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空间·事件:观看的“语法”与视觉修辞方法 被引量:138
1
作者 刘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0-109,共10页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视觉修辞强调对"视觉形式"的识别与分析,挖掘出潜藏于视觉本文"修辞结构"中的含蓄意指。视觉修辞的文本对象主要包括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和事件文本,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视觉修辞... 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视觉修辞强调对"视觉形式"的识别与分析,挖掘出潜藏于视觉本文"修辞结构"中的含蓄意指。视觉修辞的文本对象主要包括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和事件文本,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视觉修辞方法。媒介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主要强调在视觉形式与构成的"语法"基础上把握视觉话语的生产机制。空间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主要关注空间的功能、意义与价值是如何在空间生产的视觉逻辑中体现和深化。事件文本的视觉修辞方法主要强调图像事件中视觉化的"凝缩符号"与"新闻聚像"的生产方式及其在传播场域中的流动结构与跨媒体叙事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语法 视觉修辞 修辞结构 图像事件 凝缩符号 新闻聚像
原文传递
论视觉修辞研究 被引量:98
2
作者 陈汝东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阐述了视觉修辞、视觉修辞学的含义,探讨了视觉修辞学建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主张,视觉修辞包括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以及综合视觉修辞三个方面。语言修辞和图像修辞在符号性质、载体、感官特征、编码、解码、信息性质...  本文阐述了视觉修辞、视觉修辞学的含义,探讨了视觉修辞学建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主张,视觉修辞包括语言视觉修辞、图像视觉修辞以及综合视觉修辞三个方面。语言修辞和图像修辞在符号性质、载体、感官特征、编码、解码、信息性质以及传输和接收、功能发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视觉修辞是一种以语言、图像以及音像综合符号为媒介,以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视觉修辞研究,不但有助于推动修辞学的理论创新,拓展修辞学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众多修辞领域中的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语言修辞 图像修辞 视觉传播
下载PDF
隐喻论:转义生成与视觉修辞分析 被引量:88
3
作者 刘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148,共9页
隐喻发生的基本原理是转义生成。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隐喻和转喻对应的符号结构分别是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和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电影符号学者麦茨立足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传统,认为电影语言中隐喻和转... 隐喻发生的基本原理是转义生成。作为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隐喻和转喻对应的符号结构分别是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和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电影符号学者麦茨立足于拉康的精神分析传统,认为电影语言中隐喻和转喻的无意识工作原理分别是"凝缩"和"移置"。前者为了捕捉"真理的微光"而在隐喻轴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后者则在转喻轴上形成了"想象的能指"(imaginary signifier)。在视觉修辞的意义机制中,视觉隐喻依赖于视觉元素所构成的转喻结构,而且在图像文本的聚合轴上实现了隐喻意义的生产。我们可以根据本体与喻体的"在场"方式差异,将视觉隐喻的工作原理区分为构成性视觉隐喻和概念性视觉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视觉隐喻 转义生成 精神分析 构成性视觉隐喻 概念性视觉隐喻
下载PDF
视觉修辞理论的开创——巴特与都兰德广告视觉修辞研究初探 被引量:66
4
作者 冯丙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3-7,共5页
法国的罗兰·巴特和杰克斯·都兰德二人开创了视觉传播修辞研究。这种研究主要建立在语言学修辞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开始都以广告图片为基本分析材料。巴特提出了视觉修辞研究的设想,而都兰德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肯定了广告图片中... 法国的罗兰·巴特和杰克斯·都兰德二人开创了视觉传播修辞研究。这种研究主要建立在语言学修辞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开始都以广告图片为基本分析材料。巴特提出了视觉修辞研究的设想,而都兰德在实证研究基础上肯定了广告图片中存在几乎所有传统修辞手段,并试图总结一个基本完整的广告图片视觉修辞体系。尽管这个体系不够完善,但是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 视觉修辞 视觉修辞手段 广告图片
下载PDF
意象论:意中之象与视觉修辞分析 被引量:75
5
作者 刘涛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9,共9页
在视觉话语表征体系中,意象生产是一种常见的视觉修辞实践。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强调意与象的结合。在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中,"象"具有积极的媒介功能,其"出场"的目的就是缓解"言"与"意... 在视觉话语表征体系中,意象生产是一种常见的视觉修辞实践。所谓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强调意与象的结合。在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中,"象"具有积极的媒介功能,其"出场"的目的就是缓解"言"与"意"之间的尴尬和矛盾,"立象以尽意"。"意"强调象征之意,而"象"则指向一定的物象,对应的是既定的形式。意象生成具有积极的物象基础,强调视觉意义上形式与象征的结合,即"象"进入到一定的象征系统,成为一个携"意"之符。在视觉修辞实践中,视觉意象是分层次的,具体包括原型意象、概念意象、符码意象三种基本的意象形态。三种意象形态在生成原理、视觉形式、理论话语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在具体的视觉修辞实践中又具有积极的对话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物象 视觉修辞 原型意象 概念意象 符码意象
原文传递
视觉修辞的学术起源与意义机制: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被引量:67
6
作者 刘涛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6-77,共12页
视觉修辞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新修辞学""视觉传播"和"机构转型"分别回应了视觉修辞"出场"的理论突破问题、修辞议题问题和... 视觉修辞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强调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新修辞学""视觉传播"和"机构转型"分别回应了视觉修辞"出场"的理论突破问题、修辞议题问题和机构实践问题。而罗兰·巴特的《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成为视觉修辞起源的三大奠基性成果。视觉修辞的意义,对应于巴特所讲的图像符号的含蓄意指。而视觉意义生产的修辞"语言",存在于视觉符号深层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学术史 含蓄意指 修辞结构 视觉语法 新修辞学
下载PDF
转喻论:图像指代与视觉修辞分析 被引量:64
7
作者 刘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2-120,128,共10页
视觉转喻的本质是图像指代,强调通过一种视觉元素来指代与之关联的另一事物。不同于视觉隐喻的"跨域映射"原理,视觉转喻的本质特征是"同域指代"。根据图像符号的两个基本指涉面向——再现与表意,视觉转喻可以分为... 视觉转喻的本质是图像指代,强调通过一种视觉元素来指代与之关联的另一事物。不同于视觉隐喻的"跨域映射"原理,视觉转喻的本质特征是"同域指代"。根据图像符号的两个基本指涉面向——再现与表意,视觉转喻可以分为指示转喻和概念转喻,前者表现为部分指代整体,主要关注图像再现维度的时空"语言",后者表现为具象指代抽象,核心探讨图像表意维度的关联"语法"。前者表现为部分指代整体,后者表现为具象指代抽象。指示转喻强调视觉元素的再现特征,从而在现实"断片"中想象完整的现实图景,具体涉及到空间维度的视点、视角和视域问题,以及时间维度的快照、长镜头和蒙太奇问题;概念转喻强调视觉元素的意指内涵,主要在域阵维度考察不同叙述层之间的关联结构,具体包括符号呈现维度的像似指代和规约指代,以及意义表现维度的域内暗指和多模态指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阵 图像指代 视觉转喻 视觉隐喻 视觉修辞 指示转喻 概念转喻
原文传递
语图论:语图互文与视觉修辞分析 被引量:57
8
作者 刘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28-41,共14页
视觉论证理论的兴起,确认了图像具有和文字同等重要的修辞功能。在语言和图像构成的图文关系中,视觉修辞分析的关键是揭示语图之间的论证结构及其修辞实践。语言和图形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心理认知机制,双重编码理论(DCT)有助于相对清晰地... 视觉论证理论的兴起,确认了图像具有和文字同等重要的修辞功能。在语言和图像构成的图文关系中,视觉修辞分析的关键是揭示语图之间的论证结构及其修辞实践。语言和图形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心理认知机制,双重编码理论(DCT)有助于相对清晰地把握认识过程的信息加工机制。可以从哲学逻辑和语图关系两个维度来把握视觉修辞的"语图论"。哲学逻辑上,西方哲学思潮的演变,体现为语言和图像的哲学关系思辨:从柏拉图到利奥塔,图像与感觉主义立场逐渐从语言所设定的"牢笼"中挣脱出来。语图关系上,语言和图像的论证结构主要体现为两种基本的互文叙事,分别是统摄叙事与对话叙事。统摄叙事指向语言主导下的释义结构,这是古典主义叙事的基本风格;对话叙事则体现为语言和图像之间的对话主义关系,其文化后果往往是现代主义的或后现代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图关系 视觉修辞 互文性 对话主义 双重编码理论 统摄叙事 对话叙事
下载PDF
视觉修辞何为?——视觉议题研究的三种“修辞观” 被引量:53
9
作者 刘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165,共11页
视觉修辞的学科身份是修辞学,其理论命题之一是视觉修辞功能研究。西方修辞学存在三种基本的"修辞观",分别是"劝服观"、"认同观"和"生存观",从而在认识论上确立了三种基本的视觉修辞功能论。&q... 视觉修辞的学科身份是修辞学,其理论命题之一是视觉修辞功能研究。西方修辞学存在三种基本的"修辞观",分别是"劝服观"、"认同观"和"生存观",从而在认识论上确立了三种基本的视觉修辞功能论。"劝服观"的中心概念是劝服,视觉修辞的核心功能是视觉劝服,强调"以图像的方式"实现某种劝服性话语的生产;"认同观"的中心概念是同一,视觉修辞延续了公共修辞的基本使命,强调在图像维度上促进不同主体的协商与对话;"生存观"的中心概念是"修辞性",视觉修辞的主要使命是在图像维度上探寻"视觉性"问题,即揭示图像是如何构成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其代表性的分析路径是探讨图像是如何铺设了社会认知的元框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视觉修辞功能 劝服观 认同观 生存观 视觉性 元框架
下载PDF
何为视觉修辞--图像议题研究的视觉修辞学范式 被引量:44
10
作者 刘涛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1,共11页
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标志是研究范式(paradigm)的确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视觉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理论演绎",也就是从成熟的学术传统中征用相应的学术范式。立足于不同的学术传统,视觉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范式可以概括为视... 一个学科领域成熟的标志是研究范式(paradigm)的确立。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视觉研究的基本思路是"理论演绎",也就是从成熟的学术传统中征用相应的学术范式。立足于不同的学术传统,视觉研究的代表性学术范式可以概括为视觉修辞学、视觉符号学、视觉语用学、视觉语义学、视觉阐释学、视觉心理学、视觉形态学、视觉风格学、视觉社会史、视觉文化研究、图像哲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视觉修辞学不同于其他研究范式的"问题域"体现在五个方面——修辞语言问题、修辞效果问题、修辞传播问题、修辞策略问题和修辞批评问题。这五大"问题域"构成了我们理解视觉修辞学范式的五个理论维度:在意义机制上,视觉修辞更强调修辞结构;在符号行动上,视觉修辞更关注修辞效果;在发生场域上,视觉修辞起源于传播语境;在文本实践上,视觉修辞更强调文本生产;在批评模式上,视觉修辞更强调修辞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学术传统 视觉修辞学 视觉符号学 修辞结构 修辞传播 问题域
下载PDF
图像研究的语义系统及其视觉修辞分析方法 被引量:37
11
作者 刘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48,共12页
如何开展图像文本的视觉语义分析?视觉修辞学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分析路径和方法模型。视觉语义主要关注图像文本中符号要素的构成法则与语言结构,具体可以从视觉语法分析和视觉话语分析两个维度切入:视觉语法分析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分... 如何开展图像文本的视觉语义分析?视觉修辞学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分析路径和方法模型。视觉语义主要关注图像文本中符号要素的构成法则与语言结构,具体可以从视觉语法分析和视觉话语分析两个维度切入:视觉语法分析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分析、语义规则分析和语图关系分析;视觉话语分析主要包括意指系统分析、修辞结构分析、认知模式分析、视觉框架分析和视觉论证分析。但必须承认,此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具有内在的对话结构,即视觉语法中不仅有要素结构和语义规则,还有意义生成与话语建构。我们有理由将视觉语法和视觉话语结合起来,建构一种相对普遍的、可供参考的视觉修辞分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研究 视觉语义 视觉语法 视觉话语 视觉修辞学
下载PDF
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流变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陈世华 刘晶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87,共17页
本文认为,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在新闻纸、电视和新媒体时代经历了流变,纸媒时代的政治视觉修辞依旧是文字修辞的附庸;电视时代的视觉化政治说服成为主流,文字修辞退居其次;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则呈现狂欢化的视觉祛魅;未来的视觉修辞... 本文认为,政治传播中的视觉修辞在新闻纸、电视和新媒体时代经历了流变,纸媒时代的政治视觉修辞依旧是文字修辞的附庸;电视时代的视觉化政治说服成为主流,文字修辞退居其次;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则呈现狂欢化的视觉祛魅;未来的视觉修辞和文字修辞不再是"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而是呈现综合修辞的融合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政治传播 感性和理性 综合修辞
原文传递
5G时代视觉传播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范式革新 被引量:27
13
作者 黄琳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100,共17页
视觉传播语境下,文本以及修辞的全新转向,正将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指向新的传播进路。置身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城市形象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城际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资本。城市形象的传播也伴随着大众媒... 视觉传播语境下,文本以及修辞的全新转向,正将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指向新的传播进路。置身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城市形象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不断增强,成为城际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资本。城市形象的传播也伴随着大众媒体的空前繁荣和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媒介形态的交互重构中,不断构建新的感知维度。技术赋能下,影像的生产、存储、传播在实践层面得到了极大丰富,视觉元素一跃成为传播的关键要素,彻底改变了内容生产模式与传播模式。“视觉传播”语境下的多元化、数字化、场景化的图文影像日渐成为城市形象传播中创造、表征、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在受众的互动参与下,形成了信息的重组与扩展,全面重塑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和空间想象。经由视觉传播,城市形象传播步入了全新的叙事维度,呈现出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的传播转向,从文本形态、受众模式、认知体系等方面加速了传播范式的转移。5G时代传播生态被进一步颠覆,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的网络技术的推进,不仅使影像传播进入高清超高清的视域,更带来长短视频、慢直播、云直播的快速崛起,推动UGC、OGC、MGC、PUGC、PUGV维度的内容模式,彻底打破了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依靠移动设备、定位系统、社交媒体、大数据和传感器,触发了更多的数据入口,以及互动影视、VR/AR/MR/XR、360度全景等互动沉浸的传播场景。城市空间和经济文化的重组更新,使城市景观、建筑、美食、文化、产业等符号体系,承载了越来越丰富的视觉内涵。在全新的“观看”中,基于直观感知与主观创造的视觉对话被大量运用到形象建构中,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网上社群与线下圈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重构,视觉语言超越了技术性的“在场”功能,在跨媒介交互中形成了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 城市形象 视觉传播 视觉修辞 视觉文本 视觉符号 符号解码
下载PDF
图式论:图像思维与视觉修辞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刘涛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图式是一种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体系,一种抵达事物形式与特征的"建模"结构,其功能就是为认识活动提供一种"加工"依据,使得我们的知觉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在视觉思维体系中,建立什么样的视觉... 图式是一种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体系,一种抵达事物形式与特征的"建模"结构,其功能就是为认识活动提供一种"加工"依据,使得我们的知觉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在视觉思维体系中,建立什么样的视觉轮廓,形成什么样的视觉特征,不过是既定图式结构的意向性"再现"。在康德哲学那里,图式是一种被发明的"中介"或"媒介",其功能就是使范畴应用于经验,从而在先验演绎维度上实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视觉认知活动的图式工作,主体上是沿着形式建构与意义建构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完形图式,主要指整体论视域下视觉形式加工的组织规律,如整体加工法则、主体识别法则、认知补偿法则、相似与联想法则、同构与转换法则;后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意象图式,强调视觉意义建构的认知模式,而视觉修辞实践的两大基本修辞模式--视觉转喻和视觉隐喻,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在"视觉形式"维度上提供了一种抵达"文化形式"及其本质的认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式 视觉修辞 图像思维 完形图式 意象图式 格式塔心理学
原文传递
插画设计的视觉修辞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炜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08-213,共6页
目的提出视觉修辞在插画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插画设计的视觉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插画设计中常用的视觉修辞手法以实例探讨,分别从拟人、对比、夸张、比喻、象征5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结论视觉修辞对插画设计的创作不可或缺,其丰富... 目的提出视觉修辞在插画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插画设计的视觉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方法对插画设计中常用的视觉修辞手法以实例探讨,分别从拟人、对比、夸张、比喻、象征5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析。结论视觉修辞对插画设计的创作不可或缺,其丰富了插画师的想像力,拓展了插画设计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插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表达了插画作品的深层内涵,沟通了插画师和观赏者的情感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画设计 视觉修辞 想象力
下载PDF
视觉框架分析:图像研究的框架视角及其理论范式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涛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17,共22页
所谓框架,意为理解事物的一套认知结构。由于视觉语法理论、视觉修辞理论、视觉思维理论分别解决了图像认知模式的意义法则、意义结构和意义图式问题,视觉框架作为一个合法的理论概念被提出。视觉框架的学术缘起,可以追溯到欧文·... 所谓框架,意为理解事物的一套认知结构。由于视觉语法理论、视觉修辞理论、视觉思维理论分别解决了图像认知模式的意义法则、意义结构和意义图式问题,视觉框架作为一个合法的理论概念被提出。视觉框架的学术缘起,可以追溯到欧文·戈夫曼于1979年出版的《性别广告》。所谓视觉框架,意为经由视觉化的观念、方式和途径建构的一种认知模式,其运作机制体现为通过视觉再现维度的框架构造以及视觉阐释维度的框架征用,形成既定的视觉意义结构,以此锚定、架构、定义、分类、规约或阐释视觉对象的属性、内涵以及潜在的话语形式。依据视觉框架的存在形态,视觉框架分析可以细化为图像指示维度的主题分析、图像表意维度的话语分析、图像认知维度的图式分析。我们可以从视觉文本形态选择、视觉编码类目构建、视觉框架形态识别、视觉框架机制分析、视觉修辞话语批评五个内在关联的分析维度切入,完整地把握视觉框架分析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框架 框架装置 欧文·戈夫曼 视觉修辞 认知模式
原文传递
多模态外交隐喻框架下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以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为例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玉倩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3期61-70,共10页
图像时代下,传统的静态化、纯文本隐喻难以满足人类外交活动的需求,须引入多模态外交隐喻理念。本文拟采用国际关系学、隐喻学、符号学、翻译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以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为例,系统分析多模态外交隐喻的特征、... 图像时代下,传统的静态化、纯文本隐喻难以满足人类外交活动的需求,须引入多模态外交隐喻理念。本文拟采用国际关系学、隐喻学、符号学、翻译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以大型政论纪录片《大国外交》为例,系统分析多模态外交隐喻的特征、功能和类型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意识形态关系;认为多模态外交隐喻作为一种视觉修辞符号或符际翻译手段,有利于推动“大国外交”等重要概念的传播以及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话语 多模态外交隐喻 视觉修辞 符际翻译 大国外交 中国形象
下载PDF
媒介、实物与空间——当代视觉修辞的三种向度及其实践逻辑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2,共9页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媒介参数 实物修辞 空间生产 视觉叙事
下载PDF
空间修辞与文化记忆的视觉生成--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修辞考察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4,共11页
作为视觉修辞的衍化形态,空间的修辞性意义生产取决于视觉修辞的实物拓展、视觉性语境的现代生成以及空间作为意义生产机制的主体确立。公共文化空间的修辞性话语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审美体验,更是规约着文化记忆乃至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 作为视觉修辞的衍化形态,空间的修辞性意义生产取决于视觉修辞的实物拓展、视觉性语境的现代生成以及空间作为意义生产机制的主体确立。公共文化空间的修辞性话语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审美体验,更是规约着文化记忆乃至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空间修辞生产通过建筑的空间地理布局与结构设计、光路与围合的审美应用以及展品叙事语境的情景复原,有效推动了视觉"劝服"性话语的修辞实践。而基于技术媒介的多元符号的介入使得博物馆的空间修辞发生了从实体空间向符号空间、虚拟空间、情感空间的转变,表征符号的互文架构成为博物馆空间修辞的现代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修辞 文化记忆 视觉修辞 文化认同 国家博物馆
下载PDF
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的视觉修辞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吴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9-128,共10页
《永远在路上》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关键时期播出的一部反腐专题片。本文根据视觉修辞原理,对该专题片进行解读,深入挖掘片中图像背后的意义表达,帮助观众准确地把握制作者的传播意图。研究发现,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制作者... 《永远在路上》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关键时期播出的一部反腐专题片。本文根据视觉修辞原理,对该专题片进行解读,深入挖掘片中图像背后的意义表达,帮助观众准确地把握制作者的传播意图。研究发现,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制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视觉修辞手段,包括征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红色文化元素,组织并呈现各类特定的视觉意象,运用各种视觉修辞技巧,来建构某种联想或深层关联,叙事状物、传递情感、表明态度、表达意见和思想。恰当的视觉修辞把制作者的意图植入文本的深层结构,增强了专题片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使作品更具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电视专题片 反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