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1
1
作者 宋勇生 范晓晖 +2 位作者 林德喜 杨林章 周健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5-269,共5页
应用微气象学方法研究太湖地区水稻三个不同施肥期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 ,并对其影响因素 (气候、田面水中NH+4 N浓度和作物覆盖等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为各时期施氮量的 18 6 %~ 38 7% ,... 应用微气象学方法研究太湖地区水稻三个不同施肥期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 ,并对其影响因素 (气候、田面水中NH+4 N浓度和作物覆盖等 )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为各时期施氮量的 18 6 %~ 38 7% ,其中以分蘖肥时期损失最大 ,其次为基肥 ,穗肥氨挥发损失最小。氨挥发损失主要时期是在施肥后 7d内。在水稻不同生长期 ,各因素对氨挥发的影响能力大小并不一样 ,三个施肥期的氨挥发损失通量与施肥后田面水中铵态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稻田 氨挥发损失 微气象学 尿素 氮肥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下田间氨挥发损失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4
2
作者 杨淑莉 朱安宁 +2 位作者 张佳宝 陈效民 朱强根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5-421,共7页
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河南封丘国家农业生态实验站冬小麦季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施氮方式下基、追肥施用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5cm)的NH4^+-N浓... 为明确干旱、半干旱区农田氨挥发损失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通气法研究黄淮海平原地区河南封丘国家农业生态实验站冬小麦季不同施氮量与不同施氮方式下基、追肥施用后的土壤氨挥发损失情况,同时测定了表层土壤(0~5cm)的NH4^+-N浓度、pH值和温度等氨挥发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肥料氮素的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1周内。不同施氮方式下土壤氨挥发速率、氨挥发累积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氮肥在土壤中的深度对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基肥时期除150kg/hm^2施N量外,氨挥发累积量沟施法明显大于传统施氮法;追肥期不同施氮量均为传统施氮法大于沟施法。传统施氮法在整个冬小麦季节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占施N量的4.78%-6.72%,沟施法为4.31%-11.24%。相关分析显示,施肥后表层土壤NH4^+-N浓度与氨挥发速率呈正相关关系,而pH值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另外,气温、降雨气候条件对氨挥发速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表层 氨挥发 施氮量 施氮方式 气候条件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春秋季红壤旱地氨挥发对氮施用量、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静 崔键 +2 位作者 王国强 何圆球 马友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9-507,共9页
通过红壤旱地种植牧草马唐和蔬菜冬萝卜轮作试验,研究了在春秋二季红壤旱地氨挥发对不同施氮量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春季牧草实验,氮肥处理N90、N160和N230,氨挥发持续10~17d,在施肥后6~8d达到峰值,峰值(扣除对照N0... 通过红壤旱地种植牧草马唐和蔬菜冬萝卜轮作试验,研究了在春秋二季红壤旱地氨挥发对不同施氮量和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红壤旱地春季牧草实验,氮肥处理N90、N160和N230,氨挥发持续10~17d,在施肥后6~8d达到峰值,峰值(扣除对照N0)分别为N0.11、0.57和1.84kg hm^-2d^-1。秋季氮肥处理N70、N130、N190和N250以基肥和以水带肥追施(基/追比为7∶3)氨挥发持续时间均为10~11d,基肥氨挥发峰值(扣除对照N0)分别为N0.02、0.05、0.06kg hm^-2d^-1和0.09kg hm^-2d^-1;追肥氨挥发峰值(扣除对照N0)分别为N0.05、0.22、0.38kg hm^-2d^-1和0.72kg hm^-2d^-1。不同施氮处理,春季累计氨挥发量为N0.67~5.16kghm-2,占施入肥料N的0.74%~2.24%;秋季累计氨挥发量为N0.37~3.04kghm-2,占施入肥料N的1.31%~3.69%。红壤旱地春秋二季氨挥发量(y)均随施N量(x)的提高而指数递增,其关系式分别为:y=0.1576e^0.0146x和y=0.1826e^0.0112x。显著性检验表明,春秋两季不同施氮量处理之间,土壤氨挥发量及挥发通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春秋二季基肥氨挥发总量和通量均与气温、气压、蒸发量和土温等环境气象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施氮量 气象因子 氨挥发
下载PDF
农田土壤氨挥发的过程和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朱影 庄国强 +2 位作者 吴尚华 黄占斌 庄绪亮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88-96,共9页
氮肥过量使用且植物利用率低造成农田氨挥发严重,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来源。农田土壤氨挥发主要来自尿素水解氨化过程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受温度、水分、施肥剂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减少农田氨挥发的方法主要包括减少... 氮肥过量使用且植物利用率低造成农田氨挥发严重,是大气中氨的重要来源。农田土壤氨挥发主要来自尿素水解氨化过程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受温度、水分、施肥剂量和施肥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减少农田氨挥发的方法主要包括减少氮肥施用量,深施,添加脲酶抑制剂,以及施用生物炭、腐殖酸类氮肥增效剂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应采用不同的氨挥发控制方法。文章针对我国目前农业氨挥发的情况详细论述了农田土壤氨的产生过程、影响氨挥发的因素以及氨挥发的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影响因素 控制方法
下载PDF
基于初始信息素和二次挥发的改进蚁群算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亮亮 王晓东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739-744,共6页
针对蚁群算法在最优路径的选取和收敛速度方面的缺陷,提出了通过初始信息素分布和挥发信息素改进蚁群算法的新方法.首先初始信息素并根据全局路径重新设定,使得算法前期不再盲目搜索路径,进而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然后对信息素进行二次... 针对蚁群算法在最优路径的选取和收敛速度方面的缺陷,提出了通过初始信息素分布和挥发信息素改进蚁群算法的新方法.首先初始信息素并根据全局路径重新设定,使得算法前期不再盲目搜索路径,进而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然后对信息素进行二次挥发以提高算法精度及后期收敛能力.最后通过典型的TSP实例检验改进前后的蚁群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能够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提高算法的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算法 初始信息素 挥发因子 二次挥发 旅行商问题
下载PDF
施氮量和田面水含氮量对紫色土丘陵区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晶晶 朱波 +5 位作者 林超文 庞良玉 张建华 罗付香 朱永群 易丽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3-629,共7页
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了四川省丘陵区紫色土上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112.5、150、187.5、225 kg/hm2)稻田氨(NH3)挥发特征及田面水含氮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后的1~3天内出现NH3挥发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稻田NH3挥发总量... 采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了四川省丘陵区紫色土上不同施氮量条件下(0、112.5、150、187.5、225 kg/hm2)稻田氨(NH3)挥发特征及田面水含氮量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后的1~3天内出现NH3挥发峰值,随后逐渐下降。稻田NH3挥发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916 6***)。通过稻田NH3挥发损失的氮素占施氮量的比例为29.4%~38.0%。施氮肥后稻田田面水NH4+-N、可溶性氮和总氮浓度均迅速升高,稻田NH3挥发速率与田面水中的NH4+-N、可溶性氮和总氮浓度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观测期内的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 9、0.841 2和0.881 3。因此,控制施氮量可有效降低田面水NH4+-N、可溶性氮和总氮浓度,以此来减少紫色土丘陵区稻田NH3挥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稻田 氨挥发 施氮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不同生产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赵政鑫 王晓云 +3 位作者 田雅洁 王锐 彭青 蔡焕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78-1687,共10页
为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氨挥发对秸秆还田的响应,通过搜集已发表的试验数据,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基于Meta分析研究了在不同自然因素和农田管理措施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效应.同时通过偏相关分析,找出秸秆还田... 为探明不同生产条件下中国农田土壤氨挥发对秸秆还田的响应,通过搜集已发表的试验数据,以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基于Meta分析研究了在不同自然因素和农田管理措施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效应.同时通过偏相关分析,找出秸秆还田条件下氨挥发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量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减少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其减排作用随生育期累积降水量的增高而减弱,随生育期均温的增高而增强;当土壤pH<6时,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氨挥发,pH≥6时,秸秆还田会显著抑制土壤氨挥发;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减排效果随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大而增强;当土壤全氮<0.1%和>0.2%时,秸秆还田显著抑制土壤氨挥发,当土壤全氮在0.1%~0.2%时,秸秆还田会显著促进土壤氨挥发;当施氮量在60~180 kg·hm^(-2)和施氮量>240 kg·hm^(-2)时,秸秆还田会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量(P<0.05),而施氮量在180~240 kg·hm^(-2)时,秸秆还田显著促进土壤氨挥发;以翻耕或旋耕方式进行秸秆还田会显著抑制土壤氨挥发,而秸秆以覆盖方式还田对土壤氨挥发无显著影响;当秸秆C/N>45时,秸秆还田会显著抑制土壤氨挥发,当秸秆C/N≤45时,秸秆还田会显著促进土壤氨挥发;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的减排作用随秸秆还田量的增高而增强;在非水田中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有显著抑制作用,在水田中秸秆还田对土壤氨挥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田中,生育期均温和土壤pH值是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氨挥发的主要因素;在非水田中,施氮量和秸秆C/N是影响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氨挥发的主要因素.可为科学合理利用秸秆实现农田氨挥发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氨挥发 减排效果 自然因素 管理措施
原文传递
Biochar Combined with Vermicompost Increases Crop Production While Reducing Ammonia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a Paddy Soil 被引量:8
8
作者 WU Di FENG Yanfang +4 位作者 XUE Lihong LIU Manqiang YANG Bei HU Feng YANG Linzh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82-94,共13页
Organic amendments such as vermicompost and biochar have been reported to enhance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productivity.However, whether the co-application of both amendments has synergistic effects or whether such ben... Organic amendments such as vermicompost and biochar have been reported to enhance soil fertility and crop productivity.However, whether the co-application of both amendments has synergistic effects or whether such benefits are accompanied by the risk of gaseous nitrogen(N) loss in an agroecosystem remains unknown. A soil column experiment with a fully factorial design was conducted using three levels of vermicompost(no dose, low dose(1%, weight:weight), and high dose(3%, weight:weight)) without or with biochar(1%, weight:weight) to investigate their effects on rice growth and gaseous N loss across the crop growing seas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existed between vermicompost and biochar in promoting crop yield. Compared with biochar amendment alone, biochar combined with vermicompost significantly(P < 0.01) increased rice yield by 26.5%–35.3%. However,high dose of vermicompost significantly(P < 0.01) increased the cumulative ammonia(NH_3) and nitrous oxide(N_2O) emissions. In the presence of vermicompost, the incorporation of biochar amendment significantly(P < 0.01) decreased the cumulative N_2O emission by 14.1%–18.6%. The lowest emission factor value of NH_3 and N_2O was achieved using biochar in combination with low dose of vermicompost.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biochar and moderate dose of vermicompost offers a novel approach to promote crop productivity while reducing the environmental ris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 volatilization crop yield EARTHWORM ecosystem services emission factor gaseous nitrogen loss ORGANIC amendment ORGANIC waste
原文传递
基于优化蚁群算法的电缆敷设路径规划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平先 郭放 +7 位作者 陈晨 宋晓帆 王辉 白萍萍 齐桓若 钱翌明 张浩杰 韩云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0-217,共8页
针对基于传统手工设计的电缆敷设存在误差大和效率低等问题,将蚁群算法优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到电缆敷设路径规划中.利用蚁群算法在复杂线路中多端点的线路计算优势,解决电缆敷设的最短路径问题.同时,本文将电缆敷设路径平面化,进一... 针对基于传统手工设计的电缆敷设存在误差大和效率低等问题,将蚁群算法优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到电缆敷设路径规划中.利用蚁群算法在复杂线路中多端点的线路计算优势,解决电缆敷设的最短路径问题.同时,本文将电缆敷设路径平面化,进一步利用Gompertz函数从信息素限定和挥发因子自适应调整两方面进行优化,提高了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全局性.仿真实验表明,优化的蚁群算法在变电站数字化三维电缆敷设过程能够快速得出最短电缆敷设路径,节省人力物资成本,提高了设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算法 电缆敷设 信息素 挥发因子 收敛速度
下载PDF
地下水中VOC挥发因子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炼钢 武晓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0-814,共5页
建立了一个计算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挥发因子的模型.选用半挥发性的1,2,4-三氯苯和挥发性的四氯乙烯为VOC的代表,分别计算了非饱和区土壤为砂土和粘土时的挥发因子.结果表明:蒸发使VOC的挥发因子增大,而下渗则使VOC的挥发因子减小... 建立了一个计算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VOC)挥发因子的模型.选用半挥发性的1,2,4-三氯苯和挥发性的四氯乙烯为VOC的代表,分别计算了非饱和区土壤为砂土和粘土时的挥发因子.结果表明:蒸发使VOC的挥发因子增大,而下渗则使VOC的挥发因子减小;不论VOC的挥发性强弱,蒸发(下渗)对挥发因子的影响均比较明显;蒸发情况下,非饱和区土壤性质对挥发因子的影响不明显,而下渗情况下,非饱和区土壤性质对挥发因子的影响则趋于明显;此外,当非饱和区土壤为粘土时,VOC的挥发因子受蒸发(下渗)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 地下水 挥发因子 模型
下载PDF
养殖肥水施用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及响应因素 被引量:5
11
作者 付莉 王贵云 +1 位作者 杜会英 张克强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1-938,共8页
养殖肥水农田施用是一种有效的绿色循环模式,肥水施用会影响土壤氨挥发,而土壤氨挥发受肥水含氮量、温度、土壤含水量和pH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肥水施氮量、温度、pH和土壤含水量四个因素对土壤氨挥发的影... 养殖肥水农田施用是一种有效的绿色循环模式,肥水施用会影响土壤氨挥发,而土壤氨挥发受肥水含氮量、温度、土壤含水量和pH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肥水施氮量、温度、pH和土壤含水量四个因素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筛选实验条件下适宜的养殖肥水施用条件。结果表明,四个因素对土壤氨挥发累积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施氮量>温度>pH>土壤含水量,其中,土壤氨挥发与施氮量、温度、pH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氨挥发累积量随着施氮量、温度、pH的升高而升高。在温度15~35℃、土壤含水量60%~80%、pH 6~8、施氮量60~120 kg N·hm-2的范围内,降低土壤氨挥发的理想条件为:施氮量75.58kg N·hm-2,温度15.48℃,pH 6.2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63%。考虑实际情况,温度25℃时,降低土壤氨挥发的肥水施用条件为:施氮量64.98 kg N·hm-2,pH 6.02,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3.42%。研究多因素耦合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能够提高氮素利用率,为养殖肥水安全回用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肥水 氨挥发 正交试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南方平原灌区稻田氨挥发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子荣 邹志科 +4 位作者 罗文兵 肖新 黄绍哲 潘红忠 李亚龙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6,共8页
【目的】探究水、氮在中稻各生育阶段对氨挥发损失量及气象因子对中稻氨挥发速率的影响。【方法】以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氨挥发田间试验,设置间歇灌溉(W1)和传统淹灌(W0)2种灌溉模式,不施氮(N0,0 kg/hm^(2))、减... 【目的】探究水、氮在中稻各生育阶段对氨挥发损失量及气象因子对中稻氨挥发速率的影响。【方法】以稻田为研究对象,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开展氨挥发田间试验,设置间歇灌溉(W1)和传统淹灌(W0)2种灌溉模式,不施氮(N0,0 kg/hm^(2))、减量施氮(N1,135 kg/hm^(2))和常规施氮(N2,180 kg/hm^(2))3种施氮水平,分析不同灌溉模式和施氮量对中稻各生育阶段氨挥发损失量的影响,建立氨挥发速率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同一灌溉模式下,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会增加氨挥发损失量;同等施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相比传统淹灌会增加氨挥发损失量;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分蘖、拔节、抽穗3个时期,其氨挥发损失量之和占整个生育期氨挥发损失总量的50%以上;气象因子中,日照时间对氨挥发的影响最大,呈正相关,其次为风速,呈负相关,最后是蒸发量,呈负相关。【结论】间歇灌溉相比传统淹灌会增加氨挥发损失量,从中稻整个生育阶段来看,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生育中前期,氨挥发与日照时间呈正相关,与风速和蒸发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水肥管理 气象因子 平原灌区 显著性
下载PDF
苏打盐碱化稻田土壤反硝化和氨挥发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立华 杨易 +4 位作者 刘伯顺 杨靖民 王平 黄广志 蒋小曈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8-1757,共10页
为阐明土壤盐碱化程度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随机采集30个不同盐碱化程度的稻田土壤(0~20 cm)样品,根据盐碱化程度将其划分为轻度(含盐量0.1%~0.3%,碱化度5%~15%)、中度(含盐量0.3%~0.5%,碱化度15%~30%)和重度(含盐量0.5%~0.... 为阐明土壤盐碱化程度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随机采集30个不同盐碱化程度的稻田土壤(0~20 cm)样品,根据盐碱化程度将其划分为轻度(含盐量0.1%~0.3%,碱化度5%~15%)、中度(含盐量0.3%~0.5%,碱化度15%~30%)和重度(含盐量0.5%~0.7%,碱化度30%~45%)盐碱土3类,每个类别中依据最小归类样品数选取盐碱化程度接近的3个土样作为3次重复,进行实验室模拟培养分析,探究不同盐碱化土壤氮素反硝化和氨挥发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氮素的反硝化作用显著降低,氨挥发作用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轻度盐碱土相比,中度和重度盐碱土相同培养时间的氮素反硝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8.9%和37.8%,累积反硝化氮量分别降低了13.7%和29.4%,氨挥发速率分别增加了30.8%和64.8%,累积氨挥发量分别增加了36.6%和59.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EC、ESP(碱化度)、CO_(3)^(2-)和TN是影响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累积反硝化氮量的主要因素,EC、CO_(3)^(2-)和SOM(土壤有机质)是影响累积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土壤盐碱化虽然抑制了氮素的反硝化作用,但是显著增强了氨挥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土 氮素 反硝化 氨挥发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汽油机进气过程燃油喷射挥发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纪少波 程勇 +1 位作者 马宗正 黄万友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30,共6页
通过可视化试验方法研究了进气流速对燃油喷雾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流速增大时,可以有效促进燃油的空间挥发。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燃油落点位置改变时,进气流动对喷雾挥发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研究用机型而言,当燃油落点在进气门背面与进气道... 通过可视化试验方法研究了进气流速对燃油喷雾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气流速增大时,可以有效促进燃油的空间挥发。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燃油落点位置改变时,进气流动对喷雾挥发的影响存在差异,对研究用机型而言,当燃油落点在进气门背面与进气道交界处时,会有更多的燃油在进气流动作用下直接进入气缸。当喷射距离增大时,油束前端面积增加,进气流动作用下,直接进入气缸的燃油量增多。高温的回流与油束作用能够促进喷雾的空间挥发。在进气门打开前喷射燃油时,油束碰壁反射后与进气流动相互作用,能够增加燃油的空间挥发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进气冲程 挥发速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草坪生态系统中氨挥发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齐 师春娟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概述了草坪生态系统氨挥发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氨挥发过程、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和减少挥发的途径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草坪合理有效地施肥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草坪生态系统 氨挥发 挥发过程 影响因素 测定方法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cru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s of ammonia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to controlled 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 A meta-analysis
16
作者 Lü Hui-dan WANG Xi-ya +1 位作者 PAN Zhao-long ZHAO Shi-che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3549-3559,共11页
Reducing ammonia(NH3) and nitrous oxide(N2O) emissions have great effects on mitigating nitrogen(N) nutrient los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ntrolled release urea(CRU) can control the N release rate, which reduce... Reducing ammonia(NH3) and nitrous oxide(N2O) emissions have great effects on mitigating nitrogen(N) nutrient los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ontrolled release urea(CRU) can control the N release rate, which reduces reactive N loss and increase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relative to conventional urea(CU). However, the cru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sponses of NH3and N2O emissions to CRU relative to CU are still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responses of NH3and N2O emissions to CRU based on collected field data with a meta-analysis. CRU reduced the NH3and N2O emissions by 32.7 and 25.0% compared with CU,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subgroup analysis, CRU presented better mitigation of NH3and N2O emissions in soils with pH 6.5–7.5(–47.9 and –23.7%) relative to either pH<6.5(–28.5and –21.4%) or pH>7.5(–29.3 and –17.3%), and in the rice season(–34.8 and –29.1%) relative to the wheat season(–19.8 and –22.8%). The responses of NH3and N2O emissions to CRU increased from rainfed(–30.5 and –17.0%) to irrigated(–32.5 and –22.9%), and then to paddy(–34.8 and –29.1%) systems. In addition, the response of N2O emission mitiga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es in soil total nitrogen(TN);however, soil T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response of NH3volatilization. The reduction in NH3emission was greater in sandy-textured soil(–57.7%) relative to loam-textured(–32.9%) and clay-textured(–32.3%) soils, whereas soil texture did not affect N2O emission. Overall, CRU was a good option for reducing the NH3and N2O emissions relative to CU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analysis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rucial environmental and manageme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mitigation of NH3and N2O emissions under CRU application, and these site-specific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applying CRU to reduce reactive N loss and increase N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release urea NH volatilization N O emission environmental factor management practice
下载PDF
不同处理牛粪与氮肥混配氨挥发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志莹 吴景贵 +1 位作者 杨天悦 王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85-289,共5页
以新鲜牛粪(X)、腐解牛粪(F)、蛴螬处理过的牛粪(Q)为供试材料,采用密闭装置进行室内培养以模拟施肥效应,研究不同处理牛粪与氮肥混配后氨气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温度、水分、pH对牛粪与尿素混配后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新鲜牛粪(X)、腐解牛粪(F)、蛴螬处理过的牛粪(Q)为供试材料,采用密闭装置进行室内培养以模拟施肥效应,研究不同处理牛粪与氮肥混配后氨气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温度、水分、pH对牛粪与尿素混配后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肥种类与牛粪配施氨挥发存在差异,添加尿素处理明显高于硫酸铵、氯化铵,且X〉F〉Q。(2)随着温度的升高,牛粪的氨气释放量增加。温度在25~35℃时,各处理氨气累积释放量均大于低温15℃;15℃时牛粪氨气释放规律呈现前期少后期多趋势,25℃和35℃则是呈先增加后降低变化。(3)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各处理牛粪氨气释放量不同,具体差异表现为:新鲜牛粪氨气累积释放量为pH7〉pH5〉pH9;腐解牛粪为pH5〉pH7〉pH9;蛴螬牛粪为pH9〉pH5〉pH7。(4)当含水量为50%~70%时,各牛粪处理氨气累积释放量均显著高于10%~30%。含水量为50%时,腐解牛粪、蛴螬牛粪处理氨挥发累积量最大;含水量70%时,新鲜牛粪氨挥发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氮肥 氨挥发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氨挥发因子方法的中国农田氨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谢梓豪 樊品镐 +2 位作者 武华 程琨 潘根兴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180-4188,共9页
农田是氨的主要排放源,估算农田的氨挥发量可以明确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制定农田氨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收集,建立了包含867对观测值的中国农田氨挥发数据库,然后以氮肥施用量为自变量,氮肥施用引起的氨排放量为因变量,计... 农田是氨的主要排放源,估算农田的氨挥发量可以明确其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制定农田氨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收集,建立了包含867对观测值的中国农田氨挥发数据库,然后以氮肥施用量为自变量,氮肥施用引起的氨排放量为因变量,计算得到体现农业区、作物类型、肥料类型、土壤pH差异的氨挥发因子,采用独立样本进行验证,发现计算得到的氨挥发因子可以无偏地、较为准确地估算中国农田的氨挥发.不同区域、作物和管理措施下的氨挥发因子有显著差异,整体上,由于南方地区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均高于北方,导致南方的氨挥发因子高于北方,而碱性土壤的氨挥发因子高于中性和酸性土壤;与单施化肥相比,多数情况下施用有机肥可降低氨挥发因子,使用缓释控释肥或抑制剂可显著降低氨挥发因子;以单施化肥为例,水稻种植的氨挥发因子为9.9%~37.0%,高于蔬菜(2.2%~13.0%)和其他作物(3.3%~8.0%).2015年中国农田由无机氮肥使用引起的氨排放总量为3.21 Tg,95%置信区间为2.92~3.46 Tg,其中,粮食作物和蔬菜占比最高,分别为66%和20%,豆科作物占比最低(0.8%).由于气候、土壤、作物类型的差异,氨挥发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长江中下游区排放量最高,而青藏区排放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农田 挥发因子 氮肥 空间异质性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 被引量:16
19
作者 高茂源 王好臣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144,148,共4页
针对传统蚁群算法收敛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初始信息素匮乏等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初始阶段在起点与终点的连线上额外增加信息素,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对原有启发函数中的启发因子进行改进,提高算法的寻优效率;改进了信息... 针对传统蚁群算法收敛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初始信息素匮乏等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初始阶段在起点与终点的连线上额外增加信息素,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对原有启发函数中的启发因子进行改进,提高算法的寻优效率;改进了信息素浓度的挥发公式,使其服从高斯分布,使信息素挥发动态化。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收敛速度更快,收敛性能更稳定,缩短了寻径距离,使机器人有效避开障碍物,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面有很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规划 蚁群算法 移动机器人 信息素挥发因子
下载PDF
改进蚁群算法在带时间窗车辆路径规划问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雷金羡 孙宇 朱洪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35-3544,共10页
车辆路径规划问题是当下发展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针对传统蚁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3个改进方案。首先,在更新信息素阶段,只更新当前最优路径的信息素,降低信息素在路径上的积累速度,并增加一个奖励值保证前期迭代搜索的... 车辆路径规划问题是当下发展和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针对传统蚁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了3个改进方案。首先,在更新信息素阶段,只更新当前最优路径的信息素,降低信息素在路径上的积累速度,并增加一个奖励值保证前期迭代搜索的质量,同时为信息素的值设置了上下限。其次,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同时调整信息素挥发因子,逐步增大以适应蚁群搜索的信息素浓度变化。最后,加入了2-opt(2-optimization)算法、顺序交换策略、顺序插入策略来改进蚁群算法优化每次迭代得到的最优路径。将改进的算法应用在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VRPTW)上,通过在Solomon Benchmark算例上进行实验,对比算法改进前后的路径最优解,从而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算法 信息素挥发因子 奖励值 2-optimization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