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龙昌 谢小玉 +1 位作者 王立祥 卞新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58-762,共5页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 ,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 ,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 ,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 ,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 ,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 ,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 .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 ,其基本规律是 :多年生牧草 >薯类作物 >谷类作物 ;秋熟作物 >夏熟作物 .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 ,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 ,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 .旱地 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 :谷子 >马铃薯 >糜子 >胡麻 >豌豆 >春小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作物 降水潜在利用率 水分供需平衡 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晋南人工刺槐林需水量计算及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马义虎 陈丽华 余新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91,共3页
根据气象资料,运用彭曼公式(Penm an's form u la)和桑斯维特公式(T horn thw a ita's form u la),计算并分析了晋南黄土高原刺槐林的潜在蒸散量;结合2,3,5,7,13年生刺槐的耗水特性系数,计算得出其生长季(5-10月份)的需水量和... 根据气象资料,运用彭曼公式(Penm an's form u la)和桑斯维特公式(T horn thw a ita's form u la),计算并分析了晋南黄土高原刺槐林的潜在蒸散量;结合2,3,5,7,13年生刺槐的耗水特性系数,计算得出其生长季(5-10月份)的需水量和需水总量;最后分析了刺槐林地水分供需状况。其结果显示,在晋南黄土高原,5年生以下的刺槐普遍能适应当地水分状况,而7年生以上的刺槐,由于缺乏水分,生长普遍受到抑制。以此提出,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沟谷地、阴坡和半阴坡可营造刺槐用材林,在水分条件较差的半阳坡和阳坡可营造刺槐生态公益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蒸散量 需水量 水分供需状况
下载PDF
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安徽省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威 顾峰雪 《农业展望》 2021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下,构建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旱灾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对于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安徽省地处南北过渡带,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大... 在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下,构建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旱灾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对于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安徽省地处南北过渡带,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大,洪涝和干旱频繁发生,农作物的生产力稳定性差。以淮河和长江为界,将安徽省划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系统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时空特征、种植结构的现状和变化,分析了不同区域农作物生产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特征。在此基础上,为从区域上均衡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出了适应不同区域水资源供给特征的适水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短缺 水量供需平衡 适水种植 种植结构优化 安徽省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地多熟模式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水分生产效益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佳运 马淑梅 +4 位作者 余常兵 王淑彬 魏亚凤 杨文钰 王小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91-2907,共17页
长江流域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问题严重,构建以避旱减灾为主体的多熟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本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于2016—2020年在长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5个地区)进行旱地多熟模式水分利用... 长江流域年内降雨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问题严重,构建以避旱减灾为主体的多熟间套作种植模式是实现本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于2016—2020年在长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5个地区)进行旱地多熟模式水分利用特征评比试验,分别设置为四川:小麦-夏玉米(C1)、小麦-夏玉米‖夏大豆(C2)、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C3)、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C4);湖北:油菜-夏玉米‖夏大豆(B1)、饲草油菜-春玉米‖春大豆(B2)、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B3);湖南:油菜-夏玉米‖夏大豆(N1)、饲草油菜-春玉米/夏大豆(N2)、饲草油菜-春玉米‖春大豆-秋大豆(N3);江西:马铃薯/春玉米/夏大豆(X1)、油菜-夏玉米‖夏大豆(X2)、黑麦草-春玉米/夏大豆(X3)、黑麦草-春玉米‖春大豆(X4);江苏:小麦-鲜食玉米/鲜食玉米(S1)、小麦-鲜食玉米/鲜食大豆(S2)、鲜食蚕豆/鲜食玉米-鲜食玉米(S3)、鲜食蚕豆/鲜食玉米-鲜食大豆(S4)。应用AquaCrop模型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分供需平衡特征、折谷总产量和单方水效益。4年结果表明,四川C4的水分满足率较C1、C2和C3平均分别增加5.28%、2.91%和6.00%,折谷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71.2%、49.3%和25.6%,单方水效益分别增加329.29%、123.42%和45.52%;湖北B3的水分满足率较B1和B2平均分别增加3.99%和3.51%,折谷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6.8%和25.8%,单方水效益分别增加295.60%和69.01%;湖南N2的水分满足率较N1和N3平均分别增加9.08%和2.93%,单方水效益分别增加58.47%和183.33%;江西X1的水分满足率较X2、X3和X4平均分别增加7.94%、6.70%和4.05%,折谷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12.4%、152.5%和116.8%,单方水效益分别增加70.13%、15.49%和46.53%;江苏S4的水分满足率较S1、S2和S3平均分别增加8.93%、5.85%和2.96%,折谷总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5.4%、17.5%和12.6%,单方水效益分别增加60.25%、14.93%和45.56%。四川、湖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多熟模式 水分供需平衡 单方水效益
下载PDF
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水分供需平衡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云兰 王龙昌 +2 位作者 邹聪明 胡小东 薛兰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100,105,共7页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旱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 天然降水是高温伏旱区旱地农作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实验结果,以高温伏旱代表区域奉节、万州、沙坪坝为研究区,计算出重庆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油菜-玉米-甘薯)的需水量,系统地分析在坡度0°、5°、10°、15°、20°、25°耕地上,不同降雨年型中,主要种植模式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奉节3种降雨年型主要是由各年5-9月的实际降雨量决定的,万州3种降雨年型各月降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7-9月,沙坪坝3种降雨年型的年降雨量差异的最明显月份为7月。3个研究区和北碚实验区的平均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大小顺序是奉节>北碚>万州>沙坪坝。就相同的复作模式而言,不同研究区作物需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奉节>万州>沙坪坝;同一研究区不同复作模式需水量大小顺序为:油菜-玉米-甘薯>胡豆-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甘薯>小麦-玉米-大豆>胡豆-玉米-甘薯>小麦-玉米-甘薯。在平整的耕地上,奉节只有丰水年适宜在坡度较小的耕地上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万州丰水年可以在平整的土地上种植各种复作模式,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沙坪坝平水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胡豆-玉米-甘薯和小麦-玉米-大豆。通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调节播种时间,采用保护性耕作,抗旱品种培育与生物抗旱技术,大力修建蓄水工程,发展设施农业等措施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伏旱区 作物需水量 水分供需平衡 水分生态适应性 农作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