 93之间 13 0cM的区间内 ,最高可解释 10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紧密连锁的标记均为SSR标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淼平 任丽娟 +4 位作者 张旭 Olga-E Scholten 黄益洪 马鸿翔 陆维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86-791,共6页
以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与感病品种Alondra杂交产生的 10 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采用JoinMap○R3 0软件构建了含有 2个RAPD、10 9个SSR和 10 5个AFLP标记共 2 5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 ,其中 2 4个连锁群可以确定为相应的染色体 ;采用自... 以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与感病品种Alondra杂交产生的 10 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采用JoinMap○R3 0软件构建了含有 2个RAPD、10 9个SSR和 10 5个AFLP标记共 2 5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 ,其中 2 4个连锁群可以确定为相应的染色体 ;采用自然发病和土表接种方法 ,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建阳和苏州进行了连续两年赤霉病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 :小麦赤霉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 ,存在主基因效应 ,抗病基因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用MapQTL○R4 0软件进行了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共检测到位于染色体 2A、3B、4A、4D、5A、5B、6A、6B和 7A的 10个QTL ,其中 8个由抗病亲本望水白提供 ,2个由感病亲本Alondra提供 ,分别可以解释 8 3%~ 2 3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两侧分子标记可以为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病性 QTL 分子标记 分子辅助育种
下载PDF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喻大昭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共6页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赤霉病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拮抗性芽孢杆菌生防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刘伟成 潘洪玉 +3 位作者 席景会 李宏宇 郭永来 王旭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100,共6页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菌株B08的综合抑菌活性最强,其活菌体抑菌带宽达8.4mm,无菌发酵液稀释5倍处理后96h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6.2%,处理分生孢子可使其完全丧失萌发能力,10倍稀释液可使孢子刚萌发的芽管膨大畸变而不能伸长,活体菌悬浮液和灭菌后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59.5%~65.9%。发酵液热稳定性好,121℃、30min加压蒸气灭菌后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说明,供试拮抗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生物防治 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抗赤霉病品种的筛选与部分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胡文静 张春梅 +5 位作者 吴迪 陆成彬 董亚超 程晓明 张勇 高德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4313-4321,I0001-I0007,共16页
【目的】赤霉病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Fhb1是国内外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通过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品种,探明Fhb1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小麦赤霉... 【目的】赤霉病严重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Fhb1是国内外公认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通过筛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抗赤霉病品种,探明Fhb1在不同遗传背景下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来源。【方法】选取历年来长江中下游广泛种植的75份小麦改良品种和18份地方品种,2016—2018年连续3年采用单花滴注结合弥雾保湿进行供试品种的赤霉病抗扩展鉴定,根据3年平均病小穗率和严重度分级,将供试品种分成抗病(R级)、中抗(MR级)、中感(MS级)和感病(S级),并利用Fhb1的KASP标记检测;2019年调查筛选出的平均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感及以上小麦品种的株高、穗粒数、小穗数、穗长和千粒重。【结果】3年赤霉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有2个品种平均赤霉病抗性达到R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7.8%—9.7%,65个品种达到中抗至中感,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13.2%—49.5%,26个品种达到S级,平均病小穗率范围为53.6%—78.5%。22个小麦品种在Fhb1位点呈抗病基因型(简称Fhb1+),71个品种在该位点呈感病基因型(简称Fhb1-),Fhb1+品种平均病小穗率显著低于Fhb1-品种(P<0.05)。赤霉病鉴定筛选得到67个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种,考察这些品种的农艺性状发现宁麦19、扬麦29、扬麦16、扬麦23、扬糯麦1号、扬麦20、宁麦12和扬辐麦4号的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亲本选用。【结论】除苏麦3号和望水白外,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其他高抗赤霉病的种质资源。筛选得到的赤霉病抗性与综合农艺性状结合较好的小麦品种以扬麦品种为主,其中只有扬辐麦4号携带Fhb1抗病基因。利用Fhb1抗病基因并不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危害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抗扩展 Fhb1抗病基因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